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生:日本经济,从1988到2008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523 次 更新时间:2009-01-09 00:26

进入专题: 日本经济  

周永生  

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一片繁荣,稳定、高效发展的前景势不可挡,不仅全世界对日本刮目相看,连美国对日本也不得不另眼对待。1988年是日本超越前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的年份,它是战后日本经济获得巨大成功的象征。然而,之前的三年,即1985年,美国会同英、法、前西德、日四国财长和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Plaza Hotel)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的协议,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汇率下调,以减缓日本、西德等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从此带来了日元的大幅升值。

跟一般印象不同的是,日元升值对于日本的出口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冲击,日本很快调整好了出口方面的产业结构,日本政府和经济学界所担心的出口和国际贸易问题得到了平稳的过渡,并没有出现大问题。而日元升值催化的日本经济巨大泡沫却令他们措手不及,并由此陷入长期萧条的困境。

20年过去了,中国也如当年日本,创造了世界瞩目的经济成就。2008年中国的GDP总量将超过德国,仅次于日本而位居世界第三位。但2005年开启的人民币升值,带来了类似日本的出口困难和资产泡沫的老问题,在今天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该问题变得更为显著。

如何看待20年来的日本经济、审视当前日本经济出现的问题、判断日本经济的未来?这成为我们判断日本未来发展和世界经济前景的一个重要参考,也关系到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前景的认识问题。

一、日本经济的今与夕

二战结束以后,经过几年的动荡,日本经济开始走向恢复阶段。1952年,日本经济已经恢复并超过了战前水平,但国内生产总值(GDP)只有英法的三分之一,还属于经济中小国家。1955年,日本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的发展阶段,国内生产总值连续十几年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长率年均超过10%以上,实质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也接近10%。到1968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超越了当时的世界第三经济强国西德,跃居世界第三,仅次于当时世界上的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当年日本的GDP 为527753亿日元,名义增长率为18.4%,实质增长率为11.9%。198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前苏联,再一次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蹿升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经济强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美国的三分之二。当年日本的GDP 为3765775亿日元,名义增长率为7.6%,实质增长率为6.8%。 2007年度,日本的名义GDP为5157325亿日元,名义增长率为1.4%,日本的实质GDP为5613562亿日元,实质增长率为2.2%。 按照美元计价,2007年日本的GDP为43837.6亿美元,继续排名第二。而其他前十位的主要经济大国2007年GDP及其排名则为:美国138438.3亿美元,第一;德国33221.5亿美元,第三;中国32508.3亿美元,第四;英国27725.7亿美元,第五;法国25602.6亿美元,第六;意大利21046.7亿美元,第七;俄罗斯12895.8亿美元,第八;西班牙14389.6亿美元,第九;巴西13135.9亿美元,第十。

从1988年至2008年,20年已经过去了,日本经济仍然稳坐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交椅。根据日本政府2008年7月22日公布的预测,日本2008年GDP的增长率为1.3%。 在此之后,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的后果日益明显,日本民间经济研究机构对2008年经济增长率的预测普遍低于政府的预期,大多数日本民间机构对日本2008年经济增长率的预测不超过1%,对2009年的预测略好(见表1)。

但是,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日益深化,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按照联邦《破产法》申请破产保护。美国政府不向雷曼兄弟公司投入公共资金,任其破产。由此,世界金融混乱局面进一步恶化。其后不久,美国金融危机愈演愈烈。金融危机包括流动性不足(Liquidity shortage)和银行部门的"过度负债=资本不足"(Bank insolvency)两个方面问题。针对流动性不足,美联储(FRB)和美国政府迅速出台了一系列救助政策,包括动用7000亿美元公用资金挽救美国经济。但由于民主党在国会中居于多数党地位,美国舆论对利用国家公有资金救助私营企业的合理性表现出强烈怀疑等因素,极大地牵制了政府救助政策的落实,致使美国经济发展前景不明。日本作为美国的主要经济伙伴和利用美国市场的国家,信心遭受极大打击。日本股市随着美国股市的下挫,急剧回落。2008年10月28日,日经平均股价一度暴跌到6994.90,是近30年来的最低点。2008年10月份以后,日本相关机构进一步调低了对2008年经济增长的预期。2008年10月28日,日本银行将经济增长率的预期调低为0.3%。 2008年11月17日,日本内阁府发表7~9月份的经济统计数据之后,日本13家主要民间经济研究机构再次将2008年和2009年的经济增长率平均调低为-0.5%。 这种预测,已经确定了日本经济在两年内负增长的基调,显示出日本经济前景的严峻性。对于2008年经济增长的预测,没有一家机构认为会出现正增长。最乐观的估计认为增长率为-0.2%,最悲观的估计为-0.7%。 由此可见,日本经济恶化的现实不容乐观。

