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洁篪: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开创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新局面——纪念中美建交30周年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68 次 更新时间:2009-01-19 16:31

进入专题: 中美建交三十年  

杨洁篪  

上世纪70年代初,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作出了重新开启中美两国交往大门的战略决策。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这标志着自新中国成立后中美相互隔绝的局面终于打破。7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抓住机遇,促成中美于1979年1月1日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中美建交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不仅揭开了两国关系的新篇章,而且对国际形势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30年来,世界、中国和中美关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不再是美苏对抗的冷战格局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三大趋势深入发展,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而中国则坚定地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神州大地焕然一新,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中美关系虽经历风风雨雨,但不断前进,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两国高层及各级别对话交往与日俱增,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建立起涵盖政治、外交、经贸、军事、文教、科技等广泛领域的60多个对话合作机制。中美经贸合作从小到大,双边年贸易额由1979年的24亿美元增至去年的3000多亿美元,两国已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建交之初,中美民间交往寥寥无几。而今,两国人员往来每年超过210万人次,每天有5000多人往返于太平洋两岸。双方还缔结了35对友好省州和145对友好城市。中美关系发展不但给两国人民带来巨大福祉,而且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事业。

中美关系的发展凝结了新中国历代领导人的智慧与心血。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邓小平同志实现了中美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沉着应对国际局势重大变化,坚定维护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把一个持续发展的中美关系带入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与美国领导人就全面推进21世纪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达成共识,大大推进了两国各领域的对话、交流与合作。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近年来,中美关系在建设性合作轨道上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呈现出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中美关系的全球性影响和战略意义更加突出。

中美高层及各级别交往更加频繁。仅2008年,胡锦涛主席和布什总统就4次会面、10次通信、4次通话。胡锦涛主席还与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通电话,双方表示中美应扩大各领域合作,把两国关系推上更高水平。

中美在经贸等广泛双边领域的合作更加深化。近年来,双方在能源、环境、投资保护、金融服务、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等一系列新领域开展对话与合作,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两国签署了《中美能源环境十年合作框架》文件,并商定了有关行动计划,成为双方深化互利合作新的重要标志。

中美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以及全球性问题上的沟通协调更有成效。中方与美方及其他有关方面在反恐、防扩散以及朝鲜半岛核、伊朗核等诸多问题上开展了广泛协调,在打击跨国犯罪、应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救援、重大疾病防控等领域加强了沟通与合作。金融危机爆发后,各方也进行了沟通协调。胡锦涛主席应邀赴华盛顿出席20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显示了中国愿同美国及国际社会一道共同维护世界金融稳定、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的坚定决心。

中美友好往来更加密切。例如,美国的不少商品和体育明星深受中国民众喜爱;同样,美国民众日常生活难以离开“中国制造”,“汉语热”也在美蔚然成风,近1000所美国高校开设了中文课。两国人民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感同身受、情意相连。“卡特里娜”飓风发生后,中国政府和人民及时向美国灾区提供了援助。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美国政府和各界也踊跃捐款援物。

诚然,中美关系在向前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一些问题和干扰。美方不顾中方反对,坚持向台湾出售武器,提升美台实质关系;美方利用涉藏、人权、宗教等问题干涉中国内政;美国内将涉华经贸问题政治化的倾向时有抬头,不同版本的“中国威胁论”也仍有市场。这些都对中美合作大局形成了负面影响和干扰。中方对美方的错误行径进行了坚决斗争,捍卫了中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维护了中美关系的稳定和发展。

回顾中美关系30年的历程,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着眼大局、立足长远是确保中美两国建设性合作方向的关键。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两国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正因为如此,在发展中美关系时,双方要牢记虽然两国社会制度不同,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各异,但两国人民的利益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利益要求我们从国际形势的全局、用长远的战略观点来看待和处理两国关系。

