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玉贵:要积极创造持续复苏的内外部条件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99 次 更新时间:2009-09-09 21:44

进入专题: 经济复苏  

章玉贵  

处于企稳回升关键时期的中国经济,能否率先实现全面复苏,进而迈向均衡增长轨道,既需要通过结构调整以及相关配套改革来提升复苏的内生动力,也有赖于外部经济环境的改善,更离不开业已失衡的内外经济的早日修复。

毫无疑问,尽管投入成本巨大,但是今年以来的经济运行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正在复苏道路上行走。而强劲的PMI数据表明,制造业仍将是拉动中国经济走强的主要动力。当然,近期的股市并不配合复苏预期以及通胀的可能抬头似乎预示着中国经济复苏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内生复苏动力不足

显然,与美国通过修复金融体系来走向复苏的路径不同,中国迫切需要刺激的是因受金融危机冲击的实体经济。从过往经济政策的执行经验来看,通过政府主导的投资来对经济进行“热启动”能够较快见成效。而上半年的经济表现的确证明了这一点。只是应当看到,政府的外部输血并不能真正促进内生复苏动力的提升。表面上,前8个月超过8万亿元的信贷投放可谓轰轰烈烈,但由于信贷投放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各行业和各类企业复苏冷热不均。大企业在商业银行的“垒大户”的政策下表现不错,也是经济复苏的重要支撑;而急需补血的广大中小企业尽管盼来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国六条”,但要想获得实质性的信贷支持并非易事。真正令人担心的还是民间投资的启动乏力。

中国经济要在全球衰退浪潮中率先上岸,既需要大手笔投资与“国家队”进场,也离不开民营资本特别是中小民营资本的草根性责任担当。而民营企业作为主要就业载体与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者,在本轮经济与金融危机中所受的冲击比握有最多社会公共资源的国有企业更直接、更严重。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与支持。但真实经济现状告诉我们,民营资本在本轮扩大内需的一系列计划中并没有得到平等的对待。因此,在热切期待经济复苏的关键时刻,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亟需积极创造条件,切实降低民营资本参与产业振兴的准入门槛,让其成为经济复苏的星火之源,否则仅仅依靠政府主导的投资单拐杖恐怕很难收到预期效果。

另一方面,鉴于消费不能单方面启动,因此,政府买单的家电下乡以及汽车和家电以旧换新只能起到短期的拉抬作用,本身并不构成经济复苏的内生动力。各级各地政府与其看重基于政府主导的消费扩大,不如狠下功夫解除量入为出传统深厚的广大消费者的后顾之忧,将财政支出倾斜到社保、医疗、教育等民生事业上,通过适当的转移支付和相关的制度建设逐步满足经济结构向消费转型的配套条件。以此换来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释放。

外部困难仍将持续

作为中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能否企稳回升,直接关系到经济复苏的可持续性。由于主要贸易对象经济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今年以来美欧纷纷调整过度消费的经济模式,适当增加储蓄倾向,导致今年以来中国出口持续萎缩。前7个月,全国出口6271亿美元,下降22%;8月份制造业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2.1%,同上月持平。虽然该指数已连续4个月保持在50%以上,但近期回升势头有些疲弱,显示后期走势仍然具有不确定性。尽管IMF乐观预计2010年全球经济增幅可能略低于3%,较7月份预计的2.5%有所提高。而来自美欧和亚洲的8月份制造业数据也显示全球经济的今年增幅可能好于年初的预期。但若依此判断全球经济迈向全面复苏未免过早。实际上,衡量经济是否回暖的就业数据依然比较难看。尽管美国7月份的失业率15个月来首次出现下降,但仍高达9.4%,不少公司仍在裁员;而来自全球第一大经济体欧盟的失业数据显然更为悲观,欧盟统计局新近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7月份失业率进一步升至9.5 %,创下1999年5月以来的新高。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的日本,也在衰退泥泞中挣扎。预计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消费者的购买力恢复至少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中国出口形势短期内仍难有根本好转,出口下降的局面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假如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能转负为正,则中国经济将难言真正复苏。

既要刺激更应治病

从上半年的经济运行情况来看,中国今年完成保八的任务并不难。但是谁都知道,经济复苏与经济增长并非只有交集。中国需要的不仅是修复性的经济增长,更需要以技术与消费驱动的内生性复苏。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是以牺牲经济转型时机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笔者一点也不怀疑,假如三季度经济数据不是很好看,那么各地势必采取更大规模的投资行动,届时8%的增长底线相信是完全能够守得住的。至于由此带来的经济失衡状况进一步恶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中国对美国经济的依赖加深,则未必在各地政府的考虑之中。

因此,宏观经济的下一步既要着眼于保增长的策略性选择,更要积极创造有利于经济持续复苏的内外部条件。一定要通过系统性的政策设计与有效的执行力来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转型,争取早日实现金融体系和要素价格改革的突破,激活民间投资,加大对社保、医疗和教育等公共服务的投入;彻底摒弃资源型、粗放型的经济发展范式,以期将经济增长的下一个周期建立在结构均衡的逻辑起点上。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来源:证券时报)

    进入专题: 经济复苏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0133.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