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进入专题: 人事档案制度
都参与到利益的争夺当中。一些地方的人事部门和劳动部门还以各自掌管的户口派遣、职称评定、失业登记、社保办理等权力为档案托管争夺撑腰。组织部门、人事部门、劳动部门等的档案管理专职人员配置以及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的从业人员都不愿意“革自己的命”,人事档案制度变革的系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可以想见。但是,不论如何,人事档案制度变革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根据首届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要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必须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等限制,发展人事代理业务,改革户籍、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放宽户籍准入政策,推广以引进人才为主导的工作居住证制度,探索建立社会化的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系统。人事档案制度突出的应该是其公共服务的功能,而不是社会控制的功能;要改变重政治轻能力、重历史轻现实、重凭证轻契约、重身份轻信用的弊端。因此,契约化、社会化、电子化、法制化是人事档案制度改革的必然路径。8
本文的写作直接受益于2003年6月出现的“汤国基档案事件”,作者跟踪该官司达三年之久,成果参见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单位身份的松动:中国人事档案制度研究》。同时,感谢《瞭望》、《决策》、《人民论坛》、《北京日报》、《南方周末》、《文摘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东方卫视、湖南卫视、凤凰卫视等四十多家媒体的采访、报导和评论,以及2004年全国博士生论坛、2005年政府管理创新国际研讨会、2006年第三届中美公共管理论坛、2008年澳门比较公共政策论坛等学术会议,媒界、学界的深入交流与讨论丰富了本文的构思和写作,特此致谢!
[作者简介]陈潭(1969-),湖南常宁人,政治学博士,中南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注释:
1资料来源于《解放日报》2003年1月3日。
2参见《我用太太的陪嫁“赎”回了档案》,《南方周末》2002年11月21日。
3 陈潭、刘祖华:《精英博弈、亚瘫痪状态与村庄公共治理》,《管理世界》2004年第10期。
4 转引自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26页。
5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98~400页。
6 陈潭:《传统人事档案制度走向终结》,《南方周末》2004-02-26。
7 韩光耀:《中国入世后人才信用体系建设问题》(学术报告),中国网2002-05-27。
8 陈潭:《单位身份的松动:中国人事档案制度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6页。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32807.html 文章来源:《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