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龙:论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生成机制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16 次 更新时间:2023-03-11 10:07

进入专题: 中国共产党   历史自信  

陈金龙  


历史自信是历史主体对民族、国家、政党历史的信心和信念。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首次提出“历史自信”的概念,将“坚定历史自信”作为“坚守理想信念”的前提和基础。2021年12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这一论断将坚定历史自信作为新的赶考路上能否交出优异答卷的“关键”,彰显了坚定历史自信对于新征程的重要性。此后,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强调坚定历史自信,诠释坚定历史自信的价值和功能。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将其作为推进历史发展的重要条件。在阐释“两个结合”的原理时,习近平强调“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将其作为实现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前提性条件。坚定历史自信,首先要求认清历史自信的生成机制,弄清历史自信从何而来。本文拟从历史积累、历史自觉、大历史观、历史主动四个方面,诠释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生成之道。

一、历史积累是历史自信生成的客观基础

历史自信与历史积累相伴随,历史积累越深厚,历史自信的底气越充盈。缺乏历史积累,难有历史自信可言;离开历史积累谈历史自信,难有解释力和感召力。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是基于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史和新中国史而生成的自信。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拥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历史是文化生成的载体,文明是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即国家出现后形成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判断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一是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二是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三是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这一标准突破了国际学术界的“文明三要素”(文字、冶金术和城市),建构了中国的文明话语,有利于凸显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相伴随,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过程,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体现了中华民族历史的创造,成为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指出:“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一个民族的历史积累、文化传统、文明积淀不仅蕴含历史演进的力量、呈现历史演进的脉络,而且昭示历史发展的方向。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是建立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灿烂文化、辉煌文明基础之上的,包含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文明的自信。2019年5月,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指出:“回顾历史、展望世界,我们应该增强文明自信”。这里首次面向国际社会提出了“文明自信”的概念。文明自信是在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基础上产生的,是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也是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逻辑必然。相对于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而言,文明自信是影响更为持久的自信。

中国共产党是责任型政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担负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就,是历史自信生成的客观基础。第三个历史决议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对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分四个时期进行了概括,特别是对新时代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从十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总结,凸显了新时代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的地位。同时,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这是战胜一切艰难曲折,赢得革命、建设、改革成功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既是对奋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自信。”中国共产党的奋斗成就、奋斗精神为历史自信的生成提供了重要支撑。

现代化是一个国家走向发展必经的过程和阶段,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已开始谋划中国的现代化。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交通运输业、现代化国防,力图从经济现代化入手启动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尽快改变国家落后面貌,奠定新中国发展的基础。习近平在回顾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时指出,“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计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加速了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从有限现代化到全面现代化、从追赶型现代化到引领型现代化、从追求效率现代化到注重质量现代化的演变,推动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度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万亿元,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到18.5%,稳居世界第二位。新中国的历史积累和发展成就,是促进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生成的重要因素。

历史积累是一种客观存在,基于历史积累生成历史自信,既是对历史的尊重,又使历史自信建立在可感可靠的基础之上。

二、历史自觉是历史自信生成的认知基础

历史自觉是指历史主体对历史的觉悟和认知,包括对历史地位、历史经验、历史规律的清晰认识和准确把握,没有深刻的历史自觉,就不可能有坚定的历史自信,历史自觉是历史自信生成的认知基础。

基于历史积累准确判断历史地位,清醒认识历史积累的价值和意义,是催生历史自信的重要条件。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这是对中华文明历史意义、当代价值的诠释,是生成中华民族发展史自信的重要依据。第三个历史决议从五个方面界定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意义,即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党的百年奋斗改变中国、影响世界,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表达,也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历史自信生成的重要参照。

历史积累蕴含历史经验,揭示历史经验的当代价值,既是历史自觉的体现,也有利于催生历史自信。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积累了丰富历史经验,第三个历史决议以“十个坚持”进行了系统总结。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时,直接运用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中国道路、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的历史经验,只是表述上做了一些扩展,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如此,彰显了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借鉴意义。

揭示历史规律是历史自觉的体现,对历史规律的认识越深刻,历史自信的表达越深沉。经过百余年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比如,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有利于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又如,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概括,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这些判断,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重大原则进行了界定,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规律的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中国式现代化规律认识的深化,实际上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五个必由之路”,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团结奋斗、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从严治党五个方面,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进行了深入总结。又如,人类文明新形态概念的提出及诠释,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首次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概念,并结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诠释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论断在说明中国对于世界历史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同时,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明自信。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开出的文明之花、结出的文明之果,是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文明形态,也是独立发展、协调发展、和平发展的文明形态,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借鉴了人类优秀文明成果,遵循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弊端,矫正了传统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偏差,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样态,将引领人类文明未来发展。习近平指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我们就能够更好前进。”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历史自觉的体现,也使历史自信获得了坚实支撑。

认清历史意义、历史经验、历史规律是历史自觉的结果,既是对历史积累的升华,也为历史自信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

