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福玲:秾纤得中,修短合度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96 次 更新时间:2022-05-07 07:10

进入专题: ​蒋春霖  

佘福玲  

蒋春霖(1818—1868),字鹿潭,江苏江阴人,寄籍大兴,有《水云楼词》。谭献《箧中词》谓之“与成容若、项莲生,二百年中,分鼎三足”,朱庸斋《分春馆词话》中言:“其慢词慷慨悲愤,于艺术上自为有清一代之冠矣。”接着便举出《木兰花慢·江行晚过北固山》一首,宣称该词“笔势豪纵,而炼字用语则婉约深至,境界阔大,当为集中最高之作”。蒋氏是否能当得起这些评价?不妨便以所谓的“集中最高之作”为切口,一觇其风采:


泊秦淮雨霁,又灯火、送归船。正树拥云昏,星垂野阔,暝色浮天。芦边。夜潮骤起,晕波心、月影荡江圆。梦醒谁歌楚些,泠泠霜激哀弦。


婵娟。不语对愁眠。往事恨难捐。看莽莽南徐,苍苍北固,如此山川。钩连。更无铁锁,任排空、樯橹自回旋。寂寞鱼龙睡稳,伤心付与秋烟。


“木兰花慢”词调首见于柳永《乐章集》,《钦定词谱》中划分“此调押短韵者”以柳永词为正体,“不押短韵者”以程垓词为正体,各自衍生出几种变格。蒋鹿潭此词在调式上押短韵,与《钦定词谱》中“格三”蒋捷《木兰花慢·傍池阑倚遍》谐。题目“江行晚过北固山”交代时间、地点,词人经由水路从秦淮入长江,在北固山处流连怀古。镇江北固山附近一带乃“东吴胜境,长江锁钥”,形胜冠绝,地势险固,从而沉淀出历代思古兴怀的写作传统。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即是其中名篇。蒋鹿潭此作,刘勇刚《水云楼诗词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中分析系于道光二十七年丁未(1847)秋,这便使得此篇本事与太平天国之乱无涉,而指向鸦片战争,即1842年镇江为英军所破,铁瓮瓦裂、山河破碎。词人舟行经过,江山满目,感怆自生。


词的上片由“秦淮”写起。“泊秦淮雨霁,又灯火、送归船”,开篇便将读者带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的情境之中,“又灯火、送归船”,点出题中之“江行晚过”。归船,隐约中人物出场,然而他的出场即是隐没,稍露船之一瞥,又将镜头转移到水天景色中。“正树拥云昏,星垂野阔,暝色浮天”,一领四字三句相连,上偶下单,炼字极工。词中对仗发展到蒋鹿潭这里已经十分精巧了,柳永“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蒋捷“但鹭敛琼丝,鸳藏绣羽,碍浴妨浮”皆不若此。鹿潭四字中寓两物,正对中有当句对,当句对中亦见参差,“拥”“垂”是动词,“昏”“阔”又是形容词,能够在勾勒景物中避免板滞。相比之下,蒋春霖另一首《木兰花慢》“看沙际潮回,城阴树暝,帆势遥收”便无此锻冶。这一句中化用杜甫诗“归云拥树失山村”“星垂平野阔”,“暝色”亦为杜诗常见意象,“浮天”之“浮”亦见动字之炼。按此处“树拥云昏”又有异文“树隐云寒”,从对仗角度来看,“隐”字不及“拥”字动势强,与“垂”字不惬。另外从出处角度来看,“树隐云寒”可能取自杜诗《暮寒》“雾隐平郊树,风含广岸波。沉沉春色静,惨惨暮寒多”,该诗节候为春,与此词之秋相违,殊未允称。相比之下,《返照》一首全篇语境更与鹿潭词吻合。且鹿潭颇尚“拥”字,有“镜拥双鸾”“江声拥树”“月拥惊沙”“云拥双旌”之句。以杜甫诗句入词是周姜一类词家惯用的笔法,点化得当,不仅能锻炼出清刚劲健的效果,而且能够在互文效应中发挥读者的联想作用,形成语义关联,丰富背景、深化内涵。夜色昏昧,旷野天低,云树缭绕,远望情境如此。


