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常生:内容表述与参考书籍

——《苏轼行踪考》绪论第三章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39 次 更新时间:2022-11-18 15:20

进入专题: 《苏轼行踪考》  

李常生  

研究目标、内容


一、苏轼一生中所去过的地方:


特别是长期所停留和居住过的地方,从这些地方,再去研究苏轼在周遭范围内所曾到过每一个点和线的组合。苏轼长期所停留和居住过的地方大约分成下列三类:


(一)苏轼出生与成长的地方----四川眉山。如果再细分下去,就要区分他出生的地方以及居住和读书的地方。经过文献仔细查证与实地考察,苏轼出生在乡下或者僦居在城里纱縠行,至今仍有争议。研究过程中,还要在文献中找到苏轼在眉山玩过的地方及去过的庙宇。苏氏修文祖坟、苏洵及苏轼母程夫人和苏轼妻王弗的坟茔也是重要的查证地。


(二)苏轼当过官的地方,开封是最重要的地方,苏轼前后八次进入汴京开封,各次的目的不一样,但多数是在京城担任朝官,乌台诗案时亦有被关御史台大牢的记录。在外当过签判的地方有一处,陕西凤翔;当过通判的地方是杭州。当过太守的地方有八处,依先后顺序,包括山东密州、江苏徐州、浙江湖州、浙江杭州、山东登州、安徽颍州、江苏扬州、河北定州。


(三)苏轼贬居的地方,实际而言,应有四处,包括第一次贬居的黄州,人生最后贬谪岭南地区,先后贬居过广东惠州、海南儋州和量移广西廉州(今合浦)。苏轼贬居的时间,总计接近十年,另外在开封乌台狱中还被关了134天。在宋代,文官没有死刑的规定,被贬居到岭南,似同死刑,从《续资治通鉴长篇》以及许多宋人笔记上查考,当时朝臣也确实欲置其于死地,也就是故意让苏轼终老或困死于岭南地区。


二、苏轼来往各地所经过的路线与行程(参考图01004:苏轼一生概略行走路线及为官、居住参考图。):


(一)出蜀至汴京或从汴京回眉山:苏轼第一次出蜀至汴京乃随父洵与弟辙至汴京参加考试,是从北方过秦岭蜀道,经凤翔、长安、郑州等地至开封。母殁后,苏洵父子三人仍从原路赶回眉山。第二次出蜀是带着妻子王弗随父与弟等,舟行顺岷江下行,再经长江出蜀,至江陵后出陆北上,过襄阳、唐州、朱仙镇等地至汴京。第二次回京,是在苏洵殁后,苏轼兄弟二人扶柩(父洵与妻王弗)返乡,出京舟行汴河,在淮阴转运河,出瓜州渡西转长江,逆行至眉山。服丧完毕后,苏轼与子由再由北方走蜀道、过秦岭,往汴京东去,属第三次进京。


(二)任凤翔签判:西行,过郑州、洛阳、长安至凤翔,回程路线相同。


(三)任杭州倅:自汴京顺蔡河南下,转颍水过陈州至颍州拜望欧阳脩后,再顺颍水南下,转淮河,过洪泽湖,至楚州转运河南下,过长江。经润州、常州、苏州、秀州等地,到达杭州。苏轼任杭州倅时,曾三次至各地巡视,其中有一次乃北行至湖州、常州、镇江、无锡等地勘灾救济。


(四)山东知密:自杭州起,顺运河北上至楚州,再往东北行,过涟水、海州,沿海岸北行至密州。


(五)江苏知徐:自密州北上至潍州向西行,过青州、济南,再往南行至山东郓州,转西行,至陈桥驿,再至汴京东郊,时皇上不准苏轼入京(国门),苏轼再顺汴河至宿州出陆,北上徐州就任。


(六)浙江知湖:自徐州起,或南行至宿州,西北至南都探望张方平与子由后,再顺汴河、运河南下至湖州。在湖州仅任官三个月,即受乌台诗案迫害,朝廷派官南下拘捕苏轼,北入太湖,转苏州入运河北上汴京。


