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盛:国际关系学在中国的发展空间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318 次 更新时间:2008-07-14 13:44

进入专题: 国际关系学  

李开盛  

曾有一段时间,国际关系学成为各高校所青睐的一门“显学”,纷纷开设这方面的本科专业,争上硕士点、博士点,甚至成立相关系、所、学院。这种趋势目前似乎还在继续。据《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5期发布的《中国国际关系学2006年度学科发展综述》显示,截止2006年底,全国国际关系学科点已达83个,而2006年新增的就有9个。然而,笔者以为,这种“持续发烧”的现象是否合理?中国国际关系学在规模上是否已经出现过度发展的迹象?这些都是值得学界思考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探讨国际关系学在中国的发展空间显得尤其重要。

一门学科是否具有、或具有多大的发展空间?笔者以为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

最重要的是该学科对于科学发展与知识积累的贡献。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一直处于知识的不断更新与积累中,不管其方式是通过范式的革命(库恩语),还是通过研究纲领的拓展(拉卡托斯语)。这种知识积累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智力基础。一门学科能在多大程度上推断人类知识的更新与积累,通常也就决定了它有多大的发展空间。第二,是社会对于该学科的具体知识需要,这是一门学科发展的市场基础。许多学科不但能通过基础知识的增量为人类发展做间接贡献,而且还能通过提供具体的知识为满足人类各种需要做直接贡献。因此,人类在该方面的具体知识需要量往往也能影响其发展空间。第三,是社会对于该学科人才的需要。这点实际上和第二点相关。任何学科不但要为社会贡献知识,也要培养人才。而一定时期的社会在各学科领域需要的人才量是不一致的,因此这也能影响一个学科的发展空间。

那么,以这些因素来考量,国际关系学在中国的发展空间如何呢?先看其他学科。有的学科尽管社会具体知识需要与人才需要均较少,但由于其对人类知识更新起着重大的基础性作用,从而有着持续的发展空间,如哲学,这几乎是任何一个综合性大学都必开的专业。有的学科面对着社会巨大的知识需求,尽管这种需求多是具体的、非基础性的,因此它即使没有基础知识创新也能成为“显学”,如经济学。有的学科能够培养社会各个方面都急需的人才,因此亦有广阔发展空间,如法学。

与以上学科,国际关系学各方面劣势明显。首先,从对基础知识贡献来看,国际关系学能够做出的相对较少。在社会科学体系中,国际关系学属于边缘性学科。这是因为社会学科归根到底是研究人与人关系的学问,而国际关系学研究的不过是这种关系在国际层次的延伸。而对人与人关系的研究更像是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基础性学科而非国际关系学的“当家饭”。正由于此,我们常常可见国际关系学常常从其他学科中借鉴某一理论工具再提出“国际关系××理论”,所谓“创新”,不过是其他学科工具在国际关系学的运用而已。其次,从知识应用层次来看,相对经济学等与广大社会层面密切相关的其他学科相比,国际关系学的劣势也很突出。因为对于国际关系有着具体知识需求的人一般仅是在国家对外交往中起着决策与执行作用的少数机构与人士。尽管中国社会各阶层都有许多人热衷于讨论国际问题,但这种讨论还没有达到需要某种专门知识的程度。最后,从社会人才需要来看,国际关系学人才的适用范围主要是在外交、外事机构以及相关教育、研究机构。就中国目前情况来看,这方面的机构多系官方性质,非官方的研究机构远没有发展起来,因此总体数量有限,人才需求终究也是有限的。

因此,总体言之,笔者以为国际关系学在中国的发展空间并非想像中的那样“广阔”,特别是达不到“全民共上”的“显学”层次(按以上分析,在其他国家也应大致类似)。此结论绝非抹杀中国国际关系学发展的意义。当前中国极其需要国际关系学,特别是在中华民族迅速崛起这一背景下,中国国际关系学的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笔者以为,这种建设主要应该是质量建设与能力建设,而非规模与数量上的盲目扩张。实际上,由于各种支撑资源的有限性,学科发展规模一旦超出适当规模,只会起到分散资源、最终不利于学科自身真正发展的作用。所以,笔者希望相关学科单位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特别是那些一心还要上国际关系学科点的高校不要盲目跟风,不要为求“学科门类齐全”而不顾自身实际情况建设国际关系学科点。从自身基础与条件出发,以质量为本,规模适当,冷静发展,这不但应是高校对待国际关系学科建设的态度,也是中国国际关系学稳打稳扎地发展、争取自身合理发展空间的根本之道。

2007年5月25日

    进入专题: 国际关系学  

本文责编:linguanb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564.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