在这沉寂黝黯的大环境下,忽然近处有水声响动。“芦边。夜潮骤起,晕波心、月影荡江圆”,这里需要注意点逗问题,“边”也是入韵的,宜断开,一些词书可能考虑到“芦边”与下文语意相连紧密便没有断开,这是不够规范的。“木兰花慢”词调的一个特别之处便是长调之中的短韵,二字句,短促有力,运用得好时真如琴弦声中一记羯鼓,解秽而警拔。此处“芦边”韵断意不断,亦为佳妙。“夜潮骤起”,打破了水天云树的宁静,“晕波心、月影荡江圆”,化用姜夔词“波心荡、冷月无声”,同样是化用此句,高观国“香心静,波心冷,琴心怨,客心惊”便显得尖巧而流俗,蒋鹿潭在这里没有用姜夔的冷调再度渲染,而是在动态的描写中突出水波的荡驰冶艳,本色毕现。“月影荡江圆”,“圆”之炼字与王维“长河落日圆”相比何如?陈廷焯《词则》评云“‘圆字警绝,不减‘平沙(长河)落日圆也”。潮水激荡,波澜层生,晦暗晕染,是一种对现实境况的隐喻。与姜夔的一味冷暗不同,“圆”字落笔平妥,似乎摇撼的山河渐稳,然而,作者笔锋一转,“梦醒谁歌楚些,泠泠霜激哀弦”,原来平稳江山只是梦。“楚些”,指向楚辞里的《招魂》,“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屈原在招楚王的魂,蒋春霖又是在招谁的魂?“泠泠霜激哀弦”,《招魂》里北方有“增冰峨峨,飞雪千里些”,“峨峨”状貌,“泠泠”拟声,霜声泠泠有如哀弦,纯是想象之辞,却逼真得似乎能让读者以为词人在极清寒静寂中能听出霜雪之声,这就是艺术真实。哀弦,又有异文“湘弦”,“湘弦”虽与“楚些”照应,落于句尾却容易造成地名淆乱,不若“哀弦”,既能传达心曲,又与起句“秦淮”绾合,虽已行远,声犹在耳,秦淮河边“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烟水旖旎总被雨打风吹去。


梦醒之后会怎样?过片起句,“婵娟”,又是一个短韵,单看这两个字未必见佳,可与下一句联系起来,气味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婵娟。不语对愁眠。往事恨难捐。”月亮是那么美好,而“我”却沉默无言,美中见哀。此处“对愁眠”来自张继的名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诗尚有江枫渔火的场面,词人却在这里将这些背景环境都隐过,只留下一轮婵娟。月下沉吟,难免思怀往昔,词人不止于自伤怀抱,而是将眼光投向现实世界。“看莽莽南徐,苍苍北固,如此山川。”南徐即镇江,苍苍莽莽的图景在眼,词人却只能发出“如此山川”的历史叹息。再看此处叠词的运用,诗词篇幅短小,一字千钧,倘叠词选用不够精约,更易造成全篇失之肤廓、庸常平钝的观感。这样的叠词就不是珍珠了,只能是沙砾或者鱼目之流。蒋鹿潭这首词中,上片的“泠泠”堪称摄神,细密入微,此处的“莽莽”“苍苍”则妥帖而平常,有辛弃疾式的豪纵气概,约是从陈维崧“如此江山徒莽苍”词句中来,胜在叠韵与互文。不过一首词如果全都是精工雕丽的,未免容易陷于匠气而舒展不开。水云楼词的一大特色便是疏密相间,“秾纤得中,修短合度”,即朱庸斋所说的“合豪放、婉约为一手,以豪放派之气势,达婉约派之情致”,从而形成舒卷自如的艺术效果。这一特色我们从三个叠词的选用便能管窥得见。“看莽莽南徐,苍苍北固,如此山川。钩连。”“钩连”是全篇的第三个短韵,最是警策超妙处,亦深得梦窗诸人“笔笔断、笔笔续”(海绡翁言)風致。何物钩连?下一句“更无铁索”,从刘禹锡“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中化出。从思理内涵上来看,山川如铁索般相连,一如北固山的题额“东吴胜境,长江锁钥”;从文句形式上来看,这个二言韵句又将上下两个长长的韵句勾连,可谓“修短合度”,表里俱妙。“更无铁锁,任排空、樯橹自回旋。”由此,我们可以得知,面对破碎的山河,苍苍莽莽的山川铁索都已失效了,只能任凭激浪排空的樯橹来回旋摆。这比苏轼词中“樯橹灰飞烟灭”的历史图景更令人沉痛,因为苏轼是置身于另一个时空背景下的超然回望,而蒋鹿潭只能盘桓于当下的现实处境中周旋凝伫。苏轼只是三国争霸的看客,而鹿潭却是乱世的局中人,他正在经历痛苦,并且预感到自己将来仍要继续承受更大的痛苦。这里的表现手法与上片同一位置处“晕波心、月影荡江圆”相类,都是以看似平稳周全的形象牵引出表象之下更沉痛惊心的悲哀,从而形成一种艺术张力,一如书法中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尽而未尽。“寂寞鱼龙睡稳,伤心付与愁烟”同理,典出杜诗“鱼龙寂寞秋江冷”,沉睡的鱼龙,宛然几十年后曾纪泽《中国先睡后醒论》中提到的“睡狮”之喻。怎么办呢?无解。“伤心付与秋烟”,只能让愁思与烟雾同去,或许能在盘罥升沉中随风消散。


