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晓原:谁告诉了中国人寒暑五带的知识——关于古代中外天文学交流的猜测之二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1729 次 更新时间:2022-12-21 11:15

进入专题: 寒暑五带   《周髀算经》  

江晓原 (进入专栏)  

古代中国人最初有所谓“天圆地方”的观念,后来被天学家普遍接受的主流宇宙学说则是“浑天说”——类似希腊化时代托勒密的地心体系,但因为其中大地的半径大到宇宙半径的一半,始终无法发展出希腊天文学家的球面天文学,中国传统的天球和地球坐标系统也一直是不完备的。所以,当我在《周髀算经》中发现相当于地球上寒暑五带的知识时,再次感到非常惊异——因为这类知识是以往两千年间,中国传统天文学说中所没有、而且不相信的。


这些知识在《周髀算经》中主要见于卷下第九节中的三条记载:


1.极下不生万物,何以知之?……北极左右,夏有不释之冰。


2.中衡去周七万五千五百里。中衡左右,冬有不死之草,夏长之类。此阳彰阴微,故万物不死,五谷一岁再熟。


3.凡北极之左右,物有朝生暮获,冬生之类。


这里需要先作一些说明:


根据上篇文章中的说明,我们知道《周髀算经》中的宇宙模型是:天、地为平行的圆形平面,在大地中央矗立着高达六万里的“璇玑”,即大地的北极,向上正对着北天极。围绕着北极的依次是被称为“内衡”、“中衡”和“外衡”的同心环形带——很像从地球北极上方俯视下来时,看到的一圈圈等纬度线。


第1条记载强调了北极下方的大地区域是苦寒之地,“不生万物”、“夏有不释之冰”。


第2条记载中,所谓“中衡左右”,这一区域正好对应于地球寒暑五带中的热带(南纬23°30′至北纬23°30′之间)——尽管《周髀算经》中并无地球的观念,但对于热带地区来说,“冬有不死之草”、“五谷一岁再熟”等景象,确实是真实的。


第3条记载中,说北极左右“物有朝生暮获”。这就必须联系到极昼、极夜现象了。据前所述,圆形大地中央的“璇玑”之底面直径为23000里,则半径为11500里,而《周髀算经》所设定的太阳光芒向其四周照射的极限距离是167000里;于是,由上篇文章图中清楚可见,每年从春分至秋分期间,在“璇玑”范围内将出现极昼——昼夜始终在阳光之下;而从秋分到春分期间则出现极夜——阳光在此期间的任何时刻都照射不到“璇玑”范围之内。这也就是汉代赵爽在为《周髀算经》所作注释中所说的“北极之下,从春分至秋分为昼,从秋分至春分为夜”,因为这里是以半年为昼、半年为夜。


《周髀算经》中上述关于寒暑五带的知识,用今天已经知道的知识来判断,虽然它们并不是在古代希腊的球面坐标系中被描述的,但其准确性却没有疑问。然而这些知识,却并不是以往两千年间中国传统天文学中的组成部分!对于这一现象,可以从几方面来讨论。


首先,为《周髀算经》作注的赵爽,竟然表示不相信书中的这些知识。例如对于北极附近“夏有不释之冰”,赵爽注称:“冰冻不解,是以推之,夏至之日外衡之下为冬矣,万物当死——此日远近为冬夏,非阴阳之气,爽或疑焉。”又如对于“冬有不死之草”、“阳彰阴微”、“五谷一岁再熟”的热带,赵爽表示“此欲以内衡之外、外衡之内,常为夏也。然其修广,爽未之前闻”——他从未听说过。


从赵爽为《周髀算经》全书所作的注释来判断,他毫无疑问是那个时代够格的天文学家之一,为什么竟从未听说过这些寒暑五带知识?比较合理的解释似乎只能是:这些知识不是中国传统天文学体系中的组成部分,所以对于当时大部分中国天文学家来说,这些知识是新奇的、与旧有知识背景格格不入的,因而也是难以置信的。


其次,在古代中国居传统地位的天文学说——“浑天说”中,由于没有正确的地球概念,是不可能提出寒暑五带之类的问题来的。因此直到明朝末年,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在他们的中文著作中向中国读者介绍寒暑五带知识时,仍被中国人目为未之前闻的新奇学说。正是这些耶稣会传教士的中文著作,才使中国学者接受了地球寒暑五带之说。而当清朝初年“西学中源”说甚嚣尘上时,梅文鼎等人为寒暑五带之说寻找中国源头,找到的正是《周髀算经》。他们认为是《周髀算经》等中国学说在上古时期传入西方,才教会了希腊人、罗马人和阿拉伯人掌握天文学知识的——现在我们当然知道这种推断是荒谬的。


赵爽为《周髀算经》作注,他总该是接受盖天学说之人,何以连他都对这些知识不能相信?


清康熙年间毛晋汲古阁依据宋嘉定六年鲍澣之刻本刻印的《周髀算经》内文


现在我们不得不面临一系列尖锐问题:


既然在浑天学说中因没有正确的地球概念而不可能提出寒暑五带的问题,那么《周髀算经》中同样没有地球概念,何以却能记载这些知识?


如果说《周髀算经》的作者身处北温带之中,只是根据越向北越冷、越往南越热,就能推衍出北极“夏有不释之冰”、热带“五谷一岁再熟”之类的现象,那浑天家何以偏就不能?


再说,赵爽为《周髀算经》作注,他总该是接受盖天学说之人,何以连他都对这些知识不能相信?


这样看来,有必要考虑这些知识来自异域的可能性。


大地为球形、地理经纬度、寒暑五带等知识,早在古希腊天文学家那里就已经系统完备,一直沿用至今。五带之说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已经发端,至“地理学之父”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公元前275—前195年)《地理学概论》中已经完备:南纬24°至北纬24°之间为热带,两极处各24°的区域为南、北寒带,南纬24°至66°和北纬24°至66°之间则为南、北温带。


从年代上来说,古希腊天文学家确立这些知识早在《周髀算经》成书之前。《周髀算经》的作者有没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地从古希腊人那里获得了这些知识呢?这确实是耐人寻味的问题。


进入 江晓原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寒暑五带   《周髀算经》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科学 > 科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937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科学外史.Ⅰ/江晓原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