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之远:中华文化与汉字的研析——兼论正体与简体字的统合问题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361 次 更新时间:2009-02-11 19:14

进入专题: 繁简体字  

许之远 (进入专栏)  

前言

这个题目是中华民族面临而必须解决的大问题,在国家未统一之前,原是两岸政府的责任,理应由两岸政府邀集相关学者,成立相关的专职机构,从事研究,然后依据结论,以政令推广与施行。兹事本来体大,非个别学者所能胜任,但攸关民族、国家的前途,匹夫有责,何况对历史、文化有深厚感情的文化人士也不能自我菲薄,点滴研究的成果,可预作未来政府相关研究机构的参考。这篇文章做个抛砖引玉的起点,如能引起讨论,因而触起海内外文化人士的关注,督促两岸政府及早正视,已算是达到既定目的。

本文论列,纯就理性的探讨和事实的陈述。个人限于学养,容有偏私,惟立在有利于民族、国家、历史与文化的前途,应是没有疑义的。

文字与文化

群体社会、国家或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累积而成的文化,是包括文字、语言、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社会价值等具体事象和抽象观念以至信仰;是群体社会、国家或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累积而成的。文字是文化内涵中所占比重最大,因为这些具体事项、抽象观念和信仰在累积过程中,是靠文字记载而传承下来的。

有些文字、文化经不起时代的考验,终于湮没或可勉强尚存,但已不受重视。此固然和其社会、国家、民族的盛衰有关,但小心分析,亦未尝不发现致盛衰之原因也和文化息息相关。一个久经历史长河考验的族群,能多次屡经挫折,终又能劫火重生,则文字在文化上的功能,我们又岂可忽视?

中华文化和汉字

世界文化有两个主要源头,发展成为东西方文化。中华文化是东方文化的源头;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源头。我们常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句话似乎无美不备,也许有一点过誉。那什么是中华文化?看来也是「一言难尽」。但笼统来作个代表性的「一言」,应该是「人文」两字。「人文」的诠释,恐怕出一本专书,尚意犹未尽(唐君毅就出了两本)。也只能概括为:人本精神、文治义理。

到工业革命时代,现代化思想开始,中华文化受到冲击。我们一度曾怀疑人本文化是否适应世界文明的潮流,因此要向西方列强取经。「五四新文化运动」,终于出现「民主」与「科学」,也就是「德先生」与「赛先生」,这正是西方文化的精髓。我们民族在学习过程中也是跌跌撞撞,至今还在学习中。这样经过近百年的苦难,终于又能日新月盛的发展下去,很多人以为这是拜西方文化所赐,其实是中华文化发挥了它擅长于吸收的功能。正如中华民族同化异族的功能一样,还有多少国家依旧落后,难道不知取法吗?可知文化起不起作用有着重要决定性。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西方文化所欠缺的,在物质文明的富裕下,正感到精神的苍白萎靡。

霸权无法解决恐怖、战乱,正要向东方取经,可知东、西方文化在世界变成地球村时,西方文化欠缺了那重视「人文」的东方文化精神,以致物质富裕而精神贫乏。可知东西方文化可以互补,其间没有东方文化不如西方文化的问题。只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有阶段性的适应性,中华文化已跨过艰难的时刻,西方文化能否带领强权国家克服其精神苍白萎靡,还需观察而后可。

中国文字优点的研析

文字既是文化内涵的重要元素,中华文化的优异自然与最重要的元素——中国文字息息相关,了解中文的结构,才能了解她的优点。人类不断进步,都认定复杂的代表最好用符号来替代,以免过多的文字反把已成共识的命题不断重复,而成为研究障碍,譬如数学、物理等,很多以符号代替。全世界所有各类文字最接近符号的,就是中文。中文脱胎于象形,中华文化起源在形象,相似的符号作为文字的基础。文字学者在世界文字中选出孩子最接近的猫,让他们去辨认,结果认中文的猫字最多,法文第二。又从民族的进步,思想从简朴到复杂,中文本着象形的基础,发展视野所及的指事,相成的会意,结合语言的形声,字形通音近义的转注,和依声托事的假借,连同基础象形,我们称作「六书」,这是中文发展的基础理论,环环相扣,没有无凭而来,无据而至的。所以学习中文,许多字虽然不识读,但看其结构、上下字句交接,它的意思大概也猜得出来。我们高中的学生大致可以读懂三千年前古代的著作,而英国的高中生无法读通四百年前的英文;中文的字典不需每年增加,英文的字典每五年要多一大册;中文单字能力强,新生事物用相关的配词便可成为新的词汇,不像英文,因而又多一个新字。因此,在联合国的诸类文件中,中文是最薄的一本或一页;而在联合国调查当中,中文小学生毕业所认得的单字和英文小学毕业生大致相等,可知中文的学习不比英文难。

