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 孙兆阳:廓清历史虚无主义的迷雾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253 次 更新时间:2023-02-23 23:53

进入专题: 历史虚无主义  

张博   孙兆阳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特别指出:“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社会各界的深刻揭露和广泛批判下,历史虚无主义遭到了有力抵制。但这种错误思潮并没有销声匿迹,而是变换策略与手法,更加隐蔽、更加狡猾,继续暗流涌动、扰乱意识形态。本文试图从策略和手法的视角,揭示历史虚无主义从显性转为隐性后渗透传播的模式变化,进而分析其主要危害,提出应对之策。

一、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渗透传播的主要手法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翻新花样、隐藏身段在各个领域渗透蔓延。尽管它的表现形态纷繁各异、传播渠道分散隐蔽,但其主要的策略和手法不外乎以下几方面。

(一)娱乐恶搞,歪曲历史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人们缓解疲劳、放松身心的需求在商业化浪潮和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多重催化作用下,极易转向“及时行乐”“娱乐至上”,从而引发“泛娱乐化”现象。不可否认,丰富多彩的娱乐是国家社会日益开放进步的有力表现,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但若偏激至“过度娱乐”“彻底娱乐”的程度,则不可避免地造成社会空间和人们精神家园的喧嚣与浮躁。

当历史虚无主义与“泛娱乐化”合流时,就会将严肃的历史变得庸俗化,在消遣、调侃、恶搞中解构主流正统的历史叙事、搅乱正常完整的历史认知。特别是在网络技术和新媒体的助推下,一些视频主播、八卦博主和搞笑公众号等,受“泛娱乐化”影响,完全不顾历史的严肃性和经典的崇高性,对一些英模人物、历史事件和经典作品等进行恶搞式、调侃式的编造和篡改,炮制出一系列“戏谑”“搞笑”“雷人”的段子。

备受诟病的“抗日神剧”便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如,一些革命战争题材的影视剧创作,把原本艰苦卓绝、悲壮严肃的抗战历史拍成了玄幻剧、搞笑剧、言情剧或者偶像剧。这不仅让真正的抗战历史被歪曲和异化,也让庄重的抗战精神和民族记忆被淡化和遗忘。当历史虚无主义搭载大众娱乐之后,认识历史变成消费历史、思考历史变成娱乐历史,其结果必然是告别崇高、消解价值、虚无意义。

(二)以偏概全,遮蔽历史

一是“断章取义、碎片拼接”式地虚无历史。从历史的细节入手将完整的历史割裂、肢解,在众多支离破碎的历史“片段”中有目的地截取、挑选某些史料“碎片”,依据杜撰好的“剧本”和设定好的“剧情”,运用“剪裁”“拼接”等手法编排历史“真相”,精心编辑一出历史的“蒙太奇”。比如,网络上曾一度出现的质疑雷锋的言论和帖子,就过度放大英模人物的生活细节,故意将“戴手表”“穿皮夹克”等与“物质匮乏的时代”拼凑起来,企图颠覆雷锋在人们心目中无私奉献、为民服务的形象。

二是“局部拔高、片面美化”式地虚无历史。有目的性、有选择性地美化、拔高某些特定的历史片段或历史断面,将其描绘成引人怀念、令人向往的“流金岁月”;渲染、营造“怀旧复古”的文化风潮和艺术格调,吸引人们跟风投入其中。与此同时,却屏蔽历史中冰冷的真相和残酷的事实,故意掩盖与所谓“美好印象”相悖逆的一面,令人们的历史意象在偏缺、障蔽中失衡。比较典型的就是曾风靡一时的“民国热”“民国范”,一些文学、影视作品以及论坛、贴吧等极力对民国这段历史进行吹捧和美化,用所谓“大师辈出”“自由浪漫”的民国时代掩盖百姓疾苦、民不聊生的民国时代;用貌似端庄华丽的“军阀姨太太”掩盖落后腐朽的旧制度和旧社会对妇女的压迫。

