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世纪末的悲剧——北约轰炸南联盟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627 次 更新时间:2023-02-20 12:35

进入专题: 北约   南联盟   20世纪重大事件  

孔寒冰 (进入专栏)  


遇到大雪时,连狼都聚集在一起。

----[南]米拉·马尔科维奇

一些政治家不是着力去平息国家、民族之间业已产生的仇恨情绪,反而推波助澜,终于导致本来可以避免的战争的爆发。

----[法]路易丝·博洛尔


1998年2月底,南斯拉夫共和国联盟(以下简称南联盟)的特种警察部队进驻科索索沃自治省,与当地主张从南联盟分离出去的阿尔巴尼亚族激进分子--科索沃解放军发生了激烈的武装冲突,由此引发了危机。10月中旬,在国际社会的调解和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下,南联盟和阿族中的温和派接受调解,回到谈判桌上。危机虽然告一段落,但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明火虽然熄灭,可暗火仍然在燃烧,危机终于在1999年年初再度爆发。在西方社会的干预下,南联盟的塞尔维亚族和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又举行了两轮谈判,可仍没能达成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北约为了迫使南联盟在协议上签字,竟冒天下之大不韪对南联盟进行了大规模的空袭。南联盟和阿族武装之间的冲突发展成南联盟与北约之间是的战争,影响所及更为广泛,因而使得全世界都不安。

索沃危机的发生及其演变成国际性的战争绝非偶然的,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复杂的大国背景。其影响所及,在空间上,大大地超过了巴尔干;在时间上,则远远地跨越了二十世纪。


科索沃危机的发生


科索沃是南联盟中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个自治省,位于南联盟西南端,南部是马其顿、西南是阿尔巴尼亚、西部是南联盟的另一个共和国--黑山,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2百万, 其中90%是阿尔巴尼亚人, 塞尔维亚人约占10%。南联盟是在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简称南联邦)分裂后于1992年9月成立的,由塞尔维亚共和国和黑山共和国组成,其中塞尔维亚共和国还管辖两个自治省,即以阿尔巴尼族为主的科索沃和以匈牙利族为主的伏伊伏丁那。

这次科索沃危机开始于1998年2月底到1999年2月初,大体上经过了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98年2到年底,危机的重点是南联盟与科索沃阿族之间的冲突,国际社会开始进行干预。

1997年以来科索沃首府普里斯蒂纳就不断发生阿族分离分子袭击塞族警察事件,而塞族警方也加大了对阿族分离分子打击的力度。1998年1月,一名阿族人被警方打死,不到24小时,塞尔维亚的一位政界人士被剌身亡。在这种背景下,南联盟于2月底向科索沃派遣特种武装警察部队,接连与阿尔巴尼亚族中主张分离的激进分子--科索沃解放军发生冲突,至少有80多名阿族人和近10名塞族警察死亡。以后,两者又不断发生激战和武装冲突,造成更多的军事和非军事人员伤亡,大约20万阿族人背井离乡,流亡国外。与此同时,阿族人在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举行示威游行,抗议塞尔维亚“制造恐怖”和搞“民族清洗”。在历经了4年之久的波黑内战之后,巴尔干半岛又起狼烟。

国际社会对科索沃的局势深感不安,先是美国收回2月许诺同意给予南联盟有限的经济优惠条件,奥尔布赖特声称不能容忍南斯拉夫再次发生血腥屠杀;接着,美国总统特使霍尔布鲁克和欧盟各国也开始来往于贝尔格莱德和科索沃之间,寻求政治解决危机的途径。与此同时,北约也开始制定对科索沃进行干预的应急计划。

在国际社会艰难的调解和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下,特别是在北约准备对南联盟塞尔维亚进行空中打击进入倒计时的紧急关头,米洛舍维奇与霍尔布鲁克于10月13日签署了协议,暂时地解除了北约对南联盟实施空中打击的威胁。该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塞族部队必须撤出科索沃,至少格林尼治时间27日晚7点之前回到兵营;作为交换条件,塞尔维亚保持对基本自治的科索沃名义上的主权并控制着边境地带;与此同时,成立独立的核查小组检查塞族撤军的情况并确保科索沃难民返回家园。15日,欧安组织在维也纳开会,一致决定向南联盟科索沃地区派遣2000名国际观察员,以监督南联盟落实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执行情况。同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也决定向南联盟派出一个联合国代表团,实地了解科索沃的局势。

随后,国际观察员也陆续抵达科索沃首府,阿族分离主义者主要领导人鲁戈瓦也表示接受国际社会的调解。事态大有缓解,但战争的阴云尚未完全散去。

第二阶段从1999年1月中旬到2月初,南联盟与科索沃阿族之间的冲突加剧,西方国家卷入并且推波助澜,危机日益国际化。

进入到1999年,科索沃冲突又凸现出来,仅1月份头11天就发生80多起阿族武装南联盟军警事件。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拉察克事件”就成了新一轮危机的导火索。拉察克是科索沃南部的一个小山村。1月15日,塞尔维亚武装警察在这时与科索沃解放军发生激烈的武装冲突,结果造成了一些人员伤亡。

事件发生后,美国退役将军、欧安组织驻科索沃观察团团长威廉.沃克尔于次日在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发表声明称:根据他亲自核实,塞尔维亚武装警察部队15日在拉察克村屠杀了45名无辜的阿族平民,其中还有妇女和儿童。有鉴于此,沃克尔要求海牙国际法庭在24小时之内迅速地派出人员到拉察克村进行调查。

就像联合国特委会主席巴特勒关于对伊拉克核查报告一样,沃克尔的声明在国家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美国总统、意大利总理以及美、英、法、德、挪威、瑞典等国的外长们纷纷发表声明,除了对沃克尔宣布的拉察克惨案表示“深感不安和震惊”之外,有的呼吁国际社会对此事进行详细调查,有的“感到恐怖和愤慨”,有的则“最强烈地谴责”肇事者,要求将他们送交海牙国际法庭审判。然而,反应最强烈的还是北约秘书长索拉纳。他在一份声明中不仅说南联盟武装警察屠杀阿尔巴尼亚少数民族的行为是“对国际法的肆意践踏”,而且宣布北约“绝不会容忍科索沃恢复全面冲突和镇压政策”,它去年10月发布的对南联盟军事目标实施空中打击的命令仍然有效。

沃克尔的说法在南联盟境内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7日凌晨,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米卢蒂诺维奇发表紧急声明,政府副总理博伊奇同日也举行记者招待会。他们说:事实的真相是,塞尔维亚武装警察15日前往拉克察村搜捕几天前杀害塞族警察的凶手时,遇到阿族恐怖分子的袭击,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自卫还击,打死的都是恐怖分子,而并不是什么屠杀无辜的平民。所以,他们谴责说,沃克尔散布的都是谎言,他本人的所做所为已不像一位国际组织的代表,而是偏袒阿族分离主义者,实际上成为其“代言人”了,欧安组织应当撤换他。19日晚,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在贝尔格莱德约见北约最高司令官克拉克和北约军事委员会主席瑙曼时,告诉他们:维护领土完整和保卫全体公民生命安全是国家宪法赋予的责任,南联盟绝不能容忍科索沃解放军继续从事恐怖活动。

这样,南联盟从一开始就与西方处于尖锐的对抗状态,以致于要沃克尔在24小时之内离开南联盟。不过,南联盟随后又与欧安组织达成谅解,于19日把对沃克尔的驱逐令后推了24小时,21日再次发表声明宣布:对沃克尔的驱逐令虽然仍有效,但要他不公正的行为的后果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就先“冻结”起来。

拉察克事件是南联盟的塞族与阿族之间的冲突,但围绕这一事件所产生的更大、更严重的对峙却是在南联盟和北约之间。


历史积怨的根源之一----不同宗


事态后来是如何发展的,暂且放一放。不先解读塞阿两族历史积怨这个古老的“斯芬克斯之谜”,就无法明白为什么科索沃危机会发生,更无法理解为什么科索沃危机会演变成科索沃战争。中国有一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古语,用它来形容塞阿两族的千年积怨最恰当不过了。如果将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一下高度概括的话,那就是:不同宗族,即种族不一样;不同教,即信仰不一样;不同道,即相互歧视,难以共处。

先看不同宗。

本书的开篇曾讲到欧洲政治文化的异常复杂性,然而,就种族、民族和宗教的复杂性来说,在欧洲又非巴尔干地区莫属。

巴尔干是欧洲民族聚居最多的地区,大约有20多个民族。这些民族大体上可以分为五部分,其中最多的一部分就是南部斯拉夫人。但是,斯拉夫人并非从一开始就居住在巴尔干半岛上。在早期生息于此土著居民中,最重要的是希腊人和阿尔巴尼亚人。

古希腊是人类文明摇篮之一,其疆域除了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沿岸地区之外,还包括巴尔干半岛南部。古希腊人就分布在这里,其祖先是于公元前2000多年前从北方陆续迁入的印欧语族的亚加亚人、爱奥尼亚人、伊奥利亚人和多利安人。阿尔巴尼亚人是古代伊利里亚人的后裔。伊利里亚人是一支古老的印欧语族,最早居住在中欧地区,大约在铁器时代之初南迁,从公元前1000年左右便居住巴尔干半岛古希腊的北部地区,因而受希腊文化影响比较大。8世纪以后,伊利里亚这个名字才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它的一个部落的名字--阿尔布里亚。阿尔巴尼亚就是它演变而来的。

在以后的漫长的岁月里,尽管巴尔干半岛不断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特别是斯拉夫文化的冲击。但是,希腊和阿尔巴尼亚两个民族基本上保持了自己的语言和习俗,其生息领地也大体没动,所不同的只是面积小了。

斯拉夫人是欧亚大陆上的一个古老部族,早在公元1-2世纪就反映在拜占庭和阿拉伯的文献当中,史前时期居住在亚洲,公元前3000-2000期间移居到欧洲东部,一般指分布在西起喀尔巴阡山,东到顿河、北达波罗的海、南抵黑海的广袤的东欧大地上,操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的各部族集团。