(七)贬谪黄州:自汴京南下,经陈州、蔡州,过淮河,经光州、麻城、团风至黄州。约四年后,诰命下,苏轼离黄,顺长江东行,后登陆,过磁湖、黄石、瑞昌至九江,先至筠州探望苏辙十日,再回庐山一游,接着顺江而下,过金陵、真州、常州等地,至宜兴买地。然后,北行准备往汝州。苏轼多次请求告老归宜兴终老,舟至南都,朝廷准其归根(退休)常州宜兴,然太后辅政,再度下旨,命苏轼知登州。苏轼自宜兴出发,至楚州后,顺原先知密道路,过密州至登州。


(八)安徽知颍:苏轼出汴京,顺蔡河行,过陈州入颍水,至颍州。苏轼任杭粹时,亦曾沿此道路至颍州探望欧阳脩。


(九)江苏知扬:苏轼从颍州,下行颍水至淮河,顺水而下,过洪泽湖、楚州,再沿运河而下至扬州。


(十)河北知定:苏轼自汴京出,沿陆路行,过相州、邯郸、邢州、真定府等至定州。


(十一)贬居惠州:苏轼自定州沿陆路南下,先行至汝州见苏辙一面,再舟行入汴河,顺运河至长江,逆行至鄱阳湖,往南逆行至赣州后,转往支流上犹江出陆。过大瘐岭,至南雄再入北江下行至广州,再东转东江,经罗浮,游山后至惠州。


(十二)汴居儋州(昌化军):自惠州西行至广州,再沿西江西行,逆流而上,至藤州后往南行,逆北流江至今北流市折向东南行,出陆后再循龙化水至遂溪,过雷州、徐闻,自递角场码头渡海至琼州,再往西,沿海,过澄迈、临高,至儋州。


(十三)量移廉州:自儋州出,沿海行,过临高、澄迈,至琼州登船至徐闻,再至雷州后,西行至中和净相院,登海舟,至合浦白沙登岸,陆行至廉州。


(十四)北归殁于常州:苏轼北返,沿南流江上行,至郁林州登陆;陆行至今北流市,再下行北流江,至藤州后东转西江,至广州后,往北舟行北江,至南雄弃舟入陆,过大瘐岭,至大余县,再行登舟,至虔州(即赣州),入赣江北上,至九江转东行至真州,再至润州南下,至常州,殁于孙氏馆。殁后次年(1102)移柩至河南郏县入土安葬。


三、苏轼在各个行程中主要遇到的人物


本考旨在表达苏轼行踪,因此并不会全面性的对苏轼周边或所提及的人物作介绍。仅对苏轼文学作品及文献资料中提到苏轼去过的地点,其同游、同聚,或者影响苏轼较广较深的当代人物作介绍,不会对苏轼所提及的古代人物(乃指宋代以前)作介绍,也不会对苏轼文学作品中非关地点、区域、城市等的人物作介绍。本考宗旨是在表达《苏轼行踪考》中所去过、到过地方所遇、所见相关人、事、时、物的考证与说明。关于相关的人物介绍,主要包括下列几类:


(一)苏轼的家族亲友:包括苏轼的祖辈、同辈、子孙辈及苏辙的子孙辈,苏轼母家程氏的家族成员等。


(二)开封朝廷的皇族官吏等:与苏轼相关的皇族成员,包括皇帝、太后、驸马(如驸马王诜)等。官吏如司马光、欧阳脩、李公麟(伯修)、张方平、王安石等。


(三)苏轼同门进士:如章惇、蒋之奇、单锡、曾巩、苏顺举等。


(四)苏轼门生:秦观、张耒、黄庭坚、晁补之、陈师道、李廌、钱济明等。


(五)苏轼任职州府相关官吏:如苏轼任职凤翔、杭州时的知州;于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任知州时地方官,如通判、教授等。


