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晓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创新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715 次 更新时间:2023-04-20 00:35

进入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颜晓峰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上讲话时强调,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深入贯彻、创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一、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要求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

党的奋斗历史包含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历史。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地位,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形成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必然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成果。

在回答重大课题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是在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过程中展现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力量,是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过程中得到证明的;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是在思想和时代的融合过程中不断增强的。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具体实际、融入时代新特征,并且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身的过程,本身就是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要完成新的使命任务,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百年奋斗中,党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创造了与时代相适应的科学理论,指引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立于不败之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历史和实践进程中不断开辟新境界。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是要回答世界之问、中国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在回答重大课题中开辟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以理论创新成果作为回答重大课题的科学结论。这就是准确把握时代变化、提出和回答重大课题,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党和国家事业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课题。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历史证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创了社会主义救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奋斗历程一以贯之的目标任务,必然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课题,成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要领域。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怎样摒弃西方现代化的老路,克服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弊端,发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制度优势?中国式现代化,怎样从中国国情出发,成功走出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回答这一系列重大课题,没有现成答案,只能自信自立、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需要我们探索创新”。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

党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们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战略部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蹄疾步稳、全面推进,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作出重要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

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根据,指明了各国现代化的多样性质。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西方现代化不是现代化的唯一模式和标准。现代化是共同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在世界现代化的大趋势下,各个国家和民族都可以根据国情实际和时代发展,自主抉择现代化的目标和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与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相通,有着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具有世界意义。

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属性,指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优势所在。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的一条主线。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同样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本质的特征。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者、领导者、掌舵者,党的领导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目标、方向、道路、原则、内涵等,起着决定性支配性作用。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别的什么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属性。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决定了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决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规定。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中最根本的特色、本质要求中最重要的要求,是从党领导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和实践中得出的最为重要的规律性认识。

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开拓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实践根据和科学内涵。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必须加强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证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完善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指明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特征。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作出科学概括。这个概括是党深刻总结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对我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如何加快实现现代化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完善、实践上不断丰富而形成的思想理论结晶。”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成果、实践成果,概括起来说,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大成,包含先进政党和先进制度的文明性质,包含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

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布局,指明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系统关系。党的二十大制定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这是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布局,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等。这是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的战略布局,为实现党的使命任务制定总体方略、发展规划、行动方案、推进路径,提供了正确的路线图、科学的施工图、完备的计划书、可行的时间表。这是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进程中逐步推进的战略布局,制定了打好基础、夯实根基的主要目标任务,明确了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这是存在于党的二十大各项战略任务中的战略布局,涵盖经济、科教、政治、法治、文化、社会、生态、安全、国防军队、港澳台、外交、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展现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景图,凸显了新时代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的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活的辩证法”。

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科学指导

党的二十大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当代中国正经历的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社会变革、正在进行的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实践创新的集中体现,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中国的伟大创举。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这一创新实践进程中,必然成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要内容。

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及其理论也是“两个结合”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是建立在中华文明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彰显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共同规律,同时是现代化发展规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式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创新发展,也是人类实现现代化的创新发展,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从本国国情出发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深入回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大问题。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世界现代化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创举,是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实践基础。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需要回答好新的重大问题,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比如,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来自外部的风险挑战始终存在并日益凸显,怎样在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形势下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稳步实现各个阶段的战略目标?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怎样在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中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从本质要求到实践成效的转化?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不少顽固性、多发性问题,怎样在解决大党独有难题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进一步调动全党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提出的一系列“现代化之问”,既是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需要回答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

充分发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指导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深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取得了创新和突破、推进和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顺应历史前进的方向,符合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占据世界百年变局的时与势,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历史进程融为一体,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新征程上,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揭示的系统规律,保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并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作者: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进入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223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红旗文稿》2023/7,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