(三)搬弄是非,乱评历史

在评价历史事件时,历史虚无主义往往会带上避实就虚、厚此薄彼的“滤镜”,误导人们用“偏差”的标准和“失真”的眼光分析评价历史。要么有针对性地放大瑕疵、夸大失误,深挖细查缺点不足,大肆批评过错失误,故意营造出满目疮痍、一无是处的历史印象;要么对已有的历史功绩和成就选择性“失明”,无视历史进步、抹杀历史贡献,甚至改写历史的功过是非,竭尽所能贬低和矮化原本积极的、正面的历史评价,诱导人们得出一个“反主流”“反传统”的历史判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以推崇“新史学”著称的个别学者,完全脱离客观的历史条件,从外国档案的“故纸堆”搜罗“证据”、牵强附会,虚无、否定中国抗美援朝的正义性和必要性,极力为美国军队的侵略行为和战争罪恶开脱、漂白,彻底颠覆了朝鲜战争的真实历史;对新中国建设历史成就的虚无和否定,大谈特谈新中国建设探索时期走过的弯路、经历的曲折、出现的失误过错,却对确立基本制度、建立工业体系、实现外交破冰等重大成就轻描淡写、选择性忽略。历史虚无主义如此评论、审视历史得失的目的,就是要虚无、否定新中国的成长史和奋斗史,虚无、否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在评议历史人物时,历史虚无主义一方面捕风捉影地搜寻所谓“证据素材”,拐弯抹角地提出猜想或怀疑,放大炒作个别人传记或回忆里的信息观点,或者干脆空穴来风般胡编乱造,含沙射影地污蔑诋毁领袖、丑化矮化英雄,败坏了领袖人物和革命英雄在人们心中的正面形象和崇高地位,也模糊了正确的历史记忆和是非观念;另一方面,大作翻案文章,吹捧、美化反面人物,打着“艺术创作”的幌子,顶着“人性化”的名头,搜肠刮肚地“找优点”,挖空心思地“建人设”,甚至不惜捏造事实来“洗白”和“贴金”,完全颠覆了历史对反面人物的评价,也严重冲击着社会大众的史识和良知。前几年,曾出现过一些网络段子和所谓“揭秘文章”,故意抹黑、污蔑狼牙山五壮士、刘胡兰、邱少云等民族英雄和革命英烈,却将慈禧、袁世凯等装扮成“功勋人物”;还有质疑、贬低太平天国运动和起义领袖,反而推崇、称颂曾国藩及其湘军等。这些都是用“重新包装”“制造错觉”的手法消弭原有的历史形象,用“装扮”或“塑像”的方式打造“人物设定”,久而久之在人们心中形成固定印象,就会彻底改变甚至颠覆历史对这些人物业已形成的公论或评价。

(四)故弄玄虚,迷乱历史

史学是一门求真求实的学科。发扬求真求实、辨伪求真的史学精神,就要在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合乎历史真实、遵循客观规律出发分析思考问题,准确把握历史的主流与本质。

然而,以“学术研究”面貌出现的历史虚无主义却完全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实事求是的宗旨,彻底颠倒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从根本上抽掉了具体的历史环境和客观的历史条件。有时打着“学术创新”的旗号,标榜“价值中立”,主张所谓“超然的客观主义的态度”,致力于用“标新立异”的史料来解释历史、用“独出心裁”的话术叙述历史,从而颠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结论。有时号称“还原历史”,冠以“细节考证”的名目,挖掘一些非主流、非正统的回忆录、访谈、口述历史等素材,推出与主流史学观点相偏离甚至相违背的“学术成果”。比如,前些年一些人借“重新评价国民党抗战贡献”之机,片面引用个别台湾地区学者的观点和国民党当局的史料和数据等,极力夸大、美化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功绩,进而认为国民政府领导了抗战、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更有甚者,将中国抗战的胜利归功于美国,从解放前的旧报纸中搜罗所谓“依据”,得出没有美国中国抗战能否胜利犹未可知的谬论。还有人借口“理性反思”,运用“范式转换”的手段,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将“革命史范式”与“现代化范式”相对立,虚无革命史观的科学性,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叙事方式。比较典型的如“歌颂改良、否定革命”的论调,一面为晚清王朝涂脂抹粉、为北洋政府歌功颂德,极力挖掘改良价值;另一面却有意虚化五四运动的爱国性,淡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正义性与进步性等,别有用心地“否定过去”和“改写历史”。总之,披着“学术外衣”的历史虚无主义,完全站在唯心主义立场上,孤立、静止、片面地分析和观察历史,依据特定目的或主观意愿随意捏造、猜测和推断历史,严重破坏了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客观性。

