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溶: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雄心壮志

——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的思想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72 次 更新时间:2023-05-09 10:09

进入专题: 邓小平  

冷溶 (进入专栏)  

邓小平同志最近在视察我国南方时说,我们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资本主义发展几百年了,我们干社会主义才多长时间!何况我们自己还耽误了二十年。如果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

这番话,多么情真意切,多么语重心长!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这番话正是邓小平同志这次视察南方时全部谈话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这里,邓小平同志再一次强烈地表达了中华民族的雄心壮志,即到下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这一战略目标。这是一个要用“一百年”走过“几百年”路程的伟大战略目标。

由邓小平同志于1979年底首先提出,尔后反复论证,已为党的十二大、十三大确立的我国从本世纪八十年代到下世纪中叶共七十年的三步发展战略目标,即到八十年代末实现翻一番基本解决温饱、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进入小康社会、到下世纪中叶再翻两番建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这样一个“三部曲”的目标,是激励着十一亿中国人民奋发努力的伟大目标。十多年来,围绕着这一目标,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认真地学习和领会这些思想,特别是联系学习邓小平同志最近的重要谈话,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指导当前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宏伟的目标:要使中国彻底摆脱贫困  要为人类作出较大贡献

一位外国评论家指出,中国提出七十年的发展战略,这样长期的目标,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我们为什么要提出这样长期的一个战略目标呢?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简略地回顾一下历史。

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所为之奋斗的,无非是要完成两大任务。一个是结束中国四分五裂状况,争取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另一个是彻底摆脱贫困,使中国强盛起来。这两大任务都历史地落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完成了第一个任务。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当国家有了一定的经济发展基础之后,毛主席、周总理又及时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科技四个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实现第二个伟大的任务。由于历史的曲折,这一任务被耽搁了二十年的时间。当我们结束“文革”,恶梦醒来之时,突然发现,我国与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加拉大了。现实是严峻的,时间再也不能耽搁了。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邓小平同志的提议下,全党坚决果断地实现了工作重点的根本转移,下决心排除任何干扰,一心一意地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完成历史的重托,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伟大任务。邓小平同志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地分析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经济上的差距,及时切实地提出了从八十年代到下世纪中叶分三步实现现代化任务的战略设想和战略目标。

有了这样一个目标,就有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为之团结奋斗的基点和前进方向。同时,一个明确具体的长期发展战略,也为我们制订中短期经济发展计划提供了依据。党中央在制定“六五”计划时,就是与本世纪末的小康目标联系起来考虑的。1985年在制定“七五”计划时,又考虑到下世纪的发展目标。英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古德曼曾评论说,“七五”计划是中国第一个详细具体和明确的计划,这显然与中国有了一个长期发展战略有关。去年七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八五”计划与“十年规划”,更加体现了这一特点。

有些人说,用这么长的时间达到人均四千美元,现在有的国家人均已超过一万美元了,我们的目标是不是太渺小了?

究竟这是一个渺小的目标,还是一个宏伟的目标?正确认识实现这一目标的意义,对于增强信心,至关重要。对此,邓小平同志作了充分的论述。

邓小平同志认为,我们拥有一切条件,一定能够赶上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但是,我国人口众多,基础落后。要消除同发达国家两三个世纪至少一个多世纪形成的差距,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到的,必须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下长期奋斗的决心。对这一点,我们不能抱有任何幻想。在本世纪末实现人均八百到一千美元,这个数字确实不高,同发达国家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但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却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真正达到也并不容易。他认为,八百美元虽然不多,但是,由于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财富不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没有大的贫富差别,所以一般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他举了苏州的例子。1982年苏州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四百美元,人们的饮食、服装、住房、教育文化状况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苏州是全国经济发展最好的地区之一,才达到小康目标的一半,就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邓小平同志说,如果全国都达到人均一千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那么中国将发生多么大的变化啊。对于这一点,国外的一些经济学家也认为,同样的人均收入,国情不同,状况大不一样。希腊前总理帕潘德里欧就曾说过,人均收入的统计对中国有意义,对我国就没有什么意义。我们希腊的人均收入虽然高,但差距实在太大了。邓小平同志说,我们的优点就在这个问题上。

