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坤:新一轮全球粮食危机下的性别不平等及其应对之策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2315 次 更新时间:2023-04-28 06:35

进入专题: 性别不平等   粮食危机  

胡玉坤 (进入专栏)  

在多重世界危机的叠加激荡下,堪称“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新一轮粮食危机席卷了亚非拉许多国家。最贫穷而脆弱的群体尤其是女性首当其冲深受其害。这一波全球粮食危机仍在持续延烧。这凸显出“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零饥饿(目标2)和性别平等(目标5)两大目标都偏离了轨道。加大力度整合这两个紧密相连的未竟目标,其紧迫性已变得不言自明。

一、全球粮食危机加剧了性别不平等

性别不平等早已嵌入了全球粮食系统。环顾全球,在粮食生产、获取和消费的各个领域,形形色色的性别不公平现象随处可见。人类粮荒与饥谨的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像过往一样,社会与家庭地位无足轻重的底层贫困妇女被身不由己裹挟其中,成为这一轮全球粮食危机的一个主要受害群体。

在极具挑战性的全球粮食危机的冲击下,边缘化妇女不成比例地受到了粮食不安全和饥饿的伤害。2022年出炉的《世界粮食安全与营养状况》报告揭示,2021年全球受饥饿影响的人数高达创纪录的8.28亿人口,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增加了1.5亿。同年,全世界处于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状态的女性占31.9%,相比之下,男性的这一比例为27.6%,两者相差4.3个百分点。据估算,2019年,全球15-49岁女性贫血的发生率几近三分之一(29.9%)。绝对数从2000年的4.93亿持续增至2019年的5.71亿。上述数字并不出人意料。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粮食不安全和营养不良的性别差距仍在持续扩大。2022年国际人道主义组织CARE推出的一份研究报告揭示,2021年,在全球约莫8.28亿受饥饿影响的人口中,约五分之三(59%)是女性。遭遇粮食不安全的妇女2018年为1800万,到2021年女性竟比男性多出了1.5亿多。这清楚地表明2018年以来,两性之间的粮食安全差距骤增约8.4倍。这份报告得出的一个明确结论是,一个国家的性别不平等愈严重,人们就愈发会挨饿和营养不良。

这场粮食危机也衍生出了林林种种的相关社会性别问题。例如,女童辍学,早婚乃至强迫婚姻等现象随之抬头。挨饿会驱使陷入绝境又别无出路的妇女不计后果地从事危险的商业化性交易。基于性别的暴力、性剥削及其他形式针对妇女和女孩的暴力侵害也因粮食匮乏而滋长。家庭暴力随着粮食告罄的压力而激增便是一个例证。再比如,由于缺粮,怀有身孕和哺乳期的妇女及女童等,也不得不减少餐数和食物摄入量。连喂饱肚子都成为一个奢望,又何谈负担得起健康或有营养的饮食?更堪忧虑的是,这些特殊女性群体遭受营养不良和饥饿的困扰,有可能对未来世代构成无可挽回的损害。

综上可见,无论家里抑或家外,性别平等皆因这场灾难性的粮食危机而出现了令人沮丧的退步。然而迄今所暴露的负面影响恐怕只是冰山一角。毋庸置疑的是,妇女的饥饿和营养不良状况既是性别不平等的原因,也是其后果。

二、全球粮食危机放大了贫弱妇女的劣势

眼下这一波全球粮食危机降临在一个愈发不公平的全球化时代。它还是继新冠病毒大流行、气候变化加剧以及俄乌冲突爆发后最终酿成的一场危机。持续三年的世纪疫情重创了餐馆、零售及家政等女性密集性行业。不计其数靠出卖劳力为生的妇女丢掉了“饭碗”,她们再就业的前景亦更为渺茫。在一个不断暖化的星球上,一些欠发达国家的农业近年来饱受了各种极端天气的蹂躏。更不必说俄乌战事的“幽灵”已弥漫到整个世界,导致了全球粮价飙升,也触发了国际供应链中断,给众多粮食进口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些混合性的多重威胁凸显了全球粮食供给和保障系统的空前脆弱性和复杂性。

这些深层次挑战对于徘徊在饥饿边缘的脆弱人群尤其是脆弱妇女获得食物构成了巨大的考验。伴随一系列新的压力接踵而至,原本就负重前行的弱势妇女被推入更多且更大的风险之中。粮食短缺注定了会给不堪一击的贫困妇女带来令人难以置信的巨大痛苦。从性别棱镜来审视这场全球粮食危机,底层妇女的脆弱性暴露无遗。

在劳动力市场,当互为交织的多重危机降临后,妇女倾尽全力维持生计会变得异常艰难。底层妇女多半游离在正规就业之外,在生存竞争中处于不利境地。由于缺乏平等的经济机会和竞争机会,妇女往往难以与男性比拼。须知,面向市场的农民通常是男性,妇女则主要负责家庭消费的口粮生产。再说,妇女社交活动较少或活动半径狭小,而且常常被排斥在男性主导的决策机构之外,她们获得信息的机会和渠道与男性比相形见绌。除了两性的收入差距,女性小农也缺乏获得资金、培训及儿童照料等服务。例如,她们因缺乏财产权而难于开立银行账户或因抵押等要求而无缘获得金融产品和服务。即便有农业和粮食补贴,妇女也未必能平等受益。

