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汉:中国道路与人类未来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20 次 更新时间:2023-02-09 00:50:07

进入专题: 中国道路   人类未来   全球治理  

朱云汉 (进入专栏)  

  

   【内容摘要】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已经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力。中国可以对全球化未来的路径、指导思想或者人类社会各地域彼此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交换规则,产生巨大的引导与修正作用:中国努力建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的全球与区域政策协调及合作机制,带领新兴市场国家推动全球治理改革,也已经开始为国际社会提供大量补充性或替代性国际公共产品,为全球化注入新的动力,促使经济全球化与可持续性发展及包容性增长目标更紧密结合。中国在推进全球经济“再融合”与“深化融合”,以及在开创分享与共享经济新模式上,将可扮演关键角色。这将是对人类未来非常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中国道路;人类未来;全球治理改革;新兴经济体

  

   一、前言

   中国再兴与中国道路再次登上人类历史舞台,带给许多亚非拉国家前所未有的自主发展机遇。三百年来,第一次有一个兴起中的超级大国不是以掠夺者、支配者或文明优越者的思维与态度来面对欠发达国家;第一次有一个兴起中的超级大国具备同时在上百个国家兴建电厂、超高压输电网、光纤通信网络、铁路、地铁、高速公路、海港的基础设施超级能量,以及协助克服发展瓶颈的意愿;第一次有一个超级制造业大国能为全世界中低收入群体全方位供应价廉物美的工业产品与电子商务平台,协助几十亿人跨入数字与网络时代;第一次自己的最大贸易伙伴与最大投资来源国,是以官方开发融资机构以及国营企业为推动经济合作与发展援助的主体,不事事要求知识产权的保障与回报,也不以资本回报极大化为唯一的考虑;而且作为自己最重要的经济伙伴,中国理解国情,不灌输意识形态,不强迫削足适履,不强迫买武器,不制造安全威胁,不搞政变。这种历史机遇是前所未有的。

   全球经济正面临逆全球化政治潮流的冲击,尤其是特朗普推行的保护主义与激进单边主义, 以及美国鹰派的零和博弈与冷战思维,对现有全球多边体制构成严重威胁,也对全球化进程构成严重干扰。在此世界秩序震荡与重组的关键时刻,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与世界最大制造业基地正责无旁贷挺身而出,主动协同主要新兴市场国家与欧盟国家,为全球多边主义体制提供关键支撑。以中国为首的广大发展中世界,正给全球化带来新的动力,各种深化双边或区域经济整合、多边开发融资、政策协调、基础设施共享、文化与教育交流,以及科技合作的新机制正在加速创建、增长与强化。尤其是获得众多国家响应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推进新型全球化的中国方案,也是中国向世界提出的回应逆全球化挑战的有效策略。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已经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力,并积极推进全球化经济秩序转型与全球治理机制改革,促使经济全球化能与可持续性发展及包容性增长目标更紧密结合。

   我们一定要从这种全球视角来理解近代中华民族走过的道路,中国再兴对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意涵,并开展“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大课题的研究。唯有以全球史的架构来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两大课题的有机联系,我们才能理解中华民族对人类社会的重大责任, 也才能看清楚未来应该走的道路,以及可能面临的艰巨挑战。

   从全球史的视野出发,我们可以更深入理解中国这100多年,从被帝国主义欺凌侵略而濒临生死存亡关头,到重建一统政治秩序与恢复民族独立自主地位,然后一步步走到全球最大经济体量的发展中国家,多么曲折而不容易。中国过去70年在现代化道路上的急起直追,有很多方面的成就是史无前例的,超越了过去各种不同民族与文明曾经创造的历史纪录;如果中国在既有的发展道路上持续前进,那么她必然会影响到整个人类社会的未来。实际上过去30多年她已经深刻地影响全球化进程,以及整个人类历史的进程。未来中国可能发挥的作用还会更关键,关键程度会超过历史上美国所起的作用,这对全人类的社会可持续性发展而言是一个非常好的势头。