据国外经济学家的观察和定量分析,与中国人均收入相同而制度不同的国家,一般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与中国比差距较大,中国人的生活状况实际上超过估算的人均收入水平。党中央在关于“八五”计划的说明中也指出,小康目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不仅仅是八百美元的数字,应该全面理解实现翻两番的意义。所以,邓小平同志认为,我们既要实事求是地承认我国经济上落后,但也不能妄自菲薄,还要看到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才是比较客观的态度。他进一步指出,如果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彻底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真正达到人人丰衣足食的小康水平,那么我们国家就对人类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我国人均收入数字低,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口太多。这是历史给我们留下的一个相当沉重的包袱。但是,反过来看,由于人口多,人均收入数加起来,总值就很可观。这个因素也不可小看,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邓小平同志曾说,他过去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后来看了一份材料,说一个搞霸权主义的邻国认为,中国人均收入虽然少,但总值高,国力并不弱,所以不可小看。这份材料提醒了邓小平同志。他说,现在我们还很穷,与我们这个大国的地位不相称。我们是个大国,又是个小国,就是经济上落后。如果我们达到人均八百至一千美元,十二亿多人口,总值就是一万多亿美元。这就很了不起。现在世界上没有几个国家超过一万亿美元。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可以集中力量办很多事。拿出百分之一来搞国防、搞教育,就是一百亿美元。如果在下世纪中叶达到人均四千美元,十五亿人口总值就是六万亿美元。这个数字在世界上肯定是数得着的。这样,中国的国际地位就会大大提高,就会对世界和平和第三世界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邓小平同志看来,实现三步发展战略目标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意义,就是证明社会主义的成功。有些人总是把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上落后归结为制度的原因,其实,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战后选择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至今仍然十分贫困的为数也不少,而中国在那样落后的基础上,四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这十几年来走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成就,已为世界上许多持客观态度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所承认。现在,国际上经济竞争十分激烈,市场被占得满满的。北方发达国家愈来愈富,而南方不发达国家,不管是何种社会制度,大多相对地愈来愈穷。邓小平同志认为,如果我们能够在这样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这不但是给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道路,更重要的是向全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第23页)

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邓小平同志坚信,我们的战略目标不是一个渺小的目标,而是一个宏伟的目标。也正因为如此,他从来不把这一目标仅仅看作一个单纯的经济目标,而是将其看作一个意义重大的政治目标。

坚定的信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一切着眼确保建国一百年大目标

这样一个政治目标,在邓小平同志的心目中自然居于极其重要的位置。自1979年12月同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谈话时提出这个设想后,他就一直思考着这个问题。1980年1月,他在《目前形势与任务》这篇著名的讲话中,第一次向全党提出了这个设想。他把这件事放在同作历史决议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当时,他找来中央负责经济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有关同志,对他们说,当前要抓好两件事:一是作历史决议,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一是考虑制订长远的发展规划。根据他的指示,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上,正式确立了本世纪末翻两番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从邓小平同志十几年来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谈话中可以看到,目标问题是他谈论最多的内容之一,几乎每次都要提到。我们特别注意到,他的许多重要思想,都是围绕着战略目标问题展开和阐发的。认识到这一点,对于全面系统地理解他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十分重要。

在谈到中国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时,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主义是我们实现战略目标的根本保证。他说:“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第3页)如果按照资本主义的分配方法,小康目标所达到的一万亿美元算不了什么,还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状态,也就是百分之几的人生活好,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还是贫困。“但如果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处于小康状态。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道理。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康社会形成不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54页)

