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茂:说说清华大学名称的由来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305 次 更新时间:2009-04-21 13:23

进入专题: 清华大学  

孟凡茂  

记得邓云乡先生有一篇谈清华大学的文章,其中有一段说他有一位在北平某中学读书的亲戚,考上了清华大学后,回到老家拜望父老乡亲。乡民不知道清华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就向这位学生发问,清华大学,怎么叫清华大学?还没等这位学生回答,一位见多识广的老先生走过来对大家说:“清华大学呀!清嘛就是大清的清,华就是华盛顿的华。”这样一说,把这些淳朴的乡民搞得更糊涂了。这个故事大概是发生在1930年代,但听来像是发生在满清,故事中对清华大学名称的解释却是很可玩味的。不管怎么说,那位老先生的说法虽然信口开河,但包含几分合理的成分。一是,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是在清代开办的,二是,清华学堂的筹办期间名为游美学务处,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跟美国有扯不断的关系。至于老先生所说的华盛顿,是总统,是首都,是州名就不得而知了,但是什么都无所谓,因与清华大学名称的由来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如上所说,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清华学堂在民国时改称清华学校。在清华学堂命名之前,也就是在筹建时期,用的名称是游美肄业馆。顾名思义,游美肄业馆就是专门培训庚款留美学生的。提到庚款留美学生,就需要先谈一下庚子赔款和美国退还部分庚款。

庚子赔款是西方列强对在国际法名义下对中国的敲诈勒索,是一种惩罚性的、转化为债务形式的赔款。1901年八国列强以解救使馆人员的名义派军队入侵北京,烧杀掳掠,无恶不作,之后,又武力胁迫清政府签定了《辛丑条约》,其中第六款是赔款。列强各国通过竞相虚报所谓损失和军费,最后勒索了4.5亿两关平银的高额赔款,以年息4厘,39年还清,本息共达关银9.8亿两。美国分得总额的7.32%,本金合约2444万美元。这笔赔款因由庚子年(1900年)的事变引起,后来称其为庚子赔款,简称庚款。

在辛丑条约谈判过程中,美国谈判代表就清楚美国超索了赔款,尽管在谈判结束不久,美国的报纸刊登了美国有意退还部分庚款的消息,但美国政府一再声明,美国从中国得到的赔款是公正合理的。直到1904年12月5日,中国驻美公使梁诚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会晤时,谈到中国因筹措庚款造成的财政困难和局势不稳,海约翰为梁诚坦诚的话语所感动,沉默多时,才承认庚款原本索要过多。梁诚以外交家的敏感和睿智,立即向海约翰建议,美国应率先核减庚款。首倡义举,美国可以赢得国际声誉;各国响应,中国的财政困难也能得到缓解。海约翰对梁诚的观点表示赞同并答应尽力办成。 又经过两年多的交涉,1907年6月15日美国国务卿给中国驻美公使梁诚一份外交照会,答应退还部分庚子赔款。1908年5月25日美国国会通过消减部分庚款的议案。7月13日清政府外务部收到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送达的一份外交照会,照会称:经美国国会参众两院联合决议核准,将《辛丑条约》美国分得的庚子赔款由2444余万美元减至13,655,492.69美元,仍按年利率4%计息。照此计算,美国退还庚款本金10,785,286.12美元。

对于如何使用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1905年4月梁诚给清外务部的信中提出自己的主张,用退还庚款兴派学生留学美国。“似宜声告美国政府,请将此项赔款归回,以为广设学堂遣派游学之用,在美廷既喜得归款之义声,又乐观育才之盛举。”1906年3月美国传教士明恩溥也向美国总统建议用退还庚款办教育。中美两国有识之士不约而同地提出利用退还的赔款兴办教育和作为中国青年赴美留学的经费,虽然各自的动机不同,但利用美国的高等教育资源造就中国现代化所需的人才的客观效果是显而易见的。1908年7月14日清政府外务部在答复照会中称,“中国政府乘此机会愿表明实感美国之友谊,且念近年贵国总统提倡中国学生来美分授高等教育,此事征之往事,入美国学堂结果甚善,而裨益中国者良非浅鲜。中国政府现拟每年遣送多数学生至美就学”。照会的附件是由总理外务大臣奕劻、外务部尚书袁世凯等人署名的兴学初步计划。这个计划根据柔克义的意见,规定自开始退还赔款之年起,中国政府于头4年每年遣送100名学生赴美留学,自第5年起每年至少选派50名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直至该项退款用完为止。

1909年7月,为落实庚款留美计划,清外务部上奏朝廷拟成立一个专门机构—游美学务处,负责留美学生的招考和游美肄业馆的建设。7月17日游美学务处开办,并于9月4-11日组织了第一批直读留美生考试,从600多应试者中录取47人,于11月抵美。与此同时,1909年9月28日外务部向朝廷上奏折申请赏拨皇家园林清华园作为游美肄业馆的馆址。10月25日由游美学务处会办范源濂等人接收清华园。自此清华之名便与这所新的教育机构联系起来。游美肄业馆的设计和建设工作也随之开始,先对清华园的围墙和原有建筑群进行整修,把工字殿改称工字厅,后来作为游美学务处的办公地点,遂有“衙门”之称。游美学务处又将游美肄业馆新建工程承包给奥地利建筑商斐士(Fischer E.S.)所经营的顺泰洋行,随后,高等科校舍、中等科校舍、礼堂、医院、新校门、教师住宅等新建筑陆续开工。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到1910年12月,游美学务处决定游美肄业馆于1911年春季开学。

