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甬祥:谨防对科技的不当使用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336 次 更新时间:2008-12-26 10:46

进入专题: 科技   科学精神  

路甬祥  

■北京青年报编者按

这是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所作的主题演讲报告,旨在纪念全国科学大会30年。

科学精神是人类文明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但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指什么?近年来,总有一些科研人员的不端行为被报界披露,重提科学道德就显得具现实意义,那么最重要的原则有哪些?爱因斯坦在研究出相对论的时候也没有想到他的公式可以用来造原子弹,那么科学家如何看待这种科学的伦理问题,伦理能不能成为人类放弃或者限制科技发展的理由?

在演讲中,路甬祥院长对这些问题都进行了理性说明。

■演讲者小传

路甬祥,汉族,1942年4月生,浙江慈溪人,1964年9月参加工作,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机

械系液压气动研究所研修,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7年—2008年连续当选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党组成员。

■演讲时间:2008年12月3日

■演讲地点:人民大会堂小礼堂

■主讲人:路甬祥(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科学技术每一次重大的进步,都对社会生产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给人类的生活、生产带来难以估量的变革与革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发展观

我想着重谈一谈科学的价值观和科学精神的内涵。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分,首先是科学的价值。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作用,在现代社会是逐步显现的,比如说造船技术,指南定向技术,测量技术等发展推动了地理的大发现,地理的大发现不光促进地球科学、天文学、航海学、天气预报学以及造船技术等发展,而且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和世界市场的出现。科学技术每一次重大的进步,都对社会生产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给人类的生活、生产带来难以估量的变革与革命。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理论推动了激光、通信产业的发展,原子理论的发展导致核能军用和民用。固体物理学的发展,导致了半导体、晶体管、集成电路,磁存储材料,计算机技术,还有超导以及现在比较热的太阳能电池等等产业的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重大的科技创新都离不开科学创新的支撑,技术的进步不但为生产力也为科学创新提供了新的手段与动力。科学也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牛顿力学对物质及其物质规律的认识促进唯物论和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并且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基础;达尔文进化论揭示出生命发生演化的规律,颠覆了西方人长期信奉的神创论;基因结构与功能的发现,揭示了生物的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的分子基础及变化规律。

科学研究表明土地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容量都是有限的,知识经济的发展又证明,单纯依靠资本和熟练劳动无法保持竞争力。当今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也说明了光靠虚拟经济投机操作,而失去科技进步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和新的革命,同样也是难以为继的。知识成为创造新财富的核心与基础,创新成为一个国家、地区和企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当然关键还是创造知识的人以科教兴国为己任,以创新为民为宗旨,应该是中国当代科技工作者的价值观的核心。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价值内涵还在不断地扩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知识基础和根本支撑。科学技术还改变了人们的发展观,地球科学进展在消除了人类对于自然恐惧的同时,也告诫人类地球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警示人类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要爱护这个地球。1963年,美国的生态学家发表了《洁净的春天》这个著作,摒弃了传统粗放式的工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开启了环保运用的先河。环境科学的发展,揭示出人类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有些破坏是不可逆的,人类应该敬畏和尊重自然。科学的进行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使人类的发展观经历了从认知自然、开发自然到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协调和进化。

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科学精神曾经引导人类摆脱愚昧、迷信和教条,创造摆脱神权、迷信和专制的欧洲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即来源于科学的理性精神。

■科学精神不承认有任何外部不变的教条

下面,我谈一下科学的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类文明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是在人类文明进程当中逐步发展形成的。科学精神源于近代科学,它随着科学实践的不断发展,内涵不断的丰富,科学精神集中体现为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尊重实践,弘扬理性。科学精神创造不竭追求真理的信念和捍卫真理的勇气。科学精神创造新的知识,鼓励知识的创造性与应用,尊重已有的知识,崇尚理性。

科学精神不承认有任何外部不变的教条,科学有永无止境的前沿,科学精神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要求对任何人所做的研究、成果、见解和论断进行实证和逻辑的检验。科学精神强调客观的验证和逻辑论证相结合的严谨的方法,科学理论必须经受实验、历史和社会实践的检验。

科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是创造追求真理,鼓励创新,崇尚理性质疑,科学精神恪守严谨缜密的方法,科学精神坚持平等自由探索的原则,科学精神强调科学技术要服务于全国家民族和全人类的福祉,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科学精神曾经引导人类摆脱愚昧、迷信和教条,创造摆脱神权、迷信和专制的欧洲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来源于科学的理性精神。

