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军 林凯文 :数字时代全球经济治理变革与中国策略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02 次 更新时间:2022-04-19 21:26

进入专题: 数字经济   经济治理  

徐秀军   林凯文  


数字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推动了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全球经济治理也因此进入新的历史时代。从治理客体上看,数字技术拓展了全球经济治理空间,使全球产业治理、贸易治理、货币金融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治理的内涵更加丰富。从治理手段上看,数字技术带来了全球经济治理的路径创新,并从全球经济信息交换、风险防范、危机应对和政策效能评估等方面引发了全球治理变革。在此背景下,中国应当把握全球数字经济治理改革和创新进程中面临的新机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积极参与和引领数字国际合作,不断提升全球数字经济治理制度性话语权,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和创新。

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数字技术在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给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传统的全球治理机制难以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新需求,而新的数字经济治理规则尚未建立或不完善,治理赤字有增无减。为应对这些挑战,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制度创新,以提供有效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使数字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全球经济发展。

一、数字时代全球经济治理空间拓展

数字技术进步及其在全球经济领域的广泛应用拓展了全球经济治理的空间。尤其是在全球产业、贸易、货币金融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全球经济治理面临更加复杂的治理环境,给国际协调与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全球数字产业治理

数字技术的发展从两个维度影响了全球产业治理。一是生产要素的变革。作为信息载体的数据和工业时代的土地、劳动、资本、技术一起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并成为产业数字化的核心。数据确权制度、数据安全与保护制度、数字产权交易制度、数据跨境流动方面的数据创新治理将成为全球产业治理的重要任务之一。二是产业模式的变革。新技术催生了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这些变革使对生产要素流动的监管变得复杂。

(二)全球数字贸易治理

数字贸易的发展给全球贸易治理提供了便利。依托数字技术和海量数据的互联网平台,全球商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实现高效匹配;数字化手段提高了贸易效率,既极大减少了中间环节,也加快了传统贸易过程清关、海关检疫等活动。同时,数字贸易发展也给全球经济治理带来了挑战。流动要素、参与国际贸易的行为体、贸易方式等的复杂变化使国际贸易监管更加复杂,引发了安全挑战,增加了贸易治理的难度。

(三)全球数字货币金融治理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国际支付结算运行模式不仅不依赖中心化的机构,而且由于具有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的特质,能够为支付监管和隐私保护提供有力支持,同时推进全球货币体系去中心化趋势。但是,全球货币金融治理也将因此面临新的挑战,货币金融监管更加困难。其潜在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技术安全风险;二是非法利用风险;三是威胁金融稳定,甚至侵蚀国家货币主权。

(四)全球数字可持续发展治理

数字技术能显著降低经济活动中的社会经济成本,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在气候治理中,数字技术的运用可以直接降低传统经济活动中的碳排放,也可以通过数据摸底、情景预测等宏观管理路径来助力碳中和等气候目标。在产业发展中,数字化基础设施降低经济成本,数字化平台有助于资源共享和集约化利用,数字化转型重新定义传统商业模式,为社会创造更多灵活的就业机会。但是,数字经济也会加剧“数字鸿沟”,给全球可持续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二、数字时代全球经济治理路径创新

数字技术不仅使过去无法实现的治理分析路径成为可能,而且在信息爆炸时代,这种路径创新更有其必要性。在数字时代的全球经济治理中,全球经济信息交换、经济风险防范、经济危机应对和政策效能评估等过程将因数字技术而发生深刻变化。

(一)全球经济信息交换的数字化

经济信息交换是全球经济治理的基础和前提,是推动协同治理的重要动力。在全球贸易治理中,各国通过电子信息交换可提高货物和运输工具的进出境通关效率,增强贸易数据可信度,助力数据稽核比对来精准打击低报货值等违规申报行为。在产业治理中,以区块链、大数据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能够应对全球化背景下新产品的快速推出以及物流和分销碎片化带来的产业链运营压力。在可持续发展治理领域中,气候变化、环境破坏等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带来的影响都是全球性的,应对这些问题也需要开展全球合作,因而需要各个国家更加广泛地共享和分析相关数据。