在谈到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政策时,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是“实现宏伟目标的根本政策”。“目标确定了,从何处着手呢?就是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我们确定搞两个开放:一个对外开放,一个对内开放。”要实现我们的第一步目标和第二步目标,不开放不行,不改革也不行。他认为,第一个翻一番,农村改革起了决定性作用,第二个翻一番要靠城市改革。城市改革做得好,可以为本世纪甚至下世纪30年到50年打下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物质基础。邓小平同志还指出,即使不进行更大的改革,本世纪末翻两番的目标也可以达到,但考虑到要在下世纪中期争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不经过改革是不行的。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改革开放放弃不得。照过去的老框框做,肯定达不到我们的战略目标。如果固守成规,一模一样的搞,没有一些失败的尝试,肯定达不到目标。最近,他更强调地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在谈到为什么要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时,邓小平同志指出,搞自由化,搞动乱,破坏了稳定,对四化危害极大。中国要实现战略发展目标,第一个条件,就需要政治稳定。他说,要向人们讲清是非,讲清利害。“是非是涉及我国根本利益的是非,利害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根本目标,即能不能达到我们本世纪目标和下个世纪目标的重大利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156页)“为什么我们对学生闹事问题处理得这么严肃,而且是迅速处理呢?因为中国不能再折腾,不能再动荡。”(《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第13页)1989年政治风波过后,邓小平同志再次强调,这次动乱使我们更加认识到稳定的重要性。中国搞四个现代化建设,完成原定的经济发展战略任务,摆脱贫困,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最关键的问题是需要稳定。今后如果需要,当动乱因素一经出现,就不惜采取任何手段尽快消除,可以采取戒严或比戒严更加严厉的手段,使我们不受任何外来干扰。

在谈到为什么在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时,邓小平同志指出:“为了使中国发展起来,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82页)过去我们认为世界大战很快要打起来,从现在总的国际局势看,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为此,我们调整了对外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根据和平共处原则,有意识地同许多国家改善了关系。“中国在本世纪末摆脱贫困状态达到小康水平,是可以实现的,但是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还要花五十年左右的时间。因此,我们希望至少有七十年的和平时间。我们不要放过这段时间。”(《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第44页)

在谈到为什么我国方针政策长期不变时,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提出用“一国两制”的办法解决香港和台湾问题的政策、改革开放政策、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政策五十到七十年不变。这不是随随便便、感情冲动才讲的,是考虑到中国的现实和发展的需要。“我们第一步是实现翻两番,需要二十年,还有第二步,需要三十年到五十年,恐怕是要五十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两步加起来,正好五十年至七十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68页)

此外,邓小平同志还论述了实现宏伟目标同军队和国防建设、科技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关系。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着眼点。许多话寓意深刻,发人深省,极具说服力。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战略目标问题在他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重要位置。它实际上是我党确定的“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的具体化,我们的一切政策都是为了确保这一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目标的实现。

最近,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再一次强调,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同时,他的谈话清楚表明,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的论断,是同从建国起要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这个大目标紧密关联的。

为了确保实现这个大目标,必须狠抓落实工作。对于如何落实战略规划,邓小平同志也作了周密的思考,提出了许多具体指示。有几个思想特别重要。

——要抓紧时间,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才能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这是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思想。他认为,二十年实现翻两番,时间是很紧迫的,必须抓紧,否则就有落空的危险。1982年10月十二大确立了翻两番的目标。会议一结束,邓小平同志就找来国家计委的负责同志,对他们说:翻两番“靠不靠得住?党的十二大说靠得住。相信是靠得住的。但究竟靠不靠得住,还要看今后的工作。”“二十年的时间分为前十年、后十年。前十年为后十年做准备。准备有个时间问题,要抢时间,不能不认真对待。”他要求抓紧落实能源、交通等骨干建设项目,“能早上的就集中资金早上,早上一年早得利一年,不然要拖到下个世纪去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6、7页)邓小平同志后来一再指出,到本世纪末的这段时间,是一个关键时期。我们要认清形势,把握机遇,真抓实干,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力争几年上一个台阶。邓小平同志同时也强调,说抢时间,抓速度,并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发展。

