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40.康有为:《意大利游记》,康有为撰,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七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74页。
41.康有为:《意大利游记》,载康有为撰,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七集),第375页。
42.章太炎:《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词》,《章太炎全集?演讲集上》,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4页。
43.章太炎:《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词》,《章太炎全集?演讲集上》,第4—5页。
44.章太炎虽是“国粹派”的重要人物,但他对于孔教会的态度并不能代表国粹派的一致立场。其实,国粹派虽然在很多方面与康有为等人相左,但在认孔教为国教方面到是互通声气。针对当时对诸子学受到重视状况,许多学者认为孔子(儒家思想)的影响应该要远远大于诸子学,而许之衡对于孔教的论述也特别值得注意,他反对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中的说法,认为孔教是宗教。并指责章太炎将孔子与刘歆并列,使孔子失去其价值。:“孔子之为中国教,几于亘二千年,支配四百兆之人心久矣。而忽然夺其席,与老墨等视。夫老墨诚圣人,然能支配四百兆之人心否耶?夫以孔子为宗教家,徒以其乏形式耳。孔子之不立形式,正其高出于各教,使人破迷信而生智信也。除形式外,殆无不备教主之资格者。”《读国粹学报感言》,《国粹学报》第一年6期。见桑兵等编:《国学的历史》,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第53-54页。他指出墨老等先秦诸子并不具备成为宗教的价值,而耶教虽然伟大,却与我们民族并不能契合,所以只要说到信教,就只能信孔教。“种族不始于黄帝,二黄帝实可为种族代表,宗教不始于孔子,而孔子实可为宗教之代表。彼二圣者,皆处吾国自古迄今至尊无上之位,为吾全历史之关键,又人心中所同有者,以之为国魂,不亦宜乎?”见桑兵等编《国学的历史》,53-54页,56页。
45.章太炎在《建立宗教论》中有云:“白日循虚,光相煖相,遍一切地,不为祠堂丛灶之幽寒而生日也,而百千微尘,卒莫能逃于日外,三性亦然。云何三性?一曰:遍计所执自性;二曰:依他起自性;三曰:圆成实自性。”章太炎:《建立宗教论》,载《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初编》,第423页。
46.章太炎:《建立宗教论》,《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初编》,第429页。
47.章太炎:《建立宗教论》,《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初编》,第440页。
48.章太炎:《建立宗教论》,《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初编》,第440—441页。
49.章太炎:《建立宗教论》,《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初编》,第440页。
50.1912年9月写了第一篇,后来文字有了大量的增订修改,于是在1912年10月写成了第二篇
51.康有为:《孔教会序(1912年9月)》,《康有为全集》第九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41页。
52.载周军标点:《陈焕章文录》,岳麓书社,2015年,第60页。本文引用时标点有所调整。
53.章太炎:《驳建立孔教议》,《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初编》,第200页
54.章太炎:《驳建立孔教议》,《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初编》,第203页。
55.章太炎:《驳建立孔教议》,《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初编》,第202—203页。
56.章太炎:《驳建立孔教议》,《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初编》,第203页。
57.章太炎:《国学会讲学通告(一通)》,载《章太炎全集·书信集(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739页。
58.顾颉刚:《走在历史的路上》,远流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49页。
59.章太炎:《反对以孔教为国教篇,示国学会诸生》,载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增订本)》,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64页。
60.章太炎:《反对以孔教为国教篇,示国学会诸生》,载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增订本)》,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64页。
61.《康有为全集·春秋董氏学卷五》,第二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65页。)
62.章太炎:《征信录下》,载《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初编》,第51页。
63.章太炎:《尊史第五十六》,《章太炎全集·訄书重订本》,第317页。
64.章太炎:《尊史第五十六》,《章太炎全集·訄书重订本》,第324页。
65.章太炎:《与王鹤鸣书》,《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初编》,第152页。
66.章太炎:《经的大意》(一九〇七年至一九〇八年讲于日本),《章太炎全集·演讲集(上)》,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00页。
67.章太炎:《原经》,《章太炎全集·国故论衡校定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31—235页。
68.陈壁生:《章太炎的“新经学”》,《中国哲学史》2013年第2期,第127页。
69.梁启超在给康有为的信中说,现在是民族主义时代,非此难以立国,并转告康有为欧榘甲等人在文章中已经直接用“满贼”等词汇。见张荣华编:《康有为来往书信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93页。
70.章太炎:《客帝匡谬》,《章太炎全集·訄书重订本前录》,第120页。
71.章太炎:《正仇满论》(一九〇一年八月十日),《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补编(上)》,第222—227页。
72.康有为:《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能行革命书》,《康有为全集》,第六集,327页。
