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小立:大学治理为何要以“稳定”为原则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761 次 更新时间:2023-06-01 00:22

进入专题: 大学治理  

尤小立 (进入专栏)  

日前,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一位50岁的副教授被校方解聘的消息,引起了媒体和网友的不少议论,这些议论主要是针对大学实行的“非升即走”政策的,归纳起来,有两类倾向。

正面的议论,多出于同情,即为这位老师叫屈,旁及批评“非升即走”政策实施上的不合理;负面的议论,则主要是嘲笑这位老师科研能力太差,被解聘实属咎由自取,并继之以夸张的励志言论,企图昭告后来者。

其实,此事的关键,还在于清华大学人事部门对政策的执行方式,简言之,就是在整个过程中没有很好地体现出对于在清华工作9年的教师应有的诚意,特别是缺乏处理那些能上(留)与不能上(去)之间的情况时把握合情合理尺度的智慧。

至于微信公众号相关评论中出现的诸如“人要保持随时走的能力,才可以保持尊严”之类的励志言论,并无太多实质意义,类似站在道德至高点上的“马后炮”,唯一的功能是变相地伤害被解聘者。

要知道,人的“强大”是没有绝对标准的,即便是出于比较之下的“强”“弱”判定,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大学教师也不例外。因此,管理政策和机制既不应该考验人的“强大”与否,也不可能促使人“强大”到成为“超人”。

在当下,人们普遍对大学实行的“非升即走”的批评和忧虑,看上去是与实施方式的偏颇和绝决有关,实际上,它也折射出了一种渴望“稳定”的普遍心理或诉求。而对于大学治理来说,“稳定”始终是一个基本原则。

就机制上言,作为预聘制的“非升即走”本身就包括“长聘”“终身教职”的内容,相对于教师长达几十年的教育和学术生涯,6年的“非升即走”的灵活聘用期并不算长,何况它主要是为了衡量和考验应聘者是否真正适合于在“这一所”大学工作,而并非所有的大学。

在引进欧美发达国家大学的预聘制时,人们的关注点或拘泥于技术层面,或聚焦于理念层面,前者只重视具体的操作而无问西东,后者则注意揭示这个机制对于学术自由的保障作用。但两种关注方式似乎都忽视、误解了预聘制的基础或者说应该达到的目标——维护教育和学术上的稳定。

大学治理上的“稳定”原则,当然不同于固化和拒绝发展,也与过去的“大锅饭”体制无关,而是相对于朝令夕改、无谓的折腾的。它是为了使大学保持一种持续发展的能力,让教师在相对长的时间段中,不再为个人的生存、去留而分心。

因为教育本质上是奉献的事业,奉献需要公心。单纯为生存而竞争只能强化私心,唯有稳定,作为个体的人(教师)才可能有所超越,进而养成公心。

而科学研究的性质亦决定了那些真正原创性的科研工作在事前既无法预测成败,也无法确定准确的完成时间。因此,研究型大学鼓励教师在没有量化考核压力的条件下,探索未知或反思已知的理论,不仅是一种学术责任,也是一个基本义务。

物质的进步从来都是为了让社会变得更文明,而人的文明属于精神层面,它的具体表现就是举止优雅。如果大学里充满了无序的生存竞争,就很难谈得上优雅,所谓“佛系”生存,要么以失去现实利益为代价,要么只能成为“能力差”的代名词。

现在看,“非升即走”之所以遭人诟病,不是它本身的制度设计让应聘的青年学者失去了稳定的依凭,主要还是执行者只盯着字面上的“下(非升)”“走”,却忘记了“升”“留”才是最终目的。这种僵化的认知在操作方式上的极端之例,就是“大浪淘沙”式的随意引进。

对应聘青年学者的考核方式同样是决定预聘制能否成功的关键。但行政主导下的“非升即走”,采取的基本是量化考核的模式,也就是说,仍在延续原有的机制。这种以消耗科研想象力、消磨科研热情为代价的考核评价,并不符合科技部、教育部所提倡的“破五唯”的精神,不利于培养青年学者可持续发展的科研能力,也与预聘制这样的新机制格格不入。

至于随时变更已入职的应聘者的科研指标和要求,不仅有失基本的契约精神,综合起来看,也容易导致被考核者为达到要求而急功近利,因而间接地造成了不稳定局面的进一步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在个别大学出现的一种极端做法,这种做法似乎是为了在新引进的“非升即走”考核者和原有长聘教师之间寻求平衡,故主张将“非升即走”的考核方式扩大到所有长聘教师中,大家一起“走钢丝”。类似脱离实际、任意扩大预聘制适用范围的做法,与随意拉大新、老教师之间薪酬差距的做法一样,都不利于大学的稳定。

从根本上说,大学治理的“稳定”是为形成文化上的积淀和可资传承的历史传统创造条件,而文化积淀和历史传统也是大学“内涵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刊《中国科学报·大学周刊》2022年9月20日】

进入 尤小立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大学治理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高等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334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