鹿潭此词在典故运用中,多为语典,少有事典,这就使得全篇意脉畅通,抒情韵味深浓。点化前人语句时,于杜甫、姜夔、张继、刘禹锡诸家名篇名句中保留精粹,为我所用,自出手眼,可谓“唐宋名家,合为一手,词至蒋氏,集大成矣”(刘毓盘《词史》)。蒋氏包孕兼容的腕力亦体现在“合豪放、婉约为一手”,既具稼轩的雄豪气势而不至“慷慨悲愤”,又备梦窗的深厚笔力而不至饾饤繁琐,正得纤秾得中之的。统观全词,会发现上片更近靡丽婉约,下片较为质实豪放,这可能与上下片分别提到的两地气质相关。秦淮与北固一衣带水,同样寄寓着怀古之情,金陵作为六朝古都,秦淮更是烟水繁华地,绮艳暧昧殊别于京口之苍莽刚劲。北固山三面临水,视野开阔,镇江又为军事要塞,战事纷纭,历代文人在此眺览,总会生发与鹿潭相近的感慨,满目山河,无限怀抱,千言万语道不尽,只凝得一句“如此”罢了。蒋鹿潭所叹的“如此山川”与宋元明清诗词中常见的成语“如此江山”同一机杼。南宋汪元量“如此只如此,无聊酒一樽。江山犹昨日,笳鼓又新元”,“潼江待我洗吟眸,如此江山是胜游”,开诗中咏叹先河。词中辛弃疾、张炎、周密亦习用之,南宋张辑因其同在京口怀古的《齐天乐》词中名句“如此江山,更苍烟白露”之流传,使得“齐天乐”词调产生“如此江山”的别名。明清易代,朱彝尊、吴锡麒、项鸿祚诸人词作中叠见此语,陈维崧词中凡八见,多与京口怀古相关。据说梁武帝登临北固山时,深感风光雄伟,曾题写“天下第一江山”六字(嘉定《镇江志》),这或许是“如此江山”与镇江一地发生紧密联系的关捩。鹿潭深入文化语境的源流中,世变之下的心态又不同于锡鬯(朱彝尊)、其年(陈维崧)。面对无所作为的清廷和山河倾颓的残局,词人呈现出末世溃败的无力感。他通过这样一阕词注目当下,在“秾纤得中,修短合度”的笔力中,既寓有以词写史的历史观照,又保留了灵敏之心原初的情感汁液,能够让未来的读者们透过字里行间寻绎到一片赤诚之心。我想,这才是我们在“最高之作”等桂冠下所需触摸的真实灵魂。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文学院)



    进入专题: ​蒋春霖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3257.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古典文学知识 2022年2期 ,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