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玉振:曾国藩如何走出极困极难时刻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946 次 更新时间:2022-07-19 09:31

进入专题: 曾国藩  

宫玉振  


2022年6月19日下午,北大国发院EMBA论坛第65期在线举行。本文根据北大国发院教授、国发院BiMBA商学院副院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EMBA学术主任宫玉振的主题演讲整理。


目前,大部分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挑战来源于疫情、市场、国际格局变化等诸方面。怎么度过这样极其困难的时刻?希望曾国藩的经历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发。

引子:余平生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

今天的话题先从曾国藩的一首诗说起:

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

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据说TCL董事长李东升先生特别喜欢这首诗,专门将这首诗挂在了自己办公室里。李东升先生被誉为“左手韦尔奇,右手曾国藩”,是中西合璧的企业家。去年12月,我应邀参加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在海口举行的年会,见到了李东升董事长,就跟他求证这个传言是否属实。他说:是的,确有其事。2000年左右,TCL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挑战,内外交困。他说自己那段时间特别焦躁,但在读到这首诗之后,内心一下子平静下来,从此以后就非常喜欢这首诗。

这首诗是曾国藩写给弟弟曾国荃的。曾国荃打下南京之后,满心以为清政府会给他大赏,但是没想到清政府反而忌惮他功高震主,追究他的失误和责任。同时,各种各样的嘲讽、猜忌全部压了过来。重重压力之下,曾国荃不得不以生病为理由辞职回家。这是曾国荃一生最低落的时期。曾国藩特作此诗来开导曾国荃。

“左列钟铭右谤书”。你立下大功,做成大事,国君为了表示不忘你的功劳,特意铸了一口钟,并列上了你的名字;但是,诽谤你的文书同时已经堆满了国君的桌子。

“人间随处有乘除”。这就是人生,这就是世事。有人给你做乘法,就一定会有人给你做除法。遇到顺境,也必须做好转入逆境的准备。

“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屠羊说的故事出自《庄子·让王》。屠羊说是一个内心坦荡,对于得失成败、功名利禄看得非常淡的人。你低头一看《庄子》屠羊说的故事,就会明白成败得失、兴衰荣辱、顺境逆境,其实都是浮云而已。

这是一种非常坦荡的胸怀。

我为什么从这首诗开始讲呢?因为这首诗里面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曾国藩自己从极困极难之中走出来的经历,这种力量影响了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更在150多年后还影响了李东升这样的优秀企业家。

曾国藩曾讲过自己一生的经历:“余生平吃数大堑,而癸丑六月不与焉。第一次壬辰年发佾生,学台悬牌,责其文理之浅;第二庚戌年上日讲疏,内画一图甚陋,九卿中无人不冷笑而薄之;第三甲寅年岳州靖港败后,栖于高峰寺,为通省官绅所鄙夷;第四乙卯年九江败后,赧颜走入江西,又参抚、臬,丙辰被困南昌,官绅人人目笑存之。”

我这辈子啊,有几次大的困境,咸丰三年六月与湖南官场势同水火,最后被赶出长沙,那次还不算什么。

第一次是道光十二年,当时曾国藩还是秀才。学台(省级教育负责人)公开指责他的文章文理不通;第二次是道光三十年,当时曾国藩是翰林,给皇帝讲课时画的一个图特别丑,被九卿冷笑瞧不起;第三次是咸丰四年,曾国藩第一次带兵,在岳州、靖港先后打了败仗,被迫在长沙城外的高峰寺暂时栖身,全省官员和士绅都用鄙夷的眼光看他;第四次是咸丰五年,他在九江再次战败,最后厚着脸皮进了江西南昌。接下来他弹劾江西巡抚和省政法负责人,结果第二年自己被困在南昌,官绅人人都兴高采烈地看他的笑话。

