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军 郭犹焕: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出发点:农民增收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81 次 更新时间:2009-05-13 12:10

进入专题: 农业结构调整   出发点   农民增收  

龙文军   郭犹焕  

摘要: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确有必要,针对当前农民收入的现状,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应注意突出调整的重点,明确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出发点是要使农民增收,由此必须采用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结构调整 出发点 农民增收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民收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1978年的134元增至1997年的2090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平均年递增6%以上。其中,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从15%提高到约40%。农民的消费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恩格尔系数从67.7%降为55%,农民的住房、衣着、日用品消费、耐用品消费、文化教育、医疗和储蓄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9亿农民绝大多数已解决了历史遗留的温饱问题,已达到或接近达到小康水平。在普遍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政府一方面允许少数人和地区首先富裕起来。1997年人均纯收入在2500元以上的农户约占总农户的30%以上,其中超过5000元的约占5%。另一方面,政府以更大的注意力集中解决贫困问题。农村贫困人口已从1978年的占26%降为1997年占4%,并且到2000年基本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巨大的成就。当前中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有必要对农业和农村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笔者认为新阶段调整农业和农村结构的基本出发点是:农民增收。

1 农民收入的现状

最近的三年里(1998年、1999年和2000年)农民农业收入增加的相对量都在下降,农民增收动力不足的问题更加凸现,农业产业自身的发展面临着深刻的危机。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1 农民收入增幅继续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再度扩大

自从1997年农民收入增幅下降以来,下降的势头一直不减,到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253元,比上年实际增长了2.1%,增幅继续下降1.7个百分点,出现连续四年下降的严峻局面。由于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再度扩大。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2.79:1。又因为农民收入还包括生产投资,因此城乡消费水平的差距比收入差距还要大。

1.2 生产性纯收入微弱增长,非生产性纯收入降幅较大

从农民收入的来源来看,国家统计局农户抽样调查资料表明,1999年农民人均生产性纯收入为2078元,2000年为2129元,比上年增长了2.45%。其中第一产业的收入有所下降,第二、三产业收入呈上升趋势。1999年非生产性收入为131元,2000年为123元,比上年下降了6.1个百分点。从对比可知,生产性纯收入增长的百分比要低于非生产性收入下降的百分比,两者抵消以后,还是呈现出下降的态势。

1.3少数高收入农户的收入在增长,多数低收入农户的收入增长不多甚至减收

从收入水平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计算表明,2000年度,人均纯收入越低的农户减收越多,人均纯收入越高的农户增收越快。其中人均纯收入500元以下的农户减收39.7%,500-1000元的农户减收11%,1000-1500元的农户减收3.1%,1500-3500元的农户增收1.3-1.6%,3500-4500元的农户增收3.7-4.3%,5000元以上的农户增收10.5%,导致农村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贫富两极分化。

从以上特点看,农民增收的难点和重点在低收入户和粮棉主产区。农民收入上不去,农民消费和生产就要受到影响,来之不易的粮食供求平衡形势就有可能逆转,扩大内需的方针就不可能得到落实,农村社会就保持不了稳定。

2 农业和农村结构的调整应重视的问题

2.1 认清进行农业和农村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在实现历史性跨越,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和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粮食和其它主要农产品由长期供不应求转变为阶段性供大于求,结构调整问题凸现。这里要具体理解战略性调整的意义,就是要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和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这是因为当前农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占到了52%,因此随着粮食价格的下降,农民收入也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现在看来,农业已经很难再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源泉。进行结构调整,就是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档次,发展名特新优产品,增加农民收入。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更是提高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有效途径。由于耕地面积的限制,目前我国的粮食产量已经很难有大的增长。而且,加入WTO之后,粮食价格的上涨空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对粮食实行保护价格收购的政策也无法继续下去。另外,尽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还会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不会太大,这也会抑制农民农业收入的增长。而且它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全局和世界范围农业科技革命,要融入世界农产品市场的问题。要把农业本身放在国家国民经济发展全局中考虑这个问题,要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就必须进行战略性的调整。

调整和优化农业和农村结构是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的重要手段。当前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由过去的资源约束变为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市场约束上面已经提及。农业资源一方面相对短缺,另一方面利用率不高。而通过调整和优化农业和农村结构,就能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挖掘资源利用的潜力,实现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市场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率,做到资源有效利用和合理保护有机结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对于促进农业上新台阶有重要意义。

2.2 结构调整要考虑表层问题

1.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是大农业内部农、林、渔、牧业比例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里面,要注意提高牧渔业的比重,特别是畜牧业产值的比重。这是解决当前问题的一种思路,尽管它会提高农业的竞争力,但是我们还是不能对它在使农民增收方面所起的作用有过高的期望。我国的耕地面积有限,而且出于粮食安全的考虑又有70%以上的土地用来耕种粮食,这就使得只有很少一部分土地能够用从事调高比例的产业,极大地限制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

2. 调整产品结构,主要是发展优质产品、专用产品、特色产品。优质作物的价格与一般作物的价格难以拉开距离。比如说,优质小麦价格只比一般小麦贵2分钱,很难推动农民种优质作物。推广良种的另一个问题是部分被推广的产品经常出现供过于求,最终通过市场的交换,良种的价格也会下降。从目前的市场情况看,蔬菜的种植已基本达到了供求平衡,如果继续推广很可能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另外,结构调整需要的成本高、投入大、产品增收的压力很大,这也是各国结构调整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调整的效果究竟如何还很难说。当然,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无疑是正确的选择,如果不坚持这样做,农业收入可能会有更大的下降。但与此同时,寻找一条能够帮助农民有效提高收入的道路也是非常必要的。