(二)全球经济风险防范的数字化

数字技术能够更加及时准确地对全球经济风险进行监测和预警。金融领域治理更需要依托数字技术的应用。数字技术的出现有助于破解传统情报分析的局限性,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区块链等技术使数据具有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等特征,能够确保交易数据的真实可靠;二是大数据使数据和信息更加丰富、完整以及具有更高时效性;三是人工智能强大的分析能力使解决传统金融分析和情报分析无法解决的问题成为可能。

(三)全球经济危机应对的数字化

在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过程中,基于区块链的可信大数据和可信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有助于解决危机中的“数据孤岛”“信息孤岛”等问题。受益于区块链、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人们不仅可获得更为充分的应对危机的数据,而且可以借由这些联系更加紧密的数据较为全面地掌握危机状况,并给出更科学及时的应对方案。在金融领域治理中,基于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情报分析也能为消除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提供便利。

(四)全球经济政策效能评估的数字化

经济政策的效能评估是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一环。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数字技术通过对包括非结构化数据在内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使政策评估更接近现实情况。通过容忍、接受大数据的混杂性、不精确性,并运用分类或聚类等方法分析混杂数据,可实现对政策效能的快速判断。在对细分领域的政策评估中,数字技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金融政策的事后评估中,可以通过大数据评估市场各类主体在政策出台后的反应。

三、数字时代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策略

近年来,中国高度重视数字化发展。为适应数字时代全球经济治理的新形势和新变化,更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中国要进一步夯实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积极参与和引领数字经济合作,不断提升全球数字经济治理制度性话语权。

(一)促进国内数字经济发展

作为数字时代的经济新形态,数字经济是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和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基础。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既是数字时代中国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也是中国参与数字时代全球经济治理的必然要求。现阶段,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举措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所需的技术基础,尤其是推动数字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二是推进传统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支持创新能力较强的数字企业发展。三是完善数字经济的国内法律治理体系,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参与和引领数字经济国际合作

作为全球数字经济第二大国,中国不仅要积极参与数字经济的国际合作,还要在全球数字公共产品供给方面发挥引领作用。数字经济的国际合作既是本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自然延伸,也是引领数字经济治理规则制定的前提。中国应当主动参与和引领国际组织数字经济议题谈判,开展双多边数字治理合作,维护和完善多边数字经济治理机制,及时提出中国方案,发出中国声音。一方面,中国要积极开展双多边数字治理合作,推动构建数字经济联盟。另一方面,中国要主动参与国际数字经济议题谈判。

(三)提升全球数字经济治理制度性话语权

为提升在全球数字经济治理制度性话语权,中国要在数字技术标准和产业标准制定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同时,中国要积极参与和引领国际数字规则的制定。在积极参与联合国、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亚太经合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机制数字领域国际规则制定的基础上,中国应更积极主动地参与相关规则制定。当前,中国申请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反映了中国主动对接全球数字经济规则的鲜明立场,并将为提升自身的全球数字经济治理制度性话语权奠定重要基础。

四、结语

数字技术引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数字技术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全球经济治理。从治理客体上,数字技术拓展了全球经济的治理空间,丰富了全球产业治理、贸易治理、货币金融治理和发展治理等领域;从治理手段上,数字技术带来了全球经济治理的路径创新,并体现在经济信息交换、经济风险防范、经济危机应对和经济政策效能评估等过程与领域。

当前,中国已经跃升为数字经济第二大国,积极参与和引领数字时代全球经济治理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在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不断夯实实力基础的同时,中国要积极参与数字国际合作,不断提升全球数字经济治理制度性话语权。在此基础上,中国应积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和创新,为应对数字经济发展挑战提供有效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使数字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全球经济发展。


(本文发表于《国际问题研究》2022年第2期。此为缩减版,注释从略,查看全文请点击“阅读原文”。作者:徐秀军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研究员;林凯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项目研究员。)



    进入专题: 数字经济   经济治理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283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