在科学技术的物质成就充分彰显的今天,科学精神更具有广泛的社会文化的价值。注重创新已经成为最具时代特征的价值取向,崇尚理性已成为广为认同的理念,追求社会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日益成为人类的共同追求。

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已成为先进文化的基础,倡导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已经成为社会的风尚。当然,在这方面我们比较起发达国家来看,还有一定的距离,还要继续的努力。

诚实守信是保障知识可靠性的前提条件与基础,是科技工作者必须尊重的最基本的规范。还要遵循信任与质疑互补、公开性和相互尊重的原则。

■建设科学道德规范应遵守四个基本的原则

关于科学的道德问题。

科学研究因为是创造性的人类智慧劳动,高尚的道德标准必然是科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社会化的宏大事业,成为既有社会地位又有一定利益追求的事业,科研当中的不端行为也开始滋生和发展。对于我国来说,近代科学传统还不是很长,科学共同体内部的道德约束和制度基础还不健全,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的转型期,社会和市场中的不良风气在科技界也必然有所反映,在当前通过科学不端行为获取声望,职位、利益和资源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加强科学道德规范建设,保证科学学术荣誉,维护科学的社会声誉已成为当前我国科技界的一项重要任务。

建设科学道德规范应遵守一些基本的原则。首先是诚实守信的原则,诚实守信是保障知识可靠性的前提条件与基础,是科技工作者必须尊重的最基本的规范。诚实原则要求科技工作者在项目设计、数据资料采集分析,公布科研成果的时候要坚持实事求是,同时要尊重他人已有的贡献,在求职、评审等方面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对于研究成果的错误和失误应该以适当的方式及时的公开承认。

第二,信任与质疑互补的原则。科学是一种不断积累与进步的人类创新活动,后人总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前进。因此,所谓信任,就是相信和尊重他人或者前人的知识创造,把科学研究中的某些错误一般都应该归咎于寻找真理过程中的自然的困难和曲折。质疑就是要求科技工作者始终保持对科研中可能出现的错误保持警惕,即使这种错误是由著名的科学家乃至权威提出来的,或者所谓的权威提出来的,其实科学并不承认权威,也要毫不犹豫的予以纠正。

第三是公开性原则。科学是建立在研究成果公开发表被同行认可的基础之上的,科学研究最终的目的在于造福于全人类。公开性原则强调:只有公开了的知识和发现在科学界才被承认,才具有效力。在强调知识产权保护的今天,科学界要强调维护公开性的原则,追求科研活动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推动和促进全民共享公共知识产权,这跟知识产权的保护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并不矛盾。

第四,是相互尊重的原则。相互尊重是科学合作的基础,科学研究要求尊重他人的著作权,通过对他人科研成果的引证给予其研究以承认与褒奖,对于他人的质疑提出开诚布公和不偏不倚的应对和正确的态度。

严谨的科学道德规范不仅有助于我国科技的健康持续发展,而且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中国科技界和科技工作者应该自觉履行科学社会责任,珍惜职业荣誉,承担起对科学技术后果评估的责任。

科学技术也是一柄双刃剑,科学技术一旦被滥用,也有可能危及自然生态、人类伦理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甚至带来灾难。

■科学家更应恪守社会伦理准则,有责任感,尊重生命现代科学与技术正在酝酿着新的突破,它必将引发人类未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等发生重大变革。同时,也必然带来新的道德和伦理问题。譬如说信息技术它将继续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方式以及商业与社会管理等产生积极、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可能带来或者已经带来所谓的网络欺诈、黑客的攻击、信息的泄漏、数据做伪等问题,而且由于各国、各地区和个人间信息获取与应用不平衡,产生了新的信息贫富的差距,所谓的数据鸿沟。

又如像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发展,将为农业、医疗保健,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带来新的革命性的变化和做出无可衡量的贡献。但是,也有可能发生个人生命信息的泄漏,人的社会属性难以界定等伦理问题,并且导致生态安全受到人为的攻击,人类的遗传发育健康面临新的威胁等新的伦理挑战。