二、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指向与主要危害

历史虚无主义是信奉唯心主义的错误思潮,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和明确的政治意图,不仅直接冲击社会主流文化,还会一步步地腐蚀思想、破坏传统、颠覆信仰。“历史虚无主义谬说流传,对青年一代乃至广大群众的世界观、价值观、理想信念、人生追求、生活态度造成严重的危害。”一旦放松警惕、放任纵容,就会严重危害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意识形态安全。

(一)瓦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则和核心标志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因如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制度建设高度,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明确提出,充分突显了坚持这一根本制度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

历史虚无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兴风作浪,其要害正是从根本上虚无、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它将唯心主义奉为圭臬,从源头上破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根基,将历史描绘成主观意愿和精神活动的产物,把历史当作是散乱无序的事件组合和人为臆断的猜测想象,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反对人类社会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虚无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和根本观点完全对立。历史虚无主义专门炮制、渲染马克思主义自我否定论、过时论等,故意脱离特定条件和语境,移花接木、断章取义,导向式地曲解经典作家的文本或话语,妄图谬证马克思主义者的自我否定;刻意突出近代以来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想方设法给马克思主义扣上时过境迁的“帽子”,削弱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权威性。历史虚无主义还大肆传播错误思想论调,通过捏造历史材料、篡改历史事实、颠倒历史是非、丑化历史英雄等,扰乱人们客观正确的价值评判和历史认知,宣扬错误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在社会思想领域制造混乱,严重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那样:“忽视了马克思主义所指引的方向,学习就容易陷入盲目状态甚至误入歧途,就容易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中无所适从,就难以抵御各种错误思潮。”

(二)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

近代以来的中国,国家从黑暗动荡、苦难深重走向独立自主、繁荣昌盛,人民从饥寒交迫、贫穷愚昧走向小康生活、共同富裕,靠的正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靠的正是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一系列艰苦卓绝的奋斗和实践,靠的正是坚定不移地走从新民主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历史和实践早已充分证明,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庄严选择。

然而,历史虚无主义却故意歪曲和肆意篡改党史、国史、革命史,企图从历史逻辑和历史依据上否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推翻党的领导的正义性和合理性。从虚无、否定党领导和执政的历史依据出发,虚无、否定党领导人民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质疑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核心领导作用,甚至把党和人民所取得的革命胜利说成是偶然事件,将混淆是非、虚无否定的错误观念和怀疑情绪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民群众对党的历史记忆之中,严重损害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根基。历史虚无主义极力否定中国通过革命斗争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逻辑,故意歪曲、否定中国近代的革命主线和历史事实,炮制“告别革命、颂扬改良”的论调,制造“现代化范式”与“革命史范式”的冲突对立,从而抹杀中国革命的历史进步性;恶意夸大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曲折和失误,将其描绘成“一片混乱”或“一团漆黑”,以此来虚无和否定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和重大成就;质疑和否认中国可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现代化的历史命题,认为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就是“补上资本主义这一课”,借此来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正如习近平指出的那样:“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三)腐蚀民族的精神信仰