3. 调整区域布局结构。粮食主产区要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优化品质,稳定提高粮食生产水平;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合理调整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发展高效农业和创汇农业;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着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这是国家的大政方针,但是具体到某种产品如何布局,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2.3 结构调整深层的问题

1. 农产品加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实现转化增值,对于扩大农产品市场需求,带动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现在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正在面对国际国内两大市场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显露出产品品质标准和质量偏低,精深加工水平不高的弱点。即使在有关部门的扶持下有所发展,但是还存在着后劲不足的问题。

2. 种植和养殖基地的培育和建设。播种面积要受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影响,农产品价格下降自然会促使农民减少种植面积,而农民不知道在调整出来的土地上种什么,结果出现土地撂荒。如果搞好种植和养殖基地的培育和建设,农民就可以通过市场和示范基地自觉调整生产行为。政府也就不需要强制农民种什么,不种什么,农民也可以在自觉的行为中就增加了收入,提高了自身对市场的判断能力。由此可见,种植和养殖基地的培育和建设是值得深思。

3. 产业化经营。由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由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因此,龙头企业所起的作用非常大,而现在的问题是龙头企业如何培植。

无论是表层问题,还是深层问题,都必须认真考虑,其基本出发点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因此要考虑有利于农民增收的途径。当前在有些地方农业结构的调整中存在着政府的命令行为,以前我们已经吃过了这种亏,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政府应当引导农业调整产业结构,带动农民致富,切不可强制命令。

3 调优农业和农村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十五”计划已经开始实施,从目前的情况看,农民增收有以下几个有利条件:第一,近几年的农业结构调优的后续效益将进一步显现出来;第二,乡镇企业增速下降已近谷底,近年效益好转势头可望继续保持;第三,国家高度重视农民增收问题;第四,融入国际市场竞争也有机遇。因此,只要认真调优农业和农村结构,使重点增收项目和门路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实现农民增收是有可能的。

3.1 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业和农村结构

送市场给农民,帮农民闯市场。当前农民最为关心的问题是,种养什么好?怎样卖出去?如何才能卖个好价钱?要按照适应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制定当地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规划,并通过政策引导、信息服务、技术示范等手段,加强对结构调整的指导。当前重点抓好三个环节:第一,全面优化农作物品种,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第二,积极发展畜牧水产业,优化农业的产业结构;第三,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在结构调整中,一定要注意保护粮食生产能力,要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严禁乱占耕地。保护农民的利益。农业结构调整不能局限于让农民种一些经济作物,同时还要进行配套的市场价格体制和资源配置体制改革。

3.2 落实政策,促进农民增收

现实是一方面农民的收入上不去,另一方面农民的负担又下不来。粮食增产和提价对于提高农民收入的作用有限,看来只有直接减少农民负担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造成农民负担的根源在于收入分配体制的扭曲和财政体制的不健全,这一切只有通过继续深化改革,促进整个社会结构的变革才能最终得以解决,同时按照“减轻、规范、稳定”的要求继续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落实粮食购销政策,坚决贯彻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政策。鼓励各种形式的民间流通组织,加快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发育以农民作为主体的市场机制;建立由政府部门和农民组织共同参与的农产品价格决定机制;实现城乡互通,改革户籍制度;具体落实科技、教育相结合的农村发展战略,实现农村的各种优势互补。还要强化农村土地承包,集体财务和农民负担管理,建立健全承包合同的各项管理制度。

3.3 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

要立足于现有生产能力的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资产重组,不能盲目铺新摊子而搞重复建设。大力推进以公司带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加工转化增值。龙头企业要与农民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更好地带动农民致富和区域经济发展。

3.4积极发展小城镇和乡镇企业

一般而言,存在着如下等式:农民平均收入=(农业收入+非农业收入)/农业人口。在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经济增长已经不是靠农业来推动了,农业在经济中的重要性也会下降。此时,农民的收入增长也不再依靠产量增长,而是要依靠单位农户经营的土地规模的增长。而土地规模的增长又要依靠其它农户从农业生产领域中退出,因此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城市化。当前,农业收入的增长空间已经非常有限了,要增加农民收入可行的办法只有增加非农收入,或减少农业人口,也就是说要发展非农产业和进行城市化建设。因此,要坚持循序渐进,防止盲目攀比、一哄而起。要充分考虑现有小城镇的发展水平、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以及今后的发展潜力,选择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基础较好的小城镇予以重点支持,发展小城镇经济,加强小城镇建设。乡镇企业要加快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名特优新产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和运销业;结合小城镇建设,积极发展商业、饮食、服务和旅游等第三产业。但是发展非农产业、进行城市化都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3.5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重点发展优质高产高效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农产品贮藏、保鲜、包装技术,以节水灌溉为重点的降耗增效技术,以生物措施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技术。切实推进科研机构的成果转化,建立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为改变农村的面貌创造条件就必须进行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

3.6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要充分利用国家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粮食库存较多的有利条件,加大投资力度,更大规模地开展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植树种草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以公路、电网、供水、通讯为重点的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我国农业的基础。西部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尽快恢复和扩大林草植被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结合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采取“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等综合性措施,集中力量,加快治理。

参考文献

1 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课题组:中国农业发展新阶段 中国农业出版社 北京 2000

2 中国农业统计年鉴(2000) 中国农业出版社 北京

3 国家统计局农调队课题组:提高农民购买力 开拓农村市场 中国经济时报1999/3/9

    进入专题: 农业结构调整   出发点   农民增收  

本文责编:jiangxiangli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7173.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