   二、回顾世界经济活动重心的千年移转

   2018年10月《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 )杂志刊登一篇题为《一个新的霸权:中国世纪仍方兴未艾》的专题报道。这篇报道引用了一张非常醒目的历史地图(见图1),信息量很大。这张历史地图最早为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报告所采用,它是根据著名的世界经济史专家安格斯·麦迪逊(Angus Maddison)领导的研究团队提供的历史估算数据所绘制的,展示了过去2000多年来世界经济活动重心的空间移动。该图从公元元年开始绘制,我们可以看到在前面1500年的时间里,世界经济地理重心的位置移动的范围非常小,一开始它落在今日的中亚细亚,先微微地向南移动,然后缓慢地移向中国西域。在这个重心的西边有被称为“人类文明摇篮”之一的两河流域,以及环地中海的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等。在它的东边与东南边有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大型的古文明,在人类历史上长期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两大古文明历经几千年,在大多数时期于各方面都是比较先进的,包括农耕、纺织、冶金、医药、天文。所以把各地区经济活动规模加权平均以后,世界经济地理重心差不多就在这个位置,长期相当接近中国与印度这两大文明板块。世界经济地理重心从16世纪开始往西北移动。1820年以后,世界经济重心的移动加速, 一直往西走,这就是西方的崛起。这段历史包含航海地理大发现、殖民扩张与工业革命。

   到了快要接近19世纪末的时候,北美新大陆和美国的兴起,更是把这个重心快速地往西边牵引。一战之前,美国的经济体量已经超过大英帝国,在二战结束的时候更是达到顶峰。因为美国的板块分量太重,所以这个重心在1950年的时候,已经移到了北大西洋的中间。那么接下来又开始起变化了,西欧战后重建复兴了,东亚也开始发展起来。所以这个重心从1960年以后就开始慢慢往东移动。尽管有日本的兴起和东亚“四小龙”经济奇迹等等,但因为美国也在发展, 所以重心的移动速度并不快。但是1980年以后全球经济重心则快速地往东移动,此时世界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然后到2010年、2018年,以及预测到了2025年,重心还将继续快速东移——当然之后可能会再往东南一点,因为印度也在快速发展。

   是什么力量把这个重心一直往东牵引?答案显然就是中国兴起,它是最大的一个牵引力量。所以这张图很有趣,因为它预告了不久之后人类经济活动分布的重心可能会回到19世纪初的起点,甚至回到更早的两千多年前的起点,也就是回归更悠久的历史常态。《经济学人》在这篇报道里感叹道,如果从统计数字的构成来看,过去三四十年间很多所谓的“全球趋势”,其实主要就是中国趋势。因为中国太大了,大到它自身的趋势就影响了全球大趋势下的各种指标变化,并且中国还在持续前进。

   战后亚洲兴起的历史意义非凡。因为这批成功的后起工业化案例是在西方国家已经拥有丰沛的资本积累、盘踞产业链的顶层,掌握多数核心技术与专利保护,控制能源与其他重要资源的供给渠道,全盘主导国际金融体系与经济交换游戏规则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后起的新兴经济体主要是倚靠自身的积累、勤奋与学习,并积极掌握有利于和平发展的历史机遇,从参与低阶的国际分工开始,从来不是倚靠战争扩张、殖民掠夺,也不倚靠对资金、技术与市场的垄断。而西方崛起的历史经验则非常不同,从16世纪一直到二战结束,西方的崛起很大程度是建立在对非西方世界的残暴侵略、蹂躏、掠夺、榨取与不对等交换之上的。

   西方主流经济学者面对西方崛起过程中斑斑可考的弱肉强食、奴隶贩卖、种族屠杀、殖民掠夺与通过战争扩张领土及建立势力范围这些残暴行径都选择避而不谈。像流行于西方学术界的新制度学派学者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 North) 的历史叙事就是选择性的,扭曲历史来削足适履,他的作品让读者相信英国、荷兰、法国与美国等西方列强的成功崛起主要是因为选择了正确的制度演进路径。而后起之秀如阿切莫格鲁(Acemoglu)则试图让读者相信后起的殖民帝国(例如英国)给殖民地留下的法治遗产为这些前殖民地日后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础。而新古典经济学者更是刻意忽视国家机构在西方工业化过程的强势主导角色。

