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光海: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学科建设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85 次 更新时间:2022-11-25 18:36

进入专题: 中华民族共同体  

顾光海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时代使命。2022年7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新疆大学考察调研,参观了校史馆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详细了解学校历史沿革和建设、加强人才培养、促进民族交往等情况,听取调研归来的学生谈收获。

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和新疆工作总目标,明确在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中的定位和优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作为学科建设特色,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学科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取得显著成效,学科声誉显著提高,发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意识形态领域“举旗定向”的重要作用,形成“本色+特色”发展之路。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以有形、有感、有效的方式来实现,需要从学理上讲清楚、弄明白,更需要从知识体系上加以丰富发展和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内在的价值导向、知识体系、形式内容,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求同向同行,二者可以形成合力。

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基于新疆大学具体学情,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专题形式融入本硕博所有思政课。学校开设的思政课,均结合学生情况与课程内容设置2-4学时的专题内容,并通过集体备课形成统一讲义进行授课,覆盖本硕博全体学生。例如,本科阶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设置“唯物史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硕士阶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历史地位和贡献”专题,博士阶段“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设置“中华民族由自在向自觉的转变”专题,等等。

开设地方思政课“简明新疆地方史”,对新疆历史问题正本清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新疆的命运始终与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必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新疆历史问题,有力回击“三股势力”在新疆历史问题上的歪理邪说。为此,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面向本硕博全体学生设计并开设“简明新疆地方史”课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教学全过程。

多措并举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学院积极拓展实践教学资源,与自治区博物馆、八路军办事处等单位和地区合作,共同建设开发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并打造思政课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心;组织师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在南北疆开展专题调研。充分激发线上教学优势,邀请知名专家学者、高校党委书记等授课,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覆盖全疆高校。

充分总结思政课教学经验,编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教材教辅。学院以《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白皮书为遵循,结合“简明新疆地方史”课程教学经验,组织编写了相应的小学、中学、大学教材和干部读本。多名学科专家参与自治区教育工委组织的《新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读本》(大学版)撰写工作。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重要指示,从战略高度审视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使命。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需要一批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掌握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专业人才。学院立足党和国家需要,围绕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和新疆工作总目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各阶段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以本科生培养为根本,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特色培养模式。学院通过健全专业基础课体系、设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特色专业课、推动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率达100%等措施,全力打造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近两年,学院一批学生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考取全国知名高校硕士研究生。

以研究生培养为重点,培育熟练掌握和有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优秀人才。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级学科下新增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研究、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等特色方向,通过在全疆各地设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调研基地、为研究生设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课题、组织假期师生调研队等方式,鼓励研究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为牵引,聚焦重点研究领域,产出高质量成果

科学研究是大学的主要功能之一,只有不断加强科学研究,走在科研领域的最前端,产出一系列高水平科研成果,才能推动知识积累、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社会进步,才能体现出大学作为社会发展进步重要推动力的价值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要突出优势特色,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推动新疆大学‘双一流’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就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学科而言,“优势特色”就是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特色牵引,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方面集中力量攻关,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服务党和国家战略。新疆面临的问题特殊,所处的地理方位特殊,研究阐释好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是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研究的主题主线。

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为学科建设发展特色,深入推进科研机制改革,聚焦研究方向,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建立特色科研团队,建强建好科研平台,形成“方向聚焦—团队攻关—平台支撑—成果产出”的良性科研机制,产出系列标志性成果,得到同行专家肯定,学科声誉不断提高。

学院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凝练形成五个重点研究领域,队伍建设与科学研究均聚焦重点研究领域。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级学科聚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本理论研究”,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角度出发,着重阐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前提与内在逻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二级学科聚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与经典著作研究”,深入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本中的民族理论,建构和阐发契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研究”,在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之上,聚焦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研究阐释、对外涉疆斗争等主题。“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聚焦“边疆多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内容涵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反分裂反渗透斗争教育等方面。“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聚焦“西北边疆治理历史与基本问题研究”,致力于从我国西北边疆治理的历史出发,研究新疆历史,总结古代与近代中国在西北边疆治理方面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围绕重点研究领域,组建科研攻关团队。学院聘请学科知名专家担任负责人,整合中青年骨干教师,形成五个攻关团队;加大学科资源向科研攻关团队的倾斜支持力度,健全问题引领、目标导向、任务驱动、绩效评价、团队激励机制,完善合作成果认定办法和原创性成果奖励办法,充分激发团队活力。