这就是曾国藩的“五堑”。其中第三大堑是靖港之败。当年湘军刚练成,曾国藩也没有作战经验,不太会打仗。曾国藩跟手下制定了一个打湘潭的作战计划,前面五个营由其他将领率领已经先出发了,他准备带剩下的五个营作为后应。就在他刚要带后面这五个营出发时,有靖港的民团过来报告,说是靖港的太平军防御非常薄弱,而且民团在太平军内部还有内应,所以建议曾国藩去打靖港。曾国藩认为这是一个捡漏的好机会,就临时改变了湘潭作战计划,率领剩下的五个营兴冲冲地去打靖港。没想到这是个圈套,前面的部队吃了败仗,就开始后退。前军一退,后面的部队见势不好,也掉头就跑。曾国藩眼看整个部队即将溃散,就在桥上立一杆旗,上书五个大字“过此旗者斩”。没想到湘军看到后,纷纷从旗旁绕了过去,部队很快散完了。

曾国藩本来最瞧不起一打仗就溃散的绿营兵,没想到自己辛辛苦苦练的湘军连绿营都不如。此时他跟长沙官场的关系本来就特别紧张,这样的失败,还不知道会遭到什么样的冷嘲热讽呢。所以非常沮丧,越想越恼,在回去的船上趁人不备,一头扎到河里自杀。好在手下看出他神色不对,后面偷偷地跟着他,一看不好赶紧跳下河去,七手八脚把他捞了上来。

回到长沙后,果然是各种嘲讽都来了,有人甚至说湘军没用,干脆解散得了。曾国藩没脸进城,躲在城外的高峰寺,给皇帝写了遗折,给家里写了遗书,让弟弟准备好一口棺材,准备再自杀。但就在这时,传来了湘潭大捷的消息,他派出打湘潭的先头部队打了大胜仗回来了。这样一来,曾国藩也就不用自杀了,总算过了这一关。

曾国藩自己讲的第四堑,是他在江西的经历。曾国藩在江西前期极其困难,一是仗打得不好,二是官场关系也一塌糊涂,用曾国藩自己的话说,已经到了“通国不能相容”的地步。他在给皇帝的折子中讲过他当时在江西的情况:“每闻春风之怒号,则寸心欲碎;见贼帆之上驶,则绕屋彷徨。”完全是焦头烂额、走投无路。《湘军志》的作者王闿运说,多年后他读到曾国藩给皇帝写的这个折子,不禁还要为曾国藩当年在江西之苦而泪目。

其实上面这些挫折,还都不算什么。曾国藩最大的失败,是咸丰七年跟皇帝要官未成,反遭罢免。曾国藩在江西南昌时处境极差,他认为原因是自己没有地盘、没有权力,所以他给皇帝写了一个折子,意思是没有巡抚的位子就没办法带兵,即使能带兵也无法筹饷,我现在 “处客寄虚悬之位,又无圆通济变之术”,再这样下去恐怕要给你贻误大局了。言外之意是你再不给我巡抚,那我不干了。没想到曾国藩高估了自己在皇帝心中的分量,官没有要成,反而被皇帝剥夺了兵权,被迫回家守制一年多的时间,这一年多是他一生真正的至暗时刻。但曾国藩最终还是挺了过来,并且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大悔大悟、脱胎换骨,迎来一生真正的辉煌。

今天我们看曾国藩的一生并不平顺,屡战屡败,但他屡败屡战。梁启超对曾国藩有一段评价,说曾国藩并没有超群绝伦的才华,在同时期的杰出人物中是最笨的一个,一生一直处于逆境,但最后立德、立功、立言,达到了三不朽,其成就震古烁今,无人可比,原因就是“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如斯而已,如斯而已!” 在梁启超看来,曾国藩的成就完全是在逆境中困知勉行,锤炼而成。曾国藩自己也讲过一句话:“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挫折屈辱,反而变成了曾国藩提升自我的最好机会。

