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明新:中欧班列运输通道的演变与俄乌冲突的影响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76 次 更新时间:2023-01-11 20:27:38

进入专题: 中欧班列运   俄乌冲突  

姜明新  

   在探索中欧班列运输通道的进程中,我国先后经历了政府主导的摸索、市场主导、政企协作的艰难开拓和以大规模补贴为特征的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快速成长。而在补贴强制退坡,重回市场主导的进程中,由于俄乌冲突的爆发,中欧班列通道当前又遭遇了美西方所谓“政治正确”、“价值观”导向的冲击。然而中欧班列运输通道以北方走廊为主的总体格局并没有改变,而跨里海“中间走廊”则正式确立起自身在欧亚运输体系和中欧交通中替代通道的地位。针对当前国际局势的变化,我国在国内应继续推进中欧班列发展转型,推动中欧班列回归“立足本地产业、以市场导向为主、政企协作”的发展模式,要抓住当前市场调整机遇期,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从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发展转向以质量效益为指标的精细化发展;在境外应依托现有基础、着眼国际现实,顺势而为,实施“北稳南拓”战略,在推动中欧班列提质增效的基础上,实现中欧班列的高质量健康发展。

  

  

   俄乌冲突及其后欧美对俄罗斯的严厉制裁不仅对中欧班列主通道形成了冲击,也冲击了现有的替代通道,更为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中欧班列各参与方、尤其是欧方对替代通道的探索进程。现在的问题是:这种变化是暂时的还是根本性的?当前火热的跨里海“中间走廊”通道能够替代传统的中欧班列主通道吗?它会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中欧班列运行的现有格局?俄乌冲突后时代的中欧铁路交通可能会是一个什么形态?对此我们需要如何应对?

   本文将从中欧班列主通道、替代通道的产生发展变化开始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这些问题能够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一、对中欧班列主通道的探索

  

   在探讨中欧班列主通道的形成之前,我们需要对运输通道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点进行必要的界定。我国交通运输专家张国伍先生对交通运输通道的定义是:“某两地之间具有已经达到一定规模的双向或单向交通流,为了承担此强大交通流而建设的交通运输线路的集合,称之为交通运输通道。”其定义及相关论述的要点有三:

  

   其一、流量决定论。

  

   其二、结构上多式多路互补。

  

   其三、基础设施本位。

  

   除此之外,交通运输通道还隐含着第四个要点,即功能主导这一根本性的前提。交通运输通道除了方向性、规模性和特定的结构类型外,更重要的是要适应和满足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需要这一大前提。交通运输通道改变着人类的生活,而人类社会生活的变化也直接决定着交通运输通道的兴衰。明显地,在亚欧大陆地缘政治急剧变化的今天,中欧班列的运营和发展也必然会受到新的地缘政治因素的冲击和影响。

  

   据此,我们对中欧班列通道当前面临的前述问题着手进行探讨。

  

   (一)中欧班列运输通道的早期探索

  

   中欧之间的铁路连接很早就完成了,这包括在三个不同时期在不同地点的线路连接,即1903年建成通车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满州支线东省铁路,连接点是满洲里和绥芬河;1956年开通的连接苏联乌兰乌德和中国集宁的蒙古纵贯铁路,连接点是二连浩特;以及1990年接轨的连接我国兰新铁路西段与苏联土西铁路的新亚欧大陆桥,当时的连接点是阿拉山口。这三大连接共同构成了中欧间铁路交通的基础,但中国到欧盟的铁路直达货运却是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才着手起步。

  

   除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快速成长之外,改变当代中国对欧洲陆上交通“连而不通”问题的转机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其一是1990年代以来中俄政治互信的逐步加深,这是当时中欧陆上互联互通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尤其是在2003年之后,全俄包括远东地区都否认存在“中国威胁”而转向加强对华合作;其二是从1998年起俄罗斯铁路开始进行改革,2003年改制成立俄罗斯铁路股份公司,逐步开放其客货运输市场。这为俄罗斯参与、推动跨境、过境铁路运输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其三也是最重要的是1999年9月中共中央正式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及其后续政策,这给中国中西部地区尤其是沿边地区带来了新的政策机遇和资金技术扶持。这一战略的出台和推进,除了小平同志1988年提出的“两个大局”所反映出的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问题的战略构想,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影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源贸易通道的安全问题。随着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成长和对外依存的加深,加之1993年“银河号”事件、1996年台海危机、2001年中美南海撞机等一系列事件的刺激,能源和贸易通道的安全问题逐步引起了中国政、商、学界的重视,而2004年3月底美国欲驻军马六甲的企图则让中国的“马六甲困局”更加突显,引发了社会各界和相关国家的持续关注。这种情况加快了我国对安全的能源贸易通道的探索,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向北开放。

  

   1.“如意号”首开中国欧盟物流通道

  

   在此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依托中国北方四大口岸有其二(满洲里和二连浩特)的区位优势,实施“南联北开”战略,提出把内蒙建成我国向北开放大通道的设想。随着俄罗斯向亚欧国家开放西伯利亚大铁路,呼和浩特铁路局在2004年9月的中蒙俄三国铁路联运会议上正式提出开行呼和浩特-法兰克福国际集装箱专列的设想,得到蒙俄铁路的一致赞同。其后经多国多部门的协作,确立了“如意号”集装箱专列从呼和浩特出发,向北经蒙古、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直抵德国法兰克福的路线。

