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诚林:执古之道 御今之有——道教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77 次 更新时间:2022-11-21 16:27

进入专题: 道家   道家   传统文化  

胡诚林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语出《道德经》,意思是说,人类应该通晓和秉持古始以来就存在的“道”,并不断运用于人类社会的现实之中。

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古老的道教文化以其崇尚道德、传播慈爱、讲求奉献、向往和平等东方固有的传统核心价值形象,逐渐走进现代人的视野。因此,用现代的思维与语言去阐释、发扬传统道教教义中符合时代精神的内容,使之对提升当今社会人们的道德境界,促进各民族、各国间的团结,推动人类社会持久和平与安宁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既是传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传统东方道教文化走向世界、利益人群的需要。

一、“清心寡欲”、“宠辱不惊”的心理调适功能

道教认为,“一切唯心造,心生则欲生,心静则欲灭”。故正人必先正行,正行重在正心,正心要在养性。《阴符经》说:“天道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为人也”。阐述了天道即人道、人心化有无的思想,并进一步强调人道的核心就是要遵照天道自然之法度,做到起心动念、行为举止符合、顺从事物的本性与规律,不可虚动和妄为。《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都是要求人应效法天地之德性,遵守事物之内在法则,摒弃妄念,顺应自然。

道教历来注重心性修炼与思想引导,并在长期的修持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在道教看来,人心浮躁不安、偏激失态的根本原因,在于不能正确对待人生的得失和把握欲望的尺度。如果能处理好人生这两个认识与实践的问题,人心自然能够“常清常静皎如月,坦然应对世事人”。

对于净化人心,道教主张寡欲和自然。所谓寡欲,即抛弃个人无休止的贪欲,特别是那些不正确的欲望。相反,对于那些有利于个人的道德修持、身心清静与社会和谐等正义之事,要积极作为、深入实践;强调自然,就是要认识到世间万物始终是在一种自然而然、不自而然的状态中和谐有序、周而复始地运行,人作为万物中的个体存在,必须遵循事物运行的规律,树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祸福观与得失相互转化观,持守不以得喜、不以失悲,顺应自然、宠辱不惊的生活理念,由此获得身心清静、圆融无碍的思想境界。这既是当代社会人们心理培养的方法和目标,也是体现道教社会功能的重要方面。

二、“尊道贵德”、“返朴归真”的教化作用

道教所尊之“道”,是宇宙自然本原之道、生命化育之道、治国齐家之道、社会和谐之道。“尊道”的根本在于:了悟万物的自然本性、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通晓世间的运化玄机、洞悉生活的普遍意义、参透人生的终极真理。“尊道”的最终目的在于:以真道为法则、藉明道正行为、借悟道助修真、假弘道致太平、凭得道度众生。

道教所贵之“德”,是以“道”为根本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并遵照自然道性而行持的具体法则、功用,而这一法则、功用本身就是道性在万物生化过程中的客观体现,故有“道为体、德为用”之说。道教“贵德”之核心思想就是循道所思、遵道而为,持道养德、厚德载物;道教“贵德”之重要价值在于法自然之道、养浩然正气,与天地合一、同四时合序,常怀济世之心、常做利人之行,言行有道、动静怀德,正己化人、普度众生。

如果说“尊道”的要旨在于悟道明理、提升灵性的话,那么其目的则在体行大道以培植德根,进而不断修养自我品性,净化身口心,做到处事待物不刻意、不强求、不妄为、不分别,以慈心示众、用厚德化人,这就是体悟真道、塑养大德,返朴归真、感化有情。

三、“上德不德”、“知止知常”的行为理念

《清静经》云:“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明示欲望是造成人心贪婪与诱发纷争的直接原因。那么怎样消除贪婪、化解纷争呢?老子教导我们要上德不德、知止知常;要为而不争、谦让奉献;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老子指出上德的标准是“上德不德”、“上德无为”、“上士无争”,可统称“无为之德”。上德之人,功而不居;而下德之人,做了好事,甚至在没做之前,就已开始思考回报,唯恐众人不知,但实际上往往由于太精于算计、太过于自我执著,反而什么也得不到。

在此,老子一方面以“无为之德”彰显出人性内在的光辉,同时又从另一个方面对人的行为提出了外在要求,即“知止”、“知常”。知止,就是要把握事物发展的度,做到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力戒贪心、排除妄为;知常,就是要明了物之本性,坚持顺应自然、恪守规律,做到知天理、循人情、顺造化。简单说来,知止即要使人明白什么情况下应该为,什么情况下不应该为,强调的是为的时机、尺度与火候;知常则重在洞悉作为什么、为何要作为、如何作为,更加强调为的范畴、目的和方法。如果按照道家“上德不德”、“知止知常”、“有所为,有所不为”与“为而不争”的内在修养和外在德行去要求自己,则自然人我清静、贪念不生,断除烦恼、万缘和谐。