在家庭内部,作为“天选做饭人”的妇女总是承压最大。尽管父权制在不断式微,却远未退出历史舞台。除了有酬和创收活动,妇女还得承担了繁重的无酬家务劳动。危机之下,确保全家人吃上饭成为不计其数贫困妇女不堪承受之重。低下的社会地位也会严重削弱其在食物问题上讨价还价的能力。在很多文化中,贫穷妇女通常最后吃饭,吃得最少也最差原本就是一个常态。由于根深蒂固的历史包袱和文化规范,当粮食告罄时,妇女们宁愿自己忍饥挨饿,也会竭尽所能去满足子女和丈夫的食物需求。总之,不公平待遇的每一个因素都会强化其他成因,致使妇女陷入劣势、贫困和饥饿的恶性循环之中。

上述事实昭示妇女不成比例地受到粮食不安全的危害有其必然性。可以肯定的是,性别不公平加剧了粮食不安全和饥饿,反之亦然。如此等等皆与妇女作为全球粮食保障的主力军和家庭食物主要管理者的角色极其不相称,而且也极具讽刺意味。国际社会和相关国家都急需对上述一些制度性和结构性障碍进行深层次反思并据此采取得力行动。

三、打出一套务实有力的“组合拳”必不可少

当粮食匮缺成为一个严峻现实时,挨饿就不单纯是生活在夹缝之中的弱势妇女所面对的唯一挑战。以往主要着眼于人道主义援助的碎片化干预显然是不够的。故此,除了紧急救助困在粮荒中的妇女和男性,还需从长计议打出一套务实而有力的“组合拳”。

第一、促进妇女尤其是农村妇女的经济赋权。鉴于妇女在全球粮食保障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女性化的普遍现实,促进妇女的赋权至关重要。这意味着完善法律、政策及相关干预举措,以消除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歧视,优化劳动就业的环境。比如,为妇女量身定制金融服务。让弱势妇女拥有手机并得到使用培训也不失为一个良策。大量经验证据表明,当底层女性有了机会创收并对家庭收入拥有更大发言权时,食物、营养、保健及子女教育等问题便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投入。

第二、扩大普惠性的社会保护。在一些欠发达国家,财政上捉襟见肘或已债台高筑的穷国政府往往倾向于限制或削减惠及妇女和儿童的社会保护措施。建立健全社会安全网尤其是针对最弱势群体的社会保护,是许多发展中国家亟待补齐的一块“短板”。譬如,现金转移等激励措施有助于减少女童辍学和早婚,对于改善家庭膳食和营养也大有裨益。

第三、加大努力制止各种形式基于性别的暴力侵害。这场粮食危机增加了家里家外基于性别的暴力风险。预防干预尽管棘手,却极其必要。为女性暴力受害者制定有针对性的身心保健服务及法律援助服务同样必不可少。

第四、强化对妇女团体和网络的支持。亲邻守望相助远胜于各自为战的“自保”行动。妇女团体和组织有望成为抱团取暖,共渡时艰的一个平台,为最有需求的妇女输送信息或资源,并有助于开展分担劳动与育儿责任、组织交通及获取信贷等集体行动。

第五、提升女性领导力,拓展妇女和妇女组织平等而有意义地参与各级决策的能力。妇女的“缺席”意味着她们的声音和诉求有可能被淹没或被排除在解决危机的决策之外。惟有倾听缺乏话语权和影响力弱势妇女的声音,干预举措才能更加公平而有效。

第六、构建积极的性别规范和理念。将做饭等家务劳动视为妇女的“天职”却对其食物贫困视而不见的集体无意识是一个源远流长的痼疾。这个长期工程有待男性和男孩的支持和合作。促进性别平等的文化转变有助于唤起对妇女经济贡献尤其是不计入GDP的妇女再生产劳动的重新思考和评价。

第七、收集分性别的粮食危机信息与数据。认清女性遭受的不公正待遇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这有助于设计性别敏感的干预措施与援助项目,监测并评估危机应对方案是否瞄准并惠及妇女,从而避免适得其反的“性别盲”行动。此举也有益于为精准决策和施政提供数据支撑。

概言之,本轮全球粮食危机衍生出的种种性别不平等严重侵害了妇女的福祉和权利。要想制止这场全球危机和未来危机带来的负面效应,我们必须正视全球粮食危机对妇女和女孩造成的不公平影响并付诸切实的行动。要不然,即便安然度过了这场危机,类似的发展问题还有可能不断重演。性别平等不仅是一项基本人权,也是具有韧性和可持续的全球粮食保障系统的一块基石。性别平等因而必须成为应对此次全球粮食危机的任何解决方案的一个核心元素。

进入 胡玉坤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性别不平等   粮食危机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社会分层与流动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238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妇女报》2023年2月21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