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心平气和看于丹现象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933 次 更新时间:2015-03-19 12:58

进入专题: 于丹  

周国平 (进入专栏)  


于丹的讲座与传播国学无关,她讲的不是国学,而是心得,并且不是她对国学的心得,而是她对人生的心得,《论语》、《庄子》中的句子只是她讲述心得时使用的资料。她对受众的心灵影响是积极的。

在最近的图书市场上,于丹是最耀眼的明星,可在有一些人眼里,则是最刺眼的明星。一个昨天还默默无闻的大学教师,一夜之间成了中国最畅销图书的作者,其作品迅速创下销售数百万册的奇迹,这个现象自然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和广泛争议。批评的声音相当尖锐,斥为学者的堕落,斥为国学的庸俗化,不一而足。我认为,不必这样痛心疾首,不妨把心态放平一些。

在我看来,所谓于丹现象有两层含义,一是电视文化媒介向印刷文化领域的胜利进军,二是大众文化传播向传统文化资源的胜利进军。对其中的得失,需做具体分析。

无论易中天的《品三国》,还是于丹的《心得》,其热销是靠了央视强势媒体之力。倘若不是先有了电视节目“百家讲坛”的高收视率和两位在节目中的走红,就不会有后来的事。一个耐人寻味的事实是,在走红之前,易中天已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了4本书,但销量都有限。他原是一个作家型的学者,有才情,文字功夫也好,估计他自己也承认,以前好些文章的水准在《品三国》之上。可是,直到同一家出版社出了电视讲本《品三国》,才带动前4本书也比较畅销起来。一位文笔很好的作者,必须先在电视上展示口才,然后才在出版上获得成功,可见电视的威力多么显著地伸展到了书籍出版领域。

我基本不看电视,因此,直到媒体报道中华书局即将出版《于丹〈论语〉心得》,首印几十万册,我才第一次知道于丹这个名字。当时的感觉是,中华书局疯了。甚至是,中华书局穷疯了。事实证明我的商业眼光远不如似乎一向古板的中华书局。于、易两位作品的热销是一次检阅,证明了电视机前他们的热心观众是一支多么庞大的队伍。

我对电视导致的泛娱乐化趋势深感忧虑,正因为如此,我认为,一些电视人与学者联手制作文化含量较高的节目,这种努力值得肯定。有些论者担心,于、易的走红会使学界人心浮动,都想上电视,走这条快速名利双收的捷径,不好好做学问,导致学界的堕落。依我看,这种担心未免可笑。当今学界确有严重的堕落现象,但不在于上电视,而在于腐败,那些热衷于在体制内攫取权钱的所谓学者何尝是在好好做学问。

同时,我相信,学界真正的核心力量,那些热爱智性生活的真学者,他们的定力岂是这小小的诱惑动摇得了的。

当然,一定会有人怦然心动,跃跃欲试,那就让他们去试好了,只要他们有这方面的才能。在这个传媒时代,知识界发生分流,一小部分干传播比做学问更在行的人去干传播,这很正常。不过,请不要抱着中大彩的动机去干,须知公众的热度从来不会持久,所以媒体必须经常更换其发行的“彩票”品种,如同“超女”一样,电视讲本的热销也注定是短暂的。

出于好奇,我看了于丹两本《心得》的部分章节,觉得她大受普通观众欢迎并非偶然。她的专业是传播学,她的确深谙传播的诀窍,她的种种心得首先是建立在传播学心得的基础上的。人们不由自主会想起《读者文摘》这样的杂志,《花香满径》这样的励志书,奥修这样的心理导师,其间有一种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共同模式,即通俗的小哲理配上感人的或有趣的小故事,而于丹运用起这种模式来真个得心应手。从内容看,她有极明确的定位,针对当今急功近利的社会现状和人们普遍的内心焦虑、空虚,她紧紧抓住淡薄外在功利、回归内心世界这个中心论点,无论讲《论语》还是《庄子》,都围绕着这个中心论点,落脚于这个中心论点。她十分了解外部生存给人们造成的心灵压力,能够有的放矢,充分发挥了缓解压力和疏导心灵的效果。

对于丹的批评,集中在她的解读方式上,指责其过于通俗、牵强甚至颇多硬伤,会导致国学传播的庸俗化。我的看法是,于丹的讲座与传播国学无关,她讲的不是国学,而是心得,并且不是她对国学的心得,而是她对人生的心得,《论语》、《庄子》中的句子只是她讲述心得时使用的资料。

那么,她的讲述会不会使受众对原著产生误解呢?如果这些热心受众不读原著(很可能如此),当然会的,他们会以为《论语》、《庄子》就是这个样子。凡是只凭道听途说去了解大师思想的人,误解是必然的。不过,只要他们从于丹那里接受的心灵影响是积极的,产生这一点误解没有什么关系,对他们无害,更害不到他们并无兴趣的国学头上。

最后要问:于丹对受众们的心灵影响是积极的吗?我的回答基本是肯定的。在当今这个重功利、轻精神的社会,我们需要提醒心灵生活的有效声音,而从反应的热烈看,应该说于丹的提醒十分有效。我的一点保留是,她过于把心灵生活归结为心灵的快乐了。“《论语》真正的道理,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这个断语下得太轻率。事实上,无论《论语》、《庄子》,还是柏拉图、《圣经》、佛经,核心的东西都是世界观(或曰人生观),而每一种世界观都是有特殊而深刻的内涵的。快乐只是心灵状态,不是世界观本身,至多是世界观达致的某一种心灵状态。凡深刻的世界观,所达致的心灵状态决不仅是快乐,必定还有博大的悲悯,对社会现实的关系也决不仅是超脱,必定还有坚定的批判。舍弃掉世界观,把心灵的快乐当作目的本身来追求,就真有可能把所解读的任何一种伟大经典降低为心灵鸡汤了。

进入 周国平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于丹  

本文责编:黎振宇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文化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460.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