   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际(1492年),人类学家估计当时有大约1.45亿原住民居住在西半球, 到了1691年美洲原住民的人口有90%以上灭绝,也就是有大约1.3亿人因为屠杀、奴役、传染病或饥荒而死亡。美国的崛起就是一部从十三州开始向西领土扩张的历史。而美国的领土扩张基本上就是靠掠夺印第安人的土地并对他们进行种族屠杀,也包括胁迫无暇他顾的欧洲殖民帝国(例如西班牙、法国与沙俄)以象征性的价格出售原来就是强占且仅名义上拥有的土地,美国也从墨西哥人的手中掠夺了今日西南边境的广袤土地,并以政变方式罢黜夏威夷王室而将国土扩张到太平洋。

   而大英帝国在亚洲的殖民掠夺以及对中国的巧取豪夺,同样见不得人。根据乌特萨·帕特奈克(Utsa Patnaik)与普拉巴特·帕特奈克(Prabhat Patnaik)这两位印度经济学家的估算,在170余年的殖民期间(1765-1938年),英国从印度掠夺的财富之总数是天文数字,其价值保守估计相当于今日的45兆美元;同时,在殖民期间共有18亿印度人因为严重剥削与物质条件极度匮乏而死。所以,我们从地图上看到的世界经济重心一路往西移动的历史路径,是由广大非西方世界人民的血与泪铺成的,这段血腥与残暴的历史一直到二战结束后殖民体制崩解与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才告结束。

   三、中国发展纪录前无古人

   在过去的40年里,中国在很多方面都打破了历史纪录,前无古人,而且以后恐怕也很难有其他文明可以再复制。从历史经验来看,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分工与交换体系从来没有经历过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吸纳像中国这样巨大规模新成员的先例。自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开始,中国从国际贸易体系内一个轻量级的成员,快速跃升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全球最重要的制造业生产基地,中国也在最短时间内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内连续晋级,建构了上下游供应链最完整的产业体系。与此同时,中国同样在最短时间内超越美国而成为拉抬世界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火车头。中国不仅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与各类大宗商品进口国,也是全球最大的手机、汽车、空调、钢铁、水泥、玻璃、化肥等消费市场。

   过去30多年,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以及生产外包,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大量移转到亚洲,而中国成为接收外移制造业的最大基地,因为中国的劳动力素质高,供给量特别大。在新旧世纪交接的时候,中国的人口大概占全世界人口的20%,而中国的劳动力占全世界劳动力市场的近1/4,中国劳动参与率特别高,比印度要高很多(因为印度妇女的劳动参与率非常低,而中国非常高,妇女占劳动力供给的45%)。如此规模的劳动群体快速加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是史无前例的。日本兴起也未曾带来那么大的冲击,“四小龙”更不用说。中国在极短的时间之内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平台,目前制造业的生产总值早已超过制造业日益空洞化的美国,很快就要超越整个西欧了。中国让欧美企业感到最震惊的地方就是它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面,在全世界产业分工里面快速晋级,从劳动密集与技术门槛很低的制造业,快速地往高端攀升。

中国快速发展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让将近7亿人脱贫,也同时让人类社会快速迈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人口的目标。联合国所揭示的最重要的新千禧年发展目标之一,就是从1990年到2015年前将地球上生存在绝对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减半,然后逐步迈向全面消除贫困人口的目标。现在看来,这个艰巨的任务有希望达成,而最大的功臣就是中国。下面这张图(图 2)说明了过去100多年想要赢得这场全球脱贫的战斗多么不容易,(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进入 朱云汉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道路   人类未来   全球治理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40578.html
文章来源:《东方学刊》总第5期

1 推荐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