二、日本经济强势的转折点

如果说1973年10月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冲击是日本经济转折点的话,那么,在此之前是高速增长,而在此之后,则是应对动荡的国际环境,增长速度放缓。但是,日本在应对过1979年的第二次石油危机以后,经济实力却进一步增强。在人们一不留神的时候,东方的一个战败国竟而成为世界上的一个经济巨人。进入20世纪80年代,全世界好像忽然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一时之间,关于日本经济崛起的故事备受人们关注和喜爱。日本不仅已经坐稳了经济大国的宝座,而且,经济发展如日中天。但是,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逐年增加。美国在高额财政赤字、高额债务负担和高额贸易逆差的三高背景下,对日本的出口强势日益感到不安,以致不能继续忍受。1985年9月22日,美国财长及中央银行行长会同英、法、前西德、日四国财长和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Plaza Hotel)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的协议,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汇率下调,以减缓日本、西德等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该协议被称为"广场协议"(Plaza Accord)。由于日本有过上世纪70年代初日元对美元汇率被迫升值的经验,并且,当时日元的大幅度升值不仅没有损害日本的出口,反而使日本面对后来国际原油价格升高的局面,在汇率上处于有利地位。因此,日本这次对美国要求日元升值的压力没有过分抵抗。当时与会的日本财长竹下登甚至表示:日本愿意协助美国采取入市干预的手段压低美元汇价,"贬值20%OK"。协议规定日元与马克应大幅升值以挽回被过分高估的美元价格。此协议签订后,日元急剧升值,在3个月内就从1美元兑换240日元,上升到1美元兑换200日元,到1987年甚至升至1美元兑120日元的高位。在3年时间内,日元升值约1倍。

在日元大幅度升值的背景下,日本的出口在短期之内遭受了挫折,但长期而言,并未受到过多的影响。总的来说,日本对外贸易不但没有萎缩,反而继续扩张(表2)。

在日元急剧升值的背景下,日本的出口的确遭到了冲击。1986年的出口增长率为-0.6%,1987年有所缓解,增长了0.3%。但是,1988年就恢复了正常状态,为5.1%的增长率。但是,"广场协议"以前日本那种某些年份出口增长率超过10%、迅速增长的出口势头也已经遭到了遏制。由此可见,日元升值对于日本的出口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冲击,日本很快调整好了出口方面的产业结构,恢复了出口增长平稳的状态。同时,日元的急剧升值导致了进口数量的急剧增长。1986年和1987年连续两年,进口的增长率都超过9%。1988年则猛增为16.8%。以后则进入平稳的增长状态。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广场协议"以后,日本政府和经济学界所担心的出口和国际贸易问题得到了平稳的过渡,并没有出现大的问题。

但是,"广场协议"却给日本经济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这种后果并非是对国际贸易的冲击,而是催生了日本经济严重的泡沫,这是日本政府和经济学界最初没有料到的后果。"广场协议"签订后的10年间,日元币值平均每年上升5%以上。为了降低日元升值的压力,日本政府指令日本银行一再放松银根。1986年1月~1987年2月,日本银行连续5次降低利率,扩大货币供给。而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造成了大量过剩资金。不断降低基准利率,导致过剩资金大量流入股市和不动产市场,从而催生了以股市泡沫和房地产泡沫为主体的巨大经济泡沫。"广场协议"后的近5年时间里,日本股市股价每年以30%、地价每年以15%的幅度增长,而同期日本实质GDP的年增幅只有5%左右。1984年底日经股价平均数为11543,短短几年内急剧上涨。1989 年底,已经猛涨到了38915的历史最高纪录。从1万涨到接近4万,5年累计涨幅接近300%(表3)。

伴随日元升值,地产和房产的价格在短期内猛涨。1985年起,东京、大阪、名古屋、京都、横滨和神户六大城市的土地价格每年增幅为两位数。1987年住宅用地价格上升了30.7%,商业用地价格上升了46.8%。1985年,东京都的商业用地价格指数为120(1980年为100),1988年就暴涨到了334,在短短的3年间暴涨了近两倍。东京都中央区的地价上涨了3倍。 1990年,日本六大城市中心的地价指数比1985年上涨了约90%。日本土地资产总额从1985年的1004万亿日元飙升为1990年的2389万亿日元。尽管日本的土地面积只有美国的约二十五分之一,但是,日本土地的价格总额却为同期美国土地资产价格的4倍。 东京帝国广场1平方英里的地价,竟高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全州的地价。东京银座四丁目的地价,一度曾暴涨到每坪(3.3平方米)1.2亿日元的惊人价格。

