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进入专题: 红楼梦
我说这些是为了说明欧阳健的想象存在着根本性的错误,他以为清代会有人去冒充“与雪芹同时人”而宣称“事皆目击”,不管是不是所谓假托脂砚的刘铨福。不,没有人会这样做,因为没有人相信书中所写是作者自家事,根本不存在想证明这种关系的需要,造出来又能吸引谁呢?程伟元说的“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十金”,是指大家迫切需要读到这部写得妙极因而可卖大价钱的奇书,但并不关心作者是谁,所以“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红楼梦序》),连程伟元自己也清楚。由于书只有八十回,大家非常想知道八十回以后的故事情节,所以有清一代凡伪托原著的都是各式各样的续书,手法也笨拙得可笑,如书前加“雪芹母札”或干脆叫《林黛玉日记》之类,而绝没有另造前八十回文字或伪托知情者加批语把书中所述与作者经历、家世联系起来的事,因为红学中这种看法还没有形成。孙小峰读甲戌本,并没有不信其为“真本”,也没有怀疑刘铨福所说的“脂砚与雪芹同时人,目击种种事故,批笔不从臆度”(这些都是可以从脂评中知道的)的话,却熟视无睹,并不觉得它特别重要,其原因也正在于此。因为他头脑里装着的还是纳兰家事。
(关于文字与脂评问题的评说,待续。)
(《红楼梦学刊》1993年第3辑)
[1] 就是这一点,也不是欧阳健的发明,冯其庸先生早在1980年6月在美国举行的红楼梦国际研讨会上,在讨论甲戌本的论文里,早就指出甲戌本玄字不避讳的问题了,他的论文发表在1980年第4辑《红楼梦学刊》上,也发表在周策纵先生编的《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论文集》上,题为《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凡例”》,后来又收进他的论文集《梦边集》里,这早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欧阳健却似乎了无所知,把这个“玄”字不避讳的事当作自己的惊人发现而大讲特讲,这样的“学术研究”不有点令人惊叹吗?
进入专题: 红楼梦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语言学和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36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