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福泉:意大利乡村“生态博物馆”对云南乡村文化产业的启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412 次 更新时间:2008-07-22 11:44

进入专题: 文化产业  

杨福泉 (进入专栏)  

对于云南这样以多山区多民族为特征,以农业和农村为经济和社会主体的中国西部边疆省份,乡村文化产业是全省文化产业的关键组成部分,从与旅游互动发展和脱贫这两个角度来讲,乡村文化产业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乡村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保护是相互依托才能共同发展的两个因素。

从目前的状况看,云南乡村的文化产业有非常喜人的发展势头,成绩突出;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相当不利的问题。学习和借鉴一些其他国家在发展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方面成功的经验,是促进云南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重要因素。下面以我所见到的意大利乡村近年来实施的“生态博物馆”为例,谈谈它对发展云南乡村文化产业的一些启示,提出一些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些问题。

一、意大利乡村生态博物馆简介

意大利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其历史文化遗产之丰富在全球闻名遐迩,也是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称号最多的国家。我应邀于2004年9月2日至8日到意大利特伦托(Trento)大学参加该校以17世纪著名的意大利汉学家卫匡国命名的“卫匡国汉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国际学术会议,主题是以中国云南和西方的少数民族为例,对少数民族文化与当代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等进行探讨。大会期间,还专门组织了田野学术考察,到意大利北部特伦托省的几个乡村和阿尔卑斯山著名风景名胜区进行考察,对旅游开发过度和恰到好处的地区都进行了考察。其中,我对特伦托省推出的乡村“生态博物馆”特别感兴趣,觉得有很多内容值得我省在发展与旅游密切相依托的民族文化产业时加以借鉴。

什么是“生态博物馆”?

意大利乡村“生态博物馆”的概念和实践始于2000年,由一些学者与当地政府、社区、文化和旅游协会共同创造设计,提出方案,上报该省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实施。“生态博物馆”的宗旨是力图以一种保护和创新地持续利用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的方式,将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遗产和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一体化地、整体互动地展示给意大利国民和外来的旅人,籍此保护乡村的自然和历史人文景观,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生态博物馆”实施以来,广泛地受到国民的普遍关注,并且吸引了大批的国内外游客。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按照介绍意大利生态博物馆的一本小册子的简介,“生态博物馆实际上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博物馆。这样说基于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它没有围墙,包括户外的空间。它将乡村各种文化物品保留在创制和发展了它的地方,让当地社区始终拥有它的文化遗产。它旨在促使当地社区民众可以籍此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它不是一个划了界的保护地,不是一个公园,而是一个在活着的社区内具有流动特点边界等的区域。它不局限于单一的一些文化物品,或者一个古城堡、教堂、祭坛,或是一个山地牛奶场、而是综合性的,生态博物馆给当地各种文化产品和场景提供更为广阔的历史文化情境。可以说,一个村寨社区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生态博物馆。”

生态博物馆的做法和特点

首先,意大利乡村的“生态博物馆”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意大利人那种珍惜自己的历史,以拥有历史文化遗产而自豪的全民性风尚。在意大利的大城市、小镇里,到处可以看到保存完好的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古迹,我多次目睹人们是怎样小心翼翼地以“修旧如旧”的方式恢复一处处破损了的古建筑外观。我以为这种珍爱文化遗产的风尚可能主要是表现在城市。没有想到在意大利普普通通的乡村,人们也是那么珍惜本地的历史和文化,那种珍爱村子文化遗产的民风也是那么浓郁,这种风气使已发生重大社会变迁的当代乡村生活仍然充满一种历史的魅力,民俗的魅力。

意大利乡村的“生态博物馆”的概念是很有特点的,它不是局限于在某一个社区建造一个有形的博物馆,而是将社区整个自然和人文环境一体化的一种表现方式。人们称之为“没有墙和门的博物馆”。

村内自然也建有有形的博物馆,但这只是“生态博物馆”的一个组成部分。博物馆的建筑风格完全与周围的环境、民居相和谐,室内博物馆对当地的自然历史人文进行图文并茂的的详细介绍,所展示的展品包括考古发掘实物、乡村历史上各种传统生产生活用品、艺术品和手工艺品;对当地有的各种野生动物、植物的详细介绍,配有很多精美的照片。引人注目的是,博物馆还专门腾出一片空间来张挂社区孩子们以当地自然人文景观为题材而创作的各种绘画作品。博物馆中还制作有影像光碟,多层面地放映自然和人文环境,反映当地人的生产生活。

不少村子里还成立有战争博物馆,这是“生态博物馆”的一部分,比如卡哦里阿(Caoria)村的战争博物馆里就有2000多件展品,其中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当地士兵用过的各种兵器、各种各样的军用器具和军旅生活用具、士兵的服饰、老照片,甚至士兵在战场上写给家人和情人的很多未能寄出的书信也被精心陈列在橱窗里。村子里建有纪念碑,纪念当地在战争中阵亡的士兵,石碑上刻着阵亡者的名字。村民说,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让后人记住当地那些在无情的战火中的毁灭了的生命,记住国家经历过的那一段段悲惨而不幸的历史。