同时,在泡沫经济的虚假繁荣中,日本的名牌企业在世界工商业领域迅速崛起。20世纪80年代末,在世界最大的20家银行中,日本银行占据了19家;在半导体销售额上,日本的NEC、东芝、日立分别占据了世界的前三位;富士通、三菱、松下三家电器公司控制了家电领域的大部分商品生产和销售。许多后起的日本名牌企业都在资产和经营销售上都超过了美国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知名大企业。乃至于一段时期内,日本的人均GDP都已经超过了美国,但日本国民的实际富裕程度和生活质量却远远无法和美国国民相比。由此可见,泡沫经济的表相繁荣和实体经济的真正实力差距日益悬殊,泡沫经济脱离了实体经济,于是,泡沫的破灭则成为必然,只是时间的早晚和破坏程度的差异而已。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催生了日本的经济泡沫呢?可以说,"广场协议"导致日元急剧升值,是催生日本泡沫经济的重要背景。在此之下,主要原因可以归纳如下:

(1)日本政府制定了以国家投资、私人投资和个人消费支出扩张为引擎的内需型增长策略,日本银行长期实行扩大内需的低利率政策。但是,日本政府和银行对资金走向缺乏诱导和控制手段,低利率并没有如日本政府所期望地使企业和个人对实体经济持续扩大投资,而是使其的资金流向了比较容易得利的股市和房地产领域。大量资金的不断涌入,催生了股市和房地产领域的巨大泡沫,使整个日本经济泡沫化。

(2)日元不断升值,股市和房地产不断升值,给国际资本以投资日元、投资日本股市和房地产即可稳赚不赔的印象,导致大量国际投机资本不断涌入日本,投资日元、日本的股市和房地产,加剧了日本经济的泡沫。

(3)对于资金在股市与房地产之间的恶性流动,日本政府和银行缺乏相关监管。在经济泡沫过程中,日本企业以自己手中的房地产为抵押,向银行大量贷款,得到贷款以后投资股市,股市赚钱以后,又投资房地产,然后再以房地产为抵押进行新的贷款。如此恶性循环的怪圈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反而使泡沫越鼓越大。其中,政府和银行的责任巨大。

(4)日元大幅度升值、长期低利率政策和金融自由化导致流动性长期过剩,造成对股市和房地产的过度投资。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金融自由化的进程。1985年日本开始放开存款利率,放松对金融业务的管制,金融市场规模急剧膨胀,导致国内日元资金过剩,经济过热,流动性过剩,并使股市和房地产被盲目追捧。

由于地价过度上涨,个人无力买房,住宅建筑业前景暗淡。建筑用地价格过高,不仅许多企业难以扩大规模,也给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城市开发、道路建设等带来严重障碍。流动性导致的过度扩张造成企业利润日趋下降,加上通胀压力增大,1989年5月,日本大藏省要求所有金融机构控制对不动产业的贷款。同时,日本央行采取了紧缩性货币政策,3次上调贴现率,从2.5%提高到4.25%。企业受此打击,基本面迅速恶化,投资者对经济增长的预期反转。1990年初股价开始下跌。1990年8月,为防止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带来油价上涨的冲击,日本中央银行将贴现率从4.25%一次性上调到6.0%。这一政策导致股市泡沫与房市泡沫开始破灭。1989年末,日经股价平均数高达38915.87日元,相当于1984年的3.68倍,1989年末最后一天创下接近4万日元的历史最高。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股价开始暴跌,到10月,股价已经跌至峰值时的一半。此后,日本股市长期熊市,2003年4月28日,日经指数跌至7607点,创下近20多年来的最低纪录。1991年地价开始下跌,竣工的楼房卖不出去,房地产价格狂跌。六大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当年下降15%~20%。房地产价格暴跌导致大量不动产企业及关联企业破产。进行土地投机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因拥有大量不良债权而陆续破产,提供资金的银行也因此拥有了巨额不良债权。1992年1月公布的地价较一年前下跌4.6%,1992年地价加速下跌,1993年1月公布的地价比前一年下降8.4%。资产价格不断走低,资产泡沫最终破裂。日本经济泡沫迅速破灭,陷入长期萧条的困境。

三、10年萧条与小泉的经济改革

泡沫经济破灭以后,由于股市迅速下挫和房地产业萧条,日本实体经济的中坚、上市企业的资本额也大幅度缩水。在整个1990年代,日本经济增长陷入停顿状态,不仅彻底告别了1970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连80年代4.5%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也成为遥远的回忆,年均经济增长率只有约1%,有些年份还出现了负增长。这一时期,日本陷入了长期的经济萧条,各行业的员工长期不涨工资、或涨幅很小,民众生活改善较少,而且,金融机构出现了大量的不良债权。

在这种背景下,小泉于2001年4月就任日本新首相。小泉表示,他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是"重建经济,建立充满自信和自豪的日本社会",要进行一场不怕痛苦、不怕触及既得利益、突破过去经验的"新世纪维新",建立一个适应21世纪的经济和社会体制。他提出的主要措施有:在两到三年内消除银行呆坏账等不良债权,放开市场竞争,从下一财政年度开始将国债发行量控制在30万亿日元(约2450亿美元)之内。他强调要进行经济结构改革,恢复国民信心,重振国家经济。2001年6月26日,小泉亲自领导的内阁经济财政咨询会议发表了《今后经济财政运营及经济社会结构改革的基本方针》,全面地阐述了小泉政府要推行的以结构改革为核心的经济政策。消除不良债权和邮政改革是小泉经济结构改革的两个亮点,对于恢复人们对日本经济的信心,推动经济摆脱长期萧条的困局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不良债权及其解决