(六)苏轼贬居各州的地方官:包括黄州、惠州、儋州、廉州等相关的地方官吏。


(七)苏轼在各地认识的释道人士:最多认识的佛家禅师乃是在杭州地区。其余各州都有熟交,如在当地修行、修炼的和尚、道士等。


(八)尝随苏轼游的人士:如吴子野(远游)、参寥等。


(九)其他:如自江南为苏轼送信至惠州的卓契顺、居白鹤峯侧的林婆、翟夫子、惠州木匠作头王皋等。


四、苏轼在各个行程中主要的作品


苏轼所留传至今的诗歌二千七百余首。现存的词有三百七十余首,另有四千二百多篇散文作品。本研究无法将苏轼的所有作品一一列举,仅列举下列相关著作:


(一)苏轼文中有提到地点的作品,如苏轼的《滟澦堆》、《游三游洞》、《过安乐山,闻山上木叶有文,如道士篆符,云此山乃张道陵所寓二首》。另如苏轼《壬寅二月,有诏令郡史分往属县减决囚禁。自十三日受命出府,至宝鸡、虢、郿、盩厔四县,既毕事,因也朝谒太平宫,而宿于南溪溪堂,遂并南山而西,至楼观、大秦寺、延生观、仙游潭,十九日乃归,作诗五百言,以记凡所经历者寄子由》诗作,此一诗中共列举了二十五个地名。


(二)他人文中所提到与苏轼有关的地名:苏轼在世时,子由及许多亲友、官吏、文士之作品中有提到苏轼去过地方、地点等。苏轼殁后,许多宋人笔记中多有提到苏轼到过的地方。许多地方志中或有提到苏轼曾经到过或经过该州府县的某处地点。重要地理文献,如《舆地纪胜》、《方舆胜览》亦于多处提到苏轼曾到过、游过某地点。另,宋代文人笔记中间或者亦提到苏轼曾经去过的地方和走过的路线。


(三)部份金石题名考中或提到苏轼曾在某处刻石留念,曾与多人到过该处一游。如《石屋洞题名》载:「陈襄、苏颂、孙奕、黄灏、曾孝章、苏轼同游。熙宁六年二月二十一日。」


本研究仅将苏轼本人或外文作品中述及与苏轼相关内容的地点、人物的内容等登出,并未显现整篇作品,以配合《苏轼行踪考》的适用性。另虽与上述所谓地点无关,然属苏轼重要作品,亦会在编年时列入,以备参考。




表述方式与次序


以编年体的型态展开与铺陈。从苏轼出生开始,研撰苏轼成长、作官、贬谪、生病、死亡等过程,依编年、季、月等次序,逐步展开与铺陈。所叙述的方法与次序,参考图01005:《苏轼行踪考》内容的展开与铺陈顺序。



图01005:《苏轼行踪考》内容的展开与铺陈顺序。


说明:


一、州府介绍:苏轼欲往州府的介绍,包括历史沿革、宋元、明清城郭概况以及宋代与现在行政区域的范围。


二、注明年、季、月等时间:因依编年体撰写,故以年为章,以季、月为分。并在年后注明苏轼当时的年龄。


三、引入有关苏轼行踪的文献:包括苏轼的诗文、当代文人的诗文、文人笔记、宋代地理书籍、各地方志等。并非全文引入,仅引入相关叙述及主要片段。


四、研究者对于上述事件的解说:解释苏轼所行走过的路径,此一期间所做过的事、所遇到的人物,或事件的影响等。


五、说明与解释:对于苏轼行踪中的地点与行程,经过考证、到现场探查、寻找以后,所归结出来的结论。并描述出宋代的可能地理状况与现在的实际位置,尽可能的标示出经纬度与等高线等。对于相关的人物,尽可能的从《宋史》、《东都事略》、《说郛》、《宋元学案》、《五灯会元》、《宋僧宝传》、各处《地方志》以及宋代文学作品中寻找人物的解说或注释。


七、示现地图:对于苏轼行踪所示的地点或行走的路线,绘制彩色地图,并标明需要的经纬度与等高线。地图绘制参考书籍,包括:(一)谭其骧所撰《中国历史地图集》。(二)日本人青山定雄所撰《唐宋时代交通地志地图研究》。(三)严耕望所撰《唐代交通图考》。(四)百度地图。(五)谷歌地图(Google earth)与航拍图。(六)各地区出版的现代地图。(七)各相关地方志所展现的古代地图及城郭图。