当我们遇到逆境的时候,一般会有两种反应:一种是放弃、沮丧、抱怨、悲观,另一种是积极奋斗、不屈不挠、愈挫愈勇。逆境中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领导力水平。我讲过一句话:逆境是企业和企业家的成人礼。人生亦如此,如何看待逆境至关重要。逆境中不同人的不同的反应与选择,往往是不同人生的分水岭。湘军统帅胡林翼曾经讲过一句话我非常喜欢:“世自乱而我心自治,斯为正道。”越是在动荡和不确定的环境,就越要找到自己内心确定的东西,从而用从容和定力去应对逆境和不确定。的确,我们不能改变大的外部环境,不能改变处于逆境的现实,但人是有能动性的,我们可以决定自己的心态与反应,决定应对逆境和困难时的选择。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其实就在此处,组织和组织之间拉开距离也在此处。

曾国藩究竟是怎么走出极困极难时刻的?四个字:耐、裕、强、悔。这都是他从自身的经历中总结出来的。

第一个字:“耐”。耐就是耐烦,耐得住烦躁,控制好情绪,调整好心态,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情绪管理。

遇到逆境、遇到困难,人本能的反应是什么?就是焦虑、抑郁,情绪化。但是,所有人都可以焦虑,管理者不能焦虑;所有人都可以沮丧,管理者不能沮丧。相反,管理者必须把信心传递给组织的每个成员。保持情绪稳定,保持良好心态,是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的前提,是给团队提供信心的基础。所以曾国藩讲,“做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耐得住烦躁、控制好情绪,这是管理的首要原则,是管理的入门工夫。“若遇棘手之际,须从‘耐烦’二字痛下工夫。”尤其是事情不顺、内心焦躁的时候,一定要在“耐烦”两个字上痛下一番工夫。

曾国藩曾经夫子自道说:“吾服官多年,亦常在‘耐劳忍气’四字上做工夫。”我做了这么多年的官,也要必须随时提醒自己要耐得住劳累,忍得住气恼。在他看来,作为管理者,遇到不顺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控制不好情绪,轻易发牢骚。他讲:“牢骚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一个人如果牢骚太多,他的前途肯定不会顺利了。因为无缘无故地抱怨老天,老天一定不会允许;无缘无故地怪罪别人,别人一定不会心服。很简单的道理,怨天尤人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使你的心态无法平和,你的决策也就不可能妥当,更重要的是,你经常传播负能量,你的组织也就不可能有信心。这是领导者在遇到困境时候的大忌,也是考验管理者是否成熟的最根本一条标准。

曾国藩非常喜欢写对联,他经常把自己对人生的体悟写成对联跟朋友和家人分享。他写的对联往往很通俗,但很深刻、很耐人寻味。他有这样一副对联:“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你看都是大白话,但是非常有味道。什么叫“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天底下哪有那么容易顺的境遇?一个组织之所以需要管理者,一定是需要你来解决问题的。如果组织没有任何问题,还需要管理者干什么呢?管理者天然就要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你的职责所在,也是你的价值所在。从你创业那天开始、从你晋升为管理岗那天开始,这就应该是你的常态,是你必须接受的现实。逆境本来就是管理的组成部分,我们能做的就是要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

他还写过一副对联,是他被皇帝赶回家为父亲守制期间所作,现悬挂在他的旧居思云馆的门口:“不怨不尤,但反身争个一壁静;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这副对联同样耐人寻味。上联“不怨不尤”,讲的是当人生或事业遇到挫折时,最忌讳的就是怨天尤人、灰心丧气。这样的情绪非但于事无补,反而会自乱阵脚,最后受伤害的一定是自己。逆境是最好的压力测试器。正确做法是“反身争个一壁静”,借机反省自己,找出自身的问题与不足,积极改进和提升。这样,就可以用平和的心态,在自身或组织的成长发展方面下工夫,从而把不顺和困难变成最好的成长机会,“增益其所不能”。