不良债权是小泉经济结构改革的一个部分。1997年11月,日本有3家大型金融机构倒闭,包括北海道拓殖银行、三洋证券公司、山一证券公司,日本金融危机的严峻现实浮出水面。日本大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几乎都将业务利润消耗在处理不良债权上,业绩经营长期处于亏损状态。199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银行业界背上了高达2600亿美元的呆坏账。根据日本16家主要银行2000上半年度末(2000年9月)的决算,该时点的不良债权有12.7万亿日元,更广义的不良债权又称为"问题债权",大约有150万亿日元。这部分债权是经营存款业务的金融机构持有的"要注意"以下等级的债权。 而且,新的不良债权仍在增加。2000下半年度,日本最终处理危险债权以下的不良债权4.4万亿日元。但因新增不良债权3.4万亿日元,到2000年度末(2001年3月底),不良债权净余额仍有11.7万亿日元,几乎没有减少。 2001年度,全国137家银行的不良债权最终处理额为6.5兆日元,新增加的不良债权达8.6兆日元。由于资产通货紧缩原因,不良债权余额比2000年同期增加2.1兆日元,达32.5兆日元。另外,金融厅宣布,据该厅估算,截至近日大型银行的不良债权达47兆日元。 到2002年,日本银行坏账进一步增长,高达52万亿日元(约合5000亿美元),不良贷款比率最高占银行总资产的8.4%。2002年,日本银行贷款余额为425.8981万亿日元,较上年同比下降4.7%,为1997年以来连续第6年下降。与1996年的贷款余额相比,贷款余额减少了约104万亿日元。

随着银行贷款总量的减少,日本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进一步攀升。为了注销坏账,银行不可避免地出现巨额亏损和自有资本的大幅减少。在不良债权不断膨胀的情况下,银行无力承担新的贷款风险,也不可能主动开展新的业务。因为存在巨大不良债权,不敢轻易借贷,出现了银行惜贷的现象。企业不仅还不上从银行的贷款,不断拖延还期,而且,由于资金紧缺,得不到银行的新贷款,事业无法开展。日本经济陷入了资金链断裂的恶性循环局面。同时,信贷余额的持续下降,进一步加剧了日本经济通货紧缩的局面,扩大内需的政策难以落实。

2001年4月,小泉纯一郎首相打着改革的旗帜执政以后,任命学者身份的竹中平藏教授出任主管宏观经济运行和改革的经济财政大臣,竹中在日本的经济、金融研究领域颇具影响力,但是,仅仅作为经济财政大臣无力推动金融改革。经济财政大臣虽是财政系统的最高官员,却没有权限对日本银行系统的问题进行全面审查,致使迫在眉睫的金融改革问题难以大幅度展开。2002年9月,小泉任命竹中兼任金融大臣一职。小泉任命一个非国会议员、非政治家、在政界没有任何根基的竹中为大臣,就已在自民党内遭遇强大阻力。这次又让他身兼两个大臣的职务,更引起一些人的嫉恨。一些自民党元老幕后活动,对小泉施压,要求更换竹中,但是,小泉力挺竹中,毫不动摇。连一些国会议员也瞧不起竹中,在国会咨询中违反惯例地故意不称呼他为"竹中大臣",而呼之以"竹中さん"(即竹中先生)把他当作一个普通人对待。直到2004年,竹中的经济改革措施初见成效,其本人也当选为参议院议员,他的大臣身份才被一些国会议员认同。

竹中认为,以往对不良债权的处理滞后是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所以,要尽快解决不良债权问题。竹中平藏自兼任金融大臣后,马上着手新的规划,用一个月的时间就确定了"金融再生计划",准备用两年时间完全解决不良债权问题。出台了"反通货紧缩综合对策",明确指出了实行不良债权处理对策和产业企业再生对策的方针。竹中平藏提出的经济、财政、金融等改革方案颇得小泉重视,也备受美国的关注。他被誉为"小泉改革的总设计师""日本经济改革沙皇",也被称为集经济财政大臣、金融大臣、总务大臣、邮政改革大臣于一身的"超级大臣",是在由小泉领导下自由民主党中的强硬经济改革派。

