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行之:人在历史中的位置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283 次 更新时间:2008-07-22 16:58

陈行之 (进入专栏)  

这个标题对于一篇随笔来说显然是太大了,但是我又想不出更好的标题。

人是什么?人在历史中处在什么位置?在一定意义上是哲学的根本问题。近代欧洲思想对这个问题的阐释毫无疑问走到了世界的前面,最近引起我注意的是英国哲学家凯蒂•索珀的一本篇幅不大的书中对欧洲思想中有关这个问题的阐释的论述。这或许与我写作长篇小说《当青春成为往事》有关——我总是情不自禁想到这个表面看起来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问题,甚至觉得如果弄不清这个问题就无法完成眼下的这部作品。

欧洲思想渊源于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哲学传统,自始至终关注人和思考人,把人置于世界的中心。马克思主义传承了这一传统,更加明确地宣称人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历史的主人,人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这种观点被欧洲思想家归结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人道主义”一词并不是世俗伦理意义上对于人的关切,它是一个哲学概念,即认为人是世界的中心,是人决定这个世界的一切。这也正是我们通常接受的观点。这个观点的最为直接的表述,犹如毛泽东所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但是,我怀疑毛泽东是不是在他的表述中掺进去了太多的政治含义,或者换一句话说,他在使用“人”或者“人民”的概念时,实际上是政治意义上的人(“人民”本身就是一个政治概念)。

进入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观点受到了冲击和挑战。

首先,从20年代起,海德格尔就对人类中心主义发难,认为这种解释歪曲了人与存在者的关系,“人并不是存在者的主人”;阿尔杜塞在以结构主义诠解马克思的学说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个人不是社会过程的基本要素,而只是它的“承担者”或“效应”,他认为历史或社会发展进程的真正主体不是这些承担者,也不是“真正的人”,而是“位置与功能的规定及分配”,是这些规定者和分配者,即生产关系;拉康则表明,由于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是一个人,他是因为步入一个文化序列才成为一个人的,所以,人的主体性是通过从属于一个“他物”序列而实现的;福柯认为人通过社会文化过程而成为主体的过程,就是屈从于这个文化序列的过程,人在不断屈从的过程中丧失了自由,因而,“主体化”就是“从属化”,人消亡了。这些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对应,被称之为“反人道主义”,当然,如上所说,这只是哲学意义上的一种概念,并不反映世俗意义上对人的关怀与否的问题。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哲学解释丰富了人的观点,使我们观察人和世界有了新的视角。这新的视角让我们兴奋不已,我想,这或许就是哲学的魅力之一。

那么,究竟哪一种视角最为我们接受呢?萨特提出了“人是创造者又是被创造者”的论点。他赞同人是通过文化序列才成为主体的论述,但是他指出文化序列只是“部分”地决定了人的主体性,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仍然能够成为主体性的自身,从而对历我对于萨特的观点了解得十分浅陋,但是,从这些间接的描述中,我感觉到他离我更近一些,我尤其赞同“人是创造者又是被创造者”的观点,因为这符合我们的经验。我们正是在创造历史的时候又同时被历史创造的。这个观点直接影响了我对长篇小说《当青春成为往事》空间、时间和人物的判断和理解,把它们放置到了一种有机的结构之中。

我们创造了历史,历史同时又把我们创造成为历史本身。我们甚至于被自己创造的历史所吞噬。我们既是本体又是客体,历史烽烟不是在历史的深处,它就在我们的灵魂之中,在我们的人性里,在我们行走人生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同样,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并不完全存在于我们的本体之中,历史之河的每一个回湾、每一抹烽烟之中都能够看到我们的身影,成为脱离于我们而存在的客体。

《当青春成为往事》中的所有人物,从表面上看是自己选择了人生——他们的任何决定都是独立做出的,没有人强迫,但是,他们行走到最后又突然发现这并不是自己期望的路,他被扭曲了。面对这样一种出乎预料的后果,他大为惊骇,不相信眼前的这个陌生人就是他,他无力承担自己的后果,他无法辩析这个后果的原始动力是从哪里来的,是自己的本性还是这个世界无所不在的强制性力量。他茫然,不知所措,他想把这一切都推到重来,但为时已晚,他的自然生命已经剥夺了他重新选择的机会。他不能不认领这个陌生的结局。那是他自己的结局,是他自己通过一生奋斗和努力得到的结局。他不知道,这也是历史的结局,历史的结局总是那样深刻地侵入到个体生命的结局之中,以至于你根本无法知道是历史创造了你还是生命本体创造了你。

尽管我不能说我在小说中所概括的东西具有普遍性,但是,凡是有一些生活阅历的人,我想都会赞同我的分析。现在让我们尝试一下,不要仅仅站在个人命运的立场,而是站在社会的、历史的、更广阔意义上的人生的立场看待这个问题,我们也许会发现,我们离海德格尔、阿尔库塞、拉康、福柯和萨特已经很近很近了,或者换一句话说,即使你不是一个哲学家,这个时候的你实际上已经达到了哲学的境界,回答了人在历史中的位置的问题。

这个问题无比重要,它将决定我们能否活得清醒。

(2006-03-07 )

进入 陈行之 的专栏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笔会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9800.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