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共同富裕的思想和发展根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63 次 更新时间:2022-04-20 21:38

进入专题: 共同富裕  

王海平   吴晓蓉   常战军  


共同富裕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从社会发展规律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高度发展的结果,是一个不断实践、逐步实现的过程。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由于整个农业社会时期生产力发展进程的缓慢,数千年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在人类社会生活开始阶段,人类的共生性是在起步阶段,动物的自生性、野蛮性还残留在人类意识形态中。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为消除贫困,过上富足、美好生活进行着不懈奋斗。古代中国尽管没有“社会主义”这个概念,但社会主义的理念一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通,“大同社会”的概念就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从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礼记·礼运》描绘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状态,反映出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对幸福生活、共同富裕的期盼和憧憬。但是,在奴隶社会,人类的共生性在家庭生活中有着明显的存在。奴隶主对奴隶的压迫,完全违背了人类的共生性特点,这是奴隶社会灭亡的根本原因。均田制是共同富裕的萌芽,也是封建社会开始的标志。但封建社会是剥削社会,是高低贵贱不平等的社会,是奢侈腐化的特权社会,封建社会的地主就是既得利益者,他们占据了大量土地,没有土地的人租种地主的土地,租种费掌握在地主手里。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制度下,共同富裕只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这违背了人类社会的共生性,是导致封建社会灭亡的必然因素。

资本主义是商品经济的特殊阶段,尤其是进入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历史阶段之后,由于科学技术的加持,人类生产力有了质的变化,资本主义把人类的科技水平和物质生产力水平均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从而将发达国家导向普遍富裕的社会状态。但是资本主义的富裕是存在两极分化的富裕,虽然资本主义在一定历史阶段、一定程度上能够解放发展生产力、物质财富快速增长,但它无法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劳动人民贫困化和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的程度却不断加深,也就永远无法实现共同富裕。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存在着事实上严重的不平等。资本家控制着国家机器,掌握和支配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及社会的绝大部分财富,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阶层处于受控制的雇佣劳动地位,工资和劳动制度是资本家制定,内部财富差距极大。资本主义社会宣扬的民主只是一种形势,都是为资本获取利益、掌握权利服务。资本主义社会违背了人类的共生性,危害着人类社会的安全,使人类社会关系对立、紧张,资本主义社会灭亡是必然的。

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面而出现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私有制,改变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私有形态,改变人剥削人、少数人占有绝大多数财富的不公平状况,消除两极分化,最终使人类社会走上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和本质特征,是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路径,是人类摆脱愚昧野蛮状态,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孜孜以求的最高社会理想,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共生性特点,既是社会制度的进步,也是思想意识的进步,合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劳动人民当家作主,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根本体现是实现共同富裕,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带动大部分人共同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新发展阶段推动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使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共同富裕由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宗旨所注定

促进人民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宗旨和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强调“人民至上”,要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共产党宣言》鲜明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人民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共享社会财富是全体人民的权利。唯有实现发展主体和发展目标的内在统一,才能充分彰显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鲜明特征。在未来社会“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恩格斯提出,社会应该“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可见,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与生俱来的根本宗旨,也是马克思主义站在无产阶级和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立场上的根本体现,体现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未来社会的重要特征,即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和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带领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实行“耕者有其田”,帮助穷苦人翻身得解放,就是为了让人民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1953年12月,中共中央通过的《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明确提出,要“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毛泽东同志从“自己要掌握自己的命运”的高度提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强调:“这种共同富裕,是有把握的,不是什么今天不晓得明天的事。”“要巩固工农联盟,我们就得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

改革开放以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邓小平同志提出把共同富裕视为社会主义的中心课题:“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江泽民同志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胡锦涛同志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与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庄严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新的历史性跨越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续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的新篇章。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些重要部署,描绘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蓝图。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就一定能够领导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将“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列入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

综上,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内容,是数千年来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宏伟大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在新时代的赓续和拓新,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我们必须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

共同富裕以“高质量发展”为现实载体

当前,我们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为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首先,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经过长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依然是我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把蛋糕做大,才能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前提,共同富裕只有也只能在坚持发展中加以实现。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经济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必须继续抓住并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直面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直面经济下行压力和明显增多的风险挑战及区域、城乡、行业、居民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毫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爬坡过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率,进一步做大经济“蛋糕”,提高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经济行稳致远。同时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注重宏观政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通过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在高质量发展中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加坚实物质基础。