下联“勿忘勿助”,讲的是千万不要因为一时的不顺就轻易放弃、沮丧、躺平,这是“勿忘”;也不要因为一时的焦躁就轻举妄动、急于求成,这是“勿助”。世上很少有一帆风顺、一直高开高走的人生,任何一个管理者、组织都会经历困境,哪一个创业者没有经历一般人不愿意承受的煎熬或屈辱?如果你因为不顺心就不耐烦,因为不耐烦就会更加不顺心,你只会越来越焦躁,最终必然一事无成。“看平地长得万丈高”,只要保持镇定从容的心态,耐心地着眼于自身的成长,总有一天,原本不起眼的小树苗一定会长成参天大树。

这就是曾国藩的心态,就是今天讲的自控力。在他看来,这种在逆境中的自控力、耐烦,是决定一个人成就的关键因素。

所以他曾经讲过,“观古今来成大功、享全名者,非必才盖一世。大抵能下人,斯能上人;能忍人,斯能胜人。” 他发现一个规律,古今获得巨大成功的人,未必是最聪明的人。大致说来,能在别人面前保持低姿态的人,才能领导众人;对人宽容大度、忍耐克制的人,才能胜人一筹。你看,对于管理者来说,才华固然很重要,控制情绪、调整心态更加关键。

因此,在困境之中修炼心态和情绪,这对于领导者而言是一门必修课。这就是为什么曾国藩提醒管理者要以“耐烦”为第一要义。

第二个字:“裕”,宽裕,就是要放宽心。我们在逆境中为什么会焦虑抑郁?其实是因为对得失、成败看得太重。所以应对逆境非常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要把得失成败放下,从而保持宽广的胸怀、坦荡的心境。

曾国藩曾经讲过一句话:“宦海风波,极无常态。得时则一岁九迁,失势则一落千丈。”官场上风波无常,运气来了可能一年连升九级,一旦失势则一落千丈。曾国藩自己就曾经一年升过四级,但也曾经一下子跌落人生低谷。这种急剧的动荡,对人的心态会造成极大影响,而曾国藩很清楚,官场无常,才是官场的常态。

所以他跟朋友讲:“宦海之风波,仕途之通塞。非意计所能预期,亦非人谋所可自主。”个人和组织的发展中很多因素不是自己能够提前预料的,也不是自己能左右的,曾国藩把这些因素归于运气,他说“运气之说,贤者所不屑道,而鄙人则笃信不移”,所以他经常劝人放宽心,耐心等待命运的安排。

他认为,《周易》里的屯卦、否卦、蹇卦、困卦,都是教人“居之以裕,守之以贞”。这几个卦象都是艰难困苦,而卦辞和爻辞中传递的基本含义就是让人放宽心,耐心等待。《周易》影响了中国人的人生哲学,也深深影响了曾国藩。《周易》一个核心思想是否极泰来,泰极否来。一个人不可能一直顺利,顺利到极致的时候往往就会遇到挫折;一个人也不可能永远处于低谷,大势早晚有一天会往上走,从而帮助我们走出逆境。所以逆境之中这个“裕”字就特别重要。

曾国藩对“裕”这个字非常看重。他说《易经》里的需卦二爻,处险之道曰“衍”。晋卦二爻,处险之道曰“裕”。他认为“衍”和“裕”都是“宽”的意思。

曾国藩的手下陈湜一度发展不顺,处境艰难,他在给陈湜的信中勉励他以“宽”字自养。他说,如果能够把心放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放在宽阔泰然之处,身体就不会孱弱,志气也不会颓废,然后就可以从容不迫地找到走出困境之路。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应该做到“将此心放得宽,养得灵,有活泼泼之胸襟,有坦荡荡之意境”。这是曾国藩希望自己和手下在困境中具备的基本心态。

曾国藩还曾经引用过朱熹的一段话,“人之于患难,只有一个处置。尽人谋之后,却须泰然处之”。遇到挫折、遇到困境,我们当然要尽力而为,但自己尽了所有心力以后,结果如何就已经不再是自己所能掌控的,这时候就要学会泰然、释然,接受任何结果,不要心心念念全在结果得失之中。

