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进入专题: 社会主义
回望世界社会主义五百余年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基本历程,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创新的历程,从中汲取历史智慧和经验教训,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一、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历程
习近平分六个时间段分析了世界社会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为我们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的源流、特征、发展轨迹和变化趋势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一)第一个时间段: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主义最早是作为一种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理想的社会思潮出现在世界历史舞台上,其最初形态是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初期的16世纪初至17世纪末,是早期空想社会主义阶段。托马斯·莫尔、托马斯·康帕内拉等主要以游记的形式、用文学的语言批判资本主义罪恶,畅想未来理想社会。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法国莫莱里、马布利等人开始从法理角度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未来新社会的秩序。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发展达到一个新高峰。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等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同时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合理的设想,甚至直接采用局部试验的方式尝试改造旧世界。空想社会主义尽管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强烈批判,但没有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也没有找到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二)第二个时间段: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存在深刻的阶级基础。19世纪30—40年代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在欧洲主要国家占据统治地位。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日趋激化,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趋于尖锐,“工业革命创造了一个大工业资本家的阶级,但是也创造了一个人数远远超过前者的产业工人的阶级”,工人运动迅速发展起来。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同样存在深刻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开展理论研究的过程中,批判性地吸收和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的古典哲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实现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的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后,便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行动指南。马克思、恩格斯积极投身革命和工人运动实践,总结革命运动经验,不断丰富完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三)第三个时间段: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
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和俄国实际相结合,通过对帝国主义基本特征及历史地位的研究,创造性地提出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更有可能首先在资产阶级统治薄弱的国家取胜的重要理论。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纪元。革命胜利后,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列宁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入思考和艰辛探索。为了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对各种敌对势力的军事反扑和阴谋叛乱,苏维埃政权把整个国家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纳入战时轨道。国内战争结束后,面临恢复国民经济的繁重任务,列宁和俄共(布)及时总结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经验教训,果断实行新经济政策,不断拓宽社会主义道路。
(四)第四个时间段:苏联模式的兴衰
1936年11月,苏维埃召开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通过了新宪法,苏联模式逐步形成。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体制或苏联模式,“不完全是斯大林个人意志的产物,更多是苏联国情、历史传统和当时的时代特征的产物”。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以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和权力高度集中统一为主要特征的苏联模式推动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从1928年到1940年,苏联工业产值增长了9倍,年均增长16.8,成为仅次于美国的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为战胜法西斯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不尊重经济规律,经济上追求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成为苏联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进入20世纪80年代,苏联和东欧国家也想进行调整改革,但在西方等各种势力强大攻势下,这种调整改革偏离了正确方向,导致1989年东欧国家先后发生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苏共解散,使世界社会主义遭受巨大曲折。
(五)第五个时间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和实践
新中国成立前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开启了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进程。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新课题。20世纪50年代,通过学习苏联经验,我国初步形成一整套社会主义建设的制度体制和管理方法,积累了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但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很快觉察到苏联模式的局限和弊端,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尽管探索的过程充满艰辛坎坷,但我们党取得的积极成果是极其宝贵的,党领导全国人民在不长的时间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中国成为世界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我们党还通过总结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国防、外交和党的建设等诸多方面形成了不少重要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物质基础、理论准备、宝贵经验。
(六)第六个时间段: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严峻考验面前,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应确立什么样的发展观,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新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2年11月,习近平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分两个阶段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统筹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有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新成就,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全面发展,展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确立了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及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重要内容,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崭新的思想内容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书写了重要的新篇章。
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启示
五百余年来,世界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在探索中前进,形成了诸多重要原则和经验,对于我们当前在新时代背景下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要始终坚持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贯穿社会主义发展全过程的根本性原理,是社会主义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的基本遵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为无产阶级进行社会革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离开了科学社会主义指导,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就会迷失方向,因此,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下,无产阶级领导和推进社会革命都必须坚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经典论述来概括,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至少包括以下六方面内容:一是社会主义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是自然历史过程;二是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是实现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无产阶级进行社会革命目的是消灭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三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四是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五是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必须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以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为目的;六是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的高度发展,最终实现向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世界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深厚根源,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深厚根源所在。坚守科学社会主义就要坚持这些基本原则。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习近平反复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
主义的历史总趋势,但并没有提供未来社会的各种具体制度和方案。马克思、恩格斯很早就指出,对于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应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无论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还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都要坚持从本国国情和具体实际出发,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创新中发展。列宁根据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和俄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以及处于帝国主义薄弱环节等具体实际,提出社会主义“一国胜利论”,领导取得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大突破和创新。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长期僵化、教条地对待苏联模式,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发展活力,最终发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探索和创新,相继成功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进入专题: 社会主义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政治学 > 比较政治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40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