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美彪:何谓“中华民族”?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06 次 更新时间:2022-05-17 17:30

进入专题: 中华民族共同体  

蔡美彪  


何谓“中华民族”?各字典、词典列有专条, 多释为中国各民族的“总称”。这个解释并不错,但有两个缺欠。一是作为表示称谓的语词并不是实体名词。二是“总称”并不表示各民族之间的关係。比如“亚洲民族”、“非洲民族”都是总称,各民族各自独立,互不相关。

早在三十年前,费孝通先生即对“总称”的释义提出异议,认为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格局”的实体。学术界也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含义有过一些讨论。下面简要地说一说我的认识。

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四次民族融合或结合的高潮。

中华一词古已有之。“中”指中原地带,“华” 是华族的概称。华族建立的周朝实行分封制度,把王室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大小不等的侯国,统治各地各族居民。东方的非华族泛称为夷或东夷,南方泛称为蛮或南蛮,北方和西北的游牧族概称为戎狄。周朝原都镐京(今陕西长安县北),周平王时迁都洛阳。东周时期,旧封的侯国和新兴的侯国经过长期的相互融通和争战,到秦国统一时,各侯国的各民族融合为一个大的民族。汉朝以国名为族名,被称为汉族。汉族的形成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第一次民族融合。

第二次融合,是在南北朝时期。汉朝统治时期, 北方的匈奴、鲜卑、西羌等族相继强盛。西晋时各族在北方据地立国,形成所谓“五胡十六国”的战乱。北方的汉族成批地逃往江南。鲜卑族兴起,征服北方各族,建立北魏,力倡学习汉语,改从汉姓,实现又一次民族融合。隋唐统一后,北方与南方的汉族合为一体。唐代汉族的强大超过汉代。西部各族兴起。彝族建南诏,藏族建立吐蕃,回鹘也建立汗国。都与唐朝有密切的联系,或和或战。

第三次高潮是在元代。建立过辽朝的契丹人,金朝的女真人在元代多已融合於汉族。北方草原的各部落融合於蒙古族。蒙古族日益发展壮大,建成横跨欧亚的大蒙古国。元朝的领域东北起辽东,西南至西藏,幅员之广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元朝境内民族之众多超越前代,民族关係之密切也超越前代。各民族相互融通,促进了整体的发展。

最后一次民族结合在清代。现在确认的五十六个民族,大体上在清代都已形成,各民族共处的住地也已大致确定,为中华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族形成以来的两千多年间,一再发生的民族间的战争,一再带来民族统治地位的转换。汉族居於全国统治地位大约一千年左右,其他民族统治全国或局部地区,前后也近千年。分处於统治和被统治地位的民族,社会政治地位和心理状态不同,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并未中止,仍在相互交融、相互渗透。

以几大族的关系为例。蒙古的成吉思汗征服了维族(畏兀),却吸收了维族的文化、制度,并依据古回鹘文创制了蒙古文字,至今行用。藏族归附蒙古后,萨迦派僧侣的首领被元朝任为国师, 统领全国各地各族的佛教事务。藏传佛教在元大都(今北京市)建立寺院并在各地广泛传布,以致蒙古族人习用藏语来命名。满族在建国前即和蒙古建立了亲密的关係,吸取了蒙族的文化制度,与蒙族通婚姻,并依仿蒙古文字创制了满文。藏传佛教经蒙古传入满族,黄教达赖和班禅额尔德尼的称号就是蒙古俺答汗和清朝康熙帝封授。满族八旗兵征服了广阔的汉地,汉文明征服了满族皇帝。清朝统治时期,满族全面接受了汉族的语言、文化。汉族也从满文化吸取了养分。

历史发展表明,中华各民族并不是简单的军事行政的联合,而是语言文化、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多方面、形成内在凝结的整体。

中华民族一词的行用,大约起於清朝末季。辛亥革命初期,人们的狭义的认识,还是指称汉族。尔后,同盟会确定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宗旨,表明革命不是满汉之间的民族战争,而是包括满族在内的各民族推翻帝制实现共和的民主革命。当时对国内民族状况还未经全面调查,举出五大族作代表,实际含义是中国所有的民族,确认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此后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中,这种意识更为加强。抗日战争中传唱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显示中华民族作为休戚与共的整体,已是人们的共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消除了历史上的民族压迫和歧视,中华民族的发展进入划时代的新时期。

“民族”一词,清末自日本引入,并无确切的定义。多民族苏联的学者把民族的形成归结为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的文化心理等四个特征。1953年至1982 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民族调查,参据四特征的理论与各族的实际相结合,前后确认了汉族以外的五十五个少数民族。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五十六个民族平等相处, 协同建设,各民族之间逐渐形成共同的特征。

中华民族的总人口中,汉族约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其他五十五个民族的总和在百分之十以下,所以被称为少数民族。各民族各拥有本民族的语言,同时习用汉语作为共同的语言。在社会政治活动、民族交往、文化交流和教育等方面,都已习用汉语。少数民族中不通汉语的人只是极少数,而且越来越少。汉语已是通用的共同语。

中国的领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地域。聚居或散居的各族成员,都可以在这个领土上自由来往或依法迁居,并不是相互隔绝。

居住在共同领土的不同地区、不同地理环境的各民族分别从事农业、牧业、手工业和现代工业生产,商品流通和交通运输的发达,使得各民族的经济生活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不可分割的经济实体。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完全脱离其他民族而独立经营,共同的经济生活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凝结。

中华民族的各民族都各有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又都认同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共同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为自觉地认同中华民族的一员。有一首流行民歌的歌词:“五十六个民族,说着一句话,我爱中华,我爱中华。”正是共同心态的描述。

以上考察说明,各民族各自具有本民族特征的同时,彼此间也还形成共同的特征。

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并不是五十六个单个民族的聚合,也不是简单的联合,而是具有民族共同特征和内在凝结因素的多民族的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几个特点:

一、中华民族与五十六个民族是整体和个体的关係。整体的发展以个体为基础,个体的发展不脱离整体。各民族互助互动。

二、中华民族各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历史最长、发展最快是历史形成的各民族凝聚的核心。汉族尊重各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力,各少数民族认同汉族的核心作用,团结共进。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是人为的纠集而是历史形成的结果,因而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稳定性。不可分割。

中华民族作为民族实体,需要有一个较完整的定义。依据民族学的常例,我建议表述为“历史上形成的以汉族为核心的多民族稳定共同体。”可简称多民族共同体。

民族学家习称“民族”是“人们的稳定的共同体”,并没有“多民族共同体”之说,我依据中华民族历史和现状的实际,提出这一刍议。这样说行不行,愿与大家共商讨。


蔡美彪 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原载于《中国文化》杂志二零一八年春季号


    进入专题: 中华民族共同体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民族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374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