譬如说像纳米技术的发展,它当然会导致信息、电子、制造、化工、医药、材料和环保产业的新的革命性的变革。但是,如果在没有科学防范的情况下纳米技术得到大规模的应用,也有可能在人类健康、社会伦理、生态环境等方面引发诸多新的挑战。研究表明,一些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毒性,纳米颗粒与纳米碳管可能引发肿瘤,而且有能力穿透动物包括人的脑血屏障,纳米材料废弃物的处理也将是人类面临的新课题,一旦纳米技术成为攻击性的武器,至今人类可能还尚未准备好防范的办法。

比如说像空间技术,包括全球定位系统,全球信息系统、遥感系统等,它的不断完善、进步与广泛的应用,它扩大了人类认知的视野,为保障农业生产,监察生态环境变化,预测预报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提供了新手段。但在新空间监测手段下,个人的隐私则难以保障,企业的商业机密容易泄漏,掌握先进空间技术的国家自然就把握了信息的优势,从而造成了国与国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乃至于个人与个人之间信息新的不对称,生存发展新的不公平等人类的问题。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产生的这些伦理问题,我认为并非是由于科技发展本身所致的,主要是源于对科技的不恰当运用,伦理并不能成为人类放弃或者限制科技发展的理由。探索未知世界,创新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保护生态环境是科学与技术发展永恒的动力与追求。科学技术也是人类文明进步不竭动力与基石,发展科学技术造福人类是科学家、工程师、全人类的共同社会责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必将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发展新的人类伦理准则。

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知识财富,具有可积累,可共融,可分享,可再创造等特点,理应造福更多人,造福于全人类。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技术也是一柄双刃剑,科学技术一旦被滥用,也有可能危及自然生态、人类伦理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不平等,不安全,不持续,甚至带来人类新的灾难。所以,人类应该共同恪守科学的社会伦理准则,譬如说科学家和工程师不仅应该有创新的兴趣与激情,更应该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科技创新应该要尊重生命,包括人的生命以及生物生命,尊重自然发展。

■提问部分

全球化加剧世界分工中国更需努力

问:对于一名年轻的科研人员如何才能踏踏实实的搞学术,您对我们有什么建议?

路甬祥:现在这个时代应该比我们那个时代各方面的条件更好一些。当然,社会上也有许多吸引青年人的场所和亮点。但是关键问题还是在学习的时候还是要把握住自己,把自己的主要精力专注于学习,追求新的知识。同时,要学会取得新知识的正确方法与途径,不满足于老师的课程。还要善于思考。要有善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想这还是非常之重要的。我们要尽可能的为各位研究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自身在不同的环境中要坚定自己追求科学,奉献国家与人民的理念,把基础打扎实。

提问:经济全球化加剧世界分工,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越来越倾向于将一些业务分包到发展中国家,其中包括研究工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耶鲁将一些试验中心分包给复旦。您如何看待这样的国际科研的分工。

路甬祥:这个问题我觉得也不完全是所谓国际科研分工的问题,而是人类文明进程当中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15年以前,许多人给我介绍世界上最好的企业的研究模式是贝尔实验室,从基础研究做起,一直做到高技术产业集成。现在这种模式慢慢衰亡了,那么相继兴起的是IBM、微软以及Google的创新模式,它们现在也有自己的网络型研究院,不都集中在美国的本部,哪里有它相关的高技术产业市场,就在哪里建立研究实体。这样的态势也说明现在的创新资源在全世界逐步走向相对的分散,而不是走向集中。出现了创新模式的全球化、跨国模式,乃至于网络的模式。但是,这不能成为中国自己不需要再做太多努力的理由。

提问:爱因斯坦在研究出相对论的时候也没有想到他的公式可以用来造原子弹。作为中国的大学研究生,我们在进行研究的时候我们的动机到底是发展生产力还是探索真理,您觉得哪一个更重要?

路甬祥:我觉得两个都很重要。在早期,科学技术两者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承接关系,是相对独立发展的。科学是人类对客观现象、自然现象的迷惑,要解释这样的现象,要求知,把这作为主要的动力。而技术的发展主要源于生存、发展的需要来进行的,主要产生在实践当中。但是,到了近代科学、技术两者的联系更加紧密。科学、技术依然有不同的价值观,但是它们相互依赖,而且相互促进,共发展,构成了人类生产力和人类文明共同的基石,这是一个客观的现实。

  

    进入专题: 科技   科学精神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科学 > 科学演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367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