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培云:两千分之一的改变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589 次 更新时间:2010-06-01 12:57

进入专题: 乡村  

熊培云 (进入专栏)  

那些远离乡村的游子,是该你们反哺故乡的时候了。据我所知,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身于乡村图书馆的建设。受其鼓舞,最近我也在江西老家参与建设了一个图书馆。而且,这是一个以我的名字命名的图书馆——熊培云图书馆。第一个以活人名字命名的乡村图书馆。

建一个乡村图书馆,这一心愿由来已久。几年前的一个夏天,为了重拾有关中国乡村生活的写作,我回到乡下老家,并在县里寻找一些相关的资料。印象最深的是在县里的图书馆里很难找到像样的新书。而附近寥寥的几家小书店,好书同样乏善可陈。当时便在想,如果能在这里开一个向全县开放的图书馆,多少是可以改变这种文化萧条的局面的。

转年春天,我在台湾有段短暂的旅行,其时最大的收获就是对慈济会的源起有了一点了解。据说,证严法师在年轻的时候,知道有个孕妇小产,跑到医院却因为交不起八千元的保证金而不得不抬回去。为此,她很忧伤并且决定为此担当。此后的机缘,让她成为台湾慈善事业的标杆。回想当年那件事对她的触动时,证严法师相信:既然“人人都是观世音”,如果能让有爱心的人一起来做事,那么每个人都是“千手观音”了。如果能集合众人的善心与力量,济贫救难不是难事。这些话深深打动了我。多么遗憾啊,多年以来,我只顾写作,独自一人,却忽略了可以与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牵手做事。

我向来都认为,中国人是不缺少扶危济困、改造社会的热忱的。只是,我们最想做的事情,绝大多数时候都只是停留于美好愿望,或未得机缘,或缺少行动。日日忙于种种芜杂的事情,许多人之所以赞美卢安克,视之为“我们时代的圣徒”,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卢安克给他们沉闷的人生透了一口气,实践了他们想要的另一种人生。

“这样的生活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真的需要停下来想一想。生由不得我们,父母将我们带到世界上;死由不得我们,死神总有一天在不经意间将我们带走。在生死之间,是我们现在的生活。如果在有生之年,永远不能够心有所想、身体力行,做点自己想做的事,这人生无穷役,那真的是没有什么指望与意义了。

博尔赫斯说,“我能想象的天堂的模样,就是图书馆的样子。”同样,在马尔罗笔下,真正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人,没有时间去闹革命,他们的一生都在忙于修建图书馆或者公墓。重新发现社会,建设一个功能正常的社会,就先从建一座图书馆开始吧。我很希望有一些转变,能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脚踏实地地做点建设。所以,当李英强等先生希望能帮着我在老家共建一个图书馆时,我是真觉得机缘已到。我曾说,上帝热爱人类,让有理想的人分散在四方;上帝热爱人类,更让有理想的人无处不相逢。

有些事情,想一想你就会激动。我们能力有限,改变不了大环境,但总能改变些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慢慢改变。中国2000多个县,如果你改变一个县,就是两千分之一的改变。如果你让一个县有一家像样的图书馆,那么你就完成了两千分之一的改变。如果这两千盏灯一个个都亮起来,对于当下的中国,又将是怎样一种改变!

中国社会的确在发生悄悄的变化,这种变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社会的横向联合。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些志愿者,他们踊跃报名,希望能够去图书馆做义工;更有一位今年要毕业的农家子弟,在别人忙着找工作的时候,他第一时间赶到当地,准备在这里当一年志愿者。理由是以后工作了,时间恐怕就不如现在这样好支配了。

一切只是刚刚开始,我们也在试图建立一个可以推广的模式,即以县城为中心来建设乡村图书馆,使之能够辐射周边的乡镇。与此同时,还要让它成为一个立足于本乡本土的公共空间。像国外的图书馆一样,它既要让书与人相遇,还要让人与人相遇。

宋美龄在美国演讲时说:“Youarewhatyoudo(你即你所为)”。你也可以说“Youarewhatyouread”(你即你所读)。人生是一次短暂又漫长的旅行,你不知道你会遇到什么书,遇见什么人。你不知道将来,在什么地方,有一本书在等你,而另一个人,书的作者,也许为此耗尽一生。而这一切,多么令人感恩!

我有一个设想:为了更好地动员有此理想者参建图书馆,不妨都以本乡本土的人的名字命名。每个县至少都有一个像我这样的年轻人——有的更百倍优秀于我。他们有着一定的社会资本,能够联接外面的世界与本乡本土,能够整合资源,又熟悉当地的民情,甚至不用花很多精力,便可以孵化出这样一座图书馆。

有些人可能不理解,你用自己的名字去命名图书馆,是在沽名钓誉么?实话实说,朋友们最初有这个提议时,我还是有些犹豫的,但转念又接受了——毕竟我接受了很好的人本主义的熏陶,而以人的名字命名创造,这也正是西方文化的精髓。

学着用自己的名字去命名你的创造吧,这不是坏事情。你活着的时候,要学着用你的名字去担当。而且,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利用他们的热情与影响力参与本乡本土的建设,有更多的才子佳人有名有姓地去担当,去呵护与他们生命有关联的一切人与物。你若有志于这“两千分之一的改变”,有志于建立一种关乎人的传统,何妨在你活着的时候,从自己的名字开始?当你诅咒“人民”这个词语空无一物时,我也不希望你永远生长在一望无际的匿名之中。

进入 熊培云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乡村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吾乡吾土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4041.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