第二,持续扩大的共同利益是维系中美关系的坚实基础。作为两个大国,中美难免在一些问题上有利益分歧,但从建交30年来的两国关系发展看,两国的共同利益是主流。在新的形势下,中美共同利益不是在减少,而是在增多;合作面不是在变窄,而是在拓宽。两国在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方面拥有越来越广泛的共同利益,肩负着日益重要的共同责任。

第三,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关切是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的首要原则。台湾问题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国的核心关切所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核心也是讲台湾问题。中美建交30年的历史表明,台湾问题处理得比较好的时候,中美关系发展往往比较顺畅、稳定;反之,两国关系则会麻烦不断、出现紧张甚至倒退。

第四,创新对话合作的体制机制是中美关系取得新进展的重要途径。建交之初,中美相继建立了经济、科技、商贸联委会等一系列重要机制,有力地推动了两国关系发展。上世纪90年代,两国在执法合作、安全防务等领域磋商机制先后建立,对话合作向纵深发展。近年来,两国间涌现出许多新的重要对话合作机制。特别是在两国领导人共同关心和推动下,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战略对话机制创立并持续深化,为双方加深相互了解、增进互信、促进合作发挥了重大的积极作用。

第五,民间友好交往是推动中美关系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中美关系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两国人民和各界人士广泛支持。实践证明,中美社会各界的交流与往来,有利于加深两国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有利于中美关系保持勃勃生机与活力。

经过30年的发展,中美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推动中美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课题,也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对外交工作的现实要求。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深入思考和探索新思路和新渠道,保持中美关系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

当前,中美关系正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正如中国领导人多次指出的,无论国际形势和美国内政局如何变化,我们同美方发展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基本方针不会改变。我们愿同美国新一届政府一道努力,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基础上,不断开创中美关系的新局面。

一要牢牢把握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大方向。中美加强合作事关两国人民福祉,事关世界各国人民根本利益,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期待,也是发展两国关系的唯一正确选择。中美应努力扩大两国关系中的积极面,减少消极因素,不断推进建设性合作。

二要保持和加强高层交往,坚持不懈地增进战略互信。两国领导人继续通过访问、会晤、通信和通话等多种方式就重大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对推动两国关系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两国应深化战略经济对话和战略对话等重要机制,进一步创新交流沟通平台,提升互信水平。

三要推进两国在应对重大全球性挑战上的磋商与协调。中美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保持密切沟通与合作是两国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应有之义。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已从局部发展到全球,由虚拟经济扩散到实体经济。中方愿进一步与美方及其他有关各方加强协作,与国际社会一道落实20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达成的共识,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国际金融市场,减轻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继续为稳定世界经济发挥建设性作用。

四要进一步拓展各领域合作,创造两国关系新亮点。双方应以发展的眼光扩大在经贸、执法、科教文卫等双边领域的交流合作,以开放的思维深化在国际和地区问题及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上的磋商协调。总之,双方要致力于把合作的“蛋糕”做得更大,把共同利益的纽带拉得更紧,为发展两国关系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五要妥善处理分歧和敏感问题,排除不必要的干扰。改善与发展两岸关系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声,也符合包括美国在内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美方应切实履行坚持一个中国政策、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反对“台独”、反对台湾加入仅限主权国家参与的国际组织的承诺,妥善处理台湾问题,与中方一道维护台海和平稳定和中美关系大局。在涉藏、人权、宗教等问题上,美方同样应尊重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停止干涉别国内政的做法。

六要加强两国民间交往,夯实中美关系的社会基础。双方既要深化行政部门的沟通,也要扩大我国人大常委会和美国议会之间的交流;既要推进工商企业界交往,也要加强学术媒体互动;既要巩固国家层面的合作,也要积极引导地方间友好往来。双方特别要积极促进两国青年相互沟通与交流,将中美友谊进一步扎根于两国青年心中,为中美友好培育生力军。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同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作者:外交部部长)

    进入专题: 中美建交三十年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时评与杂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4382.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求是,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