中文单字单音,富音乐性,由于有这个特点,造就中国诗句或文句有抑扬顿挫的低昂,易于朗朗上口,不管是铿锵的朗诵,或是哀婉的咏叹,都能使听者入神,而产生共鸣,终于成为文诗大国。方形成字,外形有整齐之美,书者易于掌控布局,加上字的严宽不一,造就中国书法独步艺坛,任何文字难望其项背。过去埋怨方块字是落后产物,靠人在庞杂的铅字粒中逐个字找,不若英文只控制廿六个字母便可。谁知现代人从中文的基本结构,理出法则,同样可以输入计算机。由于中文字具有科学性,未来的研究结果将更进步,定能超越不能变的英文打字,而到计算机对中文能精准辨音时,就更不在话下了。

中文统一与分裂

中国以幅员广大,到了周朝,天子还只是天下诸侯的共主,不是中央集权的皇朝。周室东迁以后,王室式微,对诸侯已没有约束力,诸侯扩大势力的结果,开始兼并争霸,春秋战国的时代便来临。秦始皇统一天下,皇朝的中央集权才开始,于是「书同文,车同轨」。丞相李斯作小篆,颁行天下,由于年代久远,他怎么统一文字过程,似无典可据。但说始皇「焚书坑儒」,其实是不利于秦皇朝的籍典才焚(医、卜等书未焚),反对皇朝的儒生才坑(一说卅多人也有说三百多人)。《汉地理书》只简单说「始皇负力怙威,燔书坑儒。」,亦未闻六国遗民因焚书而不识字,可知李斯作小篆,只是有一些文字作局部修订而已。我们现在读到四书五经等书,都是秦以前便存在的了,可知小篆还没有把当时文字离谱地改头换面,以致面目全非,而产生读不懂的问题。正如从原始文字而渐进至小篆、大篆、隶书,以至唐的正楷,其演变是渐进而自然的。秦从割据的诸侯进而现代化雏型的中央集权的政府,只是在文字渐进的自然生态中加以统一使用。正楷亦称正体字,自秦统一文字后,到一九五六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布第一批简体字,中文从来就是自然演变,中央政府从没有用政令手段使之分裂的。

秦代统一文字,为什么不叫「秦字」,而称「汉字」呢?有两个主因,一是大抵李斯只做修订或取舍的文字工作,没有另创一套文字;二是国人以汉唐盛世为荣,又以汉民族为主体,正如我们称「汉人」而不叫「秦人」是一样的道理吧!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由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中共)建政的,宪法也明定中共为领导政党,中共是否要负起中文分裂的责任?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得要考证一下。中共创党人陈独秀,乃首倡「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人,他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发表他石破天惊的〈文学革命刍议〉,那是新文化运动的号角。他主张「文学革命」而不是「文字革命」。

我在多伦多大学读书的时候,发觉东亚图书馆藏有《新青年》杂志,从创刊到停刊,一期不缺,这是研究新文化运动直接的资料。我完全同意胡遯园写〈陈独秀传〉(《贤不肖列传》第十八页,文星丛刊出版):「文化革命之为事,陈实主角,胡(适)乃配角」。陈独秀连任中央总书记六届,中共在一九四二年纪念第一个五周年五四运动,还是「由总书记陈独秀,秘书毛泽东签署,以后成为中共年年纪念五四,这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五四精神只有一个:就是『民主』和『科学』。」(唐宝林│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在主持『北京纪念五四运动八十六周年座谈会』引言)。

