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进入专题: 中国法律史
Hegel(何谷理) and Katherine Carlitz(柯丽德),ed., Writing and Law in Late Imperial China: Crime, Conflict, and Judgement, Seattle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7. 除了导言之外,该书共收入论文12篇,晚近的一篇译文对该书所有介绍,参见(美)欧中坦:“清代司法制度与司法文学交流”,方卫军译,苏亦工收入中国法律史学会编:《法史学刊》(第一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56] 已先后出版的分别是:Kathryn Bernhardt and Philip C. C. Huang, ed., Civil Law in Qing and Republican China,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Philip C. C. Huang, Civil Justice in China : Re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in the Qing,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Melissa Ann Macauley, Social Power and Legal Culture : Litigation Master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Kathryn Bernhardt, Women and Property in China, 960-1949,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Matthew H. Sommer, Sex, Law,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Bradly W. Reed, Talons and Teeth: County Clerks and Runners in the Qing Dynasty,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hilip C. C. Huang, Code, Custom, and Legal Practice in China : the Qing and the Republic Compared,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其中黄宗智和白凯的专著均已由上海书店出版推出中译本,白德瑞的专著之中译本也即将在中国出版。
[57] 关于Civil Law in Qing and Republican China论文集的介绍,可参见陶榕:“新书要介绍:Kathryn Bernhardt & Philip C. C. Huang, Civil Law in Qing and Republican China”,载《北大法律评论》第1卷第1辑,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23-229页;关于麦柯丽专著的评论,可参见邱澎生:“评Melissa Macauley, Social Power and Legal Culture: Litigation Masters in Late Imperial China”,载《新史学》(台湾)第11卷第3期,2000。
[58] Philip C. C. Huang,\"County Archives and the Study of Local History: Report on a Year\'s Research in China\", Modern China, Vol. 8 No. 1 (January 1982), pp.133-143.
[59] Philip C. C. Huang, Civil Justice in China : Re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in the Qing,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中译本见黄宗智:《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Philip C. C. Huang, Code, Custom, and Legal Practice in China : the Qing and the Republic Compared,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中译本见黄宗智:《法典、习俗与司法实践:清代与民国的比较》,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60] Kathryn Bernhardt, Women and Property in China, 960-1949,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中译本见白凯:《中国的妇女与财产:960-1949年》,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61] Matthew H. Sommer, Sex, Law,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62] Bradly W. Reed, Talons and Teeth: County Clerks and Runners in the Qing Dynasty,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63] 关于这套丛书的更多评论,可参见Neil J. Diamant, \"Book Review: Sex, Law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106 (2) , 2001, pp.546-547;(美)彭慕兰:“转变中的帝国:中华帝国末期的法律、社会、商业化和国家形成”,载刘东主编:《中国学术》(总第15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14-239页;(美)步德茂:“司法档案以及清代中国的法律、经济与社会研究”,邱澎生译,载《法制史研究》(第四期),台北,2003,第220-225页;马钊:“清代法律史:民事审判与司法实践——1990年以来以英语发表的清史著作综述之七”,收入《清史译丛》(第四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5-262页;杨柳:“历史研究与法律的现代性问题——评‘中国的法律、社会与文化’丛书”,收入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四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93-42页。其中黄宗智的两本专著引起的单独评论更是不计其数,此不赘举。
[64] 黄宗智、尤陈俊主编:《从诉讼档案出发:中国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法律出版社将出。
[65] 此次会议的论文后被分作两辑,收入中国社会文化学会《中国—社会と文化》第12号、第13号。关于美日学者在这场会议中各自所持的论点介绍,可参见(日)唐泽靖彦:“序论”,载中国社会文化学会《中国—社会と文化》第13号;(日)寺田浩明:“后期帝制中国的法·社会• 文化——日美研究者的对话”,载《中国图书》第9卷1号,1997年;易平:“日美学者关于清代民事审判制度的论争”,载《中外法学》1999年第3期。
[66] Philip. C. C. Huang, \"Between Informal Mediation and Formal Adjudication: The Third Realm of Qing Justice\", Modern China, 19-3,1993; Philip. C. C. Huang,\"Codified Law and Magistrial Adjudication in the Qing\",in Kathyn Bernhardt and Philip C.C. Huang,ed., Civil Law in Qing and Republican China,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67] (日)寺田浩明:“権利と冤抑——清代聴訟世界の全体像”,载东北大学法学部《法学》第61卷第5号,1997年12月,中译本见(日)寺田浩明:“权利与冤抑——清代听诉和民众的民事法秩序”,收入(日)滋贺秀三等著,王亚新、梁治平编:《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日)寺田浩明:“清代聴讼に见える「逆說」的现象の理解について——ホアン氏の「表象と実务」论に寄せて”,载中国社会文化学会《中国—社会と文化》第13号,1998年6月,中译本见(日)寺田浩明:“关于清代听讼制度所见‘自相矛盾’现象的理解——对黄宗智教授的‘表达与实践’理论的批评”,郑芙蓉译,载易继明主编:《私法》(第4辑第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8] (日)寺田浩明:“清代民事审判:性质及意义——日美两国学者之间的争论”,王亚新译,载《北大法律评论》第1卷第1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604页。
[69](日)滋贺秀三:《清代诉讼制度における民事的法源の概括的検讨》,载《东洋史研究》40卷1号,1981年,第4-102页,中译文见(日)滋贺秀三:《清代诉讼制度之民事法源的概括性考察——情、理、法》,滋贺秀三等著,王亚新、梁治平编:《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9-53页。
[70] 详见黄宗智:《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73-106页。
[71] 徐忠明曾经非常详细地概述了与这一系争论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参见徐忠明:《案例、故事与明清时期的司法文化》,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57-58页。
[72] 黄宗智对此的总结,其大意是:(1)方法差异:A. 他的研究方法是首先区分不同层次的官方表达,再注意到官方表达和民间表达的不同,重要的是注意到两者之间的背离,但更关键的,还在于表达和实践之间的背离;B. 滋贺学派的日本学者在研究中国法律史时,往往倾向于抓住一个法律传统的甚至整个社会和文化的核心原理,而这种方法,实际上主要是受影响于德国传统的法理学。滋贺秀三对情理法的研究,主要只是对官方表达的分析;(2)历史观:A. 对他这些以社会史为研究对象的学者而言,不仅注重研究环境结构,还更重视发掘不同当事人在此之下所做的能动抉择;B. 滋贺秀三基本上对后者不予考虑。参见黄宗智:“中国法律制度的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研究”,载《北大法律评论》第2卷第1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66-368页。
[73] 例如(日)寺田浩明:“宝テイ県档案と乾隆題本——中国第一歴史档案館見聞記”,载《東洋法制史研究会通信》第4号,1989年5月;(日)寺田浩明:“清代法制史研究と档案研究”,《清代档案研究国際シンポジウム報告集》,東京外国語大学アジアアフリカ言語文化研究所。
[74] 但森田成满针对清代中国土地所有权及其纷争的司法解决所展开的研究,却是我所见到的少数例外,参见森田成满:《清代中国土地法研究》,作者自刊,2008年版。
[75] 如(日)寺田浩明:“中国清代民事訴訟と「法の構築」——『淡新档案』の一事例を素材にして”,载日本法社会学会編:《法の構築》(年刊誌《法社会学》第58号),有斐閣2003年3月版,第56-78页。中译文见“中国清代的民事诉讼与‘法之构筑’——以淡新档案的一个案例为素材”,李力译,载易继明主编:《私法》(第3辑第2巻),(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进入专题: 中国法律史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法学 > 法律史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30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