习近平指出:“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是民族精神的记忆和民族文化的源流,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巩固文化认同、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依托,也是塑造国家精神和民族信仰的重要文化基因。在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培育了优良的民族精神,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无疑是国家和民族的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然而,历史虚无主义却刻意消解民族精神,贬损优良传统,对民族自尊和精神信仰造成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通过故意虚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作用,抹煞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灿烂文明、形成的奋斗精神,消解民族团结凝聚的精神力量,想方设法剥离、掏空民族传承繁衍的精神根基。故意将歪曲的、虚构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观念消无声息地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之中,让人们观察历史时模糊了真相,黯淡了真理,混淆了善恶是非,甚至助长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的传播蔓延。故意违背历史的规律性和进步性,扭曲人们正确的历史认知,破坏民族共同的精神基础,从杜撰历史真相、混淆历史是非、破坏历史逻辑入手,不断消解民族自信的精神力量,否定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误导甚至颠覆人们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诱导民族自尊和民族文化陷入自我否定、自我丑化的漩涡。

(四)制造“西化”“分化”陷阱

从精神瓦解到思想腐蚀,从文化渗透到政治颠覆,国内外敌对势力对中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始终没有停止,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正是其实施“和平演变”、酝酿“颜色革命”、大搞渗透颠覆破坏活动的重要策动点。近些年,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西方势力心有不甘,以致冷战思维抬头,处心积虑地遏制中国,蓄意给中国制造麻烦,在意识形态领域加紧渗透、在传播历史虚无主义言论上做幕后推手,便是其手段之一。”

历史虚无主义首先利用编造故事、虚构历史等手法矮化、抹黑民族的形象和品质,特别是有意将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备受欺凌的屈辱史归因于民族思想文化的羸弱与落后,将错失工业化的遗憾归因于缺乏西方文化、西方文明的影响;进而肆意吹捧、拔高西方文化,鼓吹西方文化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都高于、优于中国文化,认为唯有西方的思想文化才是孕育现代文明的土壤,由此推导出中国谋求发展进步应当效仿西方模式、走彻底西化的道路。同时,历史虚无主义还与新自由主义和“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同流合污、勾结呼应,用捏造“历史论证”、炮制“史料证据”等方式极力编织“西式民主自由”和“普世价值”的迷梦,企图引诱人们对西方制度和西方模式心生憧憬与向往,从而裹挟国家和人民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由此可见,历史虚无主义从摧毁历史传统、贬低民族自信到鼓吹西方文明、灌输西方价值这一系列操作,极具欺骗性和诱惑性,其险恶目的就是在人们思想中埋入“西化”“分化”的种子。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那样:“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三、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应对策略

抵御和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是意识形态领域一场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艰巨斗争,一方面“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把握好尺度和分寸”;另一方面,要始终保持高度清醒和警惕,积极抵御、有效应对,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动权。

(一)坚持唯物史观,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习近平指出:“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正确认识历史、分析历史、研究历史的科学理论指南。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真理,正是破除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思想武器。

一方面,要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和观点。认清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明晰人类历史的物质性和实践性,避免从主观出发解释社会历史;遵循人类社会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理清中国社会历史的演变进程和发展脉络,把握社会形态演进的真实历史;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认识、分析历史,把对历史的评价和判断交给人民群众;坚持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历史,用联系的、发展的、系统的眼光看待历史,坚决抵制形而上学的错误思维。

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在史学领域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看待历史、研究历史,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切实把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学科的指导作用落到实处;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善于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中国社会历史的实际问题,真正用马克思主义廓清思想迷雾、回应时代之问。

(二)建强思想阵地,打赢意识形态斗争主动仗

习近平指出:“意识形态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近些年,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我们所面临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趋长期化、尖锐化、复杂化。历史虚无主义表面上在虚无历史,实际上与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紧密相连,直接影响着整个意识形态思想阵地的安全与稳固。捍卫国家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就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坚决打赢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动仗。

首先,要提高反对错误思潮的政治自觉。站在关乎民族治乱兴衰、关乎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关乎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政治高度,看待反对和抵御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重大问题;充分认清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形势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特征,深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性、虚伪性和破坏力,准确识别、科学分辨历史虚无主义的套路手法和各类表现,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不断增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其次,要强化正面宣传,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在多元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思想舆论生态日趋复杂多变的背景下,要特别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渗透和破坏,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工作方针,大力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大力传播宣扬正面声音、正确思想和主流价值理念,用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史实感染人、凝聚人,用主流思想舆论的强大势场对冲、消解错误思潮。