而“生态博物馆”更大的展示空间在有形的博物馆之外。“生态博物馆”的设计者把整个社区生活的自然环境和农牧生活场景都纳入其视野中。他们为旅人设计了非常详细的各种徒步旅游路线,除了可以到达当地各个自然景观的路线外,其中普遍还设计出“民族志路线”(Ethnographic trail),指可到达当地人各种社会生产生活、历史景观和与宗教信仰相关的各个圣迹灵地的路线。

由于气候和环境的关系,特伦托省不少山地社区每年以村子的大本营所在地为核心,以周围山林牧场为半径,进行周期性的流动农牧活动。如每年3至7月,村民就赶着牛羊,举家搬迁到草青林茂的林中居所去。他们过去的农牧生活、盖木板瓦的木楞房、各种农具、制作奶制品的器具、厨具炊具等皆完整地保留着,同时还保留了过去村民的家庭生活场景,如菜地、猪圈,水井,室外喂猪的地方和猪食槽等,猪和牛羊用木头逼真地雕刻而成。村子里过去用来伐木的各种斧头锯子、用水力来进行锯木的水车等,都如实地展示,并且还每天进行演示,让来这里的人们能领略到当地村民过去各种真实的生活情景。

过去当地村民曾经有过伐林开荒的游耕农业,现在随着当地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已经完全“退耕还林”,但过去曾经历过的生产方式则成为今日展示的对象,保留了过去各户各村的农地界碑等。而过去的牛厩羊圈,成了真实地再现过去畜牧生活场景的场所,连当地森林牧场中每一种草的标本都有展示,如那种草有利于产奶,那种草有毒,那种草有利于牛羊的繁衍等,内容都标示得相当详细。

“生态博物馆”还设计了一个犹如藏族“转经筒”的圆状物,可以转动,上面详细地绘着整个一年的生活与农事历,在转这个木筒时,可以通过各种图标、图画和文字等,一目了然地看出整个村子的生产生活活动场景和周期,如什么时候村民迁徙到山腰进行畜牧活动,什么时候把牛群赶上山放牧,什么时候村民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又迁徙下来等。

有的村子还根据自己的特点,设计了称之为“圣道”(sacred trail)的路线,作为生态博物馆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主要是反映村民的宗教信仰生活部分,包括教堂、还有村民在随季节迁移过程中所用的路旁祭坛、反映耶稣受难的十字架、民间相传是耶稣露宿过的地方、民间信仰中的神山等。这圣道中还包括“圣屋”(sacred room) 村民收藏的各个时期的宗教绘画、雕塑作品、宗教装饰品、圣经等,包括文艺复兴时期的各种宗教题材的艺术品。

有的生态博物馆还包括“艺术和工艺之园”(art and crafts park)里面陈列着村里各种传统的工艺品和制作工艺品的工具,比如木纺织机、酿酒器具等。

除了那些有数百年历史的教堂、民居等古老建筑被精心保护外,村子里传统的磨坊、酿酒坊、打铁作坊、甚至过去烧炭的土窑等,都作为历史场景而保留了下来。村内历史悠久的房子,原样地保留下来,如果有的房屋内部和外部有局部破损,都严格地按照原样“修旧如旧”。古堡或者其残垣断壁。

此外,很多意大利乡村保留了浓郁的乡村节庆、传统歌舞、服饰等传统文化习俗,这也成为意大利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生态博物馆的文化产业功能

乡村生态博物馆的理念和做法推出来后,在意大利保存了很多拥有丰富的乡村历史文化遗产和民俗遗产的乡村,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的旅游业。据介绍,旅游业已经成为这些村子主要的收入来源。国内外相当多的游客慕名来一睹乡村生态博物馆,来村子里度假的人增多。寓教于乐的这种乡村旅游方式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增加了当地村民的收入。我在参观乡村生态博物馆时,曾与当地致力于这些生态博物馆的学者和社区人士交谈,当我指着那些兴高采烈地来游览的众多游客,问到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时,他们告诉我,村民从这种生态博物馆方式的旅游中获益很多,现在当地不少村落的居民可以基本上靠这种生态旅游生活,很多乡村已经不完全靠农业生活。

生态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意大利的生态博物馆不仅仅有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的功能,更为重要的是,它具有一种文化教育的功能。我觉得,任何文化产业除了经济效益外,应该具有一种体现在启发人的心智、鼓舞人的爱国爱乡情感和终结生命关怀的功能。而并不仅仅是体现在经济上的利润。

在访问的过程中,村民们虽然告诉我们,这种生态博物馆虽然有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它的社会效益更有意义。他们强调,生态博物馆不仅仅是为了促进旅游,更重要的是要让人们记住意大利的历史和文化,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村子的历史和文化,让孩子们知道自己故乡家园的历史,了解祖先们曾经经历过的生活和走过的路,了解他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这使我回想起每到一个意大利的地方,意大利人都喜欢兴致勃勃地向你介绍当地的各种历史事件发生地、历史建筑、历史悠久的房屋和酒店、名人旧居等,意大利人领你去吃饭时,非常喜欢把你带到一个古老的农家小院或老宅院的酒吧饭店,他们因拥有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而自豪。