与克尔特人和日耳曼人不同,斯拉夫人后来由于民族大迁徙而又进一步分化。

民族大迁徙也称“蛮族大迁徙”,指古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后期以日耳曼民族为主的各“蛮族”(这是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对除他们本身以外的古代各民族的统称),长期移徙、转战和建立国家的过程。受民族大迁徙的影响,5~6世纪时,斯拉夫人也开始了大规模流动。一部分斯拉夫西进到达奥得河与易北--萨勒河之间的地带;一部分斯拉夫人北上至第聂伯河上游;还有一部分斯拉夫人南下到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和巴尔干地区,并与当地的土著居民融合成新、但不是单一的而是有多种的南斯拉夫民族。其中一支就是塞尔维亚人。没有被同化的伊利里亚人后来就演变成为阿尔巴尼亚人,他们把巴尔干视为本民族的发祥地。

这样一来,斯拉夫人就分成了东西南三大部分。西部斯拉夫人主要包括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卡舒布人、卢日支人等;东部斯拉夫人主要包括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等;南部斯拉夫主要包括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黑山人、马其顿人等。另外,从伏尔加地区来到巴尔干的保加利亚人虽然属于混合族源,但讲斯拉夫语,所以也被划为南部斯拉夫之列。这三部分斯拉夫也都各具特点,西斯拉夫人的文化和政治生活与西欧比较接近;东斯拉夫人数最多,分布地域最广。从西边的德涅斯特河和喀尔巴阡山脉到东边的顿河、奥卡河和伏尔加河,从北边的达拉多湖到南边的黑海的辽阔东欧大地,都可谓他们的发祥地;南部斯拉夫民族众多,宗教信仰上的差异也很大。

由于地缘政治的原因,西部斯拉夫人在历史上有着共同的依靠,不仅宗教信仰相同,而且各方面的利益也基本一致,所以,彼此之间矛盾不大、冲突不多;东部斯拉夫人中的一支后来发展成为东方的大国--俄罗斯,别的东部斯拉夫人也依附于它;南部斯拉夫人则不同,不仅形成了不同的南斯拉夫民族,而且分别受制于或依附于不同的大国,信奉了不同的宗教,有着不同的利益。所以,南部斯拉夫各民族之间及它们与其它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特别多并且纠缠在一起。以后南斯拉夫出现的各种危机的原因虽然有政治上的、政治上的、内部的和外部的,“然而,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则是在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矛盾。”

总之,希腊、阿尔巴尼亚等民族是巴尔干半岛上的最早居民,而包括塞尔维亚在内的南部斯拉夫人是6~7世纪以后才逐渐来到巴尔干、来到南斯拉夫、来到科索沃的。有一种十分流行的观点,即认为“科索沃是塞尔维亚人的历史和文化的摇篮”。其实,这显然有失于片面,因为在塞尔维亚人之前,阿尔巴尼亚人已经在此生息许多个世纪了。


历史积怨的根源之二----不同教


巴尔干半岛上不仅民族繁多,而且信奉不同的宗教,耶稣、天主和安拉各有所求?最初,巴尔干半岛上的早期居民受希腊文化的影响较深。前面讲到,巴尔干的早期居民受希腊文化影响较深。希腊的宗教和神话是连在一起的,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神人同形同性”。众神都居住在那高高的奥林匹斯山上,以雷电为武器维护着天地秩序的是众神之首宙斯,其下有女神希拉、火神和锻冶之神赫费斯托、太阳神阿波罗、月神和狩猎之神阿迪美兹、商业和通讯之神赫尔美斯、美神和恋爱之神阿芙洛提、战神阿雷斯、智慧之神雅典娜等等。与没有形成统一国家的城邦制度相适应,古希腊并没有形成至高无上的宗教主宰。

自公元1世纪被罗马帝国占领以后,巴尔干半岛的宗教状况就发了变化。罗马帝国为了维护一个庞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需要一个至高无上的精神统治者,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基督教。基督者于公元初年兴起于罗马的东部,是在犹太教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开始时,其督教带有反对罗马帝国暴政、主张平等的反抗性质,并受了统治者的镇压;但自打提出“创世说”、“原罪说”、“救赎说”等新教义之后,反抗性质越来越淡,到3世纪便被罗马统治者所利用并于4世纪定为国教。这样,罗马帝在它四处扩张的同时,也将基督教传播开来。巴尔干半岛上的阿尔巴尼亚、希腊等早期居民都不同程度上接受了基督教。但是,这时候的斯拉夫人还不知道基督教是何物,他们信奉的一直是多神教,既崇拜自然力量,又敬重祖先,同时还供奉着灶神。

兴起于公元前27年的罗马帝国经过了几百年的强盛之后,395年终于在狄奥多西大帝死后分裂西罗马和东罗马两部分。以后,西罗马每况愈下,476年最后一个皇帝慕各被奥多亚克推翻后而灭亡;东罗马则演变成拜占庭帝国,一直存在到11453年。

在罗马帝国一分为二的同时,基督教也发生了分裂。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之后,基督教内部就出现了分化,出现东西两派。东派传播在希腊语区,西派流行在拉丁语区。罗马帝国分裂后,两大教派的分化也更加剧烈。以君士坦丁大主教为首的东部教会受制于东罗马,以罗马教皇为首的西部教会则与西欧封建社会相勾结,相互分庭抗礼。1054年,君士坦丁大主教和罗马教皇互相宣布革除对方的教籍,基督教正式分裂。东部教会自居为“正宗”,故称为正教或东正教,首脑称大主教;西部教会称天主教,或公教、罗马公教、加特力教等等,首脑自五世纪起称教皇。后来,天主教中又只?鲂陆獭?

这样一来,巴尔干半岛及至整个东欧所受的外界影响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大体上说?馨菡纪サ酃?跋斓?东斯拉夫人和巴尔干半岛东部、南部的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黑山人、马其顿人、希腊人等便信奉东正教;受西罗马影响的西斯拉夫人和巴尔干半岛西部、北部的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阿尔巴尼亚人等便信奉天主教。这种教派的划分对后来巴尔干半岛和整个东欧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东正教与天主教之间的对峙也体现在了塞尔维亚人与阿尔巴尼亚人之间的关系上面。拜占庭帝国在它所统治之处开始东正教的传教活动,而西罗马虽然灭亡了,但统治世俗政权的天主教会的势力远远大于服从于世俗皇权的东正教会。代表东西方两种文明的东正教和天主教在巴尔干交汇,并通过民族冲突表现出来。南斯拉夫学者对此这样认为:基督教的大分裂以巴尔干半岛为界,将南斯拉夫人分为东正教徒和天主教徒,因此“我国人民处于东西方的分界线之间,当早就存在的东西方矛盾激化并向两极发展时,我国人民的全部生活就受到这两股源流的影响。”

可问题并不是到此为止。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在其扩张过程中又对所到之处进行了强制性的“安拉教化”,从而使巴尔干半岛上的宗教纠葛更加复杂。

从14世纪后半叶开始大举入侵巴尔干开始到15世纪末,土耳其人几乎征服的整个巴尔干半岛,统治这个地区长达500年。一手持剑,一手拿着《古兰经》的土耳其占领者,比起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更加注重对巴尔干地区各民族心灵上的征服,其突出的表现就是在所占地区传播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在中国也称回教、回回教、清真教或天方教,7世纪起源于阿拉伯半岛,是与基督教、佛教相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创始人阿拉伯人的先知穆罕默德。在阿拉语中,伊斯兰是指“顺从”;伊斯兰教所信奉的唯一神叫安拉,也称真主或胡达;斯兰教的信徒中“穆斯林”,意为“顺从者”,即以“顺从唯一真主安拉的意志”为已任。伊兰教产生初期,主张取消血亲复仇,禁止高利贷,扶弱济贫,对于缓和阶级对立有很大的进步意义。不过,在土耳其人向外扩张的过程中,伊斯兰教在广泛传播到亚、非、欧的同时也成了奥斯曼帝国对殖民地区进行精神统治的重要工具。

土尔其人占领了巴尔干半岛之后,便实施改变当地居民宗教信仰的政策,在此之前,当地居民一部分信天主教,一部分信东正教。其中,塞尔维亚人是东正教徒,而阿尔巴尼亚人是天主教徒。不过,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占领者并没有采取强硬的做法,而是运用了“软刀子”。根据奥斯曼帝国的法律,主要纳税人是那样被征服的异教徒。也就是,统治的异教徒越多,帝国的财政越有保障。所以,“奥斯帝国没有采取强制性措施来改变当地居民的信仰,没有规定非信伊斯兰教不可,他们允许东正教、天主教的存在,但教徒必须向当地政府缴纳人头税,而这种税款相当高,几乎使一般人无力承担得起。”但是,“如果有谁皈依伊斯兰教,成为穆斯林,就可以免交此项税款。”

对被征服者来说,改变宗教信仰无疑是一种减轻经济上重负的途径。不仅如此,改变宗教信仰的人还可以免除政治上的迫害、有助于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于是,在巴尔干地区有主要两部分人改信了伊斯兰教,成了穆斯林。信仰天主教的阿尔巴尼亚人再一次改变宗教信仰,皈依伊斯兰,成为穆斯林;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的一部分信仰东正教的塞尔人也皈依伊斯兰,成为穆斯林。所不同的是,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的穆斯林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并不是一个民族,仍是塞尔维亚人,只是所信宗教不同。

这?焕矗?投?砂氲翰唤雒褡逯诙啵??宜?叛鲎诮淌橇街郑ɑ?浇毯鸵了估冀蹋┤?桑ㄌ熘鹘獭⒍???和伊斯兰教)。如果说能够平等地和睦相处,那民族再多,信仰的宗教再多也无大妨,问题在于这些宗教的背后都是有着列强对异族征服的血腥。所以,塞尔维亚人和阿尔巴尼亚人又成了东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对峙与争斗的载体。因此,可以说,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给东欧、巴尔干半岛、南斯拉夫、科索沃留下的不仅仅是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而是播下了各民族彼此间的纷争和相互仇视的种子。


历史积怨的根源之三--不同道


由于种族起源不同,所信仰的宗教也不一样,再加外部势力利用这些方面的种种矛盾,塞尔维亚人和阿尔巴尼亚人虽然长期共同居住在巴尔干地区,但没有一点儿认同感和归属感。相反,它们都有极强的排他性和离心性,你争我斗,绵绵相延上千载,既难真正建立起统一、独立的国家,更不能真正和平地在一起相处。

