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与经济生态化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806 次 更新时间:2001-06-18 09:30

进入专题: 侯京林   经济  

侯京林  

现在国际上大家都在谈论可持续发展,但是大家谈的最多的只是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内涵等,没有探讨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恰恰是最重要的。达到可持续发展这个阶段是有过程的。

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部分是经济问题。经济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技术成因型经济”;第二阶段是“环境保护型经济”;第三阶段是“可持续发展经济”。工业文明时期的经济模式是技术成因型经济。在这个时期主导经济的三大因子是:劳动资源、人造资源和自然资源。到了工业文明的后期,生态文明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大。但是无论是古典经济学家、新经济学家还是近代经济学家都没有对经济发展的生态承受性给予足够的认识。因此我们今天的当务之急是制定新的发展理念。现代型的经济仍然是技术成因型的经济,20世纪70年代之前,经济理论和实践中被重视的是两个因子:劳动和资本。自然资源被假设为不灭,其消费水平相对于自然资源恢复能力与储量而言没有被考虑。

现在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不适合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因为这种发展是非可持续的,因此不可效仿。现在美国人均铜的消费量是130公斤、日本是90公斤、德国是80公斤、台湾是30公斤、中国只有5公斤。世界上所有国家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准,需要把自然资源的使用量和污染量提高10倍,而由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天然生态的限制,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已成模式和经济理论影响人类生存环境的稳定性。目前发达国家已经走向环境保护型经济,而发展中国家却还在效仿前工业文明。

国外的经验表明,在自然消费增长与经济效果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以前苏联和美国的指标做比较:1970年到1990年,前苏联的石油消费从353万吨上升到571万吨,而美国却从457万吨下降到365万吨;天然气消费前苏联从198万吨上升到759万吨,美国却从621万吨下降到564万吨。众所周知,1970年到1990年期间,美国的经济增长明显高于前苏联,因此上述数字很好的说明了自然消费增长与经济效果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

生态恶化已经威胁到人类种群,人类发展了一万年的生态危机还不如近三百年严重。农业自然—产品链是这样的:水(水上交通)—土地(种地)—农业原料(收获、运输)—中间产品(初步处理)—最终产品消费(加工、仓储、销售),在传统经济模式中,人们重视水、土地和最终产品,而忽视初步处理这一环节。现在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如:日本、北欧)在初步处理这一环上几乎实现了“零污染”。

在经济发展中必须至少重视两个限制:一、自然环境接受、吸收与消化经济系统生产的各种废料和污染的有限能力;二、不可再生资源的终结特征。要增加最终产品又不扩大自然资源消费就必须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中国自然的利用率只有20%,而日本已经达到80-90%。中国的人均资源拥有量本来就少,再加上浪费严重,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是很小的。

现在很多小国家已经不允许大国在自己国土上开发资源,他们说:“我们现在没有能力开采资源,可以等以后有了技术再来开发,不需要让别人来开采却断了我们子孙的路。”所以现在美国只好在自己土地上开采资源了。

大家知道电池的主要污染是汞的含量太高,汞对土地的污染非常严重,而且在两百年之内不能分解。一节7号电池可污染6平方米的土地,,这些土地在200年内不能使用。现在全世界煤的储藏量大概还可以再用800年的历史。据俄罗斯的统计,他们天然气能源的使用量是20-30年,而全世界公认俄罗斯的天然气储备量是最高的,占全世界储备量的40%。那么其他188个国家的天然气还能用多久?西气东送是否合适?能持续多长时间?我觉得是值得商榷的。

过去人们认为技术水平高就可以不依赖自然环境,但实际上技术越发达,人类对环境的依赖越大,为什么呢?因为过去没有考虑到破坏环境的后果。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部分问题是经济问题,经济活动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社会经济生活生态化具有特殊的意义。为保证人类社会能持续发展下去,大自然给人类提出新的要求:一、使用生物圈保护法,考虑生物圈的可容性。二、掌握使用自然资源的尺度,克服浪费。三、全球各民族相互容忍,和平共处。四、追求按照生态规律制定的全球共同发展目标。

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开始扶贫。全国100多个贫困县有一半在西北,为解决贫困问题,国家提出移民政策。把无水地区的人们迁移到有水的地区:从甘肃会宁迁到河西走廊。这60万移民的生活水平是提高了,但却造成了黑河的断流,进而造成内蒙古天鹅湖、额尔纳西湖的干涸,并最终导致北京的沙化。这就是移民政策没有考虑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所造成的后果。

现在大家常说中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我觉得这要看和哪个国家比。如果和年平均降水量只有50-300毫米的以色列相比中国就是一个富水的国家。为什么中国的水资源显得不够用?原因在于没有调配好。因为政策、制度和思想理念上的落后造成了环境问题。如果把节约型思想贯穿到政策中去,那么环境的破坏就不至于此。

还有一个环境保护的误区是:有些人认为只要是种树就是保护环境,但实际上并非所有的地方都适合种树。有些地方年年种树年年不活,为什么?因为那里的地理带不是森林带,而是荒漠草原带。这些地带适合种草但不适合种树。还有一个问题是人工林和自然林是不一样的,自然林能够防止水土流失,而人工林的作用并不那么明显。有些地方把原来长得很好的自然林砍伐掉是很不明智的做法,人工林是不能取代自然林的。

到目前为止,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类凭着自己的理智做事,还不具有任何有机体具有的主要特征:自我生态保障。没有这一特征,人类就没有未来。这一特征包括:自我生态保障意识、人类理念、价值体系、对生态和同类的态度。

人类社会在现代世界里正完成着从生态前时代向生态时代的过渡,这种过渡是必须进行的,因为人类的命运和它密切相关。人能否成为生态意义上的人,决定着人类是否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

按照生态方向调整经济结构的本质在于:在改造自然界中的物质和取得最终产品相关的资源产品链中的整个生产迅速增长的同时,稳定资源的利用和资源开采业的产量及增长速度。这里说的是国民经济中的人力资源、原材料资源、金融资源朝着有利于节约资源、工艺先进的行业和活动的方向在全球范围内再分配。国民经济的这种结构调整能使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资源消耗量大大降低,减轻对环境的压力,以此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总需求量。

主讲人简介:

侯京林,女,曾自学中、西医、汉语言文学、外国文学、社会学、法律等专业(后四个专业获得毕业证书);后参加中外文化比较研究生班学习;1989年以同等学力考入兰州大学攻读生态学硕士研究生,并获得硕士学位;1992年底公派赴俄罗斯科学院地理所生态规划研究室学习与工作;1996年转入莫斯科大学地理系学习与工作,主攻社会生态学,被莫斯科大学文化生态实验室聘为研究员;1998年获得俄罗斯"经济、社会、政治、地理"学专业博士证书。现为北京大学地理系博士后研究员,目前研究课题:国家教委"九五"重大项目"转型期的西北可持续发展"。

    进入专题: 侯京林   经济  

本文责编:王文佳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演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964.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