所以他讲,他自己对于所有事情都守八个字——“尽其在我,听其在天”。我该做的事情一定要尽心尽力,全力以赴,但是结果如何就要听其自然。这就是逆境中明智的做法,是坦荡的胸怀。

这其中的核心,就是放下得失成败。如上所言,我们会焦虑、抑郁,往往是因为将得失成败看得太重。所以曾国藩讲,“于毁誉祸福置之度外,此是根本第一层功夫。”就是把得失成败、面子、别人的评价全部放下。“此处有定力,到处皆坦途”,这方面有了定力,一下子就柳暗花明了。他的座右铭之一是“莫问收获,只问耕耘。”不要过于关注结果的成败得失,只要把该做的事情踏踏实实做好就够了。

“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曾国藩的这句名言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事情到来了发生了,那就顺势而为;没有发生的事情,不要牵挂忧虑;今天应该做的事情,要一心一意做好;已经过去的事情,不管结果如何,全部放下。这样的心态可以让你静下心来实实在在地去做好眼前的每一步。未来是一个个今天组成的,只要把一个个的今天做好,自然就会有好的未来,自然就可以走出困境。

他还曾经写过一副对联:“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这副对联也写得特别好。越是顺利时,越要提醒自己小心谨慎,因为天堂和地狱只是一步之差;越是在逆境之中,反而越要坦坦荡荡,要舒畅自己的天怀,有一种宽阔的胸怀。一般人在顺利的时候容易张扬,在逆境中容易抑郁。曾国藩正好相反,顺利的时候提醒自己要学会收敛,逆境中反而要学会开怀。

天下没有过不去的槛,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算是人生最艰难的时刻,我们也依然可以找到生命的乐趣。这其中的关键,就看你的是心胸与心态。心大了,事就小了;心小了,事自然就大了。心宽天地宽,要始终保持心境的坦荡。所以曾国藩讲“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心胸开阔、襟怀坦荡,是英雄豪杰的共同特质,也是他们能够创业成功的基础。

第三个字是“强”,就是倔强、刚强、坚韧不拔,就是不服输的精神。

曾国藩非常看重“强”这个字。他说自古以来,帝王将相没有一个人不是从自立自强做起来的。所以他给弟弟写信强调,不管做事还是写文章,“倔强”二字绝不能少,否则根本成不了事。他认为,他和弟弟的性格受母亲影响很大,好处就在于倔强。并且,他的祖父曾玉屏也一直教导曾家子孙“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要求他们“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就是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

曾国藩曾经回顾自己的一生经历说,他办的湘军水师,一败于靖港,再败于湖口。这些都是耻辱性的失败,但是他都咬紧牙关把局面维持了下来,而后终于迎来重振之机。安庆没有合围时,祁门大营十分危急,黄德的局势也很危险。大家都建议他撤安庆之围,以支援祁门和黄德,但他咬紧牙关不撤,终于打下安庆。此战之后太平天国大势已去。

他还回忆道,南京也是这样,方圆百里大城,易守难攻,他却命曾国荃用一支部队把南京围起来,大家都说恐怕要重蹈清军覆辙,但他咬牙坚持,最后立大功。所以他总结说,由此可见,一个人如果刚受挫折,或听到别人不切实际的议论,就心情沮丧,改变计划,那是很难成事的。

战争中,我们通常看到的是士兵在前线厮杀,其实承受最大压力的,是战争的决策者。这种压力对于组织是真正的考验。“强”字就是强大的意志力,是一种坚持。如果没有曾国藩的倔强,没有困境下依然坚持到底的意志力,很难熬过那么长时间反复拉锯一样的战争。

