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岳:我只是私人知识分子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20 次 更新时间:2010-03-06 10:10

进入专题: 文化   知识分子  

连岳  

搜狐文化:

通过对2009年文化事件的梳理,我们发现,中国的文化面貌正在呈现更为旺盛的创造力,和更为宽广的创意力。从富有特色的电视节目,电影,到人们津津乐道的流行歌曲和网络词语。文化创造力的兴旺是一个国家大国崛起的标志,中国正在由一个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您有没有特别深刻的记忆?您是怎么看这种转变的趋势的?

连岳:

应该厘清一下,缺乏创造力的环境,也一样会有流行。扼杀创造力与多元文化的气氛,简陋的元素反而会更流行。文化创造力兴旺当然是一个大国的标志,但是中国是否已向创造大国转变,我并找不到足够的证据支撑这种趋势。

搜狐文化:

目前,我们只是在过度阶段,还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创造大国”。对于文化产业而言,创意是核心,版权是手段,您觉得我们为什么还不是文化上的“创造大国”?怎样才能树立起来具有民族精神和普世意义的大文化品牌?

连岳:

创意需要自由的空气才能生存,没有观点的充分表述,思维的禁忌与禁区太多,创意的生命力就弱。至于所谓的“大文化品牌”,我觉得还是话语太大了,先有每个小人物的尊严,再来谈这个话题吧。

搜狐文化:

您被媒体称为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专栏作家和公共知识分子,您怎么看这种评价,怎么看您自身的文字创造活动和“中国创造”所包含的精神内涵?有没有您心目当中最能反映这种精神的人或物?

连岳:

我并不是公共知识分子,我个人也不认可公共知识分子这种称呼,似乎存在着一群无私地追求公义的人。我只是一个“私人知识分子”,如果说我有话题契合公共,那是因为追求这种公共利益符合我的私人利益。我喜欢言论自由只不过是这有利于我写文章;我喜欢法律的公正,只不过是这不会让人用枉法的手段对付我;我认为私有财产神圣,只不过是不让人共产。

搜狐文化:

以互联网为主导的新媒体技术正在迅猛发展,中国正在形成一种具有自己特色的互联网文化,这种文化体现了广大网民对于时代和社会戏谑和调侃,也成为一种社会宽松的符号的记录,您怎么看待互联网上的文化?您觉得它其中蕴含的创造力跟“中国创造”的概念有什么联系吗?

连岳:

戏谑与调侃在所有网络当中都有,这点不能成为“社会宽松”的符号,有点网络经验的话,会发现中国网民的戏谑与调侃反而更多地针对某种不宽松。互联网确立的最普世、最核心的文化就是在自由、开放与分享的平台上进行创造,伤害这种平台的行为都是在破坏创造。

搜狐文化:

中国近些年向国外输出的文化产品并不少,比如孔子学院,昆曲,城市名片等等,您觉得仅仅这些是否能成就中国“创造大国”的文化形象,我们缺乏的是什么?

连岳:

不能。缺乏的是别人自愿的接受。文化产品无法强制接受——至少在别人那里不行。

搜狐文化:

伴随着新科技的全球化普及,越来越的文化传播转向了网络。3G的时代的到来,更是让手机也成为新文化传播的介质,您平时用手机上网吗,怎么看待这种新的文化交互方式?它的未来在哪里?

连岳:

在散步与假日,我更享受暂离网络,所以我应该会是最迟用手机上网的那批人。但是,迟早人人都会用手机上网的。

搜狐文化:

如果以后的文化传播方式以手机为主,您最希望获得那种服务,最希望用到那种软件帮助您更好体验科技的美好?

连岳:

希望没有墙的网络服务。所用增加自由度的软件都是我喜欢的。

    进入专题: 文化   知识分子  

本文责编: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时评与杂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210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搜狐文化,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