党国英:关于粮食的“大道理”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33 次 更新时间:2010-09-01 17:26

进入专题: 粮食  

党国英 (进入专栏)  

近日,国际粮食市场又是波诡云谲,如同2008年的情形。如果传统粮食出口国的政治家不肯担当国际责任,其政治行为将帮助投机商人,给世界经济带来损害。2008年及后来中国能够稳定粮食和食品市场,有多种因素起作用,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与官方积极披露市场信息、防止社会恐慌心理有关。

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老百姓只能亲历极小范围的市场形势。在交通运输极为发达情况下,只要食品市场全局不出问题,局部也不会有大的问题,所以,老百姓也关心市场全局的状况,但这种关心只能依靠官方和媒体披露的信息。我观察,专家评论和媒体报道一不小心就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多少会对大众心理产生影响。在粮食成为敏感话题的情形下,如何公开发表相关意见,的确不是一个简单的私人事务,当事人应该有一种社会责任的担当意识。对粮食问题的评论,我还是那句老话:大道理管小道理。只要抓住大道理,就不会被枝节问题牵着鼻子走。

关于粮食,眼下舆论焦点是两个问题:中国的粮食短缺么?粮食涨价会导致通货膨胀么?我以为,回答这两个问题都必须坚守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也就是我讲的“大道理”。

我国近几年粮食占有的人均水平是800斤左右,远远超过人均口粮的需要。这么多粮食做口粮当然用不了,其中约一半被用做了饲料和工业原料。即使遇到今年的自然灾害,粮食产量下降,完全可以让粮食涨一点价,增加养殖业和工业的用粮成本,使刚性需求很强的口粮供应得到满足。这是一种市场调节。除非有了极端情况,政府不必直接干预粮价。我们国家还有大量粮食库存,政府的调节手段很强大,我们根本不必担心粮食短缺问题。

至于粮价和通货膨胀的关系,需要多费一点嘴舌。

通货膨胀是市场价格普遍、持续上涨的情形。仅仅从数量联系看,任何一种商品价格变化,与通货膨胀都有关系。我国食品原料的市场销售额占到GDP的比重是10%左右,但由这些原料转化为食品的最终消费和服务的销售总额,其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则要超过30%,仅仅从统计关系看,这些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上升,肯定对价格总水平有影响;因为统计部门对消费品价格指数的计算必须考虑国民的支出结构。但是,若要分析因果关系,特别是分析产品链上的间接影响,则要复杂一些。

现代农产品生产的确不同于自然经济为主的时代,其与国民经济整体有高度的依赖性。在农业成为现代技术要素大规模投入的领域之前,农业的独立性很强;如果不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产品价格往往长时期低迷。现代农产品生产周期变短,直接来自市场的投入品大大增加,同时,部分农产品又会是其他相关产业的原料。这样一来,农产品价格波动就和其他商品的价格有了极大的依存关系,与价格总水平也有关系。

在通货膨胀原因的解释中,有一种叫做“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但是,千万要注意,若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即使是由成本变动引起的,若它没有引起全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的重大颠覆,就很难引起明显的通货膨胀。

农产品自身因素导致的价格变化对总供需平衡的影响,要小于总供需平衡变化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现代农业的成本因素已经高度市场化。以小麦生产为例,在正常年景下,原料投入、打工的机会成本以及隐性地租成本,会占到产品销售额的90%左右。如果投入因素分散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它们的价格普遍上升,必然是国民经济的总供需平衡发生了变化,其后果必然导致农产品价格上升,虽然这种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性。

如果农产品成本上升,会引起农产品供应减少,农产品的供需平衡会发生变动,即使需求不变化,农产品价格自然会上升。这种上升有合理性。如果人为压低农产品价格,会造成后续农业生产的持续减产,农产品供需的积极平衡也难恢复。即使在这种情形下,如果货币政策得当,消费者可能减少其他消费,导致其他商品的价格下跌,社会总需求不一定增加,从而通货膨胀不一定发生。

如果农业遭受自然灾害,又有关于粮食短缺的谣言流传,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使消费者动用储蓄,特别是动用以往的储蓄,大规模囤积粮食及其制成品,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形下,必然产生总需求的扩大,从而导致通货膨胀。这种情形发生的关键,是消费者是否动用以往储蓄。消费者究竟是否这样做,跟社会舆论有关,也跟商家炒作或囤积居奇有关。

目前,我国抑制食品价格过度上涨、将总需求控制在合理规模内,有不利的方面,也有有利的方面。不利的方面是我国就业压力很大,投资增长惯性是经济体制的固有特性;今年还有工资增长的压力。有利的方面是我国有充足的粮食储备,可补充国内市场供应;国际贸易顺差减少的空间较大,提供了控制货币投放的更好的条件;利率和人民币币值有提升的空间,有利于平衡总供需。总体看,我国控制价格总水平上升的前景还是乐观的。

进入 党国英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粮食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社会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5747.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