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杭生:从社会学观点看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443 次 更新时间:2008-07-02 10:36

进入专题: 知识分子   社会责任  

郑杭生 (进入专栏)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作为脑力劳动者,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作为专业知识者,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作为国际学术交流者,是沟通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取得的种种成就中,都有知识分子作出的贡献。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知识分子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尊敬。知识分子也应充分认识到自身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第一,要促进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深层理念,是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增促社会进步,就是增加和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成员个人的全面发展;减缩社会代价,就是研究如何把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缩小到最小范围。我国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快速转型的过程中,社会优化与社会问题并生、社会进步和社会代价共存。改革开放20多年来,以经济转型形式出现的社会巨大变化,不管是利益格局、社会关系的变化,还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文化模式、社会控制机制、社会承受能力等的变化,都表明:一方面,上述各个社会领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优化;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一些问题,有些问题还比较严重。2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就举世瞩目、全球公认。与此同时,我们也付出了种种代价。特别是随着人均GDP进入1000-3000美元时期,我国社会进入了社会矛盾的多发期。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战略机遇期。此期间,我国经济转型兼具双重使命,即从前现代性向现代性的转变和由旧式现代性向新型现代性的转变。多种因素同时并存、相互交织,形成了种种复杂的社会效应。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一再强调,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高自己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正确处理各种不谐调因素,带领全国人民建立“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在此过程中,广大知识分子要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增强社会凝聚力。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这种选择,既是对自己社会角色的准确定位,又是对自己社会责任的正确履行。这种选择为知识分子发挥作用、实现价值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第二,要维护国家利益。为什么要强调维护国家利益?这是因为:其一,我国是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从来没有改变。其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国家利益。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核心是各自的国家利益,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目的也是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相应地,国家安全本质上就是国家利益的安全,世界上没有国家利益受到损害而有国家安全的。维护国家安全,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以及作为其体现的爱国主义、民族自尊,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它深深植根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之中。中国人民历来崇敬那些有民族气节的英雄人物,特别敬仰那些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关头挺身而出、为国献身的英雄人物;鄙视那种丧失民族气节的小人,特别痛恨在民族危难面前,投降变节、卖国求荣的人。作为知识分子,当然要继承并弘扬这一传统,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己任。

第三,关注困难群众,促进社会公平。社会代价往往大多数是由困难群众来承担的,他们最先也最强烈地感受到改革的代价。社会学关于“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的深层理念,不仅指出社会代价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认为社会代价往往大多数是由困难群众来承担的。这就是社会学特别关注困难群众的根据之一。要研究如何把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缩小到最小的范围,从社会群体的角度看,首先就是要研究如何减轻困难群众所受的利益损害。强势群体与困难群众只有双赢,才能共同维护社会稳定。帮助社会困难群众减轻来自经济、社会和心理的巨大压力,不仅是各级政府部门的主要责任,而且是全社会的义务,其中社会强者应尽更多的义务。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可以也应该在关注困难群众、促进社会公平中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了解他们的困难,反映他们的诉求,研究对困难群众进行社会支持必须采取的措施,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供决策部门参考,从而为建立更加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制定更加符合实际的社会政策,为向困难群众提供实实在在的制度性保障而努力。

进入 郑杭生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知识分子   社会责任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社会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9476.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