塞尔维亚人在斯拉夫人南下到巴尔干之后形成的诸多南斯拉夫民族中最重要的一支,塞尔维亚人主要居住在萨瓦河以南的多山地区,也就是今天的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和南联盟首都贝尔格莱德以南的地区。然而,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和外界的阻挠,塞尔维亚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形成自己的统一国家。

最早阻止塞尔维亚人建立统一国家的比斯拉夫人稍稍晚一点南下到巴尔干的保加利亚人和拜占庭帝国。

保加利亚人的祖先是黑海草原的保加尔人,属游牧的突厥部落。南下到巴尔干之后,他们联合一部分斯拉夫人(主要是塞尔维亚人)于679年大败拜占庭。根据681年签订的和约,拜占庭承认了由保加尔人部落和塞尔维亚人部落联合组建的国家。由于保加尔人在其中起鞯甲饔茫??哉飧龉?乙脖怀莆?谝槐<永?峭豕?,塞尔维亚人臣服于保加利亚人。尽管9-10世纪时在东部的拉什卡地区也曾建立过较大的部落联盟,也曾一度打败过保加利亚人,但最终还是被保加利亚征服了。几个世纪后,1018年第一保加利亚王国被拜占庭所灭,塞尔维亚人仍没能得到解脱,又成了拜占庭帝国的附庸。

相对而言,拜占庭对塞尔维亚人的统治要缓和得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塞尔维亚人要求统一起来、摆脱外族的压迫和统治的愿望更加迫切。“从12世纪60年代起,斯提芬·尼曼雅在拉什卡地区树立了政权。他联合其他公爵,与拜占庭展开长期的斗争,终于在1190年获得对塞尔维亚独立的承认。”又过了10年,斯提芬二世加冕称王,把所有的塞尔维亚人统一起来了。这个统一的国家被称为塞尔维亚王国。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到了国王斯提芬·杜尚当政14世纪上半叶,塞尔维亚王国政治、经济达到了顶盛时期。对外,杜尚趁拜占庭内忧外患之机,先后吞并了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等地,并且于1346年4月将首都从拉什卡迁到马其顿的斯科普里,宣称自己是“塞尔维亚人和罗马人的皇帝”,同时将王国改称塞尔维亚帝国。“杜尚把帝国分为两部分,马其顿、希腊和阿尔巴尼由他本人直接治理;塞尔维亚本交由他儿子乌罗什治理,并授以国王的称号。”塞尔维亚王国在巴尔干半岛上的凸起为时并不太长。领地分封制产生了强大的离心倾向,国家统一的确立和维持主要是靠强大的武力镇压,所辖领土经济发展十分不平衡,再加上来自外部强国的威胁,14世纪末开始塞尔维亚王国便走向衰败。

塞尔维亚王国的建立确实是塞尔维亚人长期与异族进行不懈的斗争的结果,首次实现了塞尔维亚民族的统一,并且曾经还冉锨看螅?踔亮?持喂????侨说谋<永?嵌汲腥隙派形?谥鳌R部梢运担?飧鍪逼谌??维亚人创造了自己的文明。但是,也必须看到,塞尔维亚王国与古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第一保加利亚王国以及后来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等等一样,都是以对其它民族的征服为前提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占领科索沃和统治阿尔巴尼亚人。阿尔巴尼亚人居住的科索沃9世纪时被并第一保加利亚王国所并吞,后又被拜占庭帝国统治,塞尔维亚王国达到顶盛时期,同样也没有放过它,将它划成若干领地,分封给各位王公。正因如此,有的书比较公正地认为科索沃是“塞族人的摇篮、阿族人的家园”;还有的书客观地讲述了斯拉夫人在巴尔干半岛的占地运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奥斯曼土耳其人征服巴尔干半岛时,科索沃这个地方于1389年6月和1448年10月曾发生过两场激烈的战斗。第一次是塞尔维亚人抵抗土耳其军队,第二次阿尔巴尼亚人抵抗土耳其军队。两次科索沃战役都是反对奥斯曼土耳其人,塞尔维亚人和阿尔巴尼亚人都在这里英勇斗争过,科索沃对他们来说都是民族的圣地。然而,这个圣地在以后的日子里却没有将这两个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反成了它们之间分歧的焦点。

在奥斯曼帝国统治巴尔干、南斯拉夫和科索沃的500来年里,信仰伊斯兰教的阿尔巴尼亚族和塞尔维亚的穆斯林是受益者,而信仰东正教的塞尔维亚人则是受难者。原本仅仅是一种信仰的宗教在大国的炒作下,成为控制弱小民族的重要手段。那些不肯改变宗教信仰,但又难承税收重负的塞尔维亚人“纷纷迁徙到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地区,这种长途跋涉在17世纪达到高潮,历史资料表明,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初,约有三四万塞尔维亚人移居到哈布斯堡帝国统治的匈牙利地区或亚得里亚海的克罗地亚地区。”另一方面,“土耳其统治者将流亡者留下来的土地与房屋分给了改变了宗教信仰的阿尔巴尼亚人,并把居住在相邻地区的阿尔巴尼亚人迁入科索沃。到18世纪,科索沃已成为阿尔巴尼亚人占多数的地区。据土耳其1910年人口普查,科索沃省的阿尔巴尼亚人已经占当地人口的60%以上,其余为塞尔维亚人、土耳其人和保加利亚人。”

塞尔维亚人对500年的屈辱历史始终耿耿于怀。

从16世纪初起,奥斯曼帝国开始衰落,其突出表现便是长期受它统治的各民族纷纷开始争取独立。俄土战争失败后,土耳其1878年被迫签订《圣斯特凡诺条约》,承认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黑山独立,允许保加利亚实行自治,割让卡尔斯和巴统给俄国。这样一来,它在欧洲(主要是在巴尔干半岛上)的领土只剩下了马其顿、阿尔巴尼亚和色雷斯了。

然而,就在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岛的影响日益收缩的同时,德国、奥匈帝国、俄国、意大利等列强加紧了在巴尔干半岛上的渗透和争夺。面对诸多虎视耽耽的列强,巴尔干各民族在历史上首次结成同盟。1911年意大利和土耳其发生战争,结果土耳其大败。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和黑山等四国借机于1912年10月发动了对土耳其战争的战争,并以胜利而告终。可是,由于各自参战的目的不同,战争的尘埃尚未落定,反土联盟内部便因分赃不均峰烟四起。企图拆散巴尔干同盟的奥匈帝国唆使保加利亚与盟友反目为仇,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则寻求俄国的支持。于是,以保加利亚为一方,塞尔维亚、希腊、黑山、土耳其为另一方于1913年6月进行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其结果,保加利亚投降,失去了在马其顿和色雷斯的大部分领土。

对塞尔维亚人来说,两次巴尔干战争最大的意义是收回了被土耳其统治了500年的科索沃。想到祖先在这里曾有过的辉煌和悲壮,塞尔维亚人感慨最多的大概是:无论如何,再也不能让它丢了!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科索沃的大部分划归了塞尔维亚和黑山。而塞尔维亚、黑山同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组建了以塞尔维亚为主的南斯拉夫王国。1919~1941年间,南斯拉夫王国的统治者对科索沃地区的阿尔巴尼亚族采取了歧视性的政策,将许多阿尔巴尼亚人赶到土耳其,把其它地区的塞尔维亚人迁回科索沃,同时还大肆宣传阿尔巴尼亚人不是科索沃的土著居民,而是外来者,并剥夺了他们的许多公民权利。这些做法大大地加强了阿尔巴尼亚人的凝聚力,强化了他们民族统一的激进情绪。

尽管在土耳其统治的500年中,阿尔巴尼亚因改变宗教信仰而“受宠”,但毕竟是处于异族的统治和压迫之下。所以,直到19世纪30~40年代,巴尔干半岛上的阿尔巴尼亚人才开始进入“民族复兴运动”时期。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之后,1912年12月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俄国、奥地利等六国在伦敦召开会议,决定阿尔巴尼亚为独立国家,但必须处于国际监督委员会的管辖之下,由德国人威廉·维特公爵担任国家元首。不过,这次会议以及1919年召开的凡尔赛和会都把科索沃划归了塞尔维亚。不难看出,本来人数就不算多的阿尔巴尼亚人又被他成为两部分,也是大国之间争斗和交易的结果。阿尔巴尼亚族没能建立起统一的国家,为巴尔巴干半岛也留下了一个不安定的因素。

科索沃虽然重新回到了塞尔维亚人手中,但此时这里的居民绝大多数为信奉伊斯兰教的阿尔巴尼亚族。在过去的500年间饱受土耳其岐视之苦的???侨瞬扇×耸裁凑?吣兀咳绾味源?⒍?湍嵫亲迥兀俊?919-1941年期间,南斯拉夫王国统治者对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进行了岐视与迫害,他们采取了一系列的历史性报复措施,将许多阿尔巴尼亚人驱逐到土耳其,让其他地区的斯拉夫人移居到科索沃。他们加强宣传阿尔巴尼亚人不是科索沃的土著居民,是外来者,因而在各方面给予岐视,许多基本公民权利被剥夺。这种岐视与迫害,剌激了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使他们加强了民族的凝聚力,产生了民族统一的激进情绪。”

1941年3月24日,南斯拉夫王国摄政的保罗亲王在法西斯德国的威逼下派首相与外交部长前往纳也纳,与法西斯签订了条约,加入轴心国。此举引起了广泛的反对。26日晚,南斯拉夫军人发动政变,逮捕了首相、外交部长,将保罗亲王全家流放。新继位的国王彼得二世不仅宣布同法西斯签订的条约无效,而且在4月5月与苏联政府签订了友好互助条约。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对此大为震怒,于4月6日不宣而战,发动了对南斯拉夫的大规模进攻。17日,南斯拉夫最高统帅部宣布投降,国王和王国政府流亡英国。

南斯拉夫投降后,德国、意大利、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瓜分的南斯拉夫,除了对抵抗者进行镇压之外,在所占之地采取了利用南斯拉夫内部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分而治之的做法。

