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其文化意义泾渭分明」[45]而这「泾渭分明」在乾隆的祖父康熙中有了巨大的转变。藉由积极扮演文化道统的赞助及保护人,根据黄进兴的研究,康熙同时取得了治统与道统的继承者的地位。[46]其传心殿的安排更是这个理想或说策略的具体化。这个文化政策深深地影响了其继承者的雍正与乾隆,乾隆南熏殿图像的选择正是基于同样的考虑。有趣的是,马麟原来由圣王到圣贤的道统图,在此时也刚好只残留有圣王的部份,因此不但顺理成章地成了南熏殿图像中帝王一系的开端,也同时成了连接帝王系统与圣贤系统的接轨,乾隆成功地在这南熏殿的图像中体现了汉文化传统中最高的政治理想,那就是治教合一。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南熏殿图像,就帝王像的部份而言,除了马麟所作的伏羲、帝尧、夏禹、商汤、周武是原来作为鉴诫之用,[47]另外宋朝之前的帝王像应该是后作的,除此之外,大部分图像应该原来都是作为祖宗像之用。这些原来作为祖宗像的帝后图,除了画中人的是一个公共的角色外,原本应该是有某种私密性,也就是他们应该是被与他们有血缘的后代所拥有。这也就是溥仪在民国初年为何与故宫为了景山寿皇殿所收藏的清代帝后像打官司的原因。[48]对于溥仪来说,这批帝后像是其血缘相连的家族遗产,但对国民政府而言,却视其为国家的整体文化遗产。在南熏殿的例子中,这些原本以血缘相连的图像,在朝代更替,脱离了原来血缘的脉络后,他们进入了历史的脉络,逐渐与帝王庙中不具形象的牌位功能类似,乾隆作为一个外族的皇帝,非常聪明地拾起这个历史的脉络,转换一个在血缘与文化上都不属于他的遗产而踞为己用,于南熏殿中重新诠释及创造一个自三代后就消失的汉政治典范。
--------------------------------------------------------------------------------
[1] 只有伏羲像上有赞有叙,并有款「臣马麟画」,其余的只有四言八句的赞语于画幅上端。根据赞语,原来应画有从伏羲到孟子共十三像,胡敬考证应为宋理宗于淳佑元年(1241)年所作的《道统十三赞》的图像。
[2]
[3]
[4]
[5]
[6]
[7]
[8] Cheng-hua Wang, “Material Cultural and Emperorship: The Shaping of Imperial Roles at the Court of Xuanzong (r. 1426-35) (Ph.D. dissertation: Yale University, 1998), pp. 149-161.
[9] 见《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十三;章唐容辑,《清宫述闻》,250,由文句判断应援引光绪元年(1875)续修的《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宸垣识略》,引自《清宫述闻》,250-1,
[10] 《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三百一,十二上—十三下。
[11] 《造办处活计档》,乾隆十二月秘殿株林。
[12] 《御制诗集二集》,卷十三,十八下—十九上。
[13] 《国朝宫史续编》,页1828。
[14] 见〈御制南熏殿奉藏图像记〉,收于《国朝宫史》,卷十一,十九上—二十上。
[15] 见《内务府奏销档》,乾隆九年三月,转引自章乃炜、王蔼人编,《清宫述闻》(北京:新华书店,1990),页397-98。
[16] 《故宫周刊》,第一百五十二期(1932.6.22),第一版
[17] 见《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三百一,十三上。
[18] 《国朝宫史续编》,卷九十六,九上—十上。
[19] 见法式善,《陶庐杂录》(序 1817),卷一,重印于(北京:中华书局,1959),页1-3。
[20]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四库全书》,册622,页575-576。
[21] 《乾隆上谕档》,乾隆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页208-9。
[22]清初定制,凡祭三等:圜秋、方泽、祈谷、太庙、社稷为大祀.天神、地祉、太岁、朝日、夕月、历代帝王、先师、先农为中祀.先医等庙,贤良、昭忠等祠为□祀,乾隆时,改常雩为大祀,先蚕为中祀,咸丰时,改关圣、文昌为中祀,光绪末,改先师孔子为大祀,殊典也。《新校本清史稿》,志,卷八十二,志五十七,礼一,吉礼,序言,
[23]
[24] 黄进兴,〈清初政权意识形态之探究:政治化的道统观〉,《优入圣域:权力、信仰与正当性》,页106 。
[25] 《清史编年》,第五卷,页284。
[26] 《乾隆上谕档》,乾隆十三年十月十三日。
[27]
[28]
[29]
[30]
[31]章唐容辑,《清宫述闻》,页 207。
[32]
[33]
[34]
[35] 《八旗通志》,卷首十一,页39。
[36]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八十二,四上,《四库全书》,册622,页558。
[37]
[38]
[39] 《史馆档》–礼志,吉礼,乾隆十二年七月。
[40]
[41] 《钦定日下旧闻考》,又景山官学,据《钦定总馆内务府现行则例•景山官学》卷:康熙二十四年,北上门两旁官房三十间,设立满汉官学。
[42] 《钦定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咸安学宫学卷》
[43] 《清宫述闻》,页346。
[44] 陈建,《学蔀通辨》(京都,中文出版社,1977),卷下,页9下,转引自黄进兴,页128。
[45] 见黄进兴,页128 。
[46] 黄进兴,页88-124。
[47] 见石守谦
本文责编:jiangranti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22388.html 文章来源:第八屆會議:文物收藏,文化遺產與歷史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