起初作为留美预备学校,游美肄业馆计划招收学生300人,学生在校培训半年到一年后赴美留学。此时,游美肄业馆已决定延长学制和扩大办学规模,设立初等、高等两科,各设四个年级,初等科300名,高等科200名。对于高等科的教学,拟参照美国大学课程办理,采用分科教授,学生毕业时能插班到美国大学修本科,或直接进入大学研究科作研究生。由此可知,游美肄业馆的教育目标是,通过8年的学习,学生将达到当时高等学堂(大学预科)学生的知识水平,并且在某些学科上学有专长。由于办学目标的提高和学生规模的扩大,游美学务处于1910年12月22日向外务部和学部呈文,申请将游美肄业馆更名为清华学堂,并把定名的意义和咸丰皇帝的题匾联系上了。“查该馆地基原系赏用清华赐园旧址,文宗显皇帝御书匾额现仍恭悬园内,拟请仍沿旧称,定名为清华学堂,以崇先朝手泽之贻,即彰朝廷右文之盛。而因名见义,于事实尤属相符。”1911年1月5日学部批准了游美学务处的呈文,并提议将初等科改成中等科。1911年2月4日《大公报》刊登了游美学务处关于招生广告,并声明游美肄业馆已经改名清华学堂。

1911年3月30日上午,雨后新晴,春阳煦煦。清华学堂在礼堂举行了暂时开学典礼,当时的礼堂就是今天的同方部,虽说不上高大气派,却也宽敞典雅。典礼开始,首先是对孔圣人礼拜,众学生行三拜九叩大礼,以显对孔夫子的尊崇。然后对老师行作揖礼三次,表达对各位老师的敬意。最后由学堂监督、教员代表讲话。介绍学堂的建设缘起和目的。我们可以猜想,监督和老师一定对学生说了殷切的期望和学成报效国家的理想。典礼之后的4月3日是星期一,清华学堂开始上课,自此开始,这所以清华命名的新式学校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就在清华学堂开学半年之后,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推翻帝制,建立民国。清华学堂在停课半年之后,于1912年5月重新开学。1912年10月清华学校校长唐国安呈文民国政府外交部,遵照教育部令,学堂改称学校,改称清华学校。1914年,周诒春校长延请美国建筑师墨菲(H.K.Murphy)和丹纳(R.H.Dana)组成的Murphy&Dana事务所着手校园规划,当时规划了一个八年制的留美预备学校和一个四年制的综合性大学。在以后的几年中,校园建设按规划逐步实现,相继建成了“四大建筑”即图书馆、体育馆、科学馆、大礼堂,都堪称清华的标志性建筑。而改办大学计划的实施却由于种种原因拖延下来了,直到1925年,新成立的大学部和研究院开始招生,但仍称清华学校。

1928年8月,清华学校正式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8年清华与北大、南开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国立清华大学在北京复校。从(帝国)清华学堂(Tsinghua Imperial College)到清华学校(Tsinghua College)再到国立清华大学(National Tsinghua University),这所以清华命名的教育机构,一方面,因与庚款联系在一起,铭刻了国家的耻辱和民族的苦难,遂被称之为国耻纪念碑;另一方面,从留美预备学校到国立大学,记录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又堪称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里程碑。

以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作为校名全称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1950年6月毛泽东主席题写“清华大学”,并作为清华大学的校徽用字。尽管在建国的最初两年,国立清华大学的名称仍不时出现在学校和政府部门的文件及报刊中,但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全国大学都归公办,也就没有国立、私立之分了。此次调整,清华大学的文理学院调出,开设机械工程、动力机械、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电机工程、无线电工程和建筑学系等8个系,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1980年代后恢复中国文学系、组建经济管理学院。进入1990年代,清华大学的目标是建成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一流大学。

1955年从美国返回台湾的原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组织清华大学研究院筹备委员会,并选址新竹,筹办原子科学研究所。1956年秋季研究所招收第一批研究生。1964年设立大学部并于10月招生,仍采用国立清华大学的名称。起初设置核子工程和数学两个系,以后逐步增设物理系、化学系、化学工程系、材料工程系、电机工程系等,新竹清华大学成为一所以理工学系为主的大学。1980年代以后,新竹清华大学积极发展人文社科、生命科学、科技管理等,实现文、理、工均衡发展的著名学府。1995年学校制定迈向顶尖大学策略,创办国际一流大学。

自1950年代以后,海峡两岸的两所清华大学,为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不约而同地发展成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到1980年代又随着政治形势和经济形势的变化,逐步恢复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学系,走上包括文、理、工等学院的综合性大学之路。自1990年代起两所大学开始交流与合作的活动,1995年12月新竹清华大学校长沈君山率团访问北京清华大学,北京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会见沈君山,两位校长签署了《海峡两岸清华大学交流合作备忘录》,此后交流与访问日益频繁。

“必也正名乎”,在清华百年的历史中,名称的确定与变更记录了中国社会制度的嬗替与进步,教育的发展与目标的调整;记录了清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磨难与使命,艰难与奋进,挫折与辉煌。到2011年,清华即将迎来百年华诞,我们祝愿清华大学前程似锦,再创辉煌。

    进入专题: 清华大学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读史札记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6511.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