日本政府处理不良债权问题主要采取了以下5种对策:(1)对银行提出限期整改,清理不良债权的目标。如果达不到目标,则将银行领导撤职,对银行进行停业、回收整理、破产收购或重组。竹中平藏多次表示,民间银行如不能在限期内解决不良债权问题,当权者就要下岗走人,银行收为国有。竹中平藏的一句名言就是:"没有哪家银行大到不能破产的地步。" 这些蕴含杀机的表述象征日本政府消除不良债权问题的决心,像一把利剑悬在民间银行领导者的头上,使他们对于政府的指导不敢有丝毫怠慢。为督促民间银行加快处理不良债权,政府不惜动用公共资金强行购买民间银行的优先股票,以变相的国有化诱导银行加快改良步伐。2003年12月,日本政府动用1万亿日元(90亿美元)公共资金,将枥木县的地区银行足利银行收归国有。该银行负债比资产高出1023亿日元,资本充足率为-3.7%,资不抵债。 日本政府接管该银行,进行债权债务处理,同时指派新的管理层并调整其资本结构。(2)设立针对金融机构危机的快速反应机制,在大银行发生危机时,政府能够及时反应,注入政府资金。日本政府根据1998年10月国会通过的《金融再生法》和《金融机能早期健全化紧急措施法》等法律政策,建立了挽救金融体系危机、为濒临破产的银行注入政府资金的快速反应和保障体制。2003年5月,日本政府动用1.96万亿日元公共资金,对截至2003年3月亏损额达到8380亿日元的日本第五大银行理索纳银行进行注资援助。政府宣布理索纳银行资本金不足,而不是失去清偿能力,由政府向其注入公共资金并进行资本重组,不会损害股东利益。 银行通过削减职员工资或者缩小建分行的规模进行重组,由此促进不良债权的消化工作。(3)日本政府建立对银行业务和呆坏账严格的审查制度。在竹中的领导下,金融厅针对银行的融资进行客观评价。银行对企业贷款是否属于不良贷款,能否回收进行严格审核,而且,金融厅还要反复检查银行清理不良债权的工作状况。(4)政府将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回收、整理作为过渡,清理债权、业务重组以后再交还民营。日本政府派遣官员进行一时的国有化管理,经过分离不良债权,业务重组,提高效率等重建经营之后,又较快地对银行实行民营化,将银行的股权转让或出售给相关企业,以便恢复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和市场活力。日本长期信用银行是日本三大信用银行之一,1998年因拥有大量不良债权而陷入经营危机。在1998年3月的决算中,该行因冲销6000多亿日元坏账而出现3200亿日元的经常赤字,1998年下半年,该银行不得不宣布破产。日本金融再生委员会决定对长期信用银行暂时实行国有化管理,政府为此注入了7.87万亿日元的公共资金,并力图通过营业让渡、股票让渡、合并等方式,尽早移交实现民营。2000年3月,美国瑞波伍德基金管理公司(Ripplewood)以1210亿日元(当时约合10亿美元)的价格从日本政府手中收购了长银,将其改名为新生银行。(5)实施宽松的金融政策,包括零利率和货币总量缓和政策。 日本政府和央行实行零利率政策,加大货币投放量, 有利于民间银行处理不良债权,并能够有充足的资金盈利。(6)政府尽力帮助破产企业安排好善后事宜。政府协助债权银行处置失去还贷能力的企业,往往通过重组的形式,促使债务企业获得再生。对于彻底倒闭的企业政府往往也会收购部分债权, 或者帮助安排失业职工再就业。这些综合措施为金融机构处理不良债权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通过日本政府的果断政策和民间金融机构等企业的联合努力,到2004年,日本政府已经基本解决了大型银行的不良债权问题。城市银行、大型信托银行、长期信用银行的不良债权比例从最高峰的2002年8.4%,即26.8万亿日元,降低到了2004年3月的5.2%?即13.6万日元。 分散在各个地方的中小型银行或信用金库或组合等地区金融机构不良债权增加的趋势已经得到遏制,不良债权的比率也在降低。 消除不良债权,对于疏通经济关系渠道,重新理顺银行、企业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些政策的效果为日本经济摆脱困境,走出"失去的10年"奠定了基础。

(二)邮政改革

民营化改革是小泉经济结构改革的核心,大力推进民营化就是将过去的一些公营经济部门交还民间,民间能做的事情尽量交给民间,彻底改变公共金融机构的职能,发挥民间的作用与活力,扩大民间收益,改造特殊法人,削减特殊法人的财政和补助金,把市场竞争和民间经营管理方法引进医疗、护理、福利、教育等以往主要由公共部门承担的领域。小泉执政以后,对日本公共经济部门进行了相应改革,包括解散石油公团、道路公团,实现民营化等。但是,日本最大的公营部门邮政公社却长期没有根本触及。不是小泉不想进行邮政改革,而是自民党内阻力较大。2005年8月8日下午,日本参议院全体会议否决了小泉推行的"邮政民营化相关法案",致使小泉不得不宣布解散众议院,提前举行大选,将他对邮政体系的改革诉诸于选民和舆论的支持,以便重新启动邮政改革进程。