四、“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包容思想

“虚怀若谷”、“海纳百川”,是体现道教“内以修圣、外包万象”的重要思想。老子借山谷比喻人之胸怀,用大海比喻人的心量,目的在于让人学习山谷志存高远,但始终处在空灵幽深、静寂不张的状态;借鉴大海襟怀博大,却不曾有排斥潺潺川流的想法。引申而言,虚怀若谷的精髓在于虚无、高远和含蓄;海纳百川的核心则是开放、容纳与和合。二者表现在人的修养层面,前者是在尊重和肯定别人的同时肯定自己,显现出谦虚谨慎、先人后己的圣人气度;而后者则以包容与接纳别人的方式来丰富、完善自己,更多地折射出和合圆融、偕同共进的君子襟怀。就个人修为而言,虚怀若谷是培养思维的纬度和思想的态度,侧重于精神层面;而海纳百川则重在塑造圆融精神与和合精神,突显出实践法则。两者互为表里、互为体用。

老子曰:“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古老的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之所以历久弥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就是不断传承“虚怀若谷”、“海纳百川”这样优良的思想传统和博大的胸怀气度。

五、“齐同慈爱”、“异骨成亲”的济世主张

“齐同慈爱”、“异骨成亲”是道教慈悲济世、无量度人的核心思想。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明确指出这一思想的根本价值就在于“物我无别、天下一家”的大同精神。生活中,不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亲疏远近,不论信仰、种族,用相同的爱力、相同态度,给予平等相待,不起分别之心、不生嫌弃之念,正是对这种精神的具体实践。故道教“齐同慈爱”的思想内涵,在于万物一体、本性无类,同源共性、慈爱纯真,核心是明了道性;而道教“异骨成亲”的精神境界,重在强调相互尊敬、彼此关怀,视众生为父母、待异己为亲人,重点是培养德根。

道教历来要求道门中人于出世中入世,于入世中体悟道性、积累功德,做到出世不忘世间疾苦,入世不计个人得失,使之在无为有为中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推己及人、普化有缘。

大力弘扬和践行道教齐同慈爱、异骨成亲的思想传统,广泛关注和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积极支持人类慈善事业,以真情大爱温暖人间,用实际行动给人希望,对维护和推动社会慈爱和同、公平正义、文明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

对于保护环境、维持生态,道教提出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思想。道教认为,物之所生,各赋其性。顺其性而辅助之,故能长久长生,反之则形消命灭。《阴符经》云:“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说明天地人三者一体,有互为借助、生化的作用。而维系好三者关系的关键在于认识其内在的规律性,把握好适度性,即相宜、和谐。道教的这一思想强调要复归万物自然天成的本能,不以人的意志改变其自然本性;进一步指出了人与万物的关系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和谐整体,故而人类应该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效仿自然、保护自然,进而和大自然合而为一、共生共荣。

其次,道教倡导崇尚节俭、反对奢华、抑制浪费、损益盈虚的生活主张,强调在生活方式上奉行朴素易简、节俭知足之道;在资源分配上坚持供需平衡、“去甚、去奢、去泰”的原则;在发展理念上讲求控制数量、讲求精良的战略等,这有助于维系和实现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持续发展。

其三,道教推崇众生平等、惜爱物命、重生贵生的生命至上精神。因为万物皆禀道而生,故一切含灵都禀赋“道性”、天生“有情”。“道性”的根本即本性自然、处物平等、无形无名、运化自如、和谐为一;“有情”的核心是尊重物性、慈爱和同、不思杀念、怜悯众生。而人类作为万物中的有机部分,与万物是齐同平等、共生共荣的关系。基由这一思想,道教不仅十分重视、热爱人类的生命,也极为尊重、保护其他生命物种,甚至到了“昆虫草木,犹不可伤”的程度。

七、“和光同尘”、“恭敬一切”的处世方式

道教强调的“和光同尘”的心境,就是清静自然、无私无欲,和合包容、和而不同,万物一体、荣存与共的心境;道教倡导的“恭敬一切”的胸怀,就是理解尊重、处下谦卑,诚实守信、柔弱不争,慈爱和同、彼此依赖的胸怀。这种心境与胸怀概括起来,就是以和为贵、以和为尚的“崇和”之道。道教的“崇和”之道,既是一种尊重认同、人我和谐的精神,也是一种和而不同、为而不争的气度,更是一种谦下不欺、慈悲互助的境界。这一“崇和”思想,一方面充分体现了道教在认识世界、处世态度上的核心价值,另一方面也深刻彰显出其千百年来为之信仰、追求和实践的真理所在。

积极宣传和弘扬道教“和光同尘”、“恭敬一切”的“崇和”思想,发挥其在缓和冲突、化解争端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国际宗教间的友好交往,用东方古老道教的“和谐之道”与“和而不同”之智慧,去影响、感化不同国度、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与不同阶层的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以对话化解对抗,以扩大共识、缔结友好、寻求合作,努力维护世界的安定与祥和。此举不仅意义重大,而且使命光荣。

老子说:“天地相合,乃降甘露。”当今世界,道教所倡导和奉行的清心寡欲、见素抱朴的生活主张;知足、知止、知常的行为规范;上德不德、上士无争的精神境界;物我无弃、济世利人的世间责任;五气安和、性命双修的养生之道;和光同尘、万物一体的处世方式;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包容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环保理念;慈心下气、上善若水的心性修养等,可以给予这个时代很多的借鉴。


(作者系中国道教协会副秘书长、陕西西安八仙宫监院)

(来源:《中国宗教》2010年第4期)


    进入专题: 道家   道家   传统文化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宗教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820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