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成为人们绝对信奉的真理。“总路线”与稍后的“大跃进”、“三面红旗”等等口号不仅是实现社会动员的主要手段,而且成为国家的基本政策。
从大众传播的角度看,政治性口号是有其合理性与必要性的,但是用政治性口号取代了严肃和系统的理论思维,这种现象不由不令人深思。一般而言,口号式的理论境况意味着人们关注的是现时或当下的具体目标,抽象的深邃哲思与社会批判精神在这里没有存身的空间,反思、提问在这里全然被排除,一般不再有认识上的深思熟虑和追根溯源。于是,理论被简化,思想被僵固,真理被神化,人们逐渐习惯甚或满足于教条化的政治公式。一旦真理被诠释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治公式,严密的逻辑与深刻的反思和思辨不仅会受到排斥,而且会被视为异端。
“比类逻辑”的现代性存活无疑是深埋在政治文化的底层内里的,然而却影响着民族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成熟。这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理论界的极度虚弱即可得到明证:我们的理论家们竭力从教条主义的泥淖中挣脱出来,却还没有来得及在思维方式上走出传统,实现富于学术主体色彩的现代化建构。其中的佼佼者要么兜售西学时尚,要么重整故国传统,以致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建构远远滞后于其他方面。迄今而言,中国的理论领域普遍贫瘠,而有些领域,如政治哲学、历史哲学则极度荒凉。
比类逻辑作为传统文化之遗存,使我们的政治思维在某些层面或某种程度上还滞留在中世纪,因而,之所以延至21世纪的中国大地上仍然出现了对于政治权力普遍崇拜和挥之不去“个人迷信”,比类逻辑思维当是其深层的传统文化根源之一。
[①] 本文初稿使用的是“比附逻辑”,经南开大学崔清田教授的指导、提示,改为“比类逻辑”。特予说明,并向崔先生诚致谢意!
[②] 《易·系辞上》
[③] 《春秋繁露·王道通三》
[④] 《春秋繁露·郊议》
[⑤] 《春秋繁露·天辨在人》
[⑥] 《春秋繁露·阴阳义》
[⑦]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⑧] 《春秋繁露·阴阳义》
[⑨] 《春秋繁露·四时之副》
[⑩] 《论语·颜渊》
[11] 《孟子·滕文公上》:“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03页。
[13] 张文和、李艳编著:《口号与中国》,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
原载:《华侨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本文责编:zhangch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27191.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isixi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