二、反观云南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几个问题

我觉得,意大利乡村生态博物馆在以下方面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传统的乡镇文化并非与现代化格格不入

从意大利乡村生态博物馆形式中,我进一步感受到,传统的乡镇格局、建筑和生活方式是不是一定就与现代化格格不入呢?我游历了西方大多数世人公认的现代化富国,所看到的是这些现代化的始作俑者们把“落后的”村镇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那么好,使之成为他们自豪地炫耀于人的国宝。这些遗产不仅为他们争了“历史文化遗产”、“文明古国”的脸面,而且还为他们创造着源源不断的财富,大到一个古堡、一座古城,一段古城墙,小到一个农舍村屋,都成为人们乐此不疲地留恋的场所。这其中的道理非常简单,一个国家成功的现代化和历史文化遗产是有千丝万缕之联系的,谁懂得这一点,谁就拥有了古今互动的辉煌。

云南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前景面临的几个问题

意大利之行使我不无忧伤地想起在我们云南乃至东西部更多的村镇里,多年来不断地在快速消逝的古街道、古建筑,还有乡村各种传统的农舍小屋和传统的社区公共设施,也在不断地被现代钢筋水泥光鲜时尚的建筑物所取代。在云南很多乡村,不珍惜历史文化遗产的现象相当严重,老房子、老街道、老字号、老家具、老庙宇、民俗旧器被轻易破坏的情况也很突出。

一是文化产业赖以发展的自然环境、历史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存在较大的问题,乡村物质性和非物质性文化遗产(有形和无形文化)在不断地悄然消失。

云南很多民族的村寨中除了独特的自然坏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之外,比如在民族志和圣迹灵地方面,有寺庙、寨门、神林、神泉、神湖、神山、神石、家庭祭坛、村寨各种祭祀场、家族和家庭墓地等等各种具有民俗信仰内容的场景,这些都可以用来作为一个村寨的“圣道”或者“神圣之道”。而现在这些资源比较过去正在大大减少。比如很多村寨原来有的寺庙、古戏台、古祠堂、古老的民居、大量的民俗生活旧器,很多圣迹灵地、民间歌舞、手工技艺等既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产业赖以发展的资源,正在不断消失。

二是社区民众缺乏保护自己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活着的民俗文化的意识,

现在,云南不少乡村社区已经开展各种旅游活动,从中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成为脱贫的一条有效途径。但从目前的情况看,社区参与性旅游大都缺乏民众能力建设的扶持政策和培训措施,没有具体的指导,因此存在盲目开发,不考虑文化产业和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弊病。

三是在发展以旅游业为依托的文化产业的过程中,缺少对本地自然和文化资源价值的准确认识,随意性的开发甚至对景区文化和自然资源有破坏性的开发行为突出。

上述问题,可以从目前在社区参与式旅游方面可以说在云南省搞得最好的宁蒗县永宁乡落水村,该村很多新建和装修的民居,并没有突出摩梭人的传统民居特色,大门及窗框过分藏化,乱用过多的色彩,使不少民居看区不像民居,更像是一个寺庙。村内违反民族传统建筑习俗且又影响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层豪华客栈越来越多。本来为很多游客所欢迎的家访活动也没有规范和慎重设计的内容,人为因素太浓。不少导游在讲述中随客人的喜好瞎编一通;旅游工艺品则基本上是来自大理、鹤庆、迪庆和丽江的,没有开发出具有摩梭特色的地方产品;文字影像方面的旅游产品更是缺反规范性和权威性,其中有不少是迎合市场而作出的猎奇编造之作。

此外,落水村的家庭客栈大都用了一些雷同而又没有地方特色的名称,据我们在2000-2001年调查期间的统计,大约有30多种,大都是什么“摩梭阿夏园”、“摩梭伊甸园”、“摩梭之家”、“摩梭饭店”、“花楼园”、“女神楼”、“女儿国阿夏园”等等,完全丧失了摩梭家庭所应给人的那种温馨平和的气氛。

在云南不少展开旅游接待的社区,民居内部装修滥用瓷砖、水泥等现代建筑材料,模仿城市建筑模式而逐渐失去传统诱人特色和风格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云南摩梭人的母系制文化和“走婚”习俗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是促使当地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具有“独一无二”性。目前丽江方面正在致力于申报摩梭人古村落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而如落水村这样曾被联合国列入“模范社区”备选目录的摩梭村落,因为近年来盲目无序、漠视传统风格的乱建乱盖家庭客栈、自然村落那种传统有形文化的独特价值已经荡然无存,完全丧失了作为古村落争取进入“申遗”名录的资格,同时也在失去作为自然村落所具有的那种乡村旅游景观魅力。

中国是个文明古国,中国应该珍惜一代代祖先创造的辉煌的文化遗产,无论在城镇还是在农村。中华文明辉煌的历史文化遗产会给我们一种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并赋予我们当代和谐发展的动力。这一点,对民族众多,多元文化富集的云南来说,显得更为重要。

提交“2005文化产业云南论坛”论文

进入 杨福泉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文化产业  

本文责编:zhangch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社会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407.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天益发布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