那么,小泉为什么要执意进行邮政民营化改革?1871年日本开始邮政事业,2001年1月,由原来的邮政省、总务厅和自治省组建成总务省。由总务省邮政事业厅负责邮政事业。2003年4月1日,总务省邮政事业厅被撤销,成立日本邮政公社国有机构,自负盈亏,职员属于国家公务员。日本的邮政体系由公营体制的特殊法人"邮政公社"控制,在日本国内设有2.48万个邮局等分支机构,资产达3.4万亿美元,拥有员工约28万左右。 业务主要包括一般邮递业务、邮政储蓄、简易保险业务和邮政物流业务。邮政公社经营的领域任何民间企业都无权参与竞争,居于绝对的垄断地位,弊端重生。其恶果包括:(1)亏损严重。随着现代通讯和互联网的普及,邮政投递业务量每年迅速减少,2006财政年度(2006年4月1日~2007年3月31日)收寄投递信函、包裹的邮政业务部门实际亏损将超过200亿日元。 每年巨额的亏损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虽然从2003年成立邮政公社以后自负盈亏,但是,政府对其免征法人税。而且,如果不改革的话,亏损面还在进一步扩大,最终还将要由政府来承担亏损。(2)邮政金融规模庞大而缺乏效率。截至2005年5月,日本邮政储蓄余额高达214.1万亿日元,约为2004年度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40%。 由于公营邮政储蓄的存在,日本普通民众对民营银行缺乏信任,更愿意把钱存入邮局。在历史上,邮政储蓄对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发挥过良好的作用,但由于长期的国家垄断,机构日益膨胀,邮政贷款也出现了巨额呆坏账,竞争力日益下降。(3)控制物流和保险业务,与民争利。日本的邮政物流系统是日本陆路运输的最大公营垄断部门。2004年度,日本邮政系统承接的信函、包裹总数达250.4亿件,而著名的民营物流企业"大和运输"的相关业务量仅为10.6亿件。 邮政公社的保险业务也十分庞大,由政府出资担保,但业务缺乏效率,与民争利。其资产规模相当于日本国内最大的四家民营人寿险保险公司资本的总和。(4)由于公营庞大的邮政体系,豢养出了以腐败著称的"邮政族",他们将邮政存款用于购买政府债券,政府债券筹得的资金投向国有特殊法人,而国有特殊法人大都效率低下,完全依靠政府财政的支持。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培养出了一个特殊的利益群体。加上邮政体系数量庞大的职员群体,具有某种特殊的共同利益,在国会中,他们也有自己的代理人。偏远地区的邮局,甚至经常会出现邮政局长父子承袭的情况。

2005年9月7日晚,日本政府召开经济财政咨询会议。大体确立了邮政民营化改革的基本方针,计划在2007年将邮政公社转换为股份公司。具体按照经营范围来分,原日本邮政公社将被拆分为"窗口网络会社""邮政事业会社""邮政储蓄银行""邮政保险会社"。但是,因为有"计算机系统来不及制作完成"的反对意见存在,政府只有设定专家组,针对新系统构建所需时间,年底之前得出结论之后,政府再做出最终的决策。2005年9月11日,小泉在众议院选举大胜以后,挟民意的支持利率,坚决推行邮政改革。他任命竹中平藏兼任邮政改革大臣,使邮政改革重新步入轨道,邮政改革法案先后获得众参两院国会的批准。2007年10月1日,日本政府宣布,邮政公社改革计划正式启动。按照计划,日本的邮政公社系统在10年内首先被分成4家受政府控制的独立业务公司,分别是邮政储蓄银行、邮政保险公司、负责柜台接待服务的邮电局和负责邮件投递的公司。2017年之前,这4家公司将被彻底私有化,并在东京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日本的邮政改革计划消除了原有邮政体系的低效和垄断,有利于活跃整个日本经济的市场竞争氛围,健全市场主导的经济机制,并将打造出世界上最大的商业银行,促进日本银行业的合理竞争。同时,此举还将增加国家的税收,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有利于提高邮政业务自身的效率,降低成本。从短期效益上来说,邮政改革在短时期内很难见到实际经济效益,但它的象征意义却是巨大的。这种改革的启动象征着日本政府进行经济结构改革的坚定决心,以民营化为手段,以追求效率、促进公平竞争,发挥市场活力为目标,极大地提高了遭遇10年经济萧条打击的民众信心,使他们对改革,对未来重新燃起希望。

