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荃:说《论语》聊社会(十五)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480 次 更新时间:2009-04-30 11:06

进入专题: 论语  

葛荃 (进入专栏)  

十四、忠恕之道:宽容达成和谐

孔子一生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或是波澜壮阔的作为,不过是读书、谋官、周游、教书而已矣。然而,待其驾鹤西归,命运却是大起大落,一波三折。

汉代以后的孔子,地位益盛,名号愈尊,由“先师”而升至“素王”。任何一朝位居九五之尊的帝王都要向孔子顶礼和祭拜。进入近代,西方列强依仗着船坚炮利强行拉开了中国的大门,孔子的声望开始动摇。到了20世纪20年代,孔子竟然成了被打到的对象。这种状况延续了几十年,总的来看是一路走低,直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儒法斗争”,孔子跌到了谷底。

然而,20世纪80年代的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给孔子的命运带来了巨大的转机。他老人家重新被认定为中华文化的象征,成为民族精神和中华文明的化身。于是在社会文化精英的层面,以弘扬儒学传统为旗帜的“新儒家”学派成为时尚,从者众多,其中不乏文化名人和国外专家,蔚为壮观。在一般社会层面,孔子作为民族文化的象征,得到了周期性规模性的祭拜。山东曲阜每年的祭孔大典已经成为号召华人和彰显中华文化的重要庆典之一。

纵观夫子数千年来命运沉浮,愚为之深感悲哀。

个中缘由其实很简单:夫子生前是“自己的孔子”,为了社会政治理想而周游而执教,嬉笑怒骂,穷达成败,皆其一人之所为,其言其行,《论语》俱载,有稽可考。

夫子逝后,却成了“他人的孔子”。或是为了统治的需要而受到帝王及卿士大夫们的礼敬与膜拜,或是基于革命的目标而被树为敌人被打倒被批判。孔子的命运迭宕起伏,恰恰体现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动荡与变迁——不过,拿死人古人“说山”[①],其实表明的是活人今人找不着北。

愚以为,孔子的思想博大而且精深,其内涵的价值并不是一高举就能发扬光大,一打倒就会一文不值的。思想家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并不在乎统治者或一般公众的认可与否定,而是经过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之后,看看他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或文化发展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孔子正是这样的思想家。他不只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与文明进步做出了贡献,而且,孔子的某些思想命题是具有普世性价值的。这就是说,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就总会在某些方面应验孔子思想的合理性,避不开,绕不过。这才是孔子的魅力所在!

譬如,无论古今中外,姓资姓社,任何社会都是由人组成的群体。既然是群体,就必然面临着如何调节处理人际关系或人我关系的问题。关于这一点,孔子及其弟子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恰好有精到的论述。《论语》载: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礼之用,和为贵。

根据杨伯峻的解释,“君子之和”的意思是:“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都做到恰到好处,却不肯盲从附和。”小人之“同”则是“盲从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下面一句“礼之用,和为贵”是孔子的学生有子说的。意思是“礼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恰当为可贵”。

由此可知,在孔子和他的学生们看来,“和”是人际关系的一种状态,其中的要点是恰当或曰恰到好处。从孔儒一脉的政治思维着眼,“和”描述的是融洽和谐的理想政治局面。从社会人生的视角来看,“和”里面内涵着普世的人生价值:宽容。

孔子的宽容主旨体现在他的“爱人”思想中。子曰“仁者爱人”。这是思想家站在人类社会的整体立场上讲的,超越了身份等级的泛爱,内涵着宽容、关爱与和睦。

“仁者爱人”是理想,怎么实现?孔子提出了“忠”与“恕”作为操作的方式。

忠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杨伯峻译文)。愚以为,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立”即立足于社会,其下限是有工作、有事由、有饭辙;上限则是事业有成,建功立业。“达”是通达顺畅,平头百姓能办事顺遂,或工作或生意长年红火,提薪升等。虽说不一定是财源滚滚,但也是日日有进项,芝麻开花节节高。达官贵人则官运亨通,左右逢源,飞黄腾达。换言之,在孔子看来,不论身份贵贱,学历高低,财富多寡,人总不能填饱了自家肚皮就不顾他人的温饱,所谓“饱汉不知饿汉饥”。更不能断了别人的饭辙,砸了他人的饭碗。

据上,“恕道”的重点是讲求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杨伯峻解曰:“自己所不想要的任何事物,就不要加给别人。” 这里是将心比心,有如现代人们说的“换位思考”。也就是说,自己不想被骂被打被侮辱被伤害,就不要骂人打人侮辱或伤害他人——天底下还有比这更贴切更明快的人生哲理吗!

孔子将全部的人际交往和繁复的人际关系还原为简单的“人我关系”,将“人我之间”的宽容建立在心的沟通与交融上。在这里,夫子实际上亮出了道德的底牌:他将社会中的形形色色的“角色”还原为“人”,作为圆颅方踵的同类,人我之间在生存和发展的人生基本问题上是没有什么差异的。这样的宽容道德精神内涵着的价值当然具有普世性,是建构人们理想中的融洽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点。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美国畅销作家房龙(HendrikWillemVanLoon1882--1944)的名著《宽容》一书,作者是这样解释“宽容”的概念的:“宽容(来自于拉丁文tolerare ——忍耐):允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于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和行为能够耐心并且公正地予以容忍。”

房龙的界定引自《大英百科全书》,看来,中西方在对宽容的理解上没有什么差异。宽容即是容忍,容忍基于谅解和理解。然而,在人类社会的全部文明及文化与智慧的积淀中,人我之间真正达成谅解理解和沟通,又是多么的艰难呀!

历史的真相是:我们所认为的事实常常是眼睛的误读。我们之所以不宽容,大概是因为“寡人有疾”——老百姓称之为“有病”。自私、嫉妒、虚荣和权力欲,在左右着人们的眼睛和脑袋,于是在人我关系上就会出现蔑视、排斥、否定和陷害,伴随着虚伪、狡猾与言不由衷。这是人性的悲哀,是人类自己所创建的文明的悲哀!

宽容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孔子以为需要修炼“忠恕之道”,然后才能把握分寸,应对自如而恰到好处。所谓分寸者,过犹不及也。晚明东林党人周景文曾自述其窘惑:“弟以口太快,心太直,肠太热,忠告太过,反开猜疑之隙。”信哉斯言,痛哉斯言!

在这样的过程中,宽容自是其题中应有之义。房龙说:“我们有时看到的宽容,实际上是由于无知导致的漠不关心。”而世间常见的,恰恰是由于无知而无畏,由于心胸狭隘而视野狭小。他们不是漠不关心,而是不屑于沟通、理解与谅解。他们的狭隘源于人的天性。他们不会懂得,孔子教人“忠恕之道”,为的就是防范人类不至于在相互猜忌中分化、冲突,直至毫无尊严地走向毁灭。

我相信世上有君子,我也确信人间有小人!

我知道夫子的教导是真理,我也确知忠恕之道难做到。

由沟通而理解而谅解而宽容而和谐,我希冀着,我期待着……

2009-1-18

--------------------------------------------------------------------------------

[1] 说山:天津方言。意思是“唬人”,借他人的盛名蒙人蒙事。可参阅林希《说山》一文,载于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29日23:22 天津青年报。

原发《知青小屋》

进入 葛荃 的专栏     进入专题: 论语  

本文责编:zhangch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6697.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