曾国藩有个幕僚叫李申夫,曾经说曾国藩有个特点,就是跟别人怄气从来不说出来,一直忍耐,然后一步步寻找自强之道,还引用了“好汉打脱牙,和血吞”这句话。曾国藩说,这就是他咬牙立志的诀窍,没想到被李申夫看破了。他自己当年被京城的权贵、长沙官场、江西官场唾骂,还经历过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盖打脱牙之时多矣,无一次不和血吞之”。

他在给弟弟曾国荃的一封信中说,你来信经常怪运气不好,这不像好汉之言。他要求弟弟“唯有一字不说,咬定牙根,徐图自强。”

他还说过一句名言:“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做事总是会遇到极其困难的时候,你挺直了、打通了,就会脱胎换骨,就会成为真正的好汉。“困心横虑,正是磨炼英雄,玉汝于成。”艰难困苦,正是上天要将你磨炼成英雄的好机会。真正的英雄从哪里来的?一步一步磨炼出来的。所以他相信,天下事只在于人如何去做,到山穷水尽时自然会有路走。一个人如果经历千磨百折,依然坚持定力,最终一定成功。

这就是曾国藩的性格,一生如此。他有一个人生信条——“成败听之于天,毁誉听之于人。”成败、毁誉,都不是自己所能左右,能做的就是自己有定力,肯坚持。他曾经跟别人开玩笑说准备写一本书叫《挺经》,“挺”的含义很多,核心含义就是要挺直了,不能趴下。他还跟别人开玩笑,说有朋友说他死了以后,皇帝应该给他一个谥号叫“文韧公”。“韧”,就是坚忍不拔。这是他对于自己性格里面最得意的地方。

丘吉尔人生最后一次演讲是在剑桥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当时他已经老得几乎说不出话,十多分钟的演讲其实就是反复在讲一句话:“Never give up!”翻译成中文,就是“永不放弃”。这位老人用自己一生的经历告诉这些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人生的成功秘诀非常简单,就是永不放弃。这也就是曾国藩讲的倔强之气、不服输的坚毅精神。所以“强”,就是看明白以后不放弃的定力,这是曾国藩能够走出逆境很重要的一个字。

“悔”就是要反思,改过,要看清自己的错误和缺点,把逆境变成一个自我成长和组织提升的机会。

当年曾国荃给他写信,希望哥哥能指点人生。曾国藩回信说,扪心自问这几年为什么做得还行,靠的就是一个“悔”字,也就是自我反思反省。然后他讲,曾经自认为很了不起,无所不能,看到的都是别人的问题。但是自从丁巳年、戊午年被皇帝赶回家那一年多,他大悔大悟、脱胎换骨,才明白自己没有多大本事,后来遇到问题看到的都是他人正确的方面。之后,他的心态和四十岁以前完全不同。

如果熟悉曾国藩的人生经历,会知道他所说的丁巳年到戊午年大悔大悟,是他一生最大的转折点。他怎么从至暗时刻走出来?除了“强”,就是“悔”。“强”是挺住,“悔”是成长,就是把逆境变成反思和成长的好机会。

我们今天经常讲一句话:“不要浪费一场好危机”。“悔”的含义就是,千万不要辜负了你的逆境。平时,组织也好、个人也好,其实都会有惰性。挑战、压力、逆境会逼着我们脱胎换骨,因为在逆境当中才能更清楚地看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所以,一定要把逆境和困难看作人和组织反省自我、提升自我的最好机会。

曾国藩给弟弟曾国荃写信说,“朱子尝言:‘悔’字如春,万物蕴蓄初发。”朱熹说过,在逆境之中要保持生机,而生机就来自于“悔”这个字。所以曾国藩勉励弟弟说,“当此艰危之际,若能以‘硬’字法冬藏之德,以‘悔’字启春生之机,庶几可挽回一二乎?”遇到逆境,要以“硬”字学会收敛,同时以“悔”字开启未来的生机。