最后,要敢于亮剑、主动发声,坚决同历史虚无主义作斗争。继承发扬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和斗争品质,坚决抵御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娱乐、恶搞以及歪曲、篡改历史的种种行为,坚决驳斥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各种错误观点和论调,旗帜鲜明地同错误思潮、错误言论和各种“黑色”“灰色”的东西作斗争,坚持不懈地批判、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虚伪谬误,坚持不懈地抑制、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负面影响,引导人民群众明辨是非、分清良莠,自觉抵御错误思潮。

(三)坚定“四个自信”,树立高度历史自觉

习近平指出:“五千多年文明史,源远流长。而且我们是没有断流的文化。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对民族与国家悠久历史、厚重文化的信心与信念,本身就是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有效屏障。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就是要积极从“四个自信”中汲取精神力量,树立高度的历史自觉与坚定的文化自信,从根本上破除、消解历史虚无主义的破坏与危害。

一要坚定道路自信。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生动历史实践中,深刻感悟党和人民历经艰辛探索、克服千难万苦,才开辟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实际、独具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深刻体会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中国,在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之后所发生的沧桑巨变、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刻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选择的必然之路,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二要坚定理论自信。充分弄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次飞跃,都是建立在中国社会历史实践的坚实基础之上的;充分了解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揭示规律的科学理论,是根植群众的人民理论,是改造世界的实践理论,也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理论;充分把握加强理论武装的重大意义,积极用先进思想、科学理论改造主观世界,切实补足精神之钙、筑牢思想之魂。

三是坚定制度自信。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基础上创立而成的,是能够保障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保障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的科学治理体系;深刻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成熟定型稳固,已经充分体现出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特别是看清在这次世界性的新冠疫情之中,中国制度所展现出的强大组织力、高效动员力和精准保障力。

四是坚定文化自信。深刻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传承守护民族的光荣传统和优秀品质,弘扬以史明智、以史育人的人文精神;充分继承党和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了解革命先烈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牺牲奉献,焕发对革命英雄和革命精神的崇高敬意;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会先进文化在改革创新中所展现的活力和吸引力,不断激发坚守马克思主义真理、坚持中国特色的精神力量。

(四)抓好“四史”教育,培养崇高的历史情怀和理想信念

习近平指出:“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就是要从寻根溯源、正本清源做起,在学习历史和感悟历史中构筑坚实的精神高地。

一是学习党史,感悟红色政权的艰苦卓绝。从旧中国风雨飘摇、积贫积弱的艰难困苦中,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所肩负的反抗侵略压迫、挽救国家危亡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充分了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破除内忧外患、收拾破碎山河,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艰苦历程,了解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从南湖红船的星星之火到雪山草地的长征壮歌、从天安门城头的红旗飘飘到社会主义建设,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奋斗历史。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风云历史,接受红色精神的思想洗礼。

二是学习新中国史,感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艰辛探索。充分了解党和人民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基础上为恢复国民经济、开展社会建设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充分了解党和人民描绘过渡时期的路线蓝图,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奠定国家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巨大成就。深刻感悟新中国的建设史、奋斗史,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自觉与自信。

三是学习改革开放史,感悟国家和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变迁。深刻了解党和人民站在重大历史关头,冲破思想束缚、洞察时代潮流、确立正确路线所作出的重大抉择,认清党的伟大觉醒和改革开放伟大创造的重大历史及现实意义;深刻了解从贫困落后到国民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国家面貌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真切感悟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历史激荡,领略党和人民意气风发的奋斗篇章。

四是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价值。认真学习社会主义理论的发源与演进,深刻了解社会主义代表人类未来发展方向,是优于资本主义的先进社会形态,也是迈向共产主义的重要过渡环节;学习了解世界社会主义迂回曲折、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认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历史跃迁;特别是充分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经验,如何为世界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真切感悟社会主义发展的恢宏历史,体会党和人民建设中国、影响世界的伟大壮举。


(作者简介:张博,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孙兆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来源:《史学理论研究》2021年第4期,注释从略


    进入专题: 历史虚无主义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史学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097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