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卫国:“人民”这个词里的“人”和“民”到底是什么关系?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046 次 更新时间:2009-03-20 09:45

进入专题: 人民  

曲卫国  

和朋友闲聊,聊到了中国的人治与法治,由于本行与语言学有关,说着说着就说到了汉语的构词结构理据。虽然汉语的词语结构学界有不少相对成熟的定论,但我总觉得这些定论大多偏于权势,是卯是钉的确凿还是很难,仁者见仁的地方还是很多。

举现代汉语的双音词为例,主要结构的结构分析有偏正、联合和动宾等。联合结构一般是同义重复,而偏正则是修饰关系。但具体考量起来,其实偏正和联合之间的区别是很难定夺的,如常见的例子“坚硬”,这通常是被看作一个不太有争议的联合结构,但如果比较“信息”,不难发现“坚”与“硬”和“信”与“息”的关系好像有点区别。就程度而言,似乎“坚”甚于“硬”。如果一定要它们构成了偏正关系,似乎也是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坚”表程度。这么说好像有点强词夺理,因为词典里“坚”和“硬”是互为解释的,而且我们可以说“又坚又硬”。可我们的强词也不是一点理据也没有,因为“坚”不同于“硬”,通常只能作修饰语,具有一定的黏附性,几乎不能单独用,更不能做表语。如可以说“坚甲”、“坚冰”,却不能说“甲很坚”,“冰很坚”。

但“信息”的结构却不同,“信”能单独表示音讯的意思,而单独的“息”却不能表示音讯,我们也不能按“又坚又硬”构成联合词组:“无信无息”?“息”在这个结构里似乎是个缀词。如此看来,说“信息”是联合结构要比“坚硬”还要勉强。

又如“人民,”“人”和“民”也是个联合词组,但实际上“人”和“民”还是不同的。“人”的概念大于“民”,两个词好像是上下义关系。“民”过去常指一个特殊的不享受政治权力的人群,即被统治的庶人。所以根据上下义的包容关系,是民一定是人,而是人不一定是民。通常有富人贫民之说,也有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提法,却没有让一部分民先富起来的倡议。富民是要等非民的人富完以后才发生的事情,一个国家的民富了,好像指的是所有的人都富了。 为官的可以斥责说,“你这个刁民;”为民的对官不满却只能说“你这个坏人。”据此,人和民的上下义关系是很明确的。人所拥有的属性自然大于民,有如动物和人之关系。根据上下义的关系,下义词是不一定拥有上义词的全部的属性。如果按这样的思路考察人民这个词的结构关系,似乎这个词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联合词组。如果不是联合关系,说是偏正关系,似乎也说得通:是人的民,因为在小时候学历史的时候,教科书上说奴隶主是不把奴隶当人的,他们不会称其为人民。如果考察“人民”一词的使用频率,这个双音词的高使用频率还只是近百年的事情,好像也是封建王朝被推翻了以后,“民”字前面才被冠上了个“人”字。但细细想来,偏正关系也未必没有问题,因为修饰语一般是限定性的,通常被修饰的成分要大于修饰语,如硬的东西未必坚硬,而坚硬的东西一定硬。如果“人”修饰“民”,那就意味着还有不是“人”的“民”,这显然违背了人和民的上下义关系。所以另一种的解释是“人民”可能是动宾关系,犹如“老吾老及人之老”的“老”字。这自然是越发牵强了,在汉语里,“人”字用作动词的用法,表示“使……成人”还是真是很少见。最时髦的词语是“物化”,“人化”好像还没有见过。再说这还意味着“民”被“人”之前,还不是“人”,这就更违反上下义关系了

聊到了这里,真是越来越糊涂了,特记于此,以求教从事汉语语法研究的学者,“人民”里的“人”和“民”到底是什么样的构词关系?

2009/3/19

    进入专题: 人民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民权理念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5635.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