——为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解放战争中,毛泽东同志经常用算帐的办法来预期战争发展的进程。他说,只要每个月消灭8个旅的敌人,三年内就可以彻底打败蒋介石。他要求各个战略区分片包干,实现这个数字。毛泽东同志的办法就叫作心中有数。战争年代的经历,总是给邓小平同志留下深刻的印象。邓小平同志认为,实现翻两番的目标,也要做到心中有数。1983年邓小平同志来到江苏,亲自了解江苏省翻两番的具体落实情况。回到北京后,他立刻找到中央一些负责同志,以江苏情况为例子,提出落实翻两番,国家有具体规划,“各个省、市都要有自己的具体规划,做到心中有数”。现在心中还没有数。他指示,国家计委要规定各省市的任务。要一个省市一个省市落实,使大家都做到心中有数。“我们要帮助各省、市解决各自突出的问题,帮他们创造条件,使他们的具体规划能够落到实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13页)同时,邓小平同志又强调,各地情况不同,制定具体规划时要区别对待。他举了日本发展的例子。日本翻两番首先是在大城市搞起来的,中国要翻两番,条件好的大城市起码应该翻三番。而一些落后地区,要实事求是地根据它们的具体情况制定翻两番的规划,也要心中有数。最近,邓小平同志强调,条件好的地区要争取快些发展。他说,比如广东,要上几个台阶,力争用二十年的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江苏等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就应该比全国平均速度快。又比如上海,目前完全有条件搞得更快一点。

——为了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从基础环节抓起。农业就是基础。对这个问题,邓小平同志特别重视,指导得十分具体。他强调:“农业是根本。这一点千万不要忘记”。他说,农业翻番首先要增产粮食。“到2000年,以十二亿人口每人八百斤计算,粮食产量要达到九千六百亿斤。从现在起,每年要增产一百多亿斤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132页)这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他要求“在规划中要确定用什么手段来达到这个目标。比如,从增加肥料上增产多少斤,从改良种子上增产多少斤,从改进管理上增产多少斤,从搞好农田基本建设上增产多少斤,其它手段能够增产多少斤,都要有计算。”(同上,第11页)他还特别强调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作用。1982年10月,他提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著名观点(同上,第7页)。他说,美籍华人学者吴健雄建议,中国解决农业问题,要搞生物工程,投资少,见效快。我看2000年粮食要达到9600亿斤,要靠这个。

——为了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邓小平同志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一、二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得多快啊!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近十几年来我国科技进步不小,希望在九十年代,进步得更快。每一行都树立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一定要打赢。高科技领域,中国也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早在1982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要实现二十年翻两番的目标,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第一位的就是解决科技队伍的管理使用问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8页)最近,他又语重心长地指出,老科学家、中年科学家很重要,青年科学家也很重要。希望所有出国学习的人回来。不管他们过去的政治态度怎么样,都可以回来,回来后妥善安排。这个政策不能变。告诉他们,要做出贡献,还是回国好。对我们的国家要爱,要让我们的国家发达起来。

执著的奋斗:排除干扰加快改革闯出一条新路  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实现雄心壮志

从上述讲话和谈话中,我们看到,邓小平同志不但提出了目标,制定了一系列确保目标实现的重大方针和政策,并且对其发展的每一步骤和环节都极为关注。客观宏伟的战略目标,是他时刻萦绕于心,须臾不能忘怀的事情。他反复强调,要排除“左”右干扰,扭住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一心一意为实现战略目标而奋斗。他说:“我们全党全民要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213页)“这件事情,任何时候都不要受干扰,必须坚定不移地、一心一意地干下去。”(同上,第240页)

1986年底和1987年初,邓小平同志主张以果断而迅速的措施制止动乱,随后把全党的注意力尽快转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加快改革的步伐。