在纳粹德国支持乌斯塔沙分子在克罗地亚、波黑及斯雷姆的大部分地区建立了“克罗地亚独立国”,在克罗地亚境内对塞尔维亚人、犹太人进行大规模的恐怖活动的同时,意大利法西斯则在巴尔干半岛南部扶植了一个大阿尔巴尼亚,除了阿尔巴尼亚以外,还包括南斯拉夫南部的科索沃大部分、马其顿的西部和黑山的一小部分。“由于阿尔巴尼亚人民与塞尔维亚人根深蒂固的民族矛盾,以至于在法西斯入侵科索沃的时期并未遭桨⒍?湍嵫侨说姆纯梗?喾吹钡鼐用穸杂诩尤胪骋坏拇蟀⒍?湍嵫歉械礁裢獾男朔堋!?克罗地亚人和阿尔巴尼亚人的所做所为反过来更激起塞尔维亚人的仇恨。“就在极端的乌斯塔沙分子大肆屠杀塞尔维亚人的同时,忠于塞尔维亚国王的极端‘切特尼克(塞语就是义勇军之意)’分子也对其他民族展

开了屠杀。他们认为:‘所有的克罗地亚人都要对斯塔沙的罪行负责。他们全部都是把南斯拉夫交给德国人的乌斯塔沙分子和卖国贼。’他们还说:‘对克罗地亚人、穆斯林和一切其余的人都应当加以最严厉的惩罚,而在受到某种报复以后,必须完全向塞尔维亚人屈服。’”

多么可怕的复仇心理!塞尔维亚人和阿尔巴尼亚都以这样的心境怎么能够相处在一起呢?


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


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像巴尔干半岛上的其它国家(希腊除外)一样,南斯拉夫也建立起由共产党领导的统一国家,即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到1992年4月南联盟成立为止,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南斯拉夫在巴尔干半岛上整整存在了47年;如果从1943年11月南斯拉夫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委员会召开会议决定建立各民族平等的联邦制国家算起,那就是49年,差不多半个世纪。

应当说,在这40年中,南斯拉夫各族人民在铁托为首的南共联盟的领导下,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和进步。对此,可以引证一些数字来说明。在社会生产增长方面,“1954年至1956年美国人均社会产品比南斯拉夫多八倍,而1968年至1970年大约多四倍。以前英国比南斯拉夫大约多四倍,而现在大约多一倍半,……工业的迅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经济结构:农业在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从1947年的百分之四十二减少到1972年的百分之十八点八;而同一时期工业由百分之十八增加到百分之三十八点一。”在个人消费方面,“消费结构越来越接近于工业化社会消费的方式:食品从占百分之五十三点九(1952年)下降至百分之三十五点九(1972年);家俱和家用设备由百分之四点八增至百分之十点二;文化娱乐支出由百分之零点七增至百分三点八;交通和通讯支出由百分之一点八增至百分之九点四;按人口平均的用电电量从十七点三度增至 三百六十九点四度,也就是增加二十多倍。电灶由千人平均一个增至每千人平均一百

九十四点六个;汽车由1950年每千人平均零点四辆增加到1973年每千人五十四点四辆,即增长一百三十五倍多。”

另外还有资料说:“自1950年他们开始实行自治制度到1980年这30年间,南斯拉夫整个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为6·3%,其中工业增长率为8·6%,农业增长率为3·8%;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民收入从460美元增加到2500美元;就业人数从150万增加到580万;高等学校学生从57000人增加到444000人;从平均每2700人一名医生增加到每580人有一名医生;每人平均住房面积从8平方米增加到15平方米;从1963年起实行第周5天(42小时)工作制。”总之,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南斯拉夫已经从一个十分落后的农业国家步入到了中等发达的工业国。

然而,南联邦从一开始就潜伏着一种致命病毒,那就是民族问题,特别是阿族和塞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种矛盾与冲突伴随着南联邦近50年历史的始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斯拉夫共产党在领导人进行反对法西斯侵略者的同时,十分注意未来国家政权建设。1942年11月,全国性的政治代表机构--南斯拉夫反法西斯人民委员会成立。次年11月29日,在亚伊策召开的反法西斯人民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联邦原则的基础上建设南斯拉夫的决定》。这个决定提出:“为了实现南斯拉夫人民的主权原则,使南斯拉夫成为各族人民的真正祖国,并在任何时候都不做任何霸权主义集团的领地,南斯拉夫要根据联邦原则来进行建设,而这一原则将保证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马其顿人和黑山人的完全平等,即保证塞尔维亚人民、克罗地亚人民、斯洛文尼亚人民、马其顿人民、黑山人民及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人民的完全平等。”

在这个决定中,南斯拉夫共产党实际上对南斯拉夫境内的民族作了一种大概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划分,即分为“主体民族”或“正式的民族”和“少数民族”或“其它的民族”两类。“一类是nations(塞文原文为narodi),指主体民族在南斯拉夫的民族,即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马其顿人和黑山人。另一类是nationalities(塞文原文为narodnosti),指社会是南斯拉夫邻国的民族的成员,包括阿尔巴尼亚人、匈牙利人、保加利亚人、罗马尼亚人等。”

这种划分带有最大的问题就是民族的政治地位不同,具有很强的民族排他性。事实上,从人口数量上的看,有的主体民族人数并不多,有的少数民族的人数并不少。太早的人口统计数字作者没有看到,但根据1971年南斯拉夫的人口普查,在全部2050万人中,五个主体民族的人数是:塞尔维亚人为840万,克罗地亚人为480万,斯洛文尼亚人为170万,马其顿人为120万,黑山人为60·8万;而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是阿尔巴尼亚人,有130万,也就是多于马其顿人和黑山人。所以,中国学者认为将nationalities视为“少数民族”并不完全符合情况;而西方学者罗宾·雷明顿更尖刻地提出:“尽管大讲兄弟情谊和平等,‘信用差距’对共产党的南斯拉夫的决策却起了很大作用。”

所以,与斯洛文尼亚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委员会、克罗地亚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委员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委员会、黑山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委员会、塞尔维亚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委员会先后作出决定批准了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委员会在亚伊策作出的决定不同,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对这个决定却十分不满。“1943年12月31日、1944年1月1日和2日举行的科索沃和梅托希亚人民解放委员会代表会议通过了一项决议,该决议包含自决的原则立场和只有通过并入阿尔巴尼亚的途径方能实现该 原则的想法,因此受到了南斯拉夫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反对。”不仅如此,1944年底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武装暴动并且成立了军政府,宣布禁止塞尔维亚人和黑山返回科索沃,但后来被南斯拉夫军队镇压了下去。

这样,“有关科索沃地位的最后决定是在1945年7月8日至10日举行的科索沃和梅托希亚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的会议上通过的,会议决定,把这一地区加入民主联邦南斯拉夫的联邦单位--塞尔维亚,并享有自治地位。”从当时的背景看,科索沃阿族被迫作出这种决定,是多么勉强和多么不情愿。可是,到底怪谁呢?在责任方面,大概谁都逃脱不了。不过,更多的还是沉重的历史遗产。这说明,南联邦还没正式诞生的时候,科索沃问题就潜伏在里面。

在中央高度集权的背景下,科索沃问题在60年代中期之前基本上处于休眠状态。科索沃的虽然局面还算稳定,但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而越积累越多。

在经济方面,科索沃发展十分缓慢。“在战后整个时期,科索沃的发展一直比南斯拉夫其它所有地区都缓慢。科索沃的社会产值按1947年人口计算是南斯拉夫平均社会产值的四分之四十九,而1953年为百分之五十二。但是,从那时以来,科索沃一直处于落后状况,1957年的社会产值下降为南斯拉夫平均社会产值的百分之四十二,1962年为百分之三十三。1964年,斯洛文尼亚国民收入按人口计算是七千一百八十八第纳尔,而科索沃为七百三十第纳尔,几乎只是前者的十分之一,尽管那一年科索沃达到了1947年南斯拉夫国民收入的平均值 。”另外,在60年代中期,每南斯拉夫平均13个居民中有一个在社会所有部门劳动,但是,阿尔巴尼亚族每17人中才有一个,塞族则每4人中有一个,黑山族第3人中有一个,土耳其族第7人中有一个,其他民族也是4人中就有一个。

在政治方面,阿族的参与程度很低。南斯拉夫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战斗报》1970年5月19日登载的一篇文章指出:“阿尔巴尼亚人进入国家机关和在军队里担任领导是相当困难。他们进入中央政权机关的人远比其他民族的人要少得多。例如,在联邦官员中来自科索沃的有九人,来自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有五十六人,来自黑山的有五十四人,来自克罗地亚的有三十九人,来自马其顿的有三十七人,来自斯洛文尼的有三十九人,来自塞尔维亚的(本土的)有八十二人和来自伏伊伏丁那的有十五人。

科索沃问题与南联邦结伴而来,虽然有休眠并无消除,而且在不断地积累、发展。于是,到了60年代末,科索沃问题终于爆发了。从根本上说,这时期科索沃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不种方式要求提高科索沃和阿族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1968年,科索沃共盟自治省委员会(即南共联盟科索沃的地方党组织)书记韦利·德瓦在同《共产主义者》周刊编辑谈话时提出,联邦中央政府在进一步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当保证“尽可能迅速地阻止扩大科索沃和我们共同体的其他地区发展中的差别。如果这一点不能得到保证,那么共盟就应从其纲领中取消有关必须缩小不发达地区之间差别的立场。”

问题如果仅仅限于经济方面可能还好解决,很快就回到最重要之点,即民族文化上面去了,于是便出现了阿族在南斯拉夫是一个大民族(主体民族)还是一个小民族(少数民族)讨论。阿族另一个政治领导人法迪尔·霍扎提出:“阿尔巴尼亚科索沃民族并不存在,世界上只有一个阿尔巴尼亚族,它在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内,我们是这个民族的一部分……在南斯拉夫我们是一个小民族……这丝毫不会使强调各民族的特征问题受到怀疑。”所以,在以后的几年中,科索沃在这方面采取了一些实际步骤。如1969年4月,首府普里什蒂纳召开了一次“语言咨询会议”,提出“全体阿尔巴尼亚族应该有一种语言、一种文字,因为他们是一个民族”;1970年普里什蒂纳大学建立并且用阿尔巴尼亚和塞尔维亚两种语言进行教学。