三、大历史观是历史自信生成的方法论基础

大历史观主张从长时间周期、大空间视野、整体性思维、深层次逻辑分析历史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把握历史大势,是一种全面、系统、整体看问题的理论思维和方法。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是基于大历史观形成的,将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史和新中国史置于纵深历史长河、广阔历史空间进行整体性评价、深层次分析,不难得出充满自信的结论。

历史的发展具有继承性和连续性,将历史置于纵深历史长河进行评价,才能准确判断历史地位,简单就事论事,难以获得科学认识。习近平在评价中国共产党九十五年历史时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五百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六十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三十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这是将中国共产党历史置于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新中国发展史的长时段进行评价,既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产生的深远而广泛影响,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评价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意义时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里程碑”标注了新时代的历史地位,是将新时代置于纵深历史长河得出的结论。

中国是世界的中国,无论是中华民族发展史,还是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都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中国历史要置于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大格局进行分析,彰显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马克思曾经指出,“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评价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史和新中国史,应放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宽广空间来评价。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传到欧洲,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诞生。马克思曾经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一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催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引发了世界历史性变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到欧洲,对于欧洲启蒙运动的兴起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美国学者孟德卫看来,通过伏尔泰和其他启蒙思想家的努力,“中国的道德和政治取代语言和历史,开始对欧洲社会产生重大影响”。这是历史的事实,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国际地位。习近平在评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地位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这是基于大历史观对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意义、国际地位的评价。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在改变中国的同时,也深刻改变世界,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三个历史决议在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历史意义时,通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的表达,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世界意义。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成就和贡献,不仅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就,对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人类实现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使世界社会主义走出了低潮和困境,世界范围内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演进与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这里诠释了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对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对于实现人类现代化的意义。

大历史观将历史置于纵深历史长河、宽广国际背景进行考察和评价,有利于彰显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的连续性、继承性和世界意义、国际影响,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生成的思维方法、国际视野。

四、历史主动是历史自信的实践转化

历史主动是一个具有多元内涵的概念。从精神层面理解,是指历史主动精神;从实践层面理解,是指历史主动权。无论历史主动精神还是历史主动权,都是历史自信的实践转化。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掌握历史主动权,进一步创造历史、书写历史,既是坚定历史自信的落脚点,又有利于强化历史自信。

历史自信是一种心理状态、精神力量,要发挥影响历史、改变历史的作用,需要向历史实践转化,成为实践的力量。否则,停留在心理层面、精神层面,历史自信的价值难以有效发挥。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蕴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蕴含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是基于历史自信而形成的实践自信,有利于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

历史、现在、未来是相通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既是基于过去、立足现在的自信,更是面向未来的自信、创造历史的自信。李大钊曾经指出:“有生命的历史,实是一个亘过去、现在、未来的全人类的生活。过去、现在、未来是一线贯下来的。”历史经由现在而变成未来,没有未来也就没有历史,未来是牵引历史前进的力量,甚至可以说,未来是历史的真正起点。要引领未来、赢得未来,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掌握历史主动权至为重要。有了历史主动,才会积极谋划未来、创造未来,进而赢得未来。第三个历史决议在阐释历史经验的实践要求时,使用了“只要……就一定能够”的表达,既是对历史经验的自信,也是对现实、未来的指引,蕴含创造未来、赢得未来的清醒和坚定。

历史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前进道路上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曲折,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与历史忧虑相伴随。第三个历史决议在充分表达历史自信的同时,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忧虑,要求“全党必须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远虑、居安思危”,体现了作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的清醒和自觉。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时,也充分意识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发挥历史主动精神,掌握历史主动权,才能超越客观条件限制,消除历史忧虑,化解历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赢得历史发展的主动权。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华民族的文明史、近代以来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新中国的发展史,都是人民创造的历史。“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在尊重历史规律的前提下,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掌握历史主动权,有利于把握历史发展的方向,按照历史主体对未来的擘画创造历史、书写历史。

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掌握历史主动权,创造新的历史辉煌,是坚定历史自信的目的和归宿,也使历史自信获得了新的推动力量。

五、结语

历史积累、历史自觉、历史自信、历史主动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基于历史积累生成历史自觉,基于历史积累、历史自觉生成历史自信,历史自信转化为历史主动,既影响历史发展进程,又进一步强化历史自信。

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和文明自信既有各自的内涵和特征,又存在递进关系,历史自信是起点,文化自信、文明自信蕴含在历史自信之中,是历史自信的体现,文明自信是更高层次的自信,是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集中表达。

历史自信和“四个自信”交织,“中国特色”源于中华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历史、新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自信蕴含“四个自信”的内容,“四个自信”是历史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包含、相互交织。

尊重历史、敬畏历史是政党成熟的标志,历史自信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评价历史的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成就历史、创造历史、赢得未来的重要力量。


陈金龙,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来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


    进入专题: 中国共产党   历史自信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142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