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兰简介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504 次 更新时间:2009-03-30 11:06

进入专题: 当代学人  

天益思想库  

彭兰,女,1966年10月出生,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北京网络媒体协会理事,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一、学历

1984.9-1988.7 长沙铁道学院电子工程系计算机软件专业 工学学士

1989.9-1991.7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第二学士班 法学学士

1996.9-1999.7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在职研究生 文学硕士

2001.9-2004.6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在职博士 文学博士

二、获奖情况

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08)

中国人民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08)

入选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2008)

《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获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2007)

《网络多媒体新闻》获中南地区大学版协优秀图书一等奖(2007)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6)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2006)

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2005)

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优秀奖(2005)

宝钢优秀教师奖(2004)

《网络传播概论》获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2004)

中国人民大学校十大教学标兵提名奖(2003)

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2002)

《网络信息制作与发布》获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优秀文字教材二等奖(2002)

中经报联奖教金(2001)

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0)

华为奖教金(2000)

中国记协“新中国新闻事业五十年”百篇优秀论文奖(1999)

三、主要研究方向

网络传播、新媒体、媒介融合。

四、主讲课程

本科生课程:数字传播技术应用、多媒体信息传播、网络新闻编辑、网络互动管理等

研究生课程:网络传播研究、新媒体研究等

五、个人项目

*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 《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对网络传播及新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项目《数字时代新闻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 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中国互联网新闻传播的结构、功能与效果研究》(第二负责人)

* 国家社科重点项目《网络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的冲击与影响》(参与)

* 北京市教委《网络传播教学体系及教学方法研究》

* 北京市委宣传部《关于互联网新闻跟贴的调研》

* 杭州市委《杭州和谐社会研究》(参与)

* 中国人民大学《网络传播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 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新闻业务规律及发展前景研究》

* 中国人民大学《网络媒介发展与中国社会人的变革》

六、学术成果

著作:

*《网络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

*《网络新闻编辑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

*《网络多媒体新闻》,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

*《助理网络编辑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8月

*《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新华出版社,2003年3月

*《网络传播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网络信息制作与发布》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点击美国在线》,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0年4月

译著:

* 《网络新闻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

* 《网络研究——数字化时代媒介研究的重新定向》,新华出版社,2004年1月

代表性论文:

* 《数字化时代的BBC》,《国际新闻界》,1998年第4期

* 《透视网上聊天》,《光明日报》,1999年7月28日

* 《网络带来的变革》,《中国记者》,1999年第10期

* 《重新认识互联网》,《中国记者》,2000年第5期

* 《网络与跨文化传播问题初探》,《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6期

*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3期

* 《关于大陆互联网站外来文化传播状况的实证研究》,《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1期

* 《什么是真正的多媒体报道》,《中国记者》,2003年第1期

* 《网络新闻传播结构的构建与分析》(上)、(下),《国际新闻界》,2003年第1期,2003年第3期

* 《香港网络媒体发展概况》,《国际新闻界》,2004年1期,《世界华文传媒年鉴》,2003年

* 《主流化与边缘化——中国网络媒体发展的双重轨迹》,《中国记者》,2004年第5期

* 《中国互联网展望——技术变革与发展动向》,《亚洲传媒研究》,2004年

* 《中国网络新闻十年六大变革》,《网络传播》,2005年第1期

* 《RSS挑战网络信息生产与消费》,《中国记者》,2005年第12期

* 《新一代互联网:再次改写的新闻传播景观》,《传媒》,2005年第12 期

* 《新媒体:大有可为的公共信息平台》,《中国记者》,2006年第2期

* 《从新一代电子报刊看媒介融合走向》,《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7期,《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06年第11期

* 《媒介融合时代的合与分》,《中国记者》,2007年第2期

* 《网络文化发展的动力要素》,《新闻与写作》,2007年第4期

* 网络新闻专题编辑系列之一、之二、之三《中国编辑》 2007年4期、5期、6期

* 《三极格局下的中国互联网新闻传播——中国网络媒体的结构特征》(第二作者),《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6期

* WEB2.0.在中国的发展及其社会意义 《国际新闻界》2007年10期

* 传播者、受众、渠道:博客传播的深层机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11期

* 关于数字媒体内容管理体系建立原则的思考 《国际新闻界》2007年11期

* 个性化与社会化:网络信息消费的双重趋势《国际新闻界》2008年3期

* 中国网络媒体高速发展的两个特别要素 中英互联网圆桌会议上的主题演讲(中英在互联网领域第一次政府级别的对话会议) 2008年3月

* 新技术条件下的网络行为变化趋势 《中国记者》 2008年8期

* 媒介融合趋势下的传媒变局《新闻战线》2008年7期

* 现阶段中国网民典型特征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11期

* 网络媒体发展的中国特色《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2008年12月

* 网络时代的网民素养《国际新闻界》2008年12期

    进入专题: 当代学人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学人风范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591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