八、配以照片:因笔者在探访苏轼行踪时,均有照相摄影留记。在本论文书中,以一地点一张或数张照片的方式辑入本书当中。


主要参考资料、文献及书籍


一、三苏及三苏友人及门人所撰写的作品


三苏作品:苏洵、苏轼、苏辙三人相关的各种文学类及非文学类作品。


苏轼友人及门人等相关的作品:亦包括同时代的各个相关文人的各类文集、杂记等。


二、后代文人相关文学作品及各种笔记


苏轼殁后,历代文人撰写与苏轼相关的作品。南宋后,历代文人所撰写的文集与杂记等,其中最常见的是宋代文人笔记中所提到的苏轼相关轶事。


二、相关的年谱


与苏洵相关的有《苏老泉年谱》;与苏轼相关的年谱,包括宋代施宿、王宗稷、傅藻,清代王文诰,近代孔繁礼、曾枣庄所撰写的年谱;与苏辙相关的年谱,包括孙汝听所编纂的《苏颍滨年表》、孔繁礼与曾枣庄所撰写的《苏辙年谱》;与三苏相关的年谱包括了宋何抡所编纂的《眉阳三苏先生年谱》与近代孔繁礼所编纂的《三苏年谱》。


三、相关的历史书籍


主要的,包括:《宋大诏令集》、《文献通考》、《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篇》、《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东都事略》、《宋会要辑稿》、《三朝北盟会编》等。


四、相关的宋代制度


包括了宋代的相关官制,如《职官分纪》、《宋代官制辞典》、《宋刑统》以及宋代《营造法式》、《宋代建筑》等相关专业书籍。


五、相关的地理志书


唐代与宋代的地理志书:包括了《水经注》、《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方舆胜览》、《明一统志》、《清一统志》等。


各地的地方志书:主要包括苏轼长住过的地方州府县等地方志;次要则包括苏轼所经过地方的州府县等地方志。


古代重要道路的研究:比如四川北出秦岭的蜀道、唐宋主要驿道、宋代主要运河及水道的相关研究。


各地地形变迁的研究:特别是黄州自宋代至今的长江变化情况、连云港市海岸线自宋代至今的拓展情况、杭州市与钱塘江岸之间的变化情况、长江在宋代镇江与现代镇江的地形位置变化情况、宋代汴京主要运河汴河的变化情况、洪泽湖自宋代至今的扩大范围状况、泗州城被洪泽湖淹没的过程与现况等。这些问题都牵涉到苏轼行走足迹的地理变化,必须谨慎。


六、地方传说的挖掘


许多苏轼去过与经过的地方,各种文献资料均无法查知,但地方上却有传说故事,其中真真假假,必须认真挖掘与小心求证。


七、考古资料的结合


如苏轼进出汴京前后八次,然宋代开封经过历代各次洪水冲击已经淹埋在地下约12米深处,宋代汴京城内的各种街道、城墻、运河等,都需有考古资料的支撑,方得确定苏轼曾经住过以及当官办公时的概略位置。


本次对于《苏轼行踪考》的行走式研究,最重要参考的即是孔繁礼先生所编纂的《苏轼年谱》,孔先生细腻研究,认真编纂。余行走苏轼足迹前后顺序及参考文献资料,多参照孔着《苏轼年谱》所撰述内容而行,在实际行走后或发现孔先生所撰《苏轼年谱》本书亦多有误,但足以作为参考用途。另,在研读苏轼所撰文集、诗集及词集中,以张志烈、马德富、周裕锴三位先生所主编的《苏轼全集校注》最为准确,内容也较为详尽。因此在引用苏轼诗词文时,均已《苏轼全集校注》所载为准。


【注】本书研究工程浩大,且余年纪渐老,撰写、考证多有疏漏,请读者多予指正,如有错误,即于一定时间再版修正。



    进入专题: 《苏轼行踪考》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813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