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其实知识的价值,不能简单地用金钱来衡量。知识虽然能带来金钱,你在某一个领域做得最好,想不赚钱都很难。读书更多的是能给我们带来金钱之外的东西,包括精神修养,人格养成,自我价值等等。有人说其实人生的改变,就是下班以后的那几个小时。晚上打打牌,喝喝酒,去唱唱卡拉OK,一辈子也就这样过了。如果你天天看书,那么你的人生就多了很多可能性,你也许会发生很大改变。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从量变到最后的质变,“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要看得更远。我们还要读活书,“读自然之书,读无字天数”,心要活。
其实格物致知得内容非常复杂,具体讲能讲上四节课。格物就是通过接触事物,来达到对事物真理性的认识,穷极事物背后的本质,最后的道理。本质就是人情物理,是一种道德知识。朱子认为我们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一旦豁然贯通,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格物到最后见道了,就是圣人,若没有悟道,则是凡夫俗子。所以格物是圣凡关,一旦悟道之后所有的东西都是贯通的,天人合一,达到最高的道德认知。
比如书道,画道,茶道,花道等都是相通的。有一次我在车上和一个美女聊天,她是做形体训练的,并在上海美术学院学调色,做调色师,还有形体师。她说色彩训练看似很简单,但其实暗藏玄机。春夏秋冬都有各自的色系,你看每一朵花不觉得难看,反而觉得非常漂亮,是因为它的色彩搭配非常自然,非常的和谐。春天有春天的色系,夏天有夏天的色系,男人有男人的色系,女人也有女人的色系。这中间其实就包含有自然之道,也就是我们中国哲学中的天道,它跟我们人道是相贯通的。茶道、书道也是一样。有个朋友让我评价他的一本画集,我说我不会画画,但我们品茶首先要得味,得真,得蕴,画画也是这样。然后我用茶道解他的画道,他觉得我对画的领悟非常深。其实我根本就不懂画,小学画画从来不及格,那时候我的美术经常是59分,老师就不给我60分。
我之所以能领悟画道的精神,是因为道都是相通的。一旦你格物致知见道以后,就能“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我们内心包含着所有的道理,自然就能应事接物,这就叫心具众理应万事。所有的一切都在我的心中,做事自然能非常大度、从容、有底气。
格物致知非常的重要,我们读书就是格物致知的事情,最后豁然贯通,达到心与理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读书的境界就是求道,“君子学以致其道”。读书是为了穷究义理,如果只是“诵其言辞,解其训诂,而不及道,乃无用之糟粕耳”。今天我们讲读书法,读到最后就是要悟道,要见道,要知道我们宇宙最根本的规律,知道我们所有万世万物最根本的本质,这样你的境界才得以提升,才有能力去见理。如果你没有见道,你去见理也是很有限的,所见的也仅是层次比较低的理。所以读书的境界在于求道,在于提升我们心里的境界。
朱老夫子说:“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我们读书是快乐的,而不像打油诗里所写:“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待到秋来冬又至,收拾书包好过年。”这就一年四季都不要去读书了。朱老夫子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是因为快乐。第一句“绿满窗前草不除”,春天来了,百草蒙春,一片自然,这是春天。夏天来了,弹弹古琴,清风袭来别有一番风味。明月霜天就是秋天了,秋高气爽,一轮明月打着霜。“数点梅花天地心”,梅花当然是冬天。他能够体验天地之心,见道天人合一的境界。其实每一境界,实际上都是一种悟道的境界,一种快乐的境界。因为悟道而快乐,又因为快乐而悟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们常说“书卷多情似故人”也是同一道理。王心斋有一句话讲得非常好,就是“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读书的快乐就在于悟道,当你读书有所心得,有所体会,能见道,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的时候,由衷的快乐就会自然而升。歌德也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在谈话”。
朱老夫子还有非常多的诗,能体现出读书的快乐。
《春日偶作》:
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
千葩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
《观书有感二首》: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读书读到后来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要以为很辛苦。就好像大船在河里怎么推也推不动,下了一场大雨后就能在河里自由的行驶一样,书读多了以后,就能水到渠成,见道悟道,自然而然喜欢上读书,并不会觉得辛苦和累。
《曾点》:
春服初成丽景迟,步随流水玩晴漪。
微吟缓节归来晚,一任轻风拂面吹。
三首诗都是和见道有关。《春日偶作》和《曾点》是见到道,中间的《观书有感》,其实是怎么去观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也是这个意思,我们的源头活水就是古圣先贤,就是我们的心性,我们要向古圣先贤学习,回归自己的内心。
结语:朱子读书法对身心治疗的意义
我们读书是为学的工夫,它获得的是道德知识,所以也是一种身心修炼的工夫。所谓“工夫”,是指个体身心修炼的技巧和体道的经验,是个体超越感官限制来提升自我,对天理(或大道)默会心知,从而完成个体精神的转化和人格的蜕变的方法与技艺。
其实这种工夫有点类似于哈代讲的身心修炼。哈代认为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是一种“精神的修炼”。哲学本身,也就是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不再是各个部分组成的理论,而是作为一体的行为,它在于用逻辑的、物理的、伦理的方式去生活。在这里,我们不再研究逻辑理论,即如何更好地去思想和论述的理论,我们只是很好地思想和论述。我们不再研究有关物质世界的理论,而是对宇宙进行反思。我们不再将道德行为理论化,而是以正确的和正义的方式去行为。
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若按照这样一种正义的方式去生活,一种道德的方式去生活,它就是种生活的艺术。读书也是对精神的一种修炼,它会给我们带来“心灵的安顿”,“内在的自由”以及一种完整的“宇宙意识”。这种“心灵的安宁”就是我们讲到的心平气定,一种心灵的安静。“内在的自由”也就是得道。完整的“宇宙意识”就是天人合一,心与理一。在此意义上,哲学的修炼呈现为一种“意义的治疗”,其目的在于治疗人类的痛苦。
总之,朱子读书心法就是要熟,要虚心,要细心,要去反复地体会,最后才能自得。读书要虚心、平心、静心、公心、专心、切己。读书既是为学的工夫,也是身心修炼的工夫。(本文原发“朱子之路”公众号)
朱人求,朱熹第二十七代裔孙,现为厦门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国学研究院副院长,兼任全球朱子学推动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朱子学会秘书长等。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综合 > 学术规范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32155.html 文章来源:“朱子之路”公众号