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辛亥革命以铁道国有化为契机得以勃兴,这一经过也是极富象征性的。它发端于清政府1911年5月将民营的川汉线(成都-汉口)与粤汉线(广州-汉口)收归国有,沿线的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各省的铁道公司被强制性接收。政府的意图是通过国有化将铁道作为向外贷款的抵押,因此朝廷(中央政府)欲主导铁道的铺设。各省本来主张自立更生铺设铁道,因此,维护地方权益的各省绅士在此问题上与朝廷针锋相对。结果,同年10月武昌军队起义,11月下旬二十四省中十四省脱离清朝独立,而至翌年1月清朝命数已尽。事后观之,铁道正是一个集中了各省之力,并连接了各省之力的实业。在民间承办这一实业的省的绅士力量其时已经足与中央权力抗衡。因此,曾经是各省立宪派的绅士们也蜂涌般迈向独立,与革命派合流。“乡里空间”在铺设铁道问题上已经达致临界点了。
从成熟的“乡里空间”这一角度去观察辛亥革命时期的省的独立时,其中显然可见的是,“乡里空间”因为只止于省的层面,因而缺乏新的国家构想去代替王朝。辛亥革命的历史特质之一,如反复指出的那样,在于其采取了各省独立这一形态。所谓“独立”,换言之,便是省的权力自清朝统治体制中脱离出来,由此导致中央集权的王朝统治体制的瓦解。为了填补这一瓦解后的空白,各种各样的国家构想便在革命后的中国大陆上交错出现。其中也有类似袁世凯恢复帝政的构想,以及张勋重构清朝的复辟计划等,而这些都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对时代的误判。
一方面,既有见于湖南共和国运动中的省共和国的建设构想(其将来的计划是各省联合),也有省共和国联合体的联邦国家构想(二十年代风行一时的联省自治运动),也有中央集权的国民革命构想。后者后来成为主流。后来还有与内战相随的抗争,更有乘机而入的欧美列强和日本的侵略。从明末清初县规模的“乡里空间”,至清末省规模的“乡里空间”的成熟及其结果的省的独立,从这一历史推移来看,联邦共和国构想似乎是最现实的构想。但是,因担忧各省军队的军阀割据化,以及担忧军阀与外国势力勾结一气,进行割据统治,乐观的联邦构想——没有中央的或者弱化中央的联邦构想因之没有实现。另一方面,在中国传统中西欧和日本所出现的国家观念本来便稀薄。朝廷(王朝)便是国家,民并不隶属国家,因而在传统上形成了一种天下观念,作为天之子民而归属天下。民容易接受“天民”这一说法,却难于习惯“国民”这一说法。康有为使用“公民”这一用法的背景也与此不无关系。
结果,西欧列强及新兴日本的殖民地干涉和军事侵略,国际环境趋于严峻,人们选择了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建设这一道路。{12}“天民”变为“国民”,建立民族国家,这是辛亥革命以后至1949年人民共和国建立为止的苦难历程。在这一过程中,1910年代以降,以杂志《新青年》为代表,全国规模的学会、商工会、工会等组织活跃于政治舞台,它们跨越了省的范围。这些史实为大家所熟知。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历程是如此充满苦难,其间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革命话语,这些多有详论,在此不赘。
2007年11月27日
注释:
{1}这里的“一省之力”,指的是军事力量(以湘军等地方武装为基础的省规模的团练等)、行政力量(实行乡治的力量,如善会、善堂等)、社会力量(宗族所拥有的社会影响力等)、经济实力(商业实力)等“民间”的综合性力量。
{2}明末显见的趋势是“以地方公议推进地方行政,地方人士自己调整利害关系”,以探求“新的社会秩序”。请参照夫马进《明末反地方官士变》(《东方学报(京都)》52、1980年)及小岛毅《中国近世の公议》(《思想》889号,1998年,岩波书店)。之所以使用“乡里空间”这一说法,是因为以往在讨论中国的乡村自治时,“国家”与“社会”这一二分法范畴常被使用。但是,“省力”是作为官、绅、民三者相交的网络而存在。本文姑且在此将这三者的混合,换言之也是“国家”与“社会”的混合冠以“乡里空间”这一称谓。
{3}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青年杂志》第1卷、第4号,1918年。
{4}《民报》第7号所连载的政治小说《狮子吼》。
{5}梁启超:《饮冰室专集》第五册,1927年。
{6}善会、善堂研究的力作,有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同朋舍出版,1997年)、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7年)。
{7}《民国上海县续志》卷二、善堂,1918年刊。
{8}攻法人:《敬告我乡人》,《浙江潮》第二期,1903年。
{9}茗荪:《地方自治博议》,《江西》第二、三期合集,1908年。
{10}《民报》八号,1906年。
{11}当时南海县知事华廷杰的《触藩始末》全三卷,西川喜久子:《顺德团练总局の成立》,《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一百零五册,1988年。
{12}塚本元:《中国における国家建设の試み》,东京大学出版会,1994年。
(译/林少阳)
本文责编:chenxi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30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