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鼓应:《养生主》:精神生命的阐扬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58 次 更新时间:2022-12-02 11:35

进入专题: 《养生主》   庄子  

陈鼓应  

《养生主》——护养生之主,是强调精神生命的重要性。生命(“生”)是由形、神组合成的,庄子学派在《达生》篇发挥了“形全精复”的思想,认为“养形必先之以物”,“有生必先无离形”,可见,庄子学派重视“物”和“形”,并强调一个人当在“物”、“形”基础上发展其内在生命。


“庖丁解牛”这一脍炙人口的寓言及“火传薪尽”的名言便出自本篇,兹分节阐述如下:


一、“缘督以为经”——顺守自然的根本原理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是一个事实陈述的语句,并不是价值判断的语言。生命有限,而知识却无穷,于是,如何在一个无限的“知”的范围里来安善有限的生命,就成了庄子所关心的问题。近代经验论哲学家洛克在探讨知识论问题时也提出,我们首先应该检查我们的认知能力,检讨我们的理智能力所能达到的界限,在他的代表作《人类理智论》中,洛克讨论了知识的起源、范围以及其确定性等问题,他划定知识力的限度,要求哲学不必去徒劳地研究超越人类理解力的范围之外的问题。早于洛克两千多年的庄子,曾提出过类似的警惕,认为有限的生命追逐在无穷无尽的知识大海里,会弄得自己十分困顿。庄子这里所谈到的“无涯”之“知”,可能是指外在的知识,而他的原意更可能是指心智而言。宋代解《庄》的著名学者林希逸认为:“知,思也。心思却无穷尽,以有尽之身随无尽之思,纷纷扰扰,何时而止。”(《南华真经口义》)清代解《庄》的著名学者宣颖也有相似的注解:“心思逐物无边。”这些解释更贴近庄子的原意。在《齐物论》中,庄子也有相同的议论,“终身役役”而不知所止。他认为要做到“保身”、“全生”,就必须摆脱“善”与“恶”的传统习俗的束缚,从这个道德价值的规范中跳出来,顺任自然,这便是《养生主》的总纲——“缘督以为经”。两千多年以后,德国哲学家尼采对于传统道德价值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在他的《善与恶之外》(Beyond Good and Evil )一书中,尼采提示人们应该抛弃基督教所拟定的“善”与“恶”的道德价值,倡议人类的“善”与“恶”应建筑在人类自身生命力的基点上。庄子和尼采在对“善”与“恶”传统道德价值的否定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他们受各自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观念:尼采强调的是人自身的意志力,庄子强调的是人融合于宇宙中的自然力。“缘督以为经”,指的就是人应否定传统礼教的束缚,顺着自然之“道”作为“养生”的根本原理。


二、“庖丁解牛”的艺术境界


“缘督以为经”——顺守自然理路以为常法,是本篇的总纲。“庖丁解牛”中的庖丁,解剖筋骨盘结的牛而不损其刀,正是他顺着牛的自然理路的结果。


庄子笔下的庖丁,解牛时举手投足之间,“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那优美的旋律、美妙的舞姿,构成了一幅极为生动的、极为形象的艺术画面。


从宰牛之方喻养生之理,由养生之理喻处世之道。庄子以牛的筋骨盘结,比喻处世之繁复;以庖丁在实践中领悟的宰牛得“因其固然”的道理,启迪我们处世不能强行妄为,要遵循客观规律;以庖丁遇到筋骨盘结的难为之处所采取的“怵然为戒”,凝神专注的心态,告诫我们遇到困难,行事更应警惕、专注;又以庖丁成功后“踌躇满志”的喜悦和“善刀而藏之”的谨慎,教导我们凡事应内敛,不宜过于张扬。


我们从艺术创作活动的角度来看待“庖丁解牛”,它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升华了的艺术境界,描绘了艺术家在创造活动过程中的种种心境:


1.艺术创造活动中的主、客体的对立消解、融合——“庖丁解牛”,从人、牛对立——“所见无非全牛”,到对立的消解——“未尝见全牛”,是经过长期的练习活动,艺术活动也同样经历由创造的主体与外在客体呈对立状态,到主、客体消解,直至融合的过程。


2.创造活动自由无拘的境界——庖丁进刀“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这正是创造主体技艺纯熟达到挥洒自如的自由境界的极妙描述。


3.创造者的审美享受——庖丁解牛,每遇筋骨盘结之处,便“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一旦完成,便“踌躇满志”,这种由紧张而松弛、由焦虑而惊喜的心理变化,淋漓尽致地描绘出艺术创造者审美享受的陶然心境。


三、养神为重


对“养生”之“主”(即精神)的求索,是人类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延伸自我的最高境界。


形全形残,皆无所与,右师独脚,“天也,非人也”,人的形体是天赋予的自然之貌。庄子学派在《德充符》篇中进一步阐明了,形残不可怕,可怕的是体全而智残,那种人于“形骸之外”的价值取向才是我们真正应予关注的。


生活在大自然里的野鸡,奋翼争鸣,悠然自在,比之养在笼中的同类,虽则没有其滋养丰足,但不必受困身丧志之累。不为名位,自适处之,正是向往精神自由的境界。


四、安时处顺的豁达心胸


秦失吊老聃的故事,表达了庄子对生与死的态度:生与死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形态变化,对于形态变化应看成“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采取顺应自然的心态;人生在世,总有个限度,用达观而不悲观的豁达心胸去直面死亡。在庄子看来,尽管形体消失,精神生命却会永存——“火传薪尽”。“火”——永恒的精神生命,要得以传续,不是在彼岸世界去找寻,而要在人的本身去建立。人的精神、思想,人格的生命之火一旦点燃,将没有穷尽。


(1989年夏秋完稿于北京芙蓉里寓所 )


    进入专题: 《养生主》   庄子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中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8623.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