缩小经济发展差距也好,用自己的民族语言进行教学也好,归根到底是到争得整个民族的平等权。这种平等权能否真正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科索沃的政治地位。在南联邦内,主体民族与非主体民族、共和国与自治省之间的差别不言而喻的。比如在联邦院220名代表中,每个共和国可能选派30名,而自治省只能选派20名;在民族院的88名代表中,每个共和国可以选派12名,而自治省只能选派8名。所以,1968年11月27日,阿尔巴尼亚在科索沃许多城市包括首府普里什蒂纳都举行了游行示威,要求将科索沃升格为共和国。在这过程中,还发生了塞尔维亚族与阿尔巴尼亚族之间冲突。这是战后二十多年来科索沃问题第一次以如此激烈的形式表现出来,是对南联邦中央政府提出的“最尖锐、最直接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南联邦一方面坚持不对同意科索沃升格为共和国,但另一方面也力图使问题不要进一步扩大化,采取措施来安抚阿族,给予他们更多的、更大的自主权。因此,1971年制定的宪法修正案之后,南联邦又加紧制新宪法工作。1974年2月21日,南联邦颁布了第四部宪法。根据这部新宪法,科索沃可以有自己的议会,可以开办用阿尔巴尼亚语言教学的小学、中学和大学,在南联邦主席团中也可以拥有自己的代表等等。

1974年颁布了新宪法、大大地提高了科索沃自治省的自主权力和地位以后,科索沃同样也没有完全静下来,而是时常发生阿族人小规模的闹事,到1979年又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87岁高龄的铁托来到了科索沃,亲自解决此事。在普里什蒂纳发表的讲话中,铁托除了要求科索沃不要单纯地发展原料工业,还要发展加工工业,全国要继续大力帮助科索沃尽快地赶上其它发达共和国之外,特别强调了民族团结和警惕民族主义分子。正是在这里并且就民族问题,铁托留下了他的政治遗嘱:“在我们这里,兄弟情谊和团结是最重要的。你们不要让那些试图破坏你们的团结的各种预言家们钻进来。因为,正是这一团结才使你们能如此顽强地斗争并取得成功……国外有人总希望南斯拉夫各族人民产生不和以便捞到什么好处,他们夸大、歪曲我们的每一个困难。……不应该忘记在我们国内有破坏兄弟友情和团结的情况,科索沃也有。科索沃也遇到民族主义者、伊里登主义者(即民族统一论者--作者注)和敌对教会分子以及其他思想敌人的加紧活

动,在多民族的居民中进行挑拨离间。”讲完这番话后二个月,铁托就卧床不起,1980年5月4日去世?

1981年3月11日,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发生大规模的阿族骚乱。这次事件的最初起因是普里什蒂纳大学的学生们嫌学校食堂伙食不好,先是在校园进行抗议并举行小规模的示威游行。后来,大学生们走出校园、到了街上之后,事态就进一步扩大了,所抗议已经由学校的伙食不好转向最敏感的科索沃的地位问题,很快地就变成了政治性的事件,从首府扩展到自治省的其它地区,参加者已经主要不是学生了。示威者提出了“要社会主义不要资本主义”、“要科索沃共和国不要自治省”、“我们是阿尔巴尼亚人而不是南斯拉夫人”等激进了口号。这些示威游行及其口号所反映的无疑又是要求科索沃升格为共和国,要求阿尔巴尼亚人独立等由来以久的情绪和要求。

开了这个头,科索沃几乎再无宁日。

“自1981年以后,科索沃的局势就再也没有平静过。据普里什蒂纳官方报纸《再生报》1987年7月1日报:‘1981-1986年间,15万多科索沃人受到过警察询问;5万多人受到过惩罚或谴责;7000多人被捕入狱(包括近千名未成年人);1234人被判处20年徒刑。同一时期,在有40多万阿尔巴尼亚人居住的马其顿,有1300多人被监禁。’又据大赦国际对南斯拉夫的报道:‘1982年的594起政治犯逮捕中,64%牵涉到阿尔巴尼亚族成员。1975-1985年这10年间,南斯拉夫共有35例死刑判决,其中仅在科索沃就有16例。’1987年10月和1988年,南斯拉夫联邦政府两次派军队进驻科沃。1989年3月联邦政府在科沃下戒严令,1990年2月21日至3月10日再次实行宵禁。”

不难看出,从80年代开始,科索沃的阿族要求升格为共和国、要求独立的力度加大,手段也更加激烈。南联邦政府的政策也更加强硬,甚至不惜用武器来进行镇压,阿尔巴尼亚族与塞尔维亚族之间矛盾也进一步加深。在这种情况下,已经不能用轻飘飘的民族问题来说明发生在科索沃的事态了,而变成了沉甸甸的民族危机了。而且,反抗与镇压之间的这种“浮球效应”使民族危机不断的发展,塞阿两族之间真地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


一步步走近战争的渊薮


进入90年代,科索沃来的阿族与塞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达到了新的阶段,即逐渐地滑向战争的深渊。

1990年1~2月间,科索沃许多地区的阿族人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进而导致武装冲突和造成人员伤亡。事件的直接起因是阿·弗拉西的被撤职和受到审判。弗拉西原是科索沃自治省阿尔巴尼亚族的领导人,1988年11月被塞尔维亚共和国撤职,1989年3月被捕入狱并从10月开始对他进行审判。1988-1989年科索沃为爆发的示威事件和流血冲突基本上都是由此而起的。1990年1月,先是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的4万多名学生和工人走向街头游行,要求释放弗拉西并且取消对科索沃的非常状态。接着,科索沃的其它城市,如普里士伦、乌罗舍瓦茨、苏瓦雷卡、铁托米特罗维察等许多城镇的工人也都纷纷罢工,示威者用石块袭击警察、砸坏橱窗、汽车等等,甚至还开枪向警察射击。警察先用警棍、水龙头驱赶示威者,后也开枪还击。与此同时,科索沃阿族的一些反对派组织还在普里什蒂纳举行记者招待会并发表宣言,呼吁取消非常状态、停止政治审判、释放政治犯、实行多党制的议会民主、举行自由选举。

到了2月中下旬,科索沃的事态发展得更难以收拾。各地的阿族人举行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要求取消非常状态、禁止游行和集会的法令,反对警察使用暴力,要求成立科索沃共和国等等。针对这种局面,南联邦内务部、塞尔维亚内务部和科索沃内务部于2月19日联合发表公报,呼吁全体公民、工人、农民和学生遵守南联邦主席团颁布的各种法令,不要游行和集会,保持平静,恢复正常生活等等。然后,南联邦主席团又于20日决定派拥有飞机和坦克的人民军进驻科索沃配合当地的警察平息骚乱。到2月底,在冲突中,示威者有27人被打死,110多人受伤;警察方面也有80多人受伤。

就在这次骚乱尚未完结的时候,科索沃又火上加霜,又出现了阿族学生“中毒”事件。

3月22日和23日,普里什蒂纳分别有400多名和240多名小学生被送进了医院,患者中大多数是阿族人。这些孩子都是皮肤和肺部发炎。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当时有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说法。阿族领导人宣称有人在科索沃几个城镇学校的教室里喷上或倒上的一种不知名的化学药品,是塞尔维亚人有组织进行的。结果,这又引起阿族人的抗议,在示威过程中还不断发生针对塞尔维亚人的暴力行为;塞尔维亚共和国方面则说,这起“中毒”事件是阿族人操纵的,其目的是想制造脱离南斯拉夫联邦、建立大阿尔巴尼亚的借口;而科索沃自治省主席团在声明中认为,学生“中毒”事件大概是有民族分离主义者插手造成的,目的是想促使阿族与其它民族、与塞尔维亚共和国和南联邦进行对抗。后经南联邦和塞尔维亚共和国卫生部门联合专家小组对中毒学生进行血、尿和胃液化验,最终认定并没有传染病和中毒的症状。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可能永远也不会搞清,因为各方观点大相径庭。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都想利用这一事件来攻击对方,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从这个角度说,这些无辜的孩子们是否真是中毒无所谓,重要的是这个事件本身可利用的程度。带有根本性的还是科索沃阿族与南联邦之间的宪法冲突。

7月2日上午,科索沃自治省议会的114名阿族议员在议会大厦门前散发《宪法宣言》,声称科索沃是“南联邦内平等的独立单位”。这实质上就是宣布科索沃从塞尔维亚共和国分离出来,成为南联邦的一个共和国。

如果是一般的阿族群众在示威游行中喊出“科索沃共和国”口号,那只能算情绪上的挑战;现在是议员提出正式的文件,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就最高权力机构而言,在南联邦议会之下,各共和国和自治省也自己的议会,是地方的自治机关和宪法规定的权利与义务范围内的权力机关。其主要职能是:决定共和国或自治省权利与义务范围内的一切重大问题;在同联邦的宪法与法律保持法规的一致性和总则的非抵触性的前提下,制定各自的宪法和法律;就联邦议会共和国与自治省院行将作出决定的问题,为派往该议院的代表团确定立场和方针;制定本共和国和自治省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政策确定其它自治组织内的劳动者与公民的利益,并在此基础之上讨论和决定全区共同关心的社会问题。4这就是说,各共和国和自治省议会的一言一行须要以南联邦议会的宪法和法律为准绳。阿族议员这种做法已经是对南联邦的宪法发出挑战了。

由于科索沃只是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个自治省,因此,它不能制定宪法,只能有章程,而且还要经过塞尔维亚共和国议会批准才能生效。根据新华社记者的报道,当天下午,塞尔维亚共和国政府就发表公报,宣布科索沃阿族议员散发的《宪法宣言》没有任何法律效用,是“阿民族主义者和分离主义者政治暴行的又一表现”。但是,南联邦主席团委员里·萨蓬季尤、科索沃自治省政府主席尤·泽伊努拉胡和副主席伊·拉马伊利这三位阿族人都表示支持这个宣言,后两位还在上面签了字。