小泉的经济改革在消除不良债权和邮政改革上获得了公认的成功。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知人善任,具有坚定的意志和准确的判断力。他在确定了改革大方向的情况下,果断地重用对不良债权和邮政改革具有正确思路的学者竹中平藏,并毫不动地摇支持竹中的具体政策。小泉知人善任,信而不疑,是获得经济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舆论和自民党内高层、在野党反对竹中十分严重的形势下,竹中每次向小泉汇报工作进展时,小泉都对他表示:"只要你认为自己正确,就一定要坚持下去!"可以认为,这句话包含有三个方面的含义:(1)我小泉自己不懂经济,但是,我完全信任你的经济政策;(2)虽然现在反对你的人很多,但你不要惧怕他们,一定要坚持改革大方向上的政策;(3)我全力支持你,你一定要挺住。2003年7月,民主党甚至在参议院提出了对竹中的"问责案",想将因改革经济暂时恶化的状况归罪于竹中,但因遭到参议院自民党议员的多数反对而被否决。由此可见改革的阻力和风险。但是,由于小泉力挺竹中,曾先后任命他身兼四任大臣,使得竹中能够以自己的权力和学识,具体地推进实际的改革政策。

当然,小泉的经济改革并非全部成功,在财政重建方面,小泉只是制止了国家公债规模继续迅速大规模的扩张,并没有真正解决日本政府的庞大债务负担问题,使日本在财政上背上了沉重包袱,财政的调控能力受到严重制约。同时,在小泉改革以后,日本经济虽然在改革的推动下走向复苏,但并没有解决日本经济的所有问题,日本经济还存在着很大的脆弱性。

四、金融危机冲击与麻生内阁的对策

就在日本经济刚刚摆脱困境,正在逐步恢复和发展的进程中,2007年底,世界性的金融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此次危机主要由美国的次贷危机 引发。美国次贷危机从2006年春季开始显现。2007年8月6日,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继春季新世纪金融公司之后美国又一家申请破产的大型抵押贷款机构。8月8日,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旗下的两只基金倒闭。紧接着,美国出现股市暴跌,公司和金融机构资产大幅缩水,大型金融机构经营危机,甚至出现倒闭的情况。次贷危机演变成金融体系的危机,并席卷整个美国、欧盟和日本,出现了与美国金融危机类似的情况。日本经济严重依赖美国等海外市场。美国消费疲软,日本汽车和电子产品市场则遭重创。美国经济指标下挫,日本股市暴跌,甚至日本股市随美国股市而波动。资金开始大量外流,影响不仅局限于虚拟经济,实体经济也再次陷入萧条状态。一般来说,在欧美等国经济恢复活力以前,日本经济很难有较大起色。

而且,日本的情况尤其严重。一直持续攀升的国际石油价格,给日本的制造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很多行业利润日趋减少、甚至亏损。2008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更是一路飙升,2008年7月11日,纽约商业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上涨到每桶147.27美元历史高点。粮食、钢铁等生活和生产资料价格也全面上涨。这种情况使日本经济增长负担迅速增加,各行各业的生产成本急剧提高,一些产品的价格不断提高,原有的商品价格体系已经很难维系。幸好,由于整个世界经济的萧条,进入2008年11月份,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跌至每桶50美元以下。如果油价能在较长时间内大体维持在每桶50美元左右或以下,日本制造业的能源成本压力将得到较大缓解。

2008年9月24日执政的麻生内阁,面临国际金融危机和本国严重的经济问题。麻生经济政策主要分为三个步骤,包括景气对策、财政重建和结构改革。麻生认为,当前的重点和首要任务是恢复日本经济的景气状态。在国会施政演讲中麻生表示,需要用3年时间使日本经济全面恢复,并完全治理好。 麻生的经济政策思路,在大方向上是正确的,但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猛烈冲击,麻生执政以后,日本经济的各项指标持续下滑,经济前景不容乐观。

日本长期以来是一个低失业率的国家,战后以来失业率长期维持在3%左右,但是从1997年爆发东亚金融危机以后,日本的失业率也有走高的趋势。2008年9月的日本失业率为4%, 出现恶化。日本第一生命经济研究所估计,金融危机将造成日本约24万人失业,失业率上调0.4%,达到4.4%。 日本国内制造业开始裁减非正式员工,特别是汽车业最显著,主要的17家汽车厂商裁员超过8000人。机电行业的裁员也趋于显著。2008年12月初,索尼公司在宣布裁员1千余人。类似的不良消息不断出现。2008年9月和10月,日本全国破产企业每个月都超过了1400个。 11月,负债1000万日元以上的破产企业达到1277个,比前一年同月增长了5.2%,为2002年以来的最高数字。到11月底,2008年上市破产的公司已经达到30个,突破了战后年度上市公司破产29家(2002年)的纪录 ,即使不算12月份还将出现的破产公司,2008年已经成为战后上市公司破产最多的一个年份。11月份,破产的公司负债总额同比增长了16.9%,负债总额达到5760.52万日元的巨大规模。可见,全球金融危机,特别是美国市场的衰退,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日本的实体经济。在经济衰退的影响下,日本国民的生活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一些家庭减少了外出旅游和在外面吃饭的次数。还有的家庭厉行节约,用泡澡水洗衣服,尽量少开空调,节约用电等。日本电视台曾经播送过一个比较极端的节约例子,一个家庭浴缸的泡澡水2周才更换一次,平时每次使用时只是加热一下,并不换水。