  

   2005年3月1日“如意号”首列启动试运行,装运稀土和焦炭共102标箱前往德国杜伊斯堡,全程9814千米。这是我国首次将国际联运业务延伸到西欧国家,也是首次打通亚欧大陆桥,从而开辟出一条从中国中西部地区直达中欧的国际物流通道。

  

   2.深圳-梅尔尼克专列测试3大物流通道

  

   与内蒙古政府抢抓机遇主动探索连欧捷径不同,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当年试水中欧班列则是被逼突围。其时,始自2001年12月的码头作业费(THC)船货争端,因2007年4月13日四大班轮运价协议组织未经协商直接对我国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的外贸货主加增最高340%的THC而重新引爆,让四省大量中小出口生产企业面临经营困境,其中深圳尤甚。

  

   在这种情况下,深度依赖海运的深圳转而试水中欧班列。2007年5月29日首趟直达欧盟列车装载52个集装箱从深圳出发,经二连浩特前往捷克梅尔尼克,标志着华南正式打通与欧盟的陆路大通道。在其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深圳又先后发出了5趟列车,分别从满洲里、二连浩特和阿拉山口出境,全程分别为12912千米、12052千米、12755千米。

  

   3.北京-汉堡国际集装箱示范列车完成中欧班列通道全过程测试

  

   经过中国铁道部与蒙古、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铁路部门的充分沟通,2008年1月9日6国铁路部门高官齐聚北京,共商、共建、共同推进欧亚铁路集装箱运输。

  

   会前,6方高官一起为北京-汉堡国际集装箱示范列车发车,而在沿线的关键节点白俄罗斯布列斯特与终点站德国汉堡都举行了包括6国铁路代表团参加的盛大的接车仪式。本次列车装载98标箱的货物,在各国铁路、海关、边检的支持下,从北京出发, 经二连浩特出境,途经蒙古、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 直达德国汉堡, 全程9929 千米,运行时间15天,打通、检测了该通道从起始站、中转线到终点站的各个运输环节。

  

   (二)“渝新欧”与中欧班列主通道的诞生

  

   从前期开行的中欧间各趟试验班列来看,从二连浩特出境的中蒙俄通道无疑是当时我国主推的中欧班列主通道,但历史的发展轨迹却显示出,中欧班列主通道的产生源于彼时重庆市政府一场“无中生有”的重大项目引进行动。

  

   资源禀赋并不占优的西部城市重庆,在承接国际IT巨头产业转移而与国内外多座城市的激烈竞争中,通过专业化的策划和不懈的努力,聚合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优势、内陆开放优势、成本优势、人力资源优势、交通枢纽地位等条件,“无中生有”地创造了跨国公司需求,成功引进全球最大PC生产商惠普落地重庆,建立了中国唯一的惠普综合性电脑生产基地、惠普全球呼叫中心和大学城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并带动富士康、广达和英业达3家顶级代工企业入驻,其后更是集群式承接中国台湾地区及欧、美、日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将IT产业打造成重庆经济的第一支柱。

  

   而在吸引惠普落地的过程中,除了中国西部正在起飞的内需市场,经由欧亚大陆桥联通欧洲市场也是惠普极为看重的一个要素,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视为重庆给惠普的一个重要承诺。随着2010年1月26日惠普重庆生产基地竣工投产,重庆在当年5月份就开通了前往欧洲的渝深铁海联运通道、9月开通了重庆到比利时列日的空运通道,但海运时效、空运成本都缺乏竞争力,成为项目重大短板,而惠普总部自己开拓亚欧大陆桥的尝试也因困难重重而难有进展。

  

   针对这种情况,重庆开启了政企联动模式,发挥各自优势,从无到有,一步一步打通了“渝新欧”国际联运通道。

  

   其一,联手进行政府公关,获取沿线各国通行证。

  

   惠普投产当年8月,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奇帆一行带着惠普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托尼·普罗菲特亲赴海关总署和中国铁道部,正式请求开行重庆到欧洲的五定班列,得到大力支持,所提线路被直接命名为“渝新欧”;得此积极回应,惠普立即在另一端说动德铁在8月30日在柏林召开了“渝新欧”第一次国际协调会。而重庆市政府随后又开拓了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政府与铁路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日后逐步形成了“渝新欧”五国六方国际铁路联运联席会议机制直至建立合资物流公司,通过利益绑定保障物流畅通。尤为重要的是,在中国政府高层的直接推动下,当年11月23日中、哈、俄三国在莫斯科联合签署了两项海关便捷通关协议。协议规定,三国海关对从重庆出发,经新疆阿拉山口过境哈、俄前往德国、荷兰的货物,只进行一次海关查验。这让“渝新欧”通道在法律层面已然畅通无阻。

  

   其二,铁道实证测试,验证通道可行性。

  

在进行国际协调谈判的同时,重庆市政府与铁道部协作推动“渝新欧”铁路通道运行测试,为项目落地提供现实支撑。2010年10月18日“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五定班列国内段重庆至新疆阿拉山口开始试运行;2011年1月28日,(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进入专题: 中欧班列运   俄乌冲突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39954.html

1 推荐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