做强平台,打造集群,强化应用对策研究和战略咨询服务。学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为引领,以部省合建大型研究平台“西北边疆治理文献与研究中心”为支撑,协同带动“新疆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新疆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等省部级平台,打造“1+1+N”高端科研平台集群。

以项目为抓手,以机制为保障,持续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学院设立专项出版基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科研项目,支持科研团队开展专项研究,并强化项目开展的过程督导,切实保障项目高质量完成。经过建设,科研团队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获批多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

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意识形态领域“举旗定向”重要作用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我们办的是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我们思考和谋划教育工作的逻辑起点,也是必须牢牢把握的正确政治方向。当前,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能否把他们培养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检验教育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是必须时刻把握的政治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政治上具有“举旗定向”的重要作用,对于掌握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主导权具有极端重要性。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聚焦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服务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积极承担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涉疆对外舆论斗争和基层理论宣讲等社会服务,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举旗定向作用。

严守意识形态阵地,持续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斗争。学院通过开展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研究、中国哲学和中华文化研究,服务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思想基础,增强“五个认同”,以学术对冲抵制“双泛”思想。积极参与国家与自治区的相关文件、读本、教材等撰写工作,并向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定期提供研究报告与政策建议。

充分发挥涉疆问题研究“第一梯队”作用,学科专家在国际、国内平台就涉疆问题发声亮剑,用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和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等事实,有力回击美西方反华势力的污蔑、抹黑和谬论。学科教师参与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云上边会、涉疆问题新闻发布会等涉疆斗争相关国际国内会议,学院承办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0届会议“新疆各民族劳动权利保障与美好生活”云上边会,邀请巴西、巴基斯坦、喀麦隆等国的专家学者与国内学者一道,围绕中国新疆的劳动就业保障和人权发展状况进行研讨交流。

开展基层理论宣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为重要平台,面向全国各类思政干部和教师,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持续开展高质量有特色的培训;支持学科师生参加各级各类宣讲团,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团,建设宣讲预约平台,面向不同群体开展宣传宣讲;走进田间地头、农民屋舍,扎根乡村群众开展“滴灌式”宣讲;等等。

引、育、建充分结合,打造一支忠诚于党的边疆教育事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非常重视和关心,提出“三个牢固树立”“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殷切希望,为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把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优先谋划教师工作,优先保障教师工作投入,优先满足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大幅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

强化思想引领,提高政治站位。学院始终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践行立德树人,以教师学术素养涵养学风校风,把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作为红线底线。严把思政课教师入口关,将思想政治、品行作风和国家通用语言能力作为教师授课的首要条件,常态化抓好师德师风建设。牢记“团结、紧张、质朴、活泼”的校训,塑造优良校风学风,培育和打造一支忠诚于边疆教育事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充分利用自治区与新疆大学“双一流”建设“人才特区”政策,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学院引进多名自治区“天池特聘教授”“天山学者”特聘教授以及海内外优秀博士,并通过建立健全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机制,大力培育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经过建设,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不断提高,高级职称教师占比也有了显著提升。

打造多元队伍,构筑思政工作协同格局。学院通过设立名师工作室、教授工作室,组建多民族思政团队,全面提升育人成效。经过建设,获批教育部思政工作队伍研修基地,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杨丽名师工作室”、新疆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创新研究中心。学院打造专兼结合的多民族思政干部队伍,培育本科思政工作教研团队和研究生思政工作教研团队,青年教师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中获奖。

充分发挥对口支援机制作用,协力提升学院办学水平

对口支援高校在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党中央、教育部的安排,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知名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先后对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支援高校马院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讲政治、讲大局、讲奉献、求实效”,积极创造条件,坚持不懈地扎实推进对口支援工作,在加强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对口支援工作显著提升了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办学水平和服务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学院持续加强与对口支援高校马院的合作交流,探索联合举办全国性高端学术会议、派驻援疆干部、选送教师赴对口支援高校做访问学者、共建科研平台和教师工作坊等对口支援方式。在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马院等对口支援高校的倾力帮助下,学院积极主办、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大力加强与内地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高校的合作交流。学院每年依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主题的全国性学术会议,与对口支援高校共同主办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知名专家、全国重点马院院长参加的高端会议,并举办多场思政课教学研讨会议。

学院充分利用新疆区位优势,探索建立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学校合作交流机制。学院参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等单位主办的国际学术会议,打造面向中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国际交流平台,加大国际合作研究力度。同时,学院着力加强学科理论成果的交流传播和宣传推介,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传播,立足区域发展讲好新疆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顾光海,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25日 06版)


    进入专题: 中华民族共同体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民族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837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