1988年9月针对经济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做出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决定。他强调指出,十年改革成就巨大,尽管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我们有信心,对本世纪末翻两番的目标,我们没有失望。

1989年政治风波过后,邓小平同志在6月9日的讲话中提出,要很冷静地考虑一下过去,也考虑一下未来。而他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战略目标问题。他说:“我们发展战略的‘三部曲’,正确不正确?是不是因为发生了这次动乱,我们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就发生了问题?我们的目标是不是一个‘左’的目标?是否还要继续用它作为我们今后奋斗的目标?这些大的问题,必须作出明确、肯定的回答。”他说:“我想我们做出的不是一个‘左’的判断,制定的也不是一个过急的目标。因此,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应当说,我们所制定的战略目标,现在至少不能说是失败的。在六十一年后,一个十五亿人口的国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是了不起的事情。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应该是能够做到的。”(《十三大以来》第538—539页)

1989年9月4日,邓小平同志会见党中央新一代领导集体,决定辞去他最后担任的党中央军委主席的职务,从工作岗位上完全退下来。他再次表示了对实现战略目标的深切关心。他充满感情地说,中国按计划实现第二个翻一番,也是社会主义的成功。我希望我能活到那个时候,亲眼看到翻两番的实现。

年逾八十的邓小平同志,为了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早日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投入了全部的心血、精力和智慧。这种崇高的献身精神,是令人感动和钦佩的。

最近,邓小平同志以88岁的高龄,不辞劳顿,兴致盎然地视察了我国南方,发表了极为重要的谈话,再次强调,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确保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党中央政治局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意见,及时召开全体会议,讨论改革和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强调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会议要求全党同志进一步提高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坚持两手抓,以改革和建设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四大的胜利召开。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和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精神的重大意义,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

应该看到,近十几年来,世界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在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中,正视现实,采取愈来愈灵活的经济政策,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以亚太地区为例,继东亚四小龙之后,东南亚新四小龙紧步其后,正千方百计迎头赶上。有人认为,在本世纪末,亚洲的新旧四小龙国民生产总值总计将达到一万亿美元。世纪末的挑战对我们来说是严峻的,而据邓小平同志估计,下世纪的挑战将更加严峻。我们要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就必须在实践中大胆地探索。当年刘邓大军在那样困难的情况下,千里跃进大别山,出奇制胜,从根本上改变了全局被动的局面,表现出战略家的胆略和气魄。经济建设有自己的规律,是极为复杂的一项系统工程,要讲究高度的科学性。然而,要想在当前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状况下,“杀出一条血路”,把我国落后的经济迅速发展上去,的确需要当年毛泽东、邓小平的那种战略家的胆略和气魄,需要在实践中闯出一条新的路子。这十几年来,邓小平同志提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改革开放,建立特区,为了共同富裕而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一国两制……等等,无一不是体现着这样的一种胆略、气魄和出奇制胜的创造性精神。试想,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些方针政策,我们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吗?这些年来,某些社会主义国家发生的变化,无疑提醒了我们要更加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警惕和平演变的危险;然而它也告诉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决地进行改革。解放思想应该是我国思想战线上的一项长期任务,也是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只有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并且确有实效,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的活力,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无限的生命力。

一百多年来,我们中华民族有一个梦,就是彻底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使中华民族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无愧于我们这一历史悠久泱泱文明大国的称号。现在,邓小平同志、党中央为我们制定了一个十分宏伟的现代化的三步发展战略目标,并且已经取得了第一步的重大胜利。这个梦正在实实在在地成为、并且必将最终成为伟大而光辉的现实。邓小平同志说,这就是中国的雄心壮志,是“中华民族真正的雄心壮志”。让我们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团结起来,沿着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奋发进取,为实现这一雄心壮志而忘我地奋斗吧!

《人民日报》1992年4月27日

进入 冷溶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邓小平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2674.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