73.康有为:《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能行革命书》,《康有为全集》,第六集,327页。
74.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初编》,第176页。
75.章太炎:《序种姓上第十七》,《章太炎全集·訄书重订本》,第169页。
76.康有为:《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能行革命书》,《康有为全集》,第六集,第328页。
77.1899年梁启超作《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之前途》一文,即从民与国之间的依存关系来使用国民概念,从而使“国民”有了新的现代政治学上的含义。
78.汪荣祖认为章太炎之排满是出于政治目的的宣传策略,并非是一种信念,因此,不能将章太炎归入“种族主义者”(racist)。见《章太炎对现代性的迎拒与文化多元思想的表述》,载氏著:《学人丛说》,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37页。
79.章太炎:《复仇是非论》,《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初编》,第282页。
80.章太炎:《学隐》,《章太炎全集·检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491页。
81.康有为:《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能行革命书》,《康有为全集》,第六集,第327页。
82.康有为:《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能行革命书》,《康有为全集》,第六集,第328页。
83.章太炎:《答康有为论革命书》,《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初编》,第179页。
84.康有为:《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能行革命书》,《康有为全集》,第六集,第315页。
85.章太炎说:“载湉小丑,未辨菽麦,铤而走险,固不为全部计。长素乘之,投间抵隙,其言获用,故戊戌百日之政,足以书于盘盂,勒于钟鼎,其迹则公,而其心则只以保吾权位也。”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初编》,第180页。
86.汪荣祖说“今古文经学岂能作为变法与革命思潮的分野?严夷夏之防的春秋大义,恰恰是今文经学的发明。何以主今文经的康有为不排满革命呢?……惟独主古文经的章炳麟要大力排满呢?所以,纯从经学的师承来说明政治动向,是讲不通的。长素倡导变法维新,非全赖今文经学;太炎宣讲种族革命,更非寄托于古文经学。传统的经今古文门户之争原不能涵容康、章两氏的政治思想。”见汪荣祖:《康章合论》,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87.刘巍:《从援今文义说古文经到铸古文经学为史学—对章太炎早期经学思想发展轨迹的探讨》,载《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3期,第80页。
88.康有为:《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能行革命书》,《康有为全集》,第六集,第321页。
89.康有为:《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能行革命书》,《康有为全集》,第六集,第321页。
90.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初编》,第183页。
91.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载《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初编》,第177页。
92.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载《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初编》,第178页。
93.康有为:《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能行革命书》,《康有为全集》,第六集,第316—317页。
94.康有为:《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能行革命书》,《康有为全集》,第六集,第325页。
95.康有为:《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能行革命书》,《康有为全集》,第六集,第320—321页。
96.康有为:《与同学诸子梁启超等论印度亡国由于各省自立书》,《康有为全集》,第六集,第334—349页。
97.康有为:《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能行革命书》,《康有为全集》,第六集,第323页。
98.康有为:《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能行革命书》,《康有为全集》,第六集,第324页。
99.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载《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初编》,第182页。
100.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载《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初编》,第184页。
101.章太炎:《答铁铮》(一通),载《章太炎全集·书信集(上)》,第255—256页。
102.章太炎:《国家论》,《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初编》,第484页。林少阳指出:“章太炎《国家论》对‘国家’和‘政府’的关系处理似乎比较含糊。章太炎在高扬个体价值上与自由主义政治思想相近,而对代议制与金权等关系应如何处理上又与自由主义对宪政的理想化有距离。章太炎主张法治,并不反对宪政本身,只是对主权、国家权力的问题有着更为复杂的思考。在认为国家是压抑个人的装置方面——因为在理论上根本否定国家方面——他更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色彩的无政府主义者相近。”(林少阳:《鼎革以文——清季革命与章太炎“复古”的新文化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00—301页。)的确,林少阳看到了这些矛盾的存在,但这并不是“含糊”,而是复合层次的呈现,体现出自相矛盾的样子。
进入 干春松 的专栏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哲学 > 中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33988.html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2022年春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