“硬”其实就是前面说的“强”,所以曾国藩特别看重把“强”和“悔”两个字一起看。曾国荃有一段时间特别不顺:鲍超和刘铭传争功劳,导致湘军和淮军产生了矛盾,曾国荃和李鸿章之间也因此出现了冲突,所以曾国荃当时遇到的压力特别大。曾国藩给曾国荃回信说,你现在遇到各种不顺,但是“事已如此,亦只有逆来顺受之法,仍不外‘悔’字诀、‘硬’字诀而已。”这里的“逆来顺受”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意思,而是指要坦然经受已经处于逆境的现实。坦然接受是第一步,接下来要靠“悔”字诀反省自己,靠“硬”字诀坚持住,不要轻易认输。在曾国藩看来,其实这就是一个人突破自我,实现成长的关键。

他曾说,“圣贤之所以为圣,佛家之所以成佛,所争皆在大难磨折之日。”大难的折磨,是自我磨练、提升修养、拉开与他人距离的最好机会。

结束语:志之所向,金石为开

耐、裕、强、悔,四个字都很重要,但还不足以解释曾国藩为什么能够走出极困极难时刻。

晚清朱孔彰写的《中兴将帅别传》中对曾国藩的评价是“履危濒死屡矣,有百折不挠之志”。就是说他一生遇到各种各样的危险,甚至一次次濒临死地,但是他的志向目标从来没有动摇过。

民国学者龙梦荪评价曾国藩,“虽极人世艰苦之境,而曾不少易其心;虽遇千挫百折之阻,亦不足以夺其志。”曾国藩这一生遍尝人间最艰苦的逆境,但是他的心从未动摇过;虽然遇到了千难百险各种阻挠,但从来没有令他改变人生志向。

曾国藩相信“志之所向,金石为开”。只要志向足够坚定,再坚固的金石都可以为之打开。胡林翼也讲,“兵可挫而气不可挫,气可偶挫而志不可挫。”我们做企业和打仗是一个道理,暂时的失败很正常,企业总是会遇到一些问题,但是记住,士气不能受挫;即便士气偶尔受挫,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志向绝对不能动摇。

上面这四段话,最核心的一个字是什么?是“志”。这是曾国藩走出极困极难时刻最核心的东西。前面我们讲过“强”,“强”不单是性格,更主要的是一种信念。所谓的“志”,就是清晰的人生与组织目标,以及对信念和志向的执着与坚持。

什么叫信念?相信正面的理念一定实现,相信困难和挫折都是暂时的。曾国藩为什么历经困难不放弃?因为在他看来,他的志向、事业早晚会成功,他深信不疑。遇到困难时,信念可以充分激发出人在精神层面的力量,使人在挫折之中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在绝望之中依然相信自己的相信,而且能够把信心传递给组织的每个成员。事实上,你的信念越坚定,你就越不畏惧更大的逆境,你承受挫折的能力就越强。曾国藩具有强大的心性和意志,背后是他坚定的信念。这是帮助曾国藩走出极困极难时刻最关键的因素。

尼克松在《领导人》这本书里曾经讲过一句话,“一个人要能够经受住领导人必须经受的艰难痛苦,他就非得相信自己的事业不可。他必须相信自己,否则就不能说服别人相信他。”我想,这是对于所有处于逆境中的领导者来讲最好的提醒。

最后做个总结,曾国藩如何走出了极困极难时刻?

一、“耐”,耐烦。

二、“裕”,宽裕,坦荡的胸怀,得失成败,学会放下。

三、“强”,倔强,不服输的精神,打脱牙和血吞。

四、“悔”,反思、反省。

五、最核心的,是“志”,也就是清晰的目标与信念。

信念是其他四条策略的力量来源,如果没有信念,其他四条只能局限在“术”的层面,不可能真正让你走过极困极难的至暗时刻。而好的领导者,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时刻,也会眼中有光。

这是曾国藩的一生所能给今天的我们的最大启发。

整理:白尧

    进入专题: 曾国藩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大浪淘沙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539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