为了控制住局势,塞尔维亚共和国议会于5日召开紧急会议,通过了立即生效的解散科索沃自治省议会和政府的法令。根据这项法令,科索沃自治省议会的权利与义务都由塞尔维亚共和国议会接管,自治省政府的工作由塞尔维亚共和国政府接管,直到自治省新议会和新政府产生时为止。在此期间,科索沃自治省议会和政府作出的一切决定都无效。同时,塞尔维亚共和国政府还对普里什蒂纳电台、电视台、阿文报纸《再生报》报社以及几个重要的铅锌矿都采取了措施,其中最主要的是撤换了它们的领导人。

对塞尔维亚共和国的高压做法,科索沃的阿族最初一段时间采取了消极抵抗的办法。散发《宪法宣言》的114名阿族议员针锋相对地宣布:他们不承认塞尔维亚共和国解散科索沃自治省议会和政府的决定;科索沃自治省政府的阿族领导人抗议塞尔维亚议会此举是“非法的、不民主的暴力行为”,是“以违反宪法的方式侵犯了自治省的职能和地位”,有的人还退出了南共联盟;各个企事业单位的阿族领导和群众则走上街头进行和平示威;《再生报》也不顾禁令继续按原来的方针出版发行;2000名阿族警察也交回了武器和证件,拒绝在塞尔维亚共和国几务部领导下工作。对此,新华社记者是这样评价的:“目前科索沃的民族矛盾已进一步激化,阿族和塞族之间的鸿沟已明显扩大和加深。此间观察家认为,塞尔维亚光靠强硬措施很难取得争取阿族人民的成效。尽管表面上局势比较平静,至今尚未出大乱子,但科索沃这个火药桶总有一天可能发生爆炸。”

然而,这样沉寂的局面没有持续多久还是被科索沃的阿族打破了。9月7日,早已被解散了的科索沃自治省议会的111名议员在一个叫卡查尼克的地方秘密举行会议。除了宣布延长科索沃自治省议会和政府的任期之外,这次会议最令塞尔维亚共和国、南联邦震惊的举措是通过了《科索沃共和国宪法》。这份长达31页的宪法包括序言和9章共140条,其主要内容是:科索沃共和国是阿尔巴尼亚族和其它民族的民主国家,是南斯拉夫联邦的成员;科索沃的领土是统一的和不可剥夺的,只有根据科索沃共和国议会的决定才能改变它的边界;科索沃共和国要主权地履行国家政权,普里什蒂纳是科索沃共和国的首府,另行规定国旗、国微、国歌;科索沃共和国实现和保障其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国际地位以及同其它国家的关系。

塞尔维亚共和国立即对这个所谓的《科索沃共和国宪法》作出了强烈反应。它在公报中宣布:阿族分离主义者通过的这个宪法及其它文件都是不合法的,是旨在破坏塞尔维亚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也威胁着南斯拉夫甚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宪法事件出现之后,在南斯拉夫地区明显形成两派力量。各共和国的阿族和斯洛文尼亚人对这个宪法表示坚决支持,认为这是合法的;而塞尔维亚人、黑山人和马其顿人则支持南联邦,认为这个宪法是违法的。当然,在塞尔维亚强大的压力下,科索沃没有不可能成为共和国,因而这个所谓的宪法也不可能生效。事态发展到这一步,科索沃阿族人与南联邦、与塞尔维亚共和国、与塞族已经没的什么共同语言了,他们之间的对立已经到不可调和的地步了。


败事有余的科索沃解放军


随着在科索沃的地位问题的冲突加剧,阿族中间出现了一些更为激进的人。他们已经不满足于争取科索沃升格为共和国,而是直接提出要独立、要建立大阿尔巴尼亚;他们不限于使用和平的非暴力的方式来达到目的,也不满足于用游行示威等比较激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愿望,而是要直接诉诸武力;他们更不满足于在南联盟内部靠与塞尔族的斗争来逐渐地达到目的,而是要使科索沃问题国际化、求助外部力量的干预,一蹴而就和一劳永逸解决问题。于是,他们就拿起枪支组成武装力量,以暴力恐怖的活动方式不断地将然而引向战争,同时也将外部势力引到科索沃、南斯拉夫来。这些人自称科索沃解放军。

限于资料,科索沃解放军详细由来并不是十分清楚。比如关于它最早出现的时间,有的书说“1994年,阿族中的激进分子在某些境外势力的支持下,建立了‘科索沃解放军’(现已达3万人),试图通过暴力活动争取独立。”有的书则写道:“‘科索沃解放军’是1992年在马其顿共和国首次出现的一个‘非法’阿族武装组织,在最初成立的几年中,它一直默默无闻。”这种情况是自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信息的来源不同,更重要的是科索沃解放军本身出现的时间并不长,而在政治中凸现也只是近二年的事。如果将各方面的资料汇集在一起,还是可以看出它的基本面貌的。

首先,它的成员人数不多,成份混杂。关于科索沃解放军在成立之初的人数,有的书说不到500人,有的文章说只有200人;关于它目前人数(截止到今年4月),有的书说已达2万人,有的书说已达3万人,还有的文章说估计正规军1~1·2万人和2·5万人左右的非正规军,也有人估计不过几千人。成员中大多数是科索沃阿族激进分子,但军官多半是参加过波黑内战的穆斯林,还有一些从海外回来的阿尔巴尼亚族人。总地看来,科索沃解放军还是一支杂牌军。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外界的插手,它的战斗力会不断地增强。

其次,它的活动以制造恐怖为主。由于在力量对比上无法与南联盟人民军相提并论的,所以,科索沃解放军主要采取偷袭和制造恐怖活动方式与南联盟对抗;而且从策略上说,它也想通过这种途径不断地刺激南联盟军队发动进攻,为外界的武装干预创造条件。从成立时起,科索沃解放军就没有停止过这样的行动,所以,不仅在南联盟而且在整个世界的名声并不好。

再次,它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外部。一是海外50万科索沃阿族人和阿尔巴尼亚富商的捐赠;二是通过阿尔巴尼亚向欧洲其它地欧走私海洛因获得的暴利;三是其它地区穆斯林兄弟的经济援助。

第四,它的武器也是来自于外部。对此,军事专家的说法是:“‘科索沃解放军’的武器装备,也几乎全部都是通过阿尔巴尼亚边境获得的。1997年阿尔巴尼亚动乱中流失了大量武器,包括70万支自动步枪和10亿发子弹,据报道其中大量流入了科索沃。它所拥有的武器主要是步枪、机关枪、手雷、火箭筒,而且大多是中国造的陈年老货。这些武器本是中国20多年前出售给阿尔巴尼亚的。1997年阿尔巴尼亚因金融危机陷入无政府状态,老百姓将军火库中的枪支弹药拿回家中卖钱。据美国五角大楼统计,阿尔巴尼亚散落在民间的武器多达65万件。”但是,“后来‘科索沃解放军’从西方国家获得了一批现代化的武器,如德国专利、新加坡生产的反装甲武器、精确度极高的狙击手专用枪支、现代通讯器材等。有消息说,‘科索沃解放军’目前甚至拥有防空系统SA-7。”

最后,它实际上已经成为西方雇佣军。今年4月49日出版的美国《工人世界》半月刊上有一篇由记者加里·威尔逊写的题为《德国文件披露美中央情报局的秘密作用》文章,对这个问题作了综合性的描述。具体说,有这样几方面:一是美国参加过越南战争的老兵在阿尔巴尼亚训练科索沃阿族解放军;二是加拿大、英国、法国、美国的特种部队在科索沃指导科索沃解放军;三是科索沃解放与美国弗吉尼亚的MPRI有联系。MPRI是美国高级军官建立的一个秘密组织,原来是训练克罗地亚军队的,现在用于训练阿族解放军;四是科索沃解放军经常通过卫星电话向北约官员指明北约飞机应轰炸的目标。

当然,西方支持科索沃解放军实际上只是一种利用,事实上既瞧不起他们、怀疑他们内部的凝聚力,也害怕被其恐怖形像所牵连,更担心他们的暴力行为造成整个巴尔干半岛没有宁日。所以,西方与科索沃解放军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或明或暗,若即若离,耐人寻味。

科索沃解放军最重要的领导人之一是阿德姆·德马齐。关于德马齐,人们所知就更少了,只是由于他作为科索沃解放军政治代表参加了今年3月的朗布依埃和谈,新闻媒体对他的情况才有所披露。据说,德马奇1998年6月才成为科索沃解放军的领导人,“是科索沃独立运动的资深活动家,是一名激进分子,曾因民族主义活动在前南斯拉夫的监狱中服刑27年,常被称为‘阿族的曼德拉’。他说:‘美国要我们享有一点自治的塞尔维亚殖民地。这是不够的。’”所以,德马齐为首的科索沃解放军反对以鲁戈瓦为首为温各派的非暴力主张,因而宣称决不放下武器,一定将争取科索沃独立的战争进行到底。

正因如此,今年3月2日,当科索沃阿族温和派决定接受和平协议的时候,德马奇宣布辞去科索沃解放军政治代表的职务,并且宣称:“科解放军是有既定原则、理想和纲领的,而该组织新领导人准备签署并接受朗布依埃会议协议,完全背离了以全民公决这一政治意愿为基础的谈判原则。”

作为一个暴力恐布性质的武装组织,科索沃解放军的所做所为,特别是它求助于外界势力进行科索沃战争,犯下了不饶恕的罪行。不过,换个角度想,又是谁造就出科索沃解放军这批极端的阿尔巴尼亚族分离主义者呢?或者说,是谁把一部分阿尔巴尼亚人一步一步地逼到这种地步呢?大塞尔维亚主义没有责任吗?1991-1992年间,科索沃阿族通过没有得到塞尔维亚和南联盟认同的全民公决成立了“科索沃共和国”、选举了“总统”、建立起新的议会,从而形成了与塞尔维亚相并行的政权。塞尔维亚共和国对此当然不会同意的,不过此时的米洛舍维奇要面对要他辞职下台的强大呼声,要应付国际社会经济制裁的巨大压力,更重要的是塞尔维亚同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正发生着武装冲突,随后又卷入波黑内战中,似乎腾不出空来管科索沃的事。所以,鲁戈瓦照当他的“总统”,科索沃也照样是“共和国”。在以后的几年中,似乎只要不出格,米洛舍维奇和塞尔维亚共和国就置之不理。