纵览陈独秀的文章,不但没有对中文有任何非议的意思,而且他本身就是一位文字学者,对《说文》研读出成绩,曾在《东方杂志》发表过〈对中文研究心得〉。同一次八十六周年纪念五四运动在北京座谈会上,北京大学教授孟昭容发言说:「陈独秀不仅是个思想家、革命家,还是个研究文学的大家。从文字学的角度看,今天会议的主题定得非常好!和谐两字的和,是由『禾』、『口』组成,就是人人都要吃饭,不能再饿死人,这是科学。谐字,从『皆』和『言』要大家说话,畅所欲言,这就是民主。从此看,,中国汉字实在是太伟大!」可知中文的分裂,绝不是中共创党人陈独秀,或部份学者党员甚至多数党员的主张,但的确是执政的中共政府在一九五六年所公布的政令。

正如很多人不满中共没有民主,不尊重科学;但中国首倡民主、科学,确是中共的创党人陈独秀的中心思想。如果我们尊重历史,就要讲历史真相,中共在创党之前期,并没有改造中文的意图,还表扬中文的优质。

分裂中文的元凶

中共要改造中国文字,以适合当时世界共产主义运动,这个历史无可讳言。以后有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立四新,红卫兵恣意破坏文物古迹,是我国文化历史上惨痛的一页,正如同珍贵的汉字被改得面目全非一样,如果不设法制止,而再继续胡闹下去,亦几近于毁了过去文化遗产。毁掉的古迹文物,已无可挽救,但汉字不同古迹文物,而且尚幸有台湾、香港、澳门、北美等大陆以外地区施行正体字,让这些地区成为恢复传统汉字的基础,不难出现转机,而终于重回汉字发展的正轨。也许中共已感到这种必要,「文革」以后在北京召开过的「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建议国务院正式宣布停止使用一九五六年公布「汉字简化方案」五百一十五个简字。

汉字分裂的元凶是谁呢?我们不须臆测谁是背后的推手?也许连背后的推手并不存在。但站出来极力主张消灭汉字的,确是鲁迅。他在〈答曹聚仁先生〉中〈论大众语〉提出三个纲要:「一、汉字和大众是势不两立的;二、所以,要推行大众语文,必须用罗马拼音(即拉丁化);三、是普及拉丁化,要在大众自掌教育的时候。」这还不清楚鲁迅对汉字的态度,改造处理的方法及进程吗?在鲁迅时代,「大众」几与「人民」两字同义,如果中共建政后,根据「文艺旗手」鲁迅对文字改革的进程,也是「在大众自掌教育的时候」实施中文拉丁化,中国文化便是万劫不复了。我们看到法国统治越南,以拉丁化言语取代了以汉字为基础的越文,人民彻底不知越南历史,结果亡国了,真应了「欲亡其国,先亡其史」。越南文拉丁化以后,彻底扬弃使用已千年的汉字,设若汉字也用罗马拼音,中共建政以后,能轻易建立新的中华文化吗?

鲁迅在《中国语文的新生》中说:「中国现在的所谓『中国字』和『中国文』已经不是中国大众的东西了。」主要理由:「识字的大约占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二,能作文的当然还要少,这还能说文字和我们有关系吗?」,「我们倒应该以最大多数为根据,说中国现在等于并没有文字。」

照鲁迅的看法,他那个时代全国识字的人只有十分之二,就算这个数据是对的,但总算有十分之二的人识字,这又和中文本身有什么直接关系呢?其直接的关系,乃是当时教育没有普及所致,不是中文本身出了问题。如果一改而成拉丁化,而教育还是不普及,恐怕识拉丁化的中文人口还不到十分之二。如果鲁迅说,中文和我们没有关系,则鲁迅大放厥词的年代,有这么多的读者对他盲目的崇拜,他不是靠中文吗?说中国等于没有文字,那是诡辩。

