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林: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614 次 更新时间:2015-11-25 23:41

进入专题: 体制改革  

李培林 (进入专栏)  


内容提要: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占有重要位置。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涉及整个社会领域,应坚定信心、加大力度,从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加以推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改革和创新中,应注意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改革步骤的渐进性,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了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相配合的“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的任务。这是对改革内涵和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进一步深化,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社会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的关系,更深刻地理解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改革的方向。


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是温饱尚未解决和短缺经济问题。现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卖方市场已经转变为买方市场,绝大多数商品供大于求或供求平衡,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等方面的供给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但随着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和迅速提升,上学、看病、住房、交通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相对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也不断凸显。因此,需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面临的主要体制问题是平均主义障碍,因此需要通过拉开收入差距、引进竞争机制来提高体制运行效率。现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出现了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因此需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理顺收入分配秩序。

改革开放初期,放权让利的过程使改革成为普遍的获益过程。随着改革触及利益格局的核心部分,各种利益矛盾凸显出来,产生了很多涉及利益分配和利益补偿的突出矛盾,因此需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建立健全各种协调利益关系的体制机制。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是在经济成分多样化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现在,我们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又出现了如何驾驭利益主体多样化的社会、如何处理好各种社会利益关系等问题。在新形势下,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成为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总之,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是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要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占有重要位置。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对于协调好各种社会利益关系,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正确把握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的重点


政府的宏观调控机制、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和社会的利益关系协调机制,是现代社会运行的三种基础机制。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其目的就是要通过改革和创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社会建设规律的就业体制、收入分配体制、社会保障体制、教育体制、科技文化体制、医疗卫生体制、户籍管理体制、公共服务体制等,更好地协调社会关系,保证社会公正,提供社会保障,完善公共服务。

社会体制改革,实际上是政府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就是通过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资源,提高管理水平,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此,必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进行政管理方式,加强行政法制建设,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涉及整个社会领域,应坚定信心、加大力度,进一步推进重点领域的改革。

进一步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坚持扩大就业的积极就业政策,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统筹的劳动力市场,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服务职能,健全就业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并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大学生就业等工作。

进一步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按照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要求,把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原则贯穿收入分配的全过程。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通过规范收入和财富分配来调节利益关系。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理顺收入分配秩序,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使这一体系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发展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重视保护妇女儿童权益,重视保护残疾人权益,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进一步推进城乡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发展,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户籍、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的改革,逐步消除农民进城务工的体制性障碍,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发展领域加大对农村的倾斜力度,完善土地征用的补偿制度。

进一步推进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明确公立教育、医疗等非营利机构的社会事业法人地位、行为规范、税收规则和监管制度,在坚持社会事业机构公益性目标的同时,提高其运行效率,降低其运行成本。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加大文教卫生事业公共投入的力度,不断增加城乡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下大力气逐步解决人民群众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公共投入要适当向广大农村地区倾斜,通过长期努力,逐步实现公共服务供给的均等化。

进一步推进社区和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基层社区组织,提高社区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建设一支庞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增强其服务社会的功能。社会组织的发展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是不足为奇的。应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更好地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进一步推进劳动关系体制改革。把职工参与和集体协商制度作为协调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途径,建立政府、工会、企业三方协调劳动关系的机制,完善解决劳动争议纠纷的法律法规和调解仲裁办法,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形成劳资两利、合作共赢的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

进一步推进社会治安体制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加强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建设,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行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积极推进治安防范工作的社会化和民众参与,规范保安服务业,保护人权,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进一步推进环境保护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价格政策和法律法规,建立环境评价体系和补偿机制,强化企业和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应遵循几个原则


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环。应通过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使我国的社会体制更好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政治体制相契合,更加完善成熟并逐步走向定型,更加有利于促进和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需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注意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发展状况存在很大差异,这就需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允许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而不能简单地要求一律套用某种固定模式。应认真总结各地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的成功经验,用和谐社会建设的成果检验改革决策的科学性。

注意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研究和把握社会体制运行不同于经济体制运行的规律,在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中既注意增强组织活力、降低运行成本,又注意处理好坚持公益性目标和提高体制效率的关系。

注意改革步骤的渐进性。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应循序渐进,通过试点取得成功经验,然后由点到面不断深入,在实践中获得广泛共识,在渐进、有效、可控的节奏下积极稳妥地逐步加以推进。

注意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改革。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要重视发挥各种社会力量的作用,注重培育城乡居民的自治能力、社会组织的中介服务能力、民间资本发展社会事业和提供社会服务的能力。

注意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改革进入全面调整利益关系的阶段,应注意在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中兼顾各方面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利益,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和新产生的各种利益矛盾,使人民群众能够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改革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进入 李培林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体制改革  

本文责编:张鑫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公共政策与治理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193.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