可是,阿族人却耐不住了,温和派四处奔波,试图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而激进派则暗中运气,准备诉诸武力。经过几年的酝酿、积累,波黑内战暂告一个段落之后,科索沃的“战争病毒”终于发作了。为世人公认的科索沃战争爆发时间是19982年2月28日。但是,就像两次巴尔干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兆,日本侵占中国的东北、德国并吞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兆一样,1997年发生的塞阿两族的一系列冲突是科索沃战争的预演。

根据法国路透社播发的一份关于科索沃大事记,1997年发生在科索沃的冲突主要有:1月,普里什蒂纳大学塞族校长遭汽车炸弹袭击,身负重伤。在以后的几周内,塞尔维亚警方逮捕了26名阿族人并击毙了一名科索沃解放军的领导人;3月,普里什蒂纳市中心发生炸弹爆炸,造成4人受伤。塞尔维亚检察官指控这是非法的“科索沃民族解放运动”成员进行恐怖活动;9月,科索沃解放军在一天夜里向科索沃10个城镇和乡村的警察局进攻;10~12月,阿族人用手榴弹和冲锋枪袭击塞族难民营,塞尔维亚的一个法庭以从事恐布活动罪判处17名阿族人总共186年的徒刑。

在这样的背景下,1998年2月底潘多拉匣子终于在科索沃打开了,于是,便出现了本篇开头描述的一幕。


徒劳无益的间的两次和谈


科索沃危机的不断加剧,引起了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国家的不安。

早在1992年7月,欧共体特使、英国前外交大臣卡林顿就建议就科索沃危机问题召开国际会议,但遭到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的拒绝。以后几年里,由于西方国家将主要注意力集中在波黑内战上面,因而也就没有太多地关注科索沃。1998年2月科索沃爆发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后,无论是欧洲国家还是北约,开始的反应并不是十分强烈,只要求双方停止武装冲突,坐下来进行和平谈判。由于阿族中温和派已经控制不了了局势,科索沃解放军与南联盟的塞族警察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并有向周边扩展之势。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社会加强了对科索沃的关注和干预力度。先是欧盟各国首脑以欧洲委员会的名义向米洛舍维奇提出立即停止对科索沃镇压并与阿族进行和谈的强硬要求;接着,英、法、德、意、美、俄等前南问题六国联络小组不仅发出类似的呼吁,而且还起草了了一份和平计划;再往后,美国总统特使霍尔布鲁克几次前往贝尔格莱德与米洛舍维奇进行商讨,最终还真地达成了一个政治解放科索沃冲突的决议。与此同时,北约也开始研究在科索沃冲突

进一步加剧的情况下可能采取的军事行动,并且调兵遣将、举行军事演习等等,以对科索沃冲突各方,特别是对南联盟施加压力。

拉察克事件发生后,针对着南联盟的强硬态度,北约各成员国都相继批准了对南联盟动武的决定,美国、英国、丹麦、法国等向北约驻意大利的军事基地增派飞机,准备对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的80多个目标进行空袭;北约还特别授权索拉纳选择动武时机。不过,欧盟各国首选的还是决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和平解决科沃危机,其中之一就是于2月6-23日、3月15-19日先后在法国的朗布依埃和巴黎举行了两轮和平谈判。

根据法国总统希拉克和英国首相布莱尔的倡议,前南问题六国联络小组讨论后决定2月上旬在法国巴黎附近的小镇朗布依埃举行科索沃和平谈判。为了使谈判能顺利进行,六国联络小组首先拟定了一个和平协议文本。其要点是:冲突双方立即停止暴力活动,遵守停火协议,通过对话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维护南联盟的领土完整,但塞尔共和国给予科索沃阿族以“实质性”的自治;规定一个时间为3年的过渡期,以便寻求最终解决问题的机制;在这个过渡期内,由北约派出3万名维和部队来保障协议的实施。

1月底,英国外交大臣库克将这个协议文本交给米洛舍维奇和科索沃阿族领导人,并通知他们于6日之前到法国举行和平谈判。与此同时,六国联络小组也发表公报,确定6日为开始和谈的最后期限;要求双方在开始谈判一周内达成协议;如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的话,谈判可以顺延一周。在北约及欧盟各国软硬兼施的劝说和威逼下,南联盟的代表和科索沃的阿族代表先后来到朗布依埃,在法国外长韦尔德纳和英国外交大臣库克的主持下进行和平谈判,同时美国、欧盟和俄罗斯各出一名特使为调解人,他们分别是希尔、彼德里奇和马约尔斯基。

在和谈过程中,北约、特别是美国一直威胁说,如果冲突双方达不成一致的话,就要对科索沃附近的某些目标和塞尔维亚共和国进行空中打击。然而,一周过去了,尽管美国人说“坚冰已被打破”,谈判实际是处于僵局并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不是北约的空袭,而是六国联络小组在磋商后宣布:谈判和达成协议的最后期限延至20日格林尼治时间中午12点;一周又过去了,尽管奥尔布赖特不远万里前来督阵,联络小组的其它5国外长也加紧对南联盟和阿族的代表施加压力,谈判双方仍没有达成一致,六国外长在谈判取得了某些进展的借口下宣布谈判达成最后的期限再延后3天,到23日格林尼治时间14点。

23日下午,在六国联络小组规定的和谈最后期限过去了两个多小时后,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鲁宾宣布:参加和谈的阿族代表团决定接受和平协议,但要求把协议的签字时间推迟15天,而南联盟代表也表示准备讨论向科索沃派国际人员问题。与此同时,和平谈判两主席之一韦德里纳在一份声明中宣布:朗布依埃会谈取得的成果表明,科索沃实现实质性自治的政治框架已经形成,向科索沃派遣军事和文职人员以确保协议实施的基础也已存在。

然而,这并不是和谈的最终结果,事实上离最终的全面的和平协议相差甚远。谈判也没有结束,暂停三周之后,南联盟和科索沃阿族的代表将于3月15日在法国继续举行和平谈判。

3月15日,南联盟代表团和科索沃阿族代表在巴黎法国外交部会议中心举行第二轮和平谈判。北约给这次和平谈判限定的时间是4天,最长不能超过一个星期,届时双方必须在六国提出的和平协议上签字,否则不论哪一方都会遭受空中打击。无奈捆绑不成夫妻,南联盟决不同意科索沃升格为共和国,更不允许其独立;而阿族中的激进派解放军则要求“三年临时自治后举行确定科索沃地位的全民公决”写入协议当中,同时拒绝交出武装。更为严重的是,南联盟坚决不同意北约的维和部队进入科索沃。4天过去后,只有阿族代表和两位国际调停人希尔、彼得里奇在《科索沃和平与自治临时协议》上签了字,南联盟的代表和另一位国际调停人、俄罗斯的马约尔斯基则拒绝签字。第二次和谈实际上仍以失败而告终。

巴黎和谈失败后,北约加紧对南联盟施压。19日,和平谈判两主席库克和韦德里纳就科索活问题发表六点声明,重申朗布依埃协议是解决科索沃问题的唯一方案,南联盟不签字就是破坏该协议,为此要承接一切责任。与此同时,北约开始大规模地调兵谴将,20日,欧安组织将在科索沃执行任务的观察团的所有人员撤出;南联盟方面的态度也更加强硬,不仅不接受协议,而且加紧对科索沃解放军发起猛烈的进攻。

22~23日,美国特使霍尔布鲁克前往贝尔格莱德与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进行了最后的会谈,但无功而返。根据北约19个成员国的授权,北约秘书长索拉纳于23日深夜下达了对联盟军事目标进行空袭的命令,24日晚8时,北约开始对南联盟进行大规模地空袭行动。


兔鹰之战


由于力量相差极其悬殊,国内外的媒体多用兔鹰来形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与南联盟之间这场持续了70多天的战争。

的确,北约与南联盟之间进行的是一场级别极为悬殊的战争。说级别相着悬殊,是指无论在兵员上还是在武器的数量和质量上,南联盟与北约都不可比的。且不说随着战争的发展北约不断增兵,而南联盟的兵员和武装不断减损,只看一下战争爆发时双方军力的静态对比就清楚了。

据法国路透社3月24日的一篇电文披露,南联盟和北约之间的军力对比是这样的:

南联盟方面,武装部队人员总数是11·4万(新兵4·3万),预备役人员40万。在现役军人中,陆军约有9万人(新兵有3·7万)。在武器方面,南联盟陆军拥有由俄罗斯T-72改装而成的M-84坦克239辆,较为陈旧的T-34坦克181辆;仿造俄罗斯BMP-1的M-80装甲车568辆,M-60P装甲车169辆,BOV-VP装甲车68辆;20、30和57毫米口径的高射炮共1859门,萨姆-2、萨姆-3、萨姆-6等型号的地空导弹1000枚,萨姆-9、萨姆-13、萨姆-7和萨姆-18等战术短程导弹2000枚。空军有1·97万人,其中包括3000名新兵。南联盟可以用于作战的飞机有俄罗斯造的15架米格-29,17架米格-21U,47架米格-21F及其其它一些杂牌飞机。其中米格-29了先进。海军有7500人,其中包括3000名新兵和900名潜艇人员,拥有4艘潜艇,4艘带舰空导弹和舰艇导弹的驱逐舰。

北约方面:在意大利集结的460架飞机中一半以上来自美国,包括F-16S、F-15E、F-117、EC-130S、A-10S、EA-6B等等。此外还有法国的“美洲虎”、幻影2000D战斗机,德国和意大利的狂风战斗机,英国的鹞式战争机。特别值得提出的是美国的B-52、B-1A、B-1B、B-2等远程战略轰炸机。海军方面,美国当时在地中海集结了4艘导弹巡洋舰、4艘潜艇,第6舰队则停泊在亚得利亚海。这些舰只都可以发射巡航导弹。在北约拥有的导弹中,最重要的是80年代后投入使用的、射程在800-2500公里的战斧式各种巡航导弹。另外,法国、意大利、德国、荷兰、西班牙、英国、土耳其等国的军舰也陆续集结在亚得里亚海。