其次,以高效公平配置资源促进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一些周期性问题、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逐步显现。促进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并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心将从“效率优先”向“兼顾公平”偏转,找到一条同时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发展路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向高质量迈进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市场经济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就体现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能够通过公平竞争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极大提高效率,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如果说市场是动力,那么共同富裕就是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特殊之处就是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手段,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要素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资本市场都得到快速发展,市场配置要素能力显著增强。但是,同商品市场的发展发育相比,我国要素市场建设还相对滞后,要素市场体系尚不完善,市场化配置程度总体不高,影响了市场对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发挥,制约了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清除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另一方面,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制度保障。现代经济发展,市场和政府是推动经济发展两个主要力量。从它们的作用看,市场更注重效率,政府更注重公平。虽然市场具有能够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有效促进要素有序流动、推动经济增长等功能,但依然存在滞后性、溢出性、失衡性、局部性、垄断性、分化性等短板,靠市场自身是无法解决的,政府部门必须积极介入,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完善市场制度,营造公平市场环境,优化要素资源配置,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矫正要素配置失衡。要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既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也要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利用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市场经济朝着有利于国家发展战略的方向运行。还要利用公有制经济所创造的财富,通过改善民生的手段,开拓市场,克服市场的弊端,逐步消除贫富差距,最终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

第三,以公平调节分配促进共同富裕。2021年8月17日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历史进程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实施二次三次分配调节、提供相关公共物品等政策手段来予以弥补,为人民生活安康托底,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其一,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在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上持续用力,增强制度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把更多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要健全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体系,严厉打击欺诈骗保、套保和挪用贪占各类社会保障资金的违法行为,守护好人民群众的每一分“养老钱”、“保命钱”。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促进共同富裕的财政税收转移支付、社会保障、普惠金融、土地资源等公共政策与体制机制,统筹城乡与区域发展,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促进高水平均衡发展。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机制,稳步推进收入分配体系的现代化,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等配置上取得重大突破,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要落实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促进各地区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其二,伴随着互联网技术进步、新就业形态迅猛发展和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的变迁,新兴服务业、新兴经济层出不穷,大量线上服务、生活服务等新业态、新行业、新工种的灵活就业人员日益增多,社会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转移频繁,且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也会进一步加快,灵活就业仍将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特征。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适合新就业形态灵活就业人员劳动用工特点的参保缴费政策和制度体系,扩大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覆盖面,优化服务方式,实现制度安排更加公平,覆盖范围更加广泛,确保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伴随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其三,要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形成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要针对特困人员的特点和需求精准施策,按时足额发放各类救助金,强化临时救助,确保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要补齐农村社会福利短板,加强对农村老年人、儿童、“三留守”人员等特殊和困难群体的关心关爱。要加大对因疫因灾遇困群众的临时救助力度,做好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等工作,保障流浪乞讨人员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关心关爱精神障碍人员,坚决杜绝欺凌虐待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违法行为。

共同富裕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障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任务,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走中国特色共同富裕之路。

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使命。“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进行了长期艰辛奋斗,取得辉煌发展成就。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将在这个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和评判标准,有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实现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带领全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迈向共同富裕。

党的领导是实现共同富裕最根本的保证。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从民族危亡中奋起,在时代洪流中屹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们立国兴邦的根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决定着社会主义旗帜永远飘扬,决定着14亿多人口的中国力量的凝聚,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变色、不变质的根本保证。促进共同富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个接续奋斗、逐步向前发展的过程。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实现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坚强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两个大局”中推动共同富裕进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既脚踏实地办好当前的事情,又从战略上谋划长远发展,提高发展质量,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和谐安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使党和人民事业日益兴旺发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党对推进共同富裕的全面领导。中国经济是一艘巨轮,体量越大,风浪越大,掌舵领航越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上,回首一路艰辛跋涉,更加深刻感悟到伟大的事业必须由伟大的党来领导。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人民最可靠、最坚强的主心骨,既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也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有了党的坚强领导,全国人民就有了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伟大力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前进道路不可能是一片坦途,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之多,涉及矛盾和问题之尖锐、斗争形势之复杂,都是前所未有的。在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越是形势严峻复杂,越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定海神针作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强领导力量,凝聚团结奋斗的共识与力量,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重大风险挑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作者: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联络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 王海平,西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晓蓉,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常战军



    进入专题: 共同富裕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公共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289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人民论坛,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