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跃勤 刘霞辉:转型路径与经济增长——中俄经济转型与经济增长比较研究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83 次 更新时间:2009-06-16 11:53

进入专题: 经济增长  

林跃勤   刘霞辉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构造一个带管理资本学习过程的经济增长模型来分析俄罗斯及中国的特定经济转型路径、模式及绩效比较。分析表明转型模式虽然对转型初期的增长有所影响,但并不是转型绩效最基本的决定因素。不同模式并不存在非此即彼、此优彼劣的必然关系,而且,两个国家还都在继续转型过程中,持续的经济增长和福利改善还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经济转型;转型路径;绩效

林跃勤,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100009

刘霞辉,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100009

*本文为教育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理论研究(应急)课题"中国改革与原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比较研究"》(2008JYJ015)的部分成果。

引言

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转型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之一,围绕着不同国家经济转型模式及其绩效表现已有大量的研究文献。一般研究按照转型速度划分为激进式和渐进式两种模式,并将俄罗斯、波兰、东欧和其他一些独联体国家等作为前者的代表,把中国、匈牙利、越南等作为后者的典型。学术界对以俄罗斯和中国为代表的改革快慢(激进或渐进)及其绩效的看法迥然不同。

主张俄罗斯式激进转型的观点认为,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本质上无异于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制度创新过程。这个过程就像一个深渊,之所以要快速通过,是因为人不能两次跨过深渊,转型缓慢必然伴随腐败,实施改革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快速私有化改革去除政府官员的控制权,先休克再治疗,才能脱胎换骨、去旧换新(Sachs ,1992,1999;柯武刚、史漫飞,2000;I.Gaidar ,1992)。虽然中国渐进式经济转型成果巨大,但因改革缓慢和不彻底而积累下来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E.Yasin ,2006)。

而赞同中国式渐进转型的看法是,激进改革使国有部门产出急剧下降而减少国民收入,从而减少消费、储蓄,进而投资减少,使私人部门的发展受到限制;具有"进化、试验和渐进性"独特模式的中国改革方式虽然缺乏明确的改革步骤、时序和内容,但通过改革者刻意的控制避免了政治利益冲突、经济不稳定和社会震荡,体现出改革的"事后一致",使新制度自发地"内生"出来和良性循环起来,使改革获得成功(卡斯坦海拉、罗兰德,1994;迪瓦特里庞特和罗兰德,1995;Rawski,Nolanand Ash,Caiand Li ,2002;Stiglitz,1998,2006)。

中国学者多数赞同渐进式转型,认为中国转型获得了巨大成功而俄罗斯模式是失败的。

我们认为,尽管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在转型过程中已经取得了程度不一的成果,但经济转型过程远未结束,从长期的经济增长历程看,迄今为止的时间段还不足以充分、合理地和最终评判一国经济转型这一重大过程的基本效果。为此,本文通过构造一个带管理资本学习过程的经济增长模型来分析俄罗斯及中国的特定经济转型路径、模式及绩效,以图从转型绩效动态分析中找出转型规律。分析结果表明,转型模式虽然对转型初期的增长有所影响,但并不是转型绩效最基本的决定因素。不同经济转型模式并不存在非此即彼、此优彼劣的必然关系。而且,从中国和俄罗斯的具体情况看,还都在继续转型过程中,持续的经济增长和福利改善还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五、基本结论

回顾世界经济转型历程,各转型体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中,以中国和俄罗斯这两个大转型体的表现最引人注目。尽管两国根据各自国情所选择的路径、方式各不相同,支付的改革成本和收益也有差异,但并不排斥一个基本事实,即各有斩获。从现有主要经济指标衡量,中国的经济成就更胜一筹。但是,也应该看到,两国转型并未终结,因而,还不是最后下结论的时候。两国转型的经验与教训都很多,超过了简单而狭隘的转型速度、模式及其优劣划分与褒贬。

1.转型模式不存在绝对的优劣之分,而要看其实施的土壤

迄今为止,在同一国家不同领域可以运用不同的转型模式并表现为不相同的适应性和成功性(且同一国家可以在不同时段采用不同的模式并取得成功);同样,不同转型模式在不同国家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在同一模式下有些国家成功有些不成功、有些领域成功有些领域不成功)。模式对一国经济绩效的影响短期大于长期,对个别国家的影响大于对整个经济转型运动的影响。转型模式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可能会对转型绩效产生影响,但绝对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不同模式在不同国家,或者在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可以兼收并蓄、殊途同归。从指标及其他一些维度测量得出的中国和俄罗斯两国转型绩效差异也不能成为归结为模式优劣的决定条件。激进转型并不必然是一种失败的模式。对两个国家转型成效的认定,一是要考虑长期因素,二是要考虑全面的宪政转型。按照转型是全面的而不是孤立的观点,转型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态度,有利于探索健康的经济转型道路。从中国转型情况看,在发展水平特别低的转型初期中国式转型所激发的增长效果非常明显,但随着时间推移,中国式转型滞后带来的许多深层次矛盾的出现和加剧又证明这样的转型方式并非完美无缺和万能。

2.不同转型模式可以相互借鉴和交替采用,取长补短

渐进与激进两者并非水火不容,非此即彼。实际上,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因面临的发展任务差别及约束条件的不同而有不同选择。随着转型深入,转型速度、模式等问题日益失去其转型初期的意义,构建持续转型动力机制,对推动转型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具体到未来转型推进的实施方式、政策手段等的选择,则要视转型领域、转型时机、内外条件等情形而定,或快或慢。另外,在漫长的转型过程中还不能一成不变,条件变了,方式、速度也得转变。

3.经济转型不是一成不变的

经济转型只是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方法之一,它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永续的。按照经济转型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这一原则定义,前计划经济与世界市场经济接轨的正常经济的完全确立和完善是经济转型过程基本成功和完成的标志。当然,即便大幅度和深刻的转型基本结束,并不意味着不再需要制度和机制调整和完善,实际上,世界上的市场经济国家也在不断的调整完善之中。一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是各生产要素协同作用力的结果,而这种不断变化的协同是需要与之适应的有效的体制机制的保证的。


本文相关附件下载:
阅读全文请下载PDF文档

    进入专题: 经济增长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发展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8074.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