除了军事力量对比相差巨大之外,这次战争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非对抗性。北约对南联盟的打击要么是在高空,要么在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之外。正如南斯拉夫人自己讲的,光听到爆炸性,光看到自己遭受到各方面的惨重的损失,光知道自己挨打,可是看不到敌人,愤怒、着急可又使不上劲。北约虽然从一开始就嚷嚷要出动地面部队,甚至还派去了配合地面部队进攻的阿帕奇攻击直升机,但始终也没有发动地面进攻(至少到写这本书的时候),原因之一大概就是为了避免与南联盟直接交火,减少自己的伤亡。

所以,这样的战争实际上就是一方面肆意施暴,而另一方面大体上只能挨打的状态下进行了。这样的战争怎么打,可能是科索沃战争留给军事家们的一个十分严峻的课题,甚至对传统的战争概念、方式都提出了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战争必定要以一方受到毁灭性的打击而告终,具体讲必定会直接影响到科索沃战争的结局。

这场这样的战争打了七十多天,经过俄罗斯和欧盟代表的穿梭调解,6月3日米洛舍维奇正式宣布接受国际社会的和平计划;同日,塞尔维亚议会也表决通过了这个和平计划。于是,北约不久便停止了轰炸,南联盟的军队在北约飞机的监督下撤出科索沃,再往后战争就结束了。

但是在这里,有必要将这个和平计划的主要内容介绍给读者:

在贝尔格莱德接受联合国决议并提交撤军时间表之后,北约将暂停轰炸。在可以核查的撤军开始之后,北约将停止轰炸;南斯拉夫必须从科索沃撤出所有的军事、警察和准军事部队,但是数量未定的人员将获准返回科索沃,履行扫雷、同国际人员联络、守卫塞尔维亚人的一些世代相传的地点和驻守边界过境点等职责;国际安全部队由文职和军事人员组成,在科索沃驻扎的时间初步定为12个月,但是联合国安理会可以延长对它的授权;国际安全部队中将有一定数量北约的部队参加,并将在统一的指挥和控制下部署,以帮助难民重返家园;阿族难民将在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的监督下重返科索沃,同时人道主义援助组织将进入科索沃;在科索沃的所有国际人员将根据允许国际干预的联合国宪章第七章采取行动;分离主义的科索沃解放军和科索沃其他阿族武装将停止一切军事行动,解除武装;联合国安理会将在科索沃建立过渡性的行政管理机构。在这个机构的领导下科索沃人将享有充分的自治,并将建立他们自己的民主自治机构;科索沃阿族人

和贝尔格莱德应就科索沃的最后政治解决办法举行谈判;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和这个地区其他国家的领土完整得到承认;有关各方,包括国际安全部队在内,将同已经就南斯拉夫在科索沃犯下的战争罪提出起诉的联合国审判前南斯拉夫战争罪行法庭充分合作;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将指派一名特别代表监督文职方面的执行情况和同北约维和部队密切配合。

不难看出,就内容而言,这个和平计划基本上又回到了朗布依埃和谈协议上面了,只是对米洛舍维奇和南联盟来说是更加不利了。


播下了跨世纪的灾难种子


北约和南联盟之间的战争虽然结束后,它造成的各方面灾难性后果也逐渐地显现出来了。这些后果将不仅长期影响着南斯拉夫,也将长期影响着巴尔干、东欧、欧洲乃至全世界。

首先,这场战争造成了大量的难民。

什么叫难民,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解释是,“难民是因为人种、宗教、社团、政党或政见的缘故,遭受迫害或怕遭受迫害面背井离乡的人”;有的解释是,难民是“由于战火或自然灾害的影响而流离失所、生活困难人”。难民是战后的一个重要的国际政治现象,“联合国成立的,难民问题被列入第一届大会的议事日程。1951年,大会成立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主要任务是给难民以国际保护,协助志愿遣返,或与当地同化。该办事处曾帮助过数以百万计的难民。1954年和1981年它两度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科索沃的难民产生于科索沃战争,其产生原因主要是由于阿族与塞族之间的战争、南联盟与北约之间的战争。在1998年科索沃解放与南联盟军警冲突的过程中,就有20多万科索沃阿族为了逃避战火而背井离乡,成为无家可归的难民。北约开始大规模轰炸南联盟之后,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最大的难民潮在南联盟的科索沃出现了。其人数随着北约轰炸范围的扩大而成倍地增长。4月初的时候,国际社会估计科索沃难民已超过35万人。到5月中旬,“约有90万科索沃难民逃离家园,前往周边国家避难。”这个数字意味着大约有41%的科索沃居民背井离乡。

大量的难民带来问题也是巨大的。他们离开了自己的家园,失去任何工作、劳动等谋生手段,衣、食、住、行全都要靠别人(主要是国际社会)的帮助,成了嗷嗷待哺的羔羊。大量的难民来到周边国家,给这些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安定上的压力。比如阿尔巴尼亚、马其顿,它们本来就是欧洲最经济发展最为落后的国家,而且社会长期动荡不安。大量的科索沃难民涌入,不仅使它们难以承受,而且会引起它们的政治骚乱。5月中旬,北约在一份文件中说:马其已经开始在经济上显示出严重的负面影响,因为该国和南斯拉夫之间的重要的贸易通道已被切断。欧洲最穷的国家阿尔巴尼亚更糟糕,因为这场危机破坏了该国为实现政治稳定所作的努力。

这场战争造成南联盟满目疮痍、尸横遍野。

6月1日,北约发言人对北约70多天的轰炸“成果”进行的总结,实际上在最保守的程度上描述了南联盟的现状:70天以来,炸毁了11条铁路和34座公路桥,通往科索沃的两条主要主要铁路线和两条主要公路陷于瘫痪。实际上已经切断了这个省和塞尔维亚其他地方的联系。在此期间,“有选择地”打击了电力工业设施:变电站和配电网。南斯拉夫失去了石油加工能力。据北约的统计数字,炸毁或严重毁坏了41%的军用油库和57%的军地两用油库。39%的的广播――电视转播站陷入瘫痪或严重毁损。

6月4日,西班牙《理性报》上刊登的一文章也写道:正如从实力差别上考虑所预见的那样,北约迫使它的敌人退缩了,没有战斗员死亡,物质损失也微不足道。相反,南斯拉夫损失了数千人(据北约说,有5000人死亡,1万人受伤)。基础设施基本上已被摧毁,多少年内难以恢复。正如人民日报记者吕岩松说的那样:“南斯拉夫被害惨了”。

这场战争使阿族人和塞族人之间的仇恨更深。

正如前面所讲的,从科索沃问题的产生,发展到科索沃危机,再发展到科索沃战争,主要原因就是阿族与塞族之间由来已久的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和历史恩怨。这些矛盾与恩怨经过这次战争的加温,更加难以调和了。真不知以后这两个民族还怎么在一起相处。其实,就这次战争而言,阿族人也好,塞尔族人也罢,都是北约轰炸的受难者。真希望这它们能够正确地总结教训,能够摈弃前嫌,平等相待,共同振兴南斯拉夫。

这场战争破坏了南联盟、巴尔干半岛乃至欧洲的生态环境。

联合国的特别小组在评估北约轰炸南联盟时指出:轰炸释放出来的毒性物质会给整个巴尔干地区造成环境灾难。“如今,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发动的侵略战争,不但使南斯拉夫人民失去了亲人和家园,也失去了战后重建家园的最宝贵的生存资源--生态环境。北约的导弹袭击使南联盟重要的石油化工城市潘切沃的化工厂、化肥厂和炼油厂遭到毁灭性的破坏,造成大剂量有毒化学物质泄漏。5月17日和18日空袭那两天,潘切沃上空二氧化硫、氯化物等有毒物质的含量超过正常值的10600倍。”

这场战争还带来了什么?它在世界范围引起了新一轮军事竞赛。

科索沃战争既是一场高科技的竞争,又是西方国家新武器的试验场。从价格最昂贵的B-2远程战略轰炸机到价值几百万美元的飞行员逃生设备,更不必说那形形色色的巡航导弹了。从这场战争中,人们似乎看到了现代化的高科技武器的威力。于是,没有打仗的国家也纷纷开始在现代化高科技武器上作起了文章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是南亚次大陆印巴两国较量。据报载,4月11日,印度试射了“烈火”二型中程导弹;相邻的巴基斯坦也不甘示弱,于14日试射了“高里”二型中程弹道导弹,次日又试射了射程在600公里、可以携带核弹头的“山鹰”式导弹。二是俄罗斯在军事发展战略上的动向。仅在4-5月份,报纸上刊登的有关这方面的消息就有:叶利钦讲,核力量仍是国家安全的关键因素,俄罗斯将对发展核威慑力量作重大修正;国防部长谢尔盖耶夫说,由于北约已经在华盛顿首脑会议上通过了新战备概念,俄罗斯也将修改自己的国家军事学说;空军总司令科尔努科夫说,鉴于南斯拉夫事件,俄罗斯领导人正在研究追加国防拨款的可能性。此外,其它国家也不不甘落后,纷纷显示自己的军事力量等等。

这场战争造成的后果都是灾难性的,都是人们不希望的,对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来说,都是属于灾难性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场战争没有胜者或赢家。

美国输了,因为它在对南联盟狂轰滥炸的同时,也在全世界人民面前失去了道义和信誉。在满目疮痍、尸横遍野的南联盟衬托下,美国所主张的“人权”和“人道主义”是那样的苍白、那样的虚伪和那样的无力;西欧盟国也输了,因为北约轰炸的不仅仅是南联盟,也是它们自己的家园;俄罗斯也输了,因为它色历内荏,以后谁还能把它作为真正的朋友呢?南联盟也输了,因为当它在北约的和平协议上签字的时候,不仅这个新协议比朗布依埃协议更糟,而且过去那个美丽、富饶的南斯拉夫已经不存在了;科索沃解放军更输了,因为它指望在外部势力帮助干预下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结果绝大多数的阿族人蒙受无限的痛苦。他们是千古罪人。所有的战争参与者都失败了,因为这场战争是在世纪之交对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的一次沉重打击。


【本文发布经作者授权】

进入 孔寒冰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北约   南联盟   20世纪重大事件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1.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