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麻生首相于2008年10月30日公布了金额达到26.9万亿日元(2750亿美元)的刺激经济方案。方案包括帮助中小企业恢复信贷,降低高速公路税,延长住宅贷款的减税,延长证券市场优惠税制3年,以现金返还方式对普通家庭进行补贴。同时国家还将增加对农民的补贴,并降低在职员工缴纳失业保险的份额。

麻生将本届政府的经济政策归纳为"生活对策",包括"使生活者安心生活""加强金融和经济稳定""发挥地方潜力"三个重点领域,并将政策推进分为三个阶段:(1)当前景气对策;(2)中期财政重建;(3)由中长期改革推动经济增长。

(1)"使生活者安心生活",包括在本年度内实施对国民进行总额为2万亿日元的补贴支出,每个四口之家可以得到约6万日元(600美元)的补贴。同时,加强雇佣对策,以容易受到冲击的非正式员工、中小企业和地方企业等为中心,对约60万人规定了雇佣的下限,并要求经济界提高工资。(2)"加强金融和经济稳定",包括扩大政府资本对金融机构的介入,放宽对银行自有资本比率规定的弹性,延长3年对上市公司的利润转让和分红10%的的税率。政府将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保证的信用保证协会的紧急信用保证资金,由6万亿日元提高到20万亿日元,由政府系统给与的紧急金融融资从3万亿日元,提高到10万亿日元,以便加强严峻经济形势下对中小企业的支援,并与在野党研究银行等金融机构保有股票的活用问题。(3)"发挥地方潜力",包括降低高速公路的收费,在将道路特定财源转化为一般财源的情况下,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将1万亿日元原属于道路特定财源的资金,不再专用于并不急需的道路建设,而灵活用于地方建设。通过降低对住宅贷款的税收和缓和房屋面积与占地比率的规定促进住宅投资。

麻生内阁以恢复景气为核心的经济对策体现了三方面的政策精神:(1)以关注民生的方式来扩大内需,振兴消费。(2)以缓和规制的方式来加强经济运作的灵活性,增强经济活力和市场活力。(3)以扩大减税的范围、金额和政府的金融支援,促进企业摆脱困境,增加企业发展的后劲。这些政策从中短期来看,将逐渐发挥作用。但是,由于经济政策的落实需要时间,经济效果的显现也需要时间,估计到6个月以后才能看到这些政策对于刺激经济景气的明显效果。当然,这些经济对策并不是日本政府刺激经济政策的全部,日本政府还正在酝酿第二次补充预算等。

笔者以为,麻生内阁的经济政策在方向和思路上是正确的。但是,日本是一个在经济上依赖世界经济,在心理上比较容易受美国影响的国家。因此,在美国和欧洲的经济状况没有根本好转以前,日本自身的经济发展很难出现较大的起色。特别是日本已经成为一个发达成熟的经济大国,人民普遍比较富裕,并长期处于高消费的状态,消费增长处于一个比较恒常的状态,消费弹性需求已经极其有限。同时,麻生内阁的经济政策也并非无懈可击。例如,在补助金的政策上,把有限的财政资金像撒胡椒面一样分发到每个国民的手里以便刺激消费的手段,未必是刺激经济恢复最有效的手段。这种没有重点突破,漫天撒钱的方法民众在心里上虽然很喜欢,但由于平均到每个人的手里只有1.6万日元(约合1000多元人民币),这对收入和消费较高的日本人来说简直有些微不足道,并没有增加他们的富裕程度,有些人得到补助以后也未必就马上用于消费。实际是浪费了有限的财政资金,加重了财政的负担,而没有集中财力,制定重点突破的攻坚战略。甚至,由于扩大了发行赤字国债的数量,可能会造成财政的加速恶化。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大规模地扩大内需,拉动经济较快恢复并增长并不容易。再加上日本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各个阶层又普遍要求较高的社会保障,这方面及其相关政策也会影响经济的恢复和快速发展。同时,日本的人口从2005年已经出现负增长,并且,将长期延续。根据日本总务省2006年8月4日公布的动态数据,截至2006年3月31日,日本国内本国人口数量为1亿2705万5025人,比前一年度减少3505人。 这是自1968年开展此项统计以来,日本人口数量首次呈现出现负增长。这种状况也制约了日本经济发展的后劲。

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和长期经济萧条,是中国的前车之鉴,中国切不可重蹈日本的覆辙。同时,日本的经济改革和刺激经济的办法,有很多可取之处值得我们参考。当我们能够真正透彻地认识日本,我们也就认识了中国自己。那么,针对我们自己的国情和存在的问题,借鉴的办法和对策也就不难考虑了。

(相关简介:周永生,外交学院教授,日本问题专家。限于篇幅,未保留原文注释,有需要的读者可向本刊索取。)

来源:《领导者》

    进入专题: 日本经济  

本文责编:linguanb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408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