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绪:台湾政治的范式转移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853 次 更新时间:2009-03-11 18:26

进入专题: 台湾政治  

王正绪  

以今年一月台湾立委选举为标志,台湾政治已经发生了一次范式转移。"范式"是学术里的一个概念。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最早提出了'范式'的概念,代表某一学科领域中普遍认同的假设以及基本法则。有了一个基本的范式,才能判断任某项研究是不是符合其本原则,是不是能将本领域向前推进一步。相反,如果一项研究违背了本领域的基本原则,则可能是完全谬误的。

所谓"范式转移",是指一个领域里出现新的学术成果,打破了原有的假设或者法则,从而迫使人们对本学科的很多其本理论做出根本性的修正。例如,当人们发现地球是圆的而不是平的后,之前对地球上所发生的各种现象的理解全部都要重新考虑。这样,之前旧的范式(地平说)被一个新的范式(地圆说)所代替。从根本上来说,范式转移就是冲出原有的束缚和限制,为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开创了新的可能性。

今年一月的立委选举,台湾选民一边倒地选择了蓝营,彻底抛弃了在过去十年来在台湾政治中占主导地位的泛绿阵营。与此同时,民进党和泛绿阵营的台独"范式"也被台湾选民摈弃。取而代之的是不追求独立、与大陆和解共生的新范式。

这新范式的迹象,在立法院选举之后就很明显。走台独路线的主要代表人物,如陈水扁等,很快就被边缘化。同时,与大陆加强接触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两个月后,即今年3-22总统大选,进一步确立了这个新范式。虽然马英九有不少弱点,选前几次危机处理非常不好,但他最终还是以压倒性的优势胜选。蓝营这一下全面掌控总统府和立法院,算是领受到台湾选民要求政府寻求与大陆和解的授权(mandate)。

台湾政治的这个范式转移,大陆很快就意识到了。马英九就任总统后,国台办领导人发表谈话,称"台湾局势发生了重大的积极变化"。事实上,大陆方面的回应性举措,也为台湾这一范式转移的巩固起来积极有效作用。所以,尽管马英九本人的有些犹豫不决、不知所措(关于这一点,参见石之瑜教授六月五日联合早报的文章《胡锦涛怎么提升吴伯雄与马英九?》),两岸和解已经走上了不可逆转的道路。

大陆方面,由于预料到国民党将会胜选,所以北京方面在民进党执政后期已经开始为两岸对话进行了准备。在五月20日马英九宣誓就任总统后,几天之内,五月26日,吴伯雄便前往大陆,与胡锦涛会面。其间谈论的议题,从两岸包机直航、到奥运会、到台湾的国际空间等等,不一而足。之后,六月3日,大陆方面迅速改组了对台事务的有关机构,将陈云林转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协会)会长一职,而由优秀的外交官王毅大使入掌国台办主任。

之后海协会和台湾的海峡两岸交流基金会 (海基会), 于6月11日至14日之间举行协商。这也是自1998年以来两会第一次举行这方面的互动。这次会谈之后,预计两岸定期包机很快就会往返于台湾与大陆之间。而大陆的陈云林,也将于下半年访问台湾,同时估计也是大陆游客大量进入台湾的时候。

而在这一波与大陆进行和解、接触的旋风式的事件中,台独派的声音,在岛内基本销声匿迹。这就是'范式转移'的具体表现。

马英九缺什么?

马英九是一个少有的政治人物。他聪明、正直、清廉、勤奋。作为领导,他胸中有选民,而不像有些人一样,高高在上,做官的目的,要么为了风光无限、要么为了中饱私囊。但是作为台湾的领导人,他有一个严重的缺陷。他的思维,严重受到选举政治的限制,事事以选举做第一考量。

换句话说,他做每个政策选择,都要先计算,这一政策,会对他在选民中的支持率有什么样的影响?这使得他的思维严重受到束缚,不能跳出狭小的选举政治的空间,为台湾人民提供一套宏观的论述,引领台湾走向光明的未来。

换句话说,台湾政治已经发生了范式转移,但马英九却意识不到这一点。

从大的视角来看,不管马英九这一次当选多么成功,他还没有对一些关键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台湾将何去何从?是和大陆永无休止的维持现状?是采取一种机会主义的态度,先将台湾的未来问题搁置一边?还是将台湾塑造成崭新的"中华",包含海峡两岸的大山大川、大江大河、土地、人民、历史、文化?马英九如何提出一个有力的论述,将是对他的最大考验。

台湾政治的范式转移,为台湾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可能性。可惜的是,马英九本人洞察历史大势,推动大历史前进的能力,似乎很低。最终,台湾政治的这个范式会不会再转回去,还是就在台湾没有方向的政治河流中渐流渐远,仍然是个未知数。

(本文写于2008年初,原载联合早报)

    进入专题: 台湾政治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台湾研究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541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