中国文字在黄帝时代便开始存在,中国字不是中国的,那又是那国的?鲁迅该读过很多的古籍,怎能瞎着眼睛说「等于没有文字」?鲁迅以充满霸气辛辣的笔调、荒谬的逻辑,吸引思想未成熟的青年学生崇拜,又被当时左翼文联捧成文艺导师,犯了读书人最大的诫条:「以学术杀天下后世」。他拜中文的优点所赐,写了吸引这么多青年学生的文章,造就他睥睨一世,他怎会不知道中文的伟大,反而要消灭之而后快?一是矫情的不徇私,如果不是,他定是别具肝肺。他的煽动:「汉字和大众是势不两立的」引伸来说,就是中文和中国人是势不两立的。这种偏激的谬论,除了疯子,那个中国人会同意!这个分裂甚至要消灭中文的元凶,凡是爱中华文化的人,何能不鸣鼓而攻之。不如是,这个「死灵魂(鲁迅语)」必拍手狞笑此代无人了。鲁迅六十出头便死了,笔者现在就比他多活了十五年,在最成熟的年份,比他多读了十五年书,和多了十五年现代的世界知识,为什么不能直指这个「死灵魂」的错误?中华民族能不断发展,就是「江山代有人才出」,也当然不是在故纸堆里发呓语,但也不应该厚今薄古。若我们连鲁迅都不能超越,中华民族还有什么指望?

由简入繁与文字演绎

传统中文的优点已见上论,据此而论,正统字就无美不备了。这样说来,简体字和正体字相比之下,还需讨论吗?虽然不是无丑不备,但相对之下的取舍,不也是很聪明吗?那也是「还需要讨论吗?」把简体字一笔勾消就好。如果这样武断,也显然有悖真理,真理有愈辩愈明的精神,才符合学术原理的探讨,只凭好恶的武断和取舍,又和鲁迅的偏激有什么两样?

如果说,目前使用简体字的人比正体字的人多得太多,已经不成比例,难道十三亿中国人,加上海外如新加坡以至其它各地使用简体字的华裔人士都错了吗?少数怎能不服从多数?表面看来也算是理直气壮。试问在中古时代,谁不相信地球是方的?相信地球是圆的,只有几个人,多数人认为这是邪说,并利用教会把这些人杀了,地球从此就方了吗?可知真理不是以人数多寡决定,真知灼见的重要在此。

我听到不少主张简体字的朋友说,文字的发展过程中,是从繁到简的,看看小篆、大篆,不是比隶书复杂;隶书又比楷书复杂吗?可知越早越繁了。这完全是一种误会,如果对文字演进有研究人就知道这是字形的变化,实际上在笔划上与原字没有增减,和简体字简化(减少)原字笔划有基本上的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以此而据,文字的发展由繁到简是不能成立的;此外,先民的生活,越古越简朴。人类的发展,物质生活日渐丰富,人际关系日渐复杂,思维因而也会多方面因应。记载这些新生事物和思维的文字,自然随着人类的发展而繁富起来,世界任何文字也必然由简渐繁,中文何能例外?可知论者是悖于真理、倒行逆施的一种误导,是不能成立的论据。

结语

大陆为我中华民族生存的空间,文化的摇篮。台湾过去曾是中华文化的维护者,「礼失而求诸野」。然自台独政府「去中国化」以后,早已放弃她的责任,对两岸文字的磨合也漫不经心,使不上力了。我们也只得回头寄望大陆和海外为民族文化而奋斗的仁人志士,本着文化的传承责任,对中国文字前景关心。我们对一些泛政治化的所谓「学者」,其对正体字的攻讦,每本着「见树不见林」的态度,取其小瑕,攻其全瑜的强词夺理,已经不值一驳。

很多大陆学者已觉得简体字的运用出现了大问题。上述北京大学教授孟昭在二00六年纪念「五四」座谈会的发言,已见端倪;其它学者赞成恢复正体字的已难一一录述,都认为现在还来得及,也是社会成本最低且最可行的方法。大陆当局也早就明令第二批简体字停止使用,都令人审慎乐观,「解铃还须系铃人」,国务院应速召开「中国文字学会议」,广邀海内外文字学者参加,主动将政治势力撤出干预会议进行,并不可预设立场。政治利益妨碍民族文化长远发展的生机,有为有守的政府,能从宏观的民族利益着想,使分裂的文字能磨合起来,对国家民族的长治久安,政令推行都有好处